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战导致孙刘联盟,孙刘联盟在赤壁大战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为什么?

大马哈鱼12


个人观点:

赤壁之战后,个人认为孙刘联盟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失利,但是曹操的实力依然不是孙权或刘备任何一家能够独自抵挡的。


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孙刘的联盟就相当于孙权或刘备任何一方多了一路援军,这一路援军在关键时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以正史中常出现的情况,曹魏和蜀汉开战时,诸葛亮时常以重利诱孙权出兵援助,以减轻曹魏对蜀汉的军事压力,这可以提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如果蜀汉和东吴两方之间如果是铁打的联盟,那么曹魏没有那么容易给他们其中任何一家施压军事压力。但可惜的是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盟友。


如果孙刘联盟不复存在

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孙刘两家不能结成联盟,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蜀汉先被曹魏灭亡,灭亡蜀汉后东吴的政权也就面临着灭亡。蜀汉在经历汉中之战、丢失荆州及夷陵之战后,国力十分的匮乏。固守领土都已经很勉强了,一旦曹魏率大军攻伐蜀汉,蜀汉是很难长时间抵挡的。如果再没有东吴出兵攻打曹魏,减缓蜀汉承受的军事压力,蜀汉会加速灭亡。

而东吴虽然在国力和军事实力上比蜀汉强上一些,但是东吴独自面对曹魏也是非常有压力的。根据东吴几次进攻合肥的记录来看,东吴很难抵战胜曹魏。借鉴历史中孙权第五次率兵攻击合肥,此次战争曹魏和东吴各出兵20万人马,但是最后还是以东吴的失败而结束。东吴虽然能组织数次的防御及进攻战,但是都没能越过合肥城一步。


总结:无论是赤壁之战后还是三分天下时,孙吴的联盟都非常的重要。刘备因贪恋荆州几郡之地失去了关羽及几万的荆州军,而孙权也同样因为荆州荆州之地失去了一位铁打的盟友。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孙刘联盟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就魏蜀吴三国来说,魏国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大大强于蜀,吴两国。蜀吴任何一国单独出来都不是曹魏敌手,只有双方合作起来,才可以抗衡曹魏,不被曹魏逐个击破。这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合作,是当时三分天下的形势导致的,三国之间能鼎立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孙刘的同盟抗魏是重要的原因。

但是国家和国家的联盟关系。其实和朋友之间关系类似,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结盟,所以有句话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孙刘联盟历史上面一共有2次:

第一次就是题主说的:曹操败袁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天下;刘琮打都不打直接投降,刘备退到夏口防守,东吴投降之风正盛。诸葛亮索性去了东吴与东吴谈合作。孙刘合作关系第一次成立,接着有了赤壁战役。

第一次联盟破裂是因为荆州关羽事件,孙权为了拿回荆州,不惜把妹妹都嫁给了刘备,呕尽心血,设尽计谋,但是荆州一直不可得。后来偷袭荆州关羽首级被送去曹操那边,诸葛亮的计谋本是上策:从三国力量对比看,魏国的综合实力最强,孙刘任何一方都难单独和曹魏去对抗,只有双方合作,共同出击才能牵制曹魏,孙刘如果相互战争,都只能是互相削弱,而对魏国有利,因此诸葛亮力主不伐吴。但是刘备不同意,所以联盟破裂。

第二次孙刘联盟:刘备打东吴在夷陵之战中失败,遗诏托孤;曹丕去告诉孙权一起攻蜀,但是孙权也不傻,知道蜀国完了下一个就是自己,所以决定联蜀攻曹。蜀国派邓芝出使东吴,东吴也派出了张温入川献礼,第二次孙刘联盟形成。而此时吴、蜀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彼此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所以联盟关系是当时局势所决定的,但是最终还是会被打破,因为利益不对等。


有李行天下


我是情义无价,分享问题看法。

序言:

