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結束戰鬥,活捉1名越軍,最大遺憾:2名戰士誤傷犧牲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準備階段,11軍33師99團為查明團當面敵情,派特務連偵察排配屬工兵2人,於1979年1月31日在老口岸地區組織伏擊捕俘。

俘敵1名,斃敵2名(其中越南特工1名),繳獲蘇制衝鋒槍1支,五六式衝鋒槍2支,子彈400餘發,手榴彈2枚,地雷1個,八倍望遠鏡一具及部分軍用物品。初步查清了巴楠棍、楠沙地域之敵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工事構築和地形道路等情況。

5分鐘結束戰鬥,活捉1名越軍,最大遺憾:2名戰士誤傷犧牲

中越邊境,金水河地區現景

老口岸位於越方楠沙山西側山腰,突入我金水河地區,北接敵防禦中心巴楠棍,東南靠1012.4高地,西北方向與我那發、金水河隔河相望。該地兩面臨河,地形複雜,山高坡陡,灌木叢生,雜草茂密、荊藤交織。在界河沿岸越方一側、大橋附近設有大量地雷、竹籤和鐵絲網。

越軍在老口岸,402高地駐防一個排的兵力(其中有部分特工人員)。我軍經觀察發現,越軍每天派出3至5人的觀察組,從402高地出發,經老口岸至原越方邊境檢查站設立觀察哨,對我進行觀察。

為了捕捉俘虜,查明情況,併除掉敵人這個觀察哨,33師和99團首長下令偵察排對老口岸敵觀察哨之敵實施伏擊捕俘。偵察排受領任務後,立即召開了會議,認真分析研究了敵情和地形,迅速進行各項準備工作,並開設觀察哨,觀察敵情、地形。

經連續幾天的觀察,摸清了敵觀察哨人數,往返路線、時間及其活動規律,熟悉了設伏地區的地形,道路。根據這一帶地形特點和越軍活動規律,選定了便於隱蔽、指揮、出擊和撤回的伏擊位置,制定了伏擊捕俘戰鬥方案,研究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及處置預案。

5分鐘結束戰鬥,活捉1名越軍,最大遺憾:2名戰士誤傷犧牲

捕俘分隊由團偵察參謀趙忠啟帶領,整個捕俘行動由99團副團長石本富指揮。捕俘組由10名偵察兵組成,下分5個小組,攜帶手槍10支及匕首、捆綁繩,配置在402高地以西,大橋以東公路轉彎處,擔任捕俘。

火力掩護組由6名偵察兵組成,攜帶衝鋒槍,分為兩個小組。第一火力組3人,配置在捕俘組東側公路兩翼,擔任阻擊402高地、巴楠棍方向增援之敵和斷敵退路,並負責掩護捕俘組撤回,第二火力組3人,配置在越軍檢查站東南側,負責阻擊楠沙方向增援之敵和掩護捕俘組撤回。

觀察哨由3人組成,攜帶八倍望遠鏡兩具,配置在老口岸以西我方一側無名高地,擔任觀察,潛聽,隨時報告敵情變化情況。接應組由該團一連九班10人組成,位於界河我方一側,擔任機動,負責接應捕俘組撤回。

方案經師首長批准後,偵察排進一步明確了協同動作和信(記)號,組織了戰前演練。王金水副師長給偵察排作了動員,提出了完成任務的要求和措施。

5分鐘結束戰鬥,活捉1名越軍,最大遺憾:2名戰士誤傷犧牲

【1979年2月,11軍33師副師長王金水(持棍者)在越南551高地與官兵留影。王金水副師長是一位傳奇人物,他12歲參加革命,經歷抗戰、解放戰爭,攻打山西中陽縣時活捉敵師長,還曾給賀龍當了9年警衛員。對越自衛還擊戰前,從14軍調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後改編為11軍33師),任副師長】

1月30日23時,參戰人員(除觀察組)在金水河生產隊集結,23時40分向邊境檢查站運動,並在邊境站組織休息。1月31日凌晨3時,觀察組報告,沒有發現越軍設伏。凌晨5時,偵察排按火力掩護組、捕俘組,接應組順序搜索前進。6時,到達界河邊,全排展開,進一步觀察選擇通路位置。6時40分,排長帶工兵開闢通路。7時25分進入伏擊位置,各組按預定方案准備就緒,趙參謀再次對人員、武器彈藥進行檢查,全排做好戰鬥準備,隱蔽待敵。

