那個和家庭漸行漸遠的孩子,是太叛逆嗎?說說家庭氛圍有多重要?

一、那個美麗的女孩自殺了

就在昨天我的中學群裡炸開了鍋。葉敏自殺了,據說把她快六歲的女兒也帶上了絕路。葉敏,我小學同學。那個長得漂亮,性格害羞的她,生命居然定格在33歲。昨晚知道這個消息我泣不成聲。大概是因為我畢業後留了她的聯繫方式。也知道一些她的情況和她孩子的狀態。

因為做教育已經在一段時間對家庭教育也比較敏感。也因為從小寄人籬下缺少安全感所以我十分的明白一個家庭的意義。葉敏是我們班的班花就是為人比較害羞如果不是因為同桌我們應該也不會那麼熟悉。他是爺爺奶奶帶大的。但是因為還有叔叔的孩子在又是個女孩子自然受到冷落。從小就被村裡的孩子欺負家裡也沒人關心溫飽。

晚上大家也沒有停下議論的聲音。聽說她從小就沒有得到過好的照顧。雖然爸媽是公務員但是為了生一個弟弟把她留在了鄉下。直到讀書的年紀才回到城裡團聚。然而與父母十分的陌生加上性格不討喜,父母和她有著很深的隔閡。重男輕女其實那個年代很普遍然而可怕的還在後面。原來她小的時候在老家還被村裡的老伯伯猥瑣了。據說心理一直有些抑鬱直到婚後才敢說出真相。

我不知道這個可憐的女孩到底經歷過多少可怕的事情。但是她真的太令人心疼,她的叛逆來的太晚,承受的太多。

對很多人來說家就是溫暖的港灣,家就是遮風擋雨的安樂窩。然而仍然有很多的家庭很多的父母並沒有擔當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沒有很好的約束自己的行為起到正面的影響作用。

那個和家庭漸行漸遠的孩子,是太叛逆嗎?說說家庭氛圍有多重要?

二、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

我一直認為做父母不用考資格證這個事情真的太可怕。就像有些人喜歡養一條狗。開始覺得它可愛,久了覺得太麻煩。最後還把狗狗扔掉。

那個和家庭漸行漸遠的孩子,是太叛逆嗎?說說家庭氛圍有多重要?


然而孩子生出來怎麼照顧?花費的金錢和時間是不可估量的。養一個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錢?網絡上有人統計,大概是一百到兩百萬不等。然而網絡版本的算法基本只算了養育教育費用。在此基礎上偶有生病,興趣班等額外的支出不在統計範圍內。

當然很多傳統的父母會認為窮養也沒什麼問題。這也是很多家庭的生育過多孩子的原因。然而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在現在這個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年代。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很難在社會上生活的自在安穩。

總所周知,家庭的氛圍就是一個人最初人格形成的關鍵。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需要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安全感很歸屬感最初是來自於原生家庭。而最初的安全感換個歸屬感不足甚至會影響人的一輩子。你會發現那些有安全感的人在人群中特別的放鬆和自在。

葉敏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可以說她是十分缺愛的。以至於為什麼她早早的就進入婚姻為以後的不幸埋下伏筆。

並不是說她的死是父母的錯但是我們必須要找一個歸因。那就是因為他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去發展自己完整的人格和內心。而父母最初的缺位和最終的疏遠有莫大的關係。這也斷定了她走不出自己的小世界。沒辦法發展更好的自我,沒有意識到突破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性。

那個和家庭漸行漸遠的孩子,是太叛逆嗎?說說家庭氛圍有多重要?