孙刘联盟抗击曹操,才能三分天下,是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就已经制定了的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刘备和诸葛亮来说,目标是清晰的,关键就是抓规划的落实。赤壁大战,正是一个最佳机会。

一、孙刘联军抗击曹操背景。

孙刘联盟,起始于208年,当时刘备已经在荆州刘表的新野呆了7年。208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亲自带领80万大军南下荆州,展开统一南方的行动规划。刘表死后,公子刘琮接管荆州,惧怕曹操,很快投降。

刘备无奈逃往当阳,与曹操大战长坂坡。此时,东吴的孙权,看到曹操势大,担心曹操趁势进攻东吴,自己孤掌难鸣,于是与刘备建立联合抗曹的军事联盟。

双方目的一致,很快就合兵一家,与曹操在赤壁摆开阵势。

二、赤壁大战,上演三国杀。

赤壁之战,时值夏日。曹操80万大军(实际只有40万人),开到长江边,招了荆州水军将领蔡瑁、张允,作为水军都督,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摆开了随时跨江决战的态势。

可惜,曹操的人马都是北方人,对南方水土不服,加上夏天卫生不好,发生了瘟疫,大战未开始就严重减员。

孙刘联军水军约5万人马,都是精良善战的水军。他们在诸葛亮和周瑜联手指挥下,实施计中计草船借箭,反间计蔡瑁张允被杀,苦肉计黄盖投靠,连环计使曹操攻击的战船结成一排。最后大战之时,被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操战船,死伤无数,曹操败走华容道。

赤壁大战,曹操元气大伤,逃回许昌。这时,三家瓜分了原来荆州刘表的地盘,曹操占据襄阳,孙权占据南郡,刘备占据零陵、武陵、桂阳、长沙等四郡成为最大赢家。初步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实现了诸葛亮第一步目的。

这个时候,长江以北还有西凉马腾、汉中张鲁、辽东公孙康,没有臣服曹操。长江以南除了孙权、刘备,还有益州刘璋和交趾士燮两股势力。

曹孙刘三家,都还有各自的威胁或进攻目标,有待付诸行动。

三、孙刘联盟,是隆中对的长远战略规划,不会改变。

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隆中对就说得很清楚:第一步,联吴抗曹取荆州,以为根基;第二步,西取益州,扩大地盘,增强实力,三分天下确定;第三步,东和孙权,北取曹操而后再打孙权,统一天下。

在赤壁大战之后,从刘备和孙权双放的实力和地盘来说,必须要抱团取暖。否则,被曹操分化瓦解联盟以后,就会分分钟灭掉其中一个。这个情况,孙权、刘备都心如明镜。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把水军操练,作为重要战略安排,目的就是为了吞并孙刘,统一全国。只是,碰上了诸葛亮这个硬茬子,孙权也不是省油灯,未能实现。

结语:

曹操一家独大,孙权、刘备实力相当,不抱团取暖,随时都可能被曹操消灭。

赤壁之战以后的局势,类似于当今的国际形势,中美俄三大国,还有其他小国。美国一超独大,中俄必须抱团取暖,才能够捍卫世界和平大局的稳定。

情义无价,真诚分享。欢迎关注点评,感谢有您。


情义无价品历史


三国之所以为三国,很大程度就是依赖孙刘联盟的存在,赤壁之战虽然曹操大败,但其老大的地位还是无法撼动,如果之后孙刘联盟就此解除的话,曹魏将更加势不可挡。因此,当天下处于均势时,孙刘联盟就有其存在的必要。

孙刘联盟的形成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取代了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诸侯,加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光环,此时的曹操可谓风光无限,在荆州刘琮投降,刘备溃逃后,更是声势滔天,直接将目标升级成了平定江南。

而鉴于曹操的威势,孙权在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劝说下同意组成孙刘联盟共抗曹操。而这也处于弱势的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赢得了生机,从而造就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

