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家乐变成了“农家哭”,兴起如此之快,为何渐渐无人问津?

leyingfei


人在城市呆久了,肯定想要换个环境放松一下,而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又与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所以,乡村游成了很多城里人的首选,这也迎合了很多人亲近自然的理念。

乡村旅游火了,于是,农家乐也遍地开花,到处都竖起了“农家乐”的招牌。但是,好景并不长久,很多农家乐满心欢喜费心费力的建起来了,生意并不景气,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乱跟风,无序发展。乱跟风是农民的习性,无论种植、养殖或其它行业,只要有人赚了钱,紧随其后,很多人都会跟进来,结果导致供大于求,大家都赔钱。农家乐也不例外,开始发展的,肯定是也赚钱,但后来跟风的太多,供大于求了,哪里还有钱赚?最明显的,我们到一个不大的景点去,开农家乐的居然比游客还多。

第二,不重质量,自毁名声。农村人开农家乐,其实很多人并不懂得农家乐的真正含义。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赚快钱,赚巧钱,随随便便的摆几张桌子,粗制滥造的炒几个莱,胡乱应付游客。结果,把农家乐开成了路边店、快餐馆,饭菜质量不好,而且要价不菲,试想,谁还愿意光顾?不但毁了自已的名声,而且把整个行业都拖进了泥澤。

第三,没有特色,缺乏体验乐趣。农家乐,重点要突出地域农家特色,带给游客难忘的体验乐趣。农家乐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让游客饱腹,更重要的是要让游客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饮食习惯和特色美食。通过提供餐饮、居宿、讲解、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精细化服务,增强游客的体验乐趣,从而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但现实中能够做到这些的农家乐,少之又少,难怪要变成“农家哭”,渐渐无人问津了。

农家乐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其存在是可以肯定的,其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关键是经营者要有创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技术、诚信的待客之道、精细的服务水平。而那些不懂经营之道,滥竽充数的经营者,迟早要被淘汰。


咱是农民也骄傲


农家乐变农家哭,活该。关键是目光短浅,心太贪。不自量力。

我在四川广元农家乐,住宿二十元,套餐一天三十。带几个人一住十天。两三天点一次菜,花五六百,十天三次。套餐天天有土酒,梅子酒喝。去了一次第二次还想。

去康县,住宿一晚一百五,条件极差。城里最差四十旅店四十,吃一次饭回头走,青山绿水地多,上略阳。

在武都一碗洋芋揽团十五元,住宿也一百,去一次再不去了。

经营农家乐以诚待人,要让客人回头。


陇右行思见闻录


我是小农人,我以我们这的农家乐为例说一下为什么红红火火的农家乐会这么快无人问津。

我们隔壁村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祠,当地也把其当成古建筑保护起来,仅供人们参观,就在14年的时候,隔壁村的外来参观人越来越多,于是当地人在村干部的领导下,依托当地的桃林,果园建起了农家乐和采摘园,每到桃花盛开时,生意非常火爆。

可就在17年开始,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村的农家乐倒了一批又一批,记得当时他们村里还开了会,专门研讨关于农家乐和采摘园的事,也同时总结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倒闭的原因,小农人有幸的去听了听,下面咱们就来讲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农家乐变成了”农家哭“。

一,价格不规范

农家乐审批没有什么手续,一家挣钱全村人都会跟风开起来的,可家数多了,在市场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记得当时一家四口从甘肃过来陕西旅游,正好下榻进了隔壁村,在村子里一家四口吃了一顿普普通通的农家饭,居然要了整整600元,而住在一个农户家,一晚居然要200,这只是一个村的旅游,其价位真的是高的离谱,农民想挣钱这个可以理解,但其高昂的价格确实是”一锤子买卖“,很少会有回头客在来了,其口碑也会越来越烂。

二,管理不规范

家家都有自己的生意经,而村里起到的只是带头创业,在管理上却没有权利,这也直接导致了,服务不到位、条件设施参差不齐、旅客体验差的一些问题发生,如果像一个景区似的统一管理,统筹规划我想这农家乐还会坚持一段时间的。