畢淑敏老師說過,勇氣的精髓就是穩定地活著,沒有絲毫的自欺,執掌著非常強大的安全感,對宇宙有一種敬畏和信賴。

我想我的朋友已經對世界絕望了,她沒辦法對社會有更多的信賴。最終選擇了離開這個對她來說不溫暖的世界。

三、家庭中我們如何打造良好的氛圍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1,父母孩子都能扮演好自己得角色

社會心理學家辛巴多和他的學生在斯坦福大學得實驗室了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一批年輕人扮演看守和犯人。

在實驗過程中他們各自越來越趨向於自己的角色,言行舉止甚至思想都已經是他們扮演的角色得樣子。這項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稱之為“角色效應”。

你長期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就會越來越像它。最後甚至成為這個角色的人物。

記得當初我生女兒的時候真的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個小小的人兒躺在我身邊我覺得蒙圈。我沒笑也沒哭搞得護士還以為我不開心。我是一下子沒有適應自己已經是一個媽媽了。在日後親力親為獨自照顧女兒的過程我認識到自己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你會因為自己的角色做越來越多的付出。感情也會隨著角色的轉換和扮演心中充滿滿滿的愛。

你也會理解到不在自己身邊長大的孩子和自己帶大的孩子是有感情差的。也許很多外出工作的媽媽們會反駁。成長只有一次,過期不候。

那個和家庭漸行漸遠的孩子,是太叛逆嗎?說說家庭氛圍有多重要?


幾個月前新浪有一個新聞。父親長期不在身邊好不容易回來一趟發現兒子偷了家裡的錢。他把孩子打了個半死直到有人拍視頻報了警。從小沒人教,在不好的環境下長大,沒有足夠的關愛和需求的滿足這是所有留守兒童的通病。

願世界上所有的媽媽都懂得關愛孩子體貼孩子,也請爸爸和孩子多溝通給予孩子自由和勇氣。孩子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活潑天真正直堅強的成長。

2、與孩子多溝通關愛孩子的變化和成長

馬雲先生也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暴躁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因為有不安全感,或者是自己沒有開放的心態。”

如何養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首先我們必須得明白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個漢語詞彙。字面意思是安全無虞的感覺。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我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分析安全感的培養。這個五個方面就是大家熟悉的馬斯洛人類五大基本需求。

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我們父母應該從這些需求入手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生理需求當然是日常的衣食住行用和必要的消遣。很多家長說我比較推崇窮養。我並不是反對有限度得約束孩子。而是不要讓孩子吃不好穿不暖讓孩子產生樣樣不如人的自卑感。自卑感其實就是安全感得天敵。

試想如果你什麼獨缺乏你會願意分享給別人嗎?自卑的人都是因為缺乏各種物質和愛。用愛撫養的孩子因為底氣足做人做事都會落落大方容易得到別人得認同。心理和現實就是相輔相成的過程。

安全需求就是要給孩子創造安全,穩定,有愛的環境。而不是把孩子隨意託付給其他人。一個孩子可能會因為身邊沒有父母陪伴而被人嘲笑和欺負。而這些過程都可能會產生心理陰影影響性格的形成。

歸屬和愛的需求,毋庸置疑愛他就給他陪伴吧。好好和那個人兒聊聊。給他做好吃的。教育好孩子成為一個正直友善的人。

自尊需求就是要學會在孩子成長中給與孩子自由的空間,尊重他們的決定和喜好。做父母最難的莫過於一顆包容的心。

自我實現的需求,孩子的決定要支持他們的夢想也要我們為他們做“翅膀”。夢想也是教育的結果。灌輸孩子有追求的意識,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的可愛。世界上還有很多追求是我們可以去闖去見識的。

那個和家庭漸行漸遠的孩子,是太叛逆嗎?說說家庭氛圍有多重要?


3、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成長探索自己

誰都喜歡有一個寬鬆的交流環境。因為人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更容易自我感覺良好也更容易聽取不同意見。那些從小謹小慎微的孩子父母大多很嚴格。當然這樣的孩子也特別的聽話當然那也只是聽話而已。他的思想在長期的壓力下會比一般的孩子靈活度差。而且思考事情也比較墨跡甚至不敢發表意見等。長期以往對孩子性格的發展肯定有限制。

自由和尊重是良好家庭氛圍的基石。

我是小魚兒與小王子,關注我。一起做成長型父母!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