孙刘联盟的动荡

赤壁之战后,东吴周瑜攻取南郡,而刘备也乘机拿下了荆南四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而当刘备拿下益州后,孙刘两边在荆州的矛盾激化,之后便有了东吴乘着关羽襄樊之战时,偷袭荆州,杀掉了关羽。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那么为什么东吴要为此背弃盟约呢,除了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关羽高傲自负,目中无人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关羽直逼许都,威震华夏,打破了三国平衡,而东吴当然不能眼看蜀汉坐大。

而刘备称帝后,为了夺回荆州,又发动了夷陵之战,最终大败而归,而此时三国又到了一个平衡点,于是在吴蜀双方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还是重建了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的意义

一旦孙刘联盟形成,三国又重回一对二的均势,各方也可以把精力放在处理国内问题上。

而最能看出孙刘联盟重要性的事件就是孙权称帝。所谓天无二主,蜀汉与曹魏不必多说,一直是互不承认的,但当蜀汉盟友孙权称帝时,蜀汉就尴尬了,这是对蜀汉正统性的极大挑战。

但当时诸葛亮却还是接受了,并送上了祝贺,为了维护孙刘联盟的稳定,蜀汉执政者还是承认了孙权称帝的行为。可见孙刘联盟的意义之大。

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三国志》

总结:综上所述,虽然孙刘联盟是成形于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威势所迫,但遭受赤壁之败的曹魏其实力还是远强于孙刘,这也决定了孙刘联盟存在的必要性,虽然之后为了荆州双方大动干戈,但当天下处于均势时,孙刘联盟就有其存在的意义。


临石观海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在打败了袁绍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因为志在统一天下,曹操显然对目前的成就,不会满足。于是他厉兵秣马,然后寻找有利的时机南下,一举剿灭荆州刘表与江东孙权,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快地时机就来了,刘表因为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很快就去世了,荆州的大权落在了刘琮手里。这可是吞并荆州的大好机会,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刘琮望风投降。可位于新野的刘备却进行了抵抗,然后向东转移,后来迫于时局的压力,刘备与孙权达成了联盟,共同对付曹操的军事威胁。

显然孙刘联盟是一步妙棋,让刘备保存下了将来崛起的实力。同时江东的孙权在刘备的支持下,对抗曹操也更加有信心了。至于曹操,目前的局势对他很不利,不能做到速战速决,已经与孙刘联盟形成了对峙局面。况且曹操的军队大多来自于北方,并不习惯于长时间在南方作战,尤其是水战,简直是曹军的噩梦。由于种种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到了惨败,孙刘联盟取得了完胜。这一仗基本上断绝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接下来就是刘备和孙权怎样瓜分战利品了。

虽然赤壁之战胜利了,曹操损失惨重,但他兵多将广,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相对于曹操,刘备或者孙权,都没有单独与之抗衡的实力,因此孙刘联盟继续有存在的必要。对此简单分析一下。

其一:为了应对曹操的威胁,孙刘联盟必须存在。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损失惨重,但他的实力仍然最强,只要有机会,还会南下消灭刘备和孙权。如果没有孙刘联盟,曹操就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把它们分别消灭。这一点刘备和孙权,心里都很明白,不管相互之间发生了多么不愉快的事情,联盟也一定要维持下去。后来东吴趁关羽北上伐曹,偷袭了荆州,并杀害了关羽。刘备为了报仇,也为了重占荆州,兴兵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一带又遭到了惨败。此时刘备对东吴充满了仇恨,恨不能手刃孙权,但为了大局,不得不放下仇恨,选择与东吴继续维持联盟关系。因此,孙刘联盟的维持,刘备和孙权都没得选择。

其二:为了协调彼此的利益,孙刘联盟必须存在。

刘备与孙权同处于南方,都想扩大自身的地盘,这就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刘备率军离开荆州,去夺取益州,需要孙权的理解;那么孙权派军队占领交州,也必须得到刘备的认可,因为刘备此前也在谋划占据交州。还有后来诸葛亮率军北伐中原,此时如果能得到东吴的遥相呼应,无疑会降低难度。即使东吴不愿积极出兵,但只要不明目张胆地破坏北伐就行了。毕竟诸葛亮北伐成功了,不符合东吴的利益。有孙刘联盟在,双方就可以很好地协商,不至于因为误判而导致发生冲突。