三,”泡沫实体“不可靠

说这农家乐为”泡沫实体“一点不为过,很多人都是为了挣快钱而弄的农家乐,因为农家乐在其菜品、服务以及住宿上期产生的利润都是非常可观的,一盘土豆丝在外面可能就10元左右,但在农家乐最少要到28元,如此高的差价,怎么不会引得别人眼红呢,所以这种”泡沫实体“不加以管理的话,必定会走向破碎。

四,大环境导致

现在的人不是在数钱就是在通往数钱的路上,不敢一刻停歇,因为现在是经济时代,没有money真的是寸步难行,因此人们就会减少出门旅游的计划,人的观念改变了,其消费观就改变了,因此去农家乐的就会少之又少,生意不好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关闭了。

我们隔壁村就是因为以上原因,在投资农家乐的时候有很多最后都赔了钱,而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亏的钱都够他们挣上一年两年的,你们说这事发生在谁身上谁不会难受呢,所以在农村不管是农家乐还是农家院,一定要慎重进行投资,本身农民对于投资的概念就不是特别敏感,如果不经过慎重考虑,那么所产生的教训必定是惨痛的。

小农人建议,如果想做好农家乐,不仅要利用好自身的自然环境外,在服务、价位以及环境上一定要达到”性价比高“的标准,谁的钱都不是风刮来的,既然花钱了,咱们就一定要让人家享受到该有的服务,不要为了利益而省去一些该有的服务和环境,最后祝开农家乐的农民们在其农家乐之路上生意兴隆,日进斗金。


布衣小农人


去年,我们几个去了市郊的一家农家乐,每人二百,管三顿饭,晚上是稀饭馒头老咸菜,饭桌上爬满苍蝇,恶心的吃不下饭。夜里蚊子咬的难以入睡,找老板,老板说没办法,蚊帐不够,凑合一晚吧,上个厕所还得下楼,黑灯瞎火,厕所臭味冲天,弄不好能掉到粪坑里。第二天到地里采摘了一些西红柿,黃瓜,好家伙,比城里价格贵一倍。

返回家的路上,我在想,这农家乐不是在找乐,是在体验过去的艰苦的生活,是在找罪受,是对每个人毅力的考验,是一次磨炼,从这个意义上讲,这200块钱倒也花得值得。


二牛144548898


前几年农家乐开始在全国各地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凭借价格实惠、环境优美、服务热情有特色等各种优势,纷纷发展的异常火爆。比如我们家附近的荷塘农家乐,曾经就有很多人从很多远的地方专程来品尝特色。但是事实上,这几年很多农家乐开始惨淡经营,为何出现这种原因呢?


一、看起来便宜吃起来贵 很多农家乐主打经济实惠,但是如果你消费几次后会发现事实你的消费并不便宜。来农家乐就是为了尝鲜,就是为了品尝特色,如果仅仅吃点大众菜品感觉来一趟有点遗憾。主打散养自然的特色鱼、特色鸡鸭肉或者其他特色肉菜,基本没有低于100多块钱的。除了菜品,农家乐基本不让外带酒水,酒水价格也不便宜。吃完饭一算价格,便宜的农家乐并不便宜。

二、花样老套,缺乏创新 在田地里挖个鱼塘养上鱼种上荷花就是农家乐,很多地方的农家乐基本是雷同的。菜品甚至都差不多,做菜的师傅基本是老板自己或者附近村民,对于食材的精心研究很少,基本都是大锅炖的方式。这些菜品普遍高脂肪、高热量,对于讲究健康饮食的今天,很多人选择避而远之。特别是很多想减肥的人,是不会选择这种吃法的。



三、以假乱真,信誉变低 做生意要讲究诚信为本,在经营困难的前提下,很多农家乐开始投机取巧,用差的食材来代替好的食材。比如鱼和鸡鸭肉,坑塘就那么大根本不可能产那么多野生鱼。鸡鸭一年到头一直在那里养着,根本没见少。对于很多新食客来说,可能吃不出什么来,但是老熟客来说,野生的散养的和饲料养殖的是明显差别的。花着野生鱼,散养鸡鸭的钱吃着养殖的东西慢慢让很多人失望了。 总之,农家乐想要发展的更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推陈出新价格实惠,想要投机取巧是不行的。

所以,农家乐要想成为农民致富的有力手段,必须从农村现有的特色资源出发,充分发挥农村的乡土特色,做好自己的旅游项目定位,开展特色的营销,才能做到长久盈利。


响水大米


惠农圈为你答疑解惑!在5年前农家乐可是非常火爆的,我们村的附近农家乐刚开业就有很多人排队去购买,但随后很多人盲目跟风,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农家乐就已经开了8家,这样一来本来有生意的也会没生意。而这几年里,这些农家乐多数都因经营不善倒闭了,只留下来1家,就算是1家,也没有多少人去消费,这是为啥?

