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对《道德经》的理解怎么样?

今天在优酷上看到了白岩松在“杨州讲坛”上的一个演讲,这个演讲叫《从中读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

我看的视频不够完整,7分钟左右。也没刻意去找完整的视频。


白岩松对《道德经》的理解怎么样?

从这7分钟的视频中,基本上可以看出白岩松对《道德经》的理解和他的思想高度。

从这个短短的视频中就能看出他对《道德经》还是下了功夫的,很多内容张口就来——没有提词器和文稿。 也能感觉到他对《道德经》的智慧认同,以及《道德经》对他的改变。

闲言少叙,我今天想说的主要内容是白岩松对《道德经》的理解怎么样?


结论如下:

1,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即便是央视的主持人),对《道德经》能有这么深的领悟已经很好了。

2,从解读《道德经》的专业性上去看,还是有很多问题。


第1点,大家可以自己找视频来看。关于第2点,我还是把他讲的话的一段主要内容转成文字。


一、道是什么


白岩松说:为什么叫《道德经》呢?它分成道经和德经。道其实指的是规律和本源,德指的是道变现,你如何去应用它。大致简单翻译一定有错漏。

点评如下,划线部分即是:

这句话正误参半。

为什么叫《道德经》?它分成道经和德经。”

这句话是他的结论还是他引用的他在这里没说清。在他没有否定的情况下,我认为他是认同的。如果他认同那么他就错了。

如果说将《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分成81章,从传播知识的角度都可以。但是如果将《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并且认为《道德经》讲道,《德经》讲德,那就错了。

这是很多研究《道德经》容易犯的错误。

“道其实指的是规律和本源,德指的是道变现,你如何去应用它。”

道其实是规律和本源,这样讲免为其难,也还可以。德指的是道变现,这句话有问题,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德是“依道而行”,德是还没变现呢,但可以变现这叫德,如果变现了就叫得。

拿这次新冠肺炎各类慈善行为来说:如果有人能管好一个公益基金的募捐,并能落实到位,这叫有道;并且他/她觉得这是该做的事这叫有德并且属于上德;如果他因此而受到了奖励并且低调,这叫得。并且这个得并没有完全把德变现,也就是说这个德还存着。

相反,个别人个别单位不仅没道没德,而且还想捞好处。这就叫缺德。

所以想读懂《道德经》,要明白道、德、得三者的关系和逻辑。

“大致简单翻译一定有错漏。”我非常认同他这个说法。

白岩松说:什么是道?其实老子也没说清楚。但是老子认为有三种东西最接近于道,首先是水,接下来是女性,老子是绝对的女性主义者,这又是领先于世界的,因此他认为最接近道的是水,第二位是女人,第三位是婴儿。

点评如下:

“什么是道?其实老子也没说清楚。” 他这样说没错,但是老子已经表达了他为什么说不清楚,那就是国人熟知的“道可道,非常道。” 我在《老子略释》中,对这六个字的解读是:

圣人不以言传道则失道,以言传道则失于道,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老子认为有三种东西最接近于道,首先是水,接下来是女性,老子是绝对的女性主义者,这又是领先于世界的,因此他认为最接近道的是水,第二位是女人,第三位是婴儿。

这句话有三个问题:

第一,是白岩松将“玄牝”换成了女人,这样就是用小概念代替大概念,就是我说的解读《道德经》的“失之于窄”类型的错误。

第二,白岩松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对象,那就是朴,这也是老子常用的对道的比喻。而且从浑然一体、化生万物的角度讲,用朴喻道比玄牝、水更贴切。

第三,老子常用婴儿、赤子比喻德,而不是比喻道。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参见第55章)

白岩松对《道德经》的理解怎么样?

综上所述:

我们如果想准确理解《道德经》,一定要明白道、德、得、若、象、有、无、名等这些字的准确内含,否则对《道德经》的理解只能是大致正确。

当然,用很高的标准去要求白岩松解读《道德经》的正确,有些苛刻,这也不是本文的目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探讨、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