总之,孙刘联盟必须存在,这可是刘备和孙权对付曹操的利器。只要有曹操的威胁,孙刘联盟就不可能解散。这是由当时的局势决定的,刘备和孙权必须达成联盟。


子正寻道


在三国中,孙刘若想要长久地维持三国鼎立之势,不管是在赤壁之战前还是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赤壁之战前,曹魏最强,孙刘比较弱,因此孙刘想要长久地维持三国鼎立之势,只能采取联盟策略。

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国与国之间也不例外。

相较之国家整体实力而言,孙刘较弱,面对强大的曹魏集团,若孙刘不采取联盟态势,那么其面对的必然是曹魏集团的各个击破。这样,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了,对于这个问题,孙刘两家谋士看得比较清楚,故而在赤壁之战前,都在极力促成孙刘两家联盟。

二、赤壁之战后,曹魏虽然损失较大,但并未伤及其根本,从其综合国力来看,三国中曹魏依然最强。

在赤壁之战前,面对孙刘两家,曹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赤壁之战后,虽然曹魏在赤壁损失巨大,但并没有伤及曹魏的根本。俗话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时在三国中,曹魏依然最强,只是这种优势不再十分明显而已。

随着曹魏优势不在,其对孙刘两家的威胁也在逐渐变小,这个时候,三家才能放下彼此间的争斗,各自安心发展提升实力。

三、孙刘因关羽之死,关系迅速恶化,联盟不在,曹魏乘机而入,将孙刘两国逐一歼灭。

大家想想看,三国持续了那么久,三国之间虽争斗不休,但总体上相安无事。照国力而言,此时曹魏依然最强,那它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想去打破这个平衡,灭掉刘备或者孙权呢?

因为孙刘两家虽然也有争端,但是在国家大势面前,孙刘两家都清楚,只有结成联盟才能抵御曹魏,曹魏虽强却无力以一敌二,故而多年来,曹魏一直休养生息,并未对孙刘两家采取攻势。

奈何,关羽之死彻底分化了孙刘联盟。曹魏才有机会趁机而入,分而击之。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此时孙刘联盟尚在,曹魏敢对孙刘两家发起灭国之战吗?

孙刘联盟之重要性,可想而知。


史海钩沉


赤壁大战促成了孙刘联盟,魏、吴、蜀都很清楚这个联盟的重要性;对于吴、蜀来说没有这个联盟,很大可能就是被曹操逐个击破消灭,而对于曹操来说,孙刘的的战略联盟挡住了自己统一天下的步伐。这个联盟是保障孙刘两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国策。

一、孙刘单独的任何一家都无法抵抗曹魏集团

曹操在兼并了袁绍之后,已经成了最强大的诸侯;经过长期的屯田养民,曹操不仅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军队规模最大,更重要的是曹魏集团内部非常稳定。

曹魏没有蜀、吴那么复杂的内部派系争斗,整个的中枢中央是铁板一块;同时曹魏的统治区域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发展和回复农业生产,社会结构也及其稳定,民心安稳。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战败伤了元气,但是对曹魏来说很快就能回复,最多三年五载,曹操还有继续南下的机会,但孙刘的攻守联盟阻挡住了曹操统一的步伐达十几年之久,知道曹操死之前再也没有机会南下,只是局部的小规模战争。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虽然战败,但对天下的局势还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曹操失去了荆州,势力最弱的刘备反而捡了大便宜,趁机夺取了荆州四郡,这让曹操看到了孙刘联盟的破裂。

可让曹操失望的是,孙刘不仅没有因为荆州问题决裂,反而结成了正式的联盟,比之赤壁之战之前更加牢靠,孙刘比较完美的解决了荆州问题,虽然这个方式存在隐患,但起码双方都明白唇亡齿寒,并将联盟作为重大的国策。