1.价格要的太狠

在普通的餐馆里,一盘土豆丝才不过5元,在农家乐里要20元,一瓶啤酒要价10元,一顿饭没有500元以上根本就吃不下来,普通的餐馆才不过100多元。而这些农家乐还会专门宰陌生游客,如果是附近的村民,价格便宜点,如果是城里人或外地人,价格直接翻倍,这样的生意如何能有回头客?

2.不诚信经营

既然是农家乐,那就要保证大家能够吃上天然的土货,这样就算是价格贵一点,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埋怨的。在起初的时候,农家乐的蔬菜都是园地里种植的,鸡鸭也都是自家土养的,而鱼肉也是鱼塘喂养的,总之在这里能吃到正宗的食材。但为了追求高利润,不少农家乐都是从外面买的廉价农产品充当天然土货,大家吃了一次就不会再来了。

3.同质化严重

农家乐的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很多人只是模仿别人的农家乐布局,丝毫没有创新,不能刺激大家的消费欲望,结果自然吸引不了大家的到来。

想要让农家乐更长久,那就需要价格更实惠、诚信经营、有自己的创新点,大家有什么见解吗?


惠农圈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为什么一向火热的农家乐现在逐渐无人问津,到最后集体关门、转租。有些虽然还在正常营业。但也仅仅是在撑着门面经营,生意大不如从前。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普遍的原因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收费过高

很多城里人选择农家乐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性价比去的。与城市的物价相比,农村整体的物价和消费水平要低不少。但是随着生意的火爆,部分农家乐会提高收费标准。原本的高性价比便不复存在。一般农家乐都是包吃住的,但价格也会因为地域、物价、节假日而不同,这些是正常的,比如浙江长兴农家乐和苏州西山农家乐价格就完全不一样。有些人吃过价格的亏,便也不会再去了,因此农家乐的回头客实在是少。

缺乏特色

什么是农家乐?简单的农家小院、土灶、门口便是池塘田地;想吃鱼可以自己钓,鸡鸭自己捉,蔬菜即采即吃。还有当季水果可以自己采摘,原汁原味,这才是真正的农家乐。重点在于一个“乐”字!

现实中很多经营者,把自家的农家乐装修的失去了农村该有的味道,娱乐项目也很单调,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肯定去的人越来越少。

经营管理不到位

被消费者吐槽最多的,还是农家乐的卫生问题。在很多人眼里,乡村整体卫生环境比不得城里,有的农家乐客房卫生更加不行。大家去农家乐是放松的,钱花了还受罪的话,没有人会满意。

这些点基本就是现在农家乐无人问津的原因所在,很多农家乐发展不下去了也只能转租关门。

我是宿优品,如果您对于我的回答感兴趣,请顺手点个赞,有不同见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宿优品


农家乐最早起源于四川省,是以旅游项目为依托,以休闲、体验、餐饮相结合的方式,让游客切身体会农村的生活乐趣。

农家乐变农家哭,我觉得还不至于那么严重,毕竟还是有很多做的不错的。但农家乐确实是不如以前吃香了。

我觉得农家乐之所以大不如前,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家乐是以旅游业为依托的,如果旅游业发展遇到瓶颈,农家乐势必会受到影响。

国内的旅游业一直收到负面的新闻。环境差,乱收费,安全事故等问题,一直是旅游业的诟病。虽然这几年国家严厉打击旅游业的违法乱纪行为,但这些问题始终存在。较差的旅游体验,势必会打击游客的消费热情。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农家乐这种体验形式就会跟着受牵连。

而且旅游业是有旺季跟淡季的。在淡季,没有了人流优势,农家乐就会受影响。

2.行业混乱,竞争激烈,鱼目混杂。

很多人搞了个鱼塘,种了个水果园,搞个小饭馆就大肆鼓吹农家乐。农家乐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吃一顿农家宴,而是结合了农活体验,民俗文化以及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但现在的很多农家乐,自以为搞了点农村野菜,弄了些土特产就可以算成是农家乐了。现在的物流运输很发达,农村的野菜野味,在大城市里并不稀缺,想吃的话,找个饭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大老远的跑到你那里去。

我们这里农家宴搞得不错的就是海边的海鲜农家宴,因为海鲜吃的就是一个鲜。但在其他的地方,以土特产为主的农家宴,在开始的阶段确实吸引了一部分食客,但逐渐的,热度渐渐冷了下来。

应该说现在很多农家乐已经变了味。如果是单纯为了一顿农家宴,又有多少人愿意掏腰包呢?

