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為什麼你對手機如此上癮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上癮》


從電腦到手機,再到各種App,每一個產品開發的背後,都有一套完整,成體系的設計邏輯。


目的很簡單,就是要你上癮。


每一個功能,形狀,顏色。都要經過無數次的論證。


《上癮》這本書的副標題又叫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


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諮詢及實際經驗,提出了新穎而實用的“上癮模型”(Hook Model)


它簡單清晰的解釋瞭如何打造一款讓用戶上癮的產品,而非依靠費用巨大的廣告投入。


在商品稀缺的年代,誰擁有巨大的產能,就可以佔領市場,如汽車行業的福特。用現代的話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我生產什麼,你就開什麼。


《上癮》:為什麼你對手機如此上癮


在信息不對等,渠道為王的年代,誰控制了渠道,就可以贏得先機。如快消行業的寶潔。


大品牌,大媒體,大渠道戰略,稱霸了上百年。


《上癮》:為什麼你對手機如此上癮


然而到了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的時代,一切都玩不轉了。福特早放棄了原先的策略,而寶潔也再無昔日輝煌。


如今該拿什麼打市場,歸根到底-產品


蘋果的產能大嗎?動不動來個無貨。


蘋果的廣告多嗎?我沒怎麼看到過。


蘋果的產品好嗎?我覺得它是真的好。


《上癮》:為什麼你對手機如此上癮


尤其是喬幫主的那個時代。對產品的要求近乎瘋狂。也正是那句話應了不瘋狂不成魔。才贏得了那麼多手機用戶的信賴和跟隨。


營銷也好,渠道也好,所能起到的作用無非是讓用戶看的到,摸的到,買的到。但能留的住老客戶,提升客戶終身價值的,還是產品本身。


本書從四個方面對產品開發的邏輯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上癮》:為什麼你對手機如此上癮


即觸發-行動-多變酬賞-投入


一,觸發


上面提到的廣告就是觸發你使用其產品的手段之一。然而人不會那麼輕易的單憑一則廣告就會改變現有的習慣。


新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平臺,而“觸發”就是促使人們做出行為改變的底層邏輯。


觸發分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兩種


外部觸發有四種類型:


1,付費型觸發,如廣告,寶潔曾一度是廣告大戶,那是名副其實的金主。


《上癮》:為什麼你對手機如此上癮


靠廣告吸引新客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如果僅依靠廣告,怕賺的錢都不夠廣告費。


2,回饋性觸發,主要指間接的媒體宣傳,媒體報道以及平臺的首頁推薦等。


被動宣傳又存在一個隨機性的問題,因為長時間霸佔頭條的可能性通常是不存在的。


3,人際型觸發,即通常理解的熟人推薦。在學長的市場調研中,熟人推薦的確是讓用戶願意嘗試的更有效手段之一。


4,自主型觸發,如果說以上三種還是外部的,被動的。那自主型完全是出於個人的意願,主動接受產品信息,甚至向別人推薦。


內部觸發基於自己的情緒而採取的下一步行動,是無聊才玩手機嗎?是害怕被排斥才要不忘群聊嗎?是要開心才刷抖音嗎?


二,行動


如果只是觸發,沒有引起用戶的行動,那就沒有意義。


本書認為,要讓人們採取行動,三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1,充分的動機


2,完成行為的能力


3,促使人們行動的觸發。


即 B=MAT


一個行為的發生需要Motivation(動機)+Ability(能力)+Trigger(觸發)


怎麼理解?舉個例子,手機響是T,因為在包裡一時找不到,就是沒有A。或者你不想接,就是M


什麼是動機?概念可以有很多種,但作者認為,歸根到底無非三種情況:


要麼,追求快樂,逃避痛苦(不想看書,刷抖音,打王者)


要麼,追求希望,逃避恐懼(升職加薪需要的技能學習)


要麼,追求認同,逃避排斥(社交網站,軟件)


能力怎麼理解?


這裡的能力,是讓用戶使用該產品時所需要的精力。一個產品越簡單,簡約,使用它的頻率就會越高。比如之前的單反相機和卡片機,哪個受眾更廣?


作者總結了簡潔性所包含的六個元素:


1,時間-使用產品所花費的時間(現在的產品都在極力降低複雜度,減少用戶的學習時間)


2, 金錢-對該產品或活動投入的金錢


3,體力 4,腦力


5,社會偏差-他人對該活動的接受度


6,非常規性


請結合抖音來思考這六個元素。


三,多變的酬賞


現在的消費者,品位,眼光真的是越來越高。沒有點實質的優惠,可能轉臉就跑對手那去了。


單一的酬賞不足吸引客戶。所以要多種並存。


具體包括


1,社交酬賞

-即獲得他人的認同。知乎的幾個功能按鈕其實就蘊藏著該屬性(贊同,喜歡,收藏,都是為了告訴你他人對你的認可)


2,獵物酬賞-追求資源,金錢以及信息(抖音,只要你想,可以一直刷下去)


3,自我酬賞-主要指精神上的一種滿足感(控制慾的滿足,成就感的實現,以及勝任某事物的自信)


四,投入


投入的目的在於培養用戶忠誠度,實現重複購買。


用戶對某產品或者服務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就會越重視。如自己組裝的宜家傢俱。


如在抖音上發的短視頻越來越多,便不會輕易換同類別的軟件。又比如,學長在這上面分享的點滴文字,讓我放棄的確捨不得。


本書的核心就是這個上癮模型,但圍繞每一個步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以及延伸的相關心理學研究成果。有興趣的可以讀下,沒時間的,看學長這篇就夠了。


打完收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