二、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迅速的膨胀强大

赤壁之战结束后,孙刘双方的联盟存在随时都会反目成仇的隐患,这个隐患就是荆州。曹操丢了荆州,刘备和孙权该怎么分割荆州这块蛋糕就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刘备太需要一个地盘发展了,荆州无疑是非常好的一块立身的地方,但这件事还需要孙权这个盟友的同意。刘备可以武力夺取,但这样做事得不偿失的,武力占领荆州,势必交恶孙权,弱小的刘备将要面对曹操和孙权的南北夹击,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刘备和孙权都不傻,荆州是块肥肉,但也烫嘴,看着馋嘴不好吃,谁都独吞不了,孙权也一样。没有刘备孙权能不能打的下全部的荆州还难说,即使打下了,也守不住,曹操有可能随时南下,那时候东吴都有覆灭的可能。

所以双方一合计,各取所需,刘备暂时获得荆州五郡的统治权用以安身立命,并承认荆州属于东吴,自己是借来用;以政治上的让步获取荆州来安身立命,双方约定刘邦取得益州后归还荆州。对于孙权来说,他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来共同对抗曹操,将荆州让给刘备,一方面让刘备挡在前面替自己挡刀子,另一方面,孙权需要一个实力较强的盟友,而刘备无疑是非常适合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了一致,满足了孙刘双方各自的需求。

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加上刘琦也就两万人满,到刘备取西川的时候,军队数量扩充了数倍,更是网络了黄忠、魏延、马良、马谡等一大批的人才。刘备的强大完全得益于孙刘联盟。

三、尽管相互有龌龊,但联盟还的继续

刘备取得益州后,双方又一次因为荆州问题发生了摩擦,孙权讨要荆州三郡,刘邦耍赖不想给,双方一度到了要全面火拼的地步,但是曹操已动身到汉中,两家有立马的和和好了。刘备和孙权重新划分了荆州,两家各自占三郡。

这就是曹操为什么在赤壁之战的十几年都没有大规模举兵南下,只要他一动身,孙刘联盟就立马的非常牢固。

况且不管是刘备集团还是孙权集团都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东吴依靠长江屏障,刘备依靠蜀地的群山为屏障,曹操很难突袭或者短时间内击败孙刘的任何一家,反而容易让自己陷进去。曹操一旦南下,孙刘毕竟会在荆州联合集结大军等待曹操。

所以,孙刘联盟非常必要,很简单,敌人太强大,如果不联盟的结果就是灭亡,关乎生死存亡的事又岂能轻视。所以这个很不被看到的联盟一直持续了十来年。吕蒙的偷袭取得荆州,对于东吴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决定,东吴虽然获得了荆州,但不仅破裂的盟友的关系,也招来了刘备的报复,双方都损失惨重。


历史小迷童


非常必要!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联盟与否,完全根据孙刘两家综合实力和利益决定的。


一、孙刘联盟的背景

1、孙刘联盟前的天下形势

公元200—207年,曹操降张绣、杀吕布,灭二袁、征乌桓,统一北方,冀、青、幽、兖、并、徐、豫七州控制七个州。208年率兵南征,荆州牧刘琮率众投降。刘备率众南逃,曹操一边以五千精骑以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速度追击刘备,一边迅速展开外交攻势,致书信孙权威慑江东,书信的核心意思率大军:“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东吴上下一时恐慌,战、和纷争不下。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历三世,割据江东,虽有长江之险,有地利优势,但也势力单薄。整体形势是曹操强,孙权孤,刘备弱。在曹操占据荆州后,对刘备和孙权形成了军事上的灭顶之势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吴抗曹,并亲赴东吴展开外交游说,得到周瑜、鲁肃的积极呼应。