3.食品质量、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农家宴是农家乐的主打项目,但质量监管一直是个难题。饭菜新鲜并不代表饭菜安全。尤其还有一些野生动植物,虽然吃着野味十足,但卫生问题却容易被忽视。

再加上经常出现的宰客等服务问题,很多人在经历了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农家乐的兴趣了。


乡山乡韵


农家乐,曾经农村的发展的新途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正在向全境旅游发展,但最近几年,发展上遇到了瓶颈,部分农家乐变成“农家哭”。

以笔者家乡周边两个旅游景点的农家乐为例,谈谈对农家乐发展的看法。

相隔笔者老家十公里的千户仡寨风景区跟相隔七八公里的桃园风景区,两个景区东西相望,仡寨上过央视的美丽乡村行,而桃园风景区也曾两度上央视,开始两三年时间,随着媒体的大量报道,挺热闹的,虽然比不上风景名胜景点,但平均每天上万人次的旅游者带动了一批农家乐,光是仡寨就有近20家,什么烤全羊、家常菜、烤鱼等是比较出名的,如今,景区风光不再,就连举办活动,旅游的人也寥寥无几。



景区从风光到落荒

景区的发展,带动的不仅仅是旅游收入,还会带动更多配套的收入,吃住行是旅游的三要素,有玩的有看的,有吃饭的地方,有可住宿的地方,而景区单一性,仿古性,没有特色,新鲜劲一过,就只剩下出手无门的各方经营者;


同质化严重

国人的跟风性从未停止过脚步,尤其是在农村,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看到别人什么赚钱一窝蜂似的都来做,你做烤全羊我也做,你做烤鱼好,后面接二连三的出现四五家,都最后,哪家都不盈利;

宰客严重

就算家常菜,一盘回锅肉,县城里18元好多人都说吃不起,但是小小景区内没有38吃不到;就连省城的七天酒店一晚也就198,而这,没有298根本找不到住处。每个商家都梦想着一锄挖个金娃娃,可结果就是再没回头客;



市场环境影响

虽然现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旅游的人也在增多,而真正舍得花钱的,在这种小地方,并不多见,各种生活压力,动不动就几百上千的消费,很多人望而却步,更何况是没特色的跟风景点;


监管及理念缺失

不管是景区发展还是景区的业态管理,本身缺少知名度的地方,从上而下的自然发展,导致市场混乱,其它地方的农家乐在想办法转型的时候,还在盲目的大力发展,理念上面就已经注定了失败,沿海或较发达地区,农家乐从原来的食宿发展已经在往体验式、休闲式、租赁式发展。曾看过一个节目,说的就是离武汉不远的农家乐,在面临关门大吉时,改变思路,从原来的农家住宿与饭馆形式改变为租赁形式,打造为武汉的后花园,让城市家庭自己到农村过短暂的农村生活,不打扰;另一方面吸引艺术人士到原来的农家乐进行创作或是引进小型的培训机构把原来的农家乐作为培训机构,讲习所等进行转型。


时代在变,经营模式也得与时俱进,一味地跟风,只能换来无止的眼泪,你怎么看?


下坝毛哥


有的农家乐本来生意很好,但是,他们就只想眼前的利益,想着这些出来玩的人都有钱,拿着一个算一个,随随便便的家常菜,最多杀个本地鸡,最多你舍得整一半,有点腊肉。5个菜喝点酒,一张车五个人,结账都是400元以上,味道一般,你作为农民,如果你到城市里吃饭这几个菜收你200元可能你会说这家饭店太贵了。将心比心,你们认为城市人都是憨包。所以都是你们自己整自己。古人云:买三文的饿死,买两文的称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