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者开发近红外二区程序性光控基因编辑技术


为了提高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时空特异性,目前已有使用化学和光学手段来控制Cas9活性的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小分子药物比如雷帕霉素、多西环素等进行Cas9的活性调控,可能会引起编辑细胞及全身的毒性。相对于化学策略,光学策略由于其非侵入性、具有时空特异性和可逆性等特点,使用光学控制Cas9基因编辑会更有前景。然而目前已有的光学基因编辑系统主要是通过蓝光和紫外光控制,蓝紫光由于其较浅的组织穿透能力,以及潜在的光毒性,很难实现在体内基因编辑的应用。而近红外光由于其穿透能力强,光毒性较小,是光学控制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最佳选择。


另外,编码Cas9和sgRNA的质粒通常有10k bp碱基大小,商业化的转染试剂比如lipofectamine 2000/3000在转染小于5k bp碱基的质粒时具有优异的转染效率,然而对于基因编辑系统的质粒,商业化的转染试剂不能获得良好的转染效率。因此,设计一个对基因编辑系统质粒有良好的转染效率,又能利用近红外光控制CRISPR基因编辑的是至关重要的。


浙大学者开发近红外二区程序性光控基因编辑技术


2020年1月15日,PNA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药学院平渊课题组的研究成果:“Near-infrared optogenetic engineering of photothermal nanoCRISPR for programmable genome editing”。 他们报道了一种近红外二区(NIR-II)光控基因编辑系统。


浙大学者开发近红外二区程序性光控基因编辑技术

浙大学者开发近红外二区程序性光控基因编辑技术


这一系统由阳离子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棒材料APC,热敏激活的HSP70启动子启动的CRISPR质粒构成。通过APC将HSP70启动的CRISPR质粒递送进细胞,在NIR-II的控制下,金纳米棒吸收光能转换成局部的热能,通过HSP70启动子启动CRISPR/Cas9的转录和表达。阳离子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棒不仅能有效地运送质粒,同时也能高效地实现近红外光-热能的转换,实现近红外二区光控基因编辑和基因的转录调控。


浙大学者开发近红外二区程序性光控基因编辑技术

要点1. 该近红外二区光控的材料由高长径比的金纳米棒构成,使用阳离子材料包覆后具有优异的转染效率。


浙大学者开发近红外二区程序性光控基因编辑技术

要点2.在不同激光时间的刺激下,Cas9蛋白具有程序性的表达,对目标基因的可控切割。


浙大学者开发近红外二区程序性光控基因编辑技术

要点3. 由于NIR-II激光的高穿透性,该系统可用于体内的定点基因编辑。上图为在肝细胞内的光控基因编辑用于


平渊课题组博士生

陈小红、研究助理陈宇轩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平渊研究员为本文的唯一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1/14/1912220117

DOI: 10.1073/pnas.1912220117


制版人:琪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