当时孙权方面“文主降,武主战”争论异常激烈。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比,孙权也犹豫拿不定主意。最后在东吴大都督周瑜和谋臣鲁肃的坚持下,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纵论形势的分析下,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孙权和刘备为了解决生死存亡的危机,组建孙刘联军5万多人,在周瑜的统领下,与曹操在赤壁一带相会相持,寻机决战。

2、赤壁之战

曹操为克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缺点,把所有战船铁索相连。周瑜让老将黄盖采用诈降之计,火攻曹操水军大寨,曹操水陆大寨大火连片。曹操在孙刘联军的夹击之下,只能将余船焚毁,领兵撤退,败走华容道。

赤壁曹操元气大伤,实力聚减。刘备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下,从征战多年还没有立锥之地,一举夺得非常富足的荆州南部四郡战略要地,实现了《隆中对》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第一步。孙权也乘此机会扩大了很大的地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一个分水岭,赤壁之战后基本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割据。

3、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分化

赤壁战后,曹操返回北方,仍然开始做着重新南征的准备,在淮河训练水师。孙刘联合一起攻打下江陵,孙权因为一家面对曹操的压力,害怕曹操的威胁,为了让刘备一起面对曹操的战略形势需要,把江陵借给了刘备,刘备一下子和曹操直接接壤,曹操直接受到两方的牵制,真正的三国犄角产生了。

二、孙刘联盟分裂

1、孙刘两家的国策决定了联盟不稳定性

(1)孙权的国策是他与鲁肃同塌聊天,问计鲁肃,最后确定了《榻上策》。内容如下: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重点就是:一是汉朝没希望了,曹操势大不可能短时间灭亡;二是稳固江东统治,等待天下有变,寻找机会;三是以长江为天险,划江而治;四等待时机称帝,统一天下。整个国策指向就没有政治纲领,就是固守见机逐利的实用主义。

(2)刘备的国策是他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在隆重畅谈的《隆中对》,核心内容如下: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重点就是:一是曹操不可能短时间击败;二是结好孙权和四周的戎、夷、越等族;三是夺取荆益两州;四是汉室复兴,一统天下。五是待机从荆州出宛洛,从益州出关中征讨叛逆,振兴汉室。整个国策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据荆、益以图霸业。

(3)孙刘两家的国策是有着共同目标就是荆州,而且这个荆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自古兵家必争的核心区域。

鲁肃曾对孙权形容荆州的险要和富饶:“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下,外带江汉,内阻山险,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安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矣。”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还有东吴国策“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对益州同样有争夺的野心。两者的国策决定了两者必有纷争,联盟是暂时的。

2、关羽北伐

赤壁之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曹操、孙权和刘备在巩固自己的地域,同时向周边发展。曹操巩固北方并向西出兵关中,兵指汉中;孙权向南取交州;刘备向西经营益州。整个210年——218年,孙刘基本上都是在配合互动牵制曹操,曹操东西两线作战苦不堪言,最后在东线打败孙权,孙权被迫投降。闲置修养七年的关羽看到曹操、孙权疲惫,错估形势,盲然发动北伐,攻襄樊,擒于禁、杀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把曹操打得痛彻骨髓。

2、魏吴结盟

曹操联合孙权合力碾压关羽,东吴在关羽背后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孙权把人头被送给曹,想搞两不得罪。但曹操厚葬关羽,乐见孙刘相争。

3、联盟分化

(1)联盟破裂。荆州就是三国相争的死地,没有一家可以回避。因而打打和和,是野心和实力的动态平衡调整。孙刘两家也由小范围的磨擦升级为大范围的冲突。刘备222年东征东吴在夷陵和东吴发生决战。大败,血本无归。联盟彻底破裂。

(2)联盟修复

不管如何,始终无法改变孙、刘弱,曹操强的客观局面。因此,孙刘联盟依然为了生存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夷陵之战前,孙权已经遣使求和。可是,盛怒的刘备断然不许。而且,东吴的求和并没有多大诚意。直至双方大战一场,互相损失惨重,曹丕准备趁火打劫,才再度走向联合。

《三国志·邓芝传》记载:“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于权。”

