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了,廁紙買不到了?看看廁紙瘋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疫情來了,廁紙買不到了?看看廁紙瘋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澳大利亞、日本、香港和美國等地區都因為感染了新冠病毒,從而引發了廁紙熱。商店的貨架正在被掃蕩一空。

疫情來了,廁紙買不到了?看看廁紙瘋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這種恐慌性購買是由於擔心錯失良機,屬於一種消費者行為的現象,類似於銀行擠兌。

銀行擠兌是指銀行的儲戶們認為銀行可能會倒閉,所以同時提取現金。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衛生紙的擠兌。

銀行只把存款的一小部分作為現金儲備,這種做法被稱為“銀行部分準備金制度”。在銀行監管機構的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下,它會盡可能多地出借存款,並從收取的利息中獲利

如果每個客戶同時決定提取他們所有的存款,銀行將在債務下崩潰。

那麼,為什麼我們通常意識不到銀行擠兌,或是廁紙擠兌呢?

答案來自於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約翰·納什(由羅素·克勞在2001年的電影《美麗心靈》中飾演)。納什由於在博弈論方面的洞見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尤其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博弈”中的“納什均衡”的存在。

銀行和衛生紙市場都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協調遊戲”,有兩個玩家——你和其他人,有兩種策略——恐慌性購買或正常行動。每種策略都有相應的回報。

如果每個人的行為都正常,我們就有了一個平衡:商店貨架上會有衛生紙,人們可以放鬆下來,根據需要購買。

但如果其他人恐慌性購買,你的最佳策略是也這樣做,否則你將沒有衛生紙。每個人都面臨著同樣的策略和回報,所以如果你這樣做,其他人也會恐慌性購買。

結果就是另一種均衡——每個人都在恐慌中購買。

所以要麼沒有人恐慌購買(成功協調),要麼每個人都恐慌購買(協調失敗)。

對其他人恐慌性購買的恐懼也讓一些人恐慌性購買。但那些恐慌性購買的人並沒有採取非理性的行動。他們不傻!他們正在執行一項最佳策略,因為恐懼在現實中是有基礎的:許多人都經歷過去超市看到空貨架的經歷。

顯然,儘管如此,這些平衡中只有一個是可取的。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防止協調失敗呢?

一種解決辦法是建立市場機制——允許廁紙價格上漲,以減少需求。不過,考慮到與“哄抬價格”相關的潛在反彈,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還有另外兩種解決方案。

首先是政府作為擔保人介入。

以2008年為例,次貸危機導致的市場崩潰使澳大利亞多家銀行面臨儲戶擠兌的風險。作為回應,澳大利亞政府宣佈了一項存款擔保計劃。政府向儲戶保證,即使他們的銀行倒閉,他們也會彌補損失,不再需要陷入擔心取不出存款的恐慌之中。

以衛生紙為例,政府作為擔保人可能需要戰略性地囤積衛生紙。但從整體考慮——從物流到成本——這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

第二種解決方案是對商品實行定量配給——限制顧客的購買量。儘管這些限購令並不完美,但它們是可行的,正如澳大利亞超市實施的限購令所顯示的那樣。


文章內容基於知識共享協議編譯。文中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免版權網站,已保留原圖地址。

文中任何內容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