7時40分,3名越軍哼著小調沿公路進入我伏擊圈。當後一名敵人進至第一捕俘組位置時,似乎發現可疑跡象,在原地端槍觀察搜索。趙參謀當即發出捕俘信號,捕俘組勇猛地撲向敵人。

5分鐘結束戰鬥,活捉1名越軍,最大遺憾:2名戰士誤傷犧牲

最後一名敵人見勢不妙,轉身逃跑,排長追捕未成,第一火力組將該敵擊斃,同時誤傷自己1人(99團特務連文書郭連斌烈士)

第二名敵人被我突然打擊嚇得跪在地下舉槍投降,捕俘組猛撲上去,將其捕獲。走在前面的越軍特工企圖頑抗,剛打開衝鋒槍保險,六班長一個箭步衝上去,將越軍特工的槍擋開抓住,並朝越軍特工面部揚了一把沙土,隨即絆腿擊胸,但被草叢絆住,身體失去重心,與越軍特工同時摔倒。

此時,孟憲剛又猛撲上去,在騎胸卡喉的同時,捕俘組一戰士不慎手槍走火,擊中孟憲剛頭部和敵人的下腹部,其餘戰友將越軍捕獲。在押俘返回下坡時,這名特軍特工突然兩腿猛力後蹬,掙脫我兩名押俘手,滾下溝去,被五班長擊斃。

戰鬥經過不到5分鐘,俘敵1名,斃敵2名。趙參謀迅速組織搶救傷員,打掃戰場,收繳武器,交替掩護,於8時25分押帶俘虜全部撤回。

此次捕俘行動,基本成功。經驗有三:

一是準備很周密。偵察排組織觀察哨,每天對預定伏擊地區實施觀察、登記、分析研究。經一週觀察.摸清了敵人的活動規律,熟悉了伏擊地區的地形,道路。方案確定後,又反覆組織演練,做到了任務明,情況熟,打法清,心中有數。戰鬥中,捕俘小組進入伏擊位置僅15分鐘,敵人就進入伏擊圈,可見事前偵察十分到位。

5分鐘結束戰鬥,活捉1名越軍,最大遺憾:2名戰士誤傷犧牲

我軍潛伏偵察(資料照)

二是“敵變我變”。這次行動原計劃是在春節行動,但因敵觀察哨突然增至7人,且警惕性較高,隨即改變計劃,決定1月31日行動。為避開敵佈設的地雷、竹籤,將滲入點選擇在界河邊大橋北側茂密高草處,僅用10多分鐘就開闢了通路。根據老口岸地形特點,將設伏點選在距敵觀察哨150米的小路轉彎處。該地是敵從402高地到邊境檢查站的必經之路,隱蔽條件好,便於指揮、出擊和撤出,3名越軍全部進入我伏擊圈都未發現。

三是英勇頑強。此次伏擊戰鬥,偵察排嚴格按照預定方案行動。戰鬥中,英勇頑強,動作迅速,猛打猛撲。當後一名敵人端槍搜索時,戰士趙明儉與越軍相距不過2米,他在沒有接到捕俘信號前,始終不暴露目標。趙參謀見後一名敵人已有警覺,企圖逃跑時,立即發出捕俘信號,達成了捕俘戰鬥的突然性。

5分鐘結束戰鬥,活捉1名越軍,最大遺憾:2名戰士誤傷犧牲

【11軍33師99團此次捕俘作戰行動,最大的遺憾也是最大失誤,是2名戰士在行動中誤傷犧牲。一位是孟憲剛烈士,山東滕州人,1956年6月生,1975年1月入伍,99團特務連副班長,犧牲時23歲,追記一等功。另一位是郭連斌烈士,四川內江人,1977年1月入伍,99團特務連文書,犧牲時21歲,追記一等功。兩位烈士安葬於金平烈士陵園東區7排27號、28號】

此次行動,也存在嚴重的教訓。主要是偵察排初次戰鬥,缺乏經驗;伏擊圈過小,隊形較擁擠,協同不夠密切。戰鬥打響後,有的戰士急於求成,不夠沉著冷靜,不注意射向,盲目開槍,以致造成誤傷自己兩人。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