其实,就是没有曹丕的趁火打劫,孙权看到刘备留驻白帝城生怕再战,也服软求和了。

《三国志·先主传》:“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尽管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但赵云和马忠的救援,刘备实力还很强大。在刘备的实力面前,孙权服软了。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兵败的刘备尽管很不愿意和孙权再度联盟,但却不得不接受战败的现实。

三、吴蜀联盟

进入后三国时代,吴国、蜀国总体实力依然弱于魏国。蜀国方面诸葛亮实质掌握着蜀国的军政大权,“孙刘联盟”的外交路线基本得以贯彻和落实,吴蜀之间相安无事,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发展,也维护了吴蜀之间的相对稳定,为各自开拓南方积聚实力提供了保障。但天下大势,社会发展大势总归阻挡不住,三国总归归于消亡。


综上所述:孙刘联盟的兴起和沉寂,只是双方弱势抱团求生存的一个缩影,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穷则相助,利则两图,有利则取之,无利则弃之。这一切都是三方实力互相调整平衡所需要的。

这段历史故事给我们的启发:事业外交一定要诚信合作,穷则相助,利则两分,共同维护合作大局,推进合作共赢。


晴空远望史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对于当时中原势力格局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尤其是曹操一方,赤壁之战前的综合属性值相当高,被孙刘这么一搞,直接失去了南下一统的信心,而刘备方面,也乘势将荆州大部地区纳入囊中,这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在这之后,刘备迅速入川,夺得刘璋益州,自此,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刘备这所有的基业,几乎是建立在孙刘联合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孙刘联盟,受益最大方确实是刘备集团。那么三国鼎立格局形成之后,还有没有孙刘联盟的必要。显而易见,必须有。我们可以从当时格局各方所处的地理格局、综合实力方面看出一二。



首先,在地里优势方面,魏、蜀、吴三方各有优势,西蜀刘家凭借着天然的山川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剑阁、汉中、阳平关一带,拒曹魏于北方,而东吴孙家,则是依据着长江天险与优良的水师兵力,直面拒曹,有人说曹操那岂不是一点优势没有,恰恰相反,曹操的优势是直接占据着北方中原的商贾与民丰。再加上人口资源的优势,所以北曹魏是以居高临下的侵略扩张姿态对吴蜀施压。


那么吴蜀之间的商贾互动,则是隔湘江而为,洞庭湖上船只互来而往。显而易见,孙刘联盟是地理上的优势联盟,占据了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孙刘联盟,这两方的任何一方都很容易入侵对方,这就像你与邻居家,中间只隔有一道小水沟,如果同时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肯定会两家联合。这是在战略位置上的选择联合。

从三国各综合国力的对比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吴蜀联合的必要性。当时魏国总人口约440万人,兵力有四十多万,吴国人口总数为230万人,总兵力在25万左右,而蜀国人口则少了很多,总数在一百万左右,总兵力在13万左右,这样看来,吴蜀联合,兵力也大抵与曹魏相当,即使这样,也是在吴蜀没有间隙的情况下,倘若存有间隙,则很容易被曹魏入侵,当时夷陵之战便是如此。哪怕经历此次大战,吴蜀最后还是选择联合抗曹。


兰陵郡主


无论有没有赤壁之战孙刘联盟都是三国鼎立的基础,众所周知,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在赤壁之战前孙刘两家加一起也没曹魏的地盘大,于是孙刘俩家只能抱团取暖,虽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了,但依然很强孙刘联手也很难彻底击败曹操。看似没必要主要是孙刘集团发生两场大的战役荆州和夷陵之战。但导火索就是荆州。孙权借荆州南郡本就没按好意,就想让刘备和曹魏的襄樊对阵互相消耗,但曹刘双方都看出孙权的意图双方像有了默契一样都避而不战,导致孙权很失落总想讨回荆州,重而导致孙刘不和。所以孙刘联盟三国鼎立才能长久,如果内耗只能被曹魏逐个击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