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现代作家丁玲的一部代表作,她紧跟着时代的发展潮流,大胆的描写了叛逆女性莎菲的爱情。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背景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主要描写了五四新思想对封建文化的冲击,而丁玲也正是受到五四的影响,在追求自由民主的过程中又在五四退潮的苦闷中写成的这篇作品,当时1972年大革命刚刚失败后,众多的知识青年都找不到出路,感觉十分的苦闷,丁玲同众多的青年知识分子相似,但是也正因为这种情绪的延展,丁玲也看到了很多封建旧家庭走出来的新女性面临的现实,只能够靠家庭活着,甚至有的还深陷在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自杀,由此写下了这部作品,批判当时的时代。在丁玲笔下的莎菲就是里面的一个叛逆但是又十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代表,她就代表了这个时代,因此也是引起了当时文坛的一片轰动。

《莎菲女士的日记》: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并且作品中的主人公莎菲也是丁玲自己身边朋友的原型,分别是两个,一个叫做杨没累,她是丁玲的同学,她在学校的时候脾气就有些奇怪,到了1924年丁玲在北京见到了她,这个时候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恋人名叫朱谦之,这个朱谦之不修边幅但是爱幻想,可是两人没有相处多长时间杨没累就病逝了。还有一个是吴绍芳,她是丁玲的好朋友,在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母亲又患有精神病,而她非常聪明,喜欢读书写字。丁玲在看到朋友们身处的困境以及她们所做出的挣扎才突发灵感,在两人的经历中结合五四后的新女性的特点写下了这部作品。

《莎菲女士的日记》: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分析

丁玲的作品大多源于生活,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也是一样,这是她在自己生活中看到的真实故事的改变,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她从生活中去找到描绘的人物和事件,在里面加入自己的情感去对人物进行详细的刻画。故事中主要讲述了莎菲这一人物,围绕她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莎菲女士是那个年代的一个进步人士,她接受过“五四”思想的洗礼,也是在里面成长起来的人物,她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因为患有肺病所以整个人总是闷闷不乐,不喜欢周围的一切事物,但是她也有知心朋友,还有苇弟也在不断的追求她,但是她看不起苇弟,因为苇弟太过于懦弱,不符合新时代女性莎菲女士喜欢的形象,虽说不喜欢但她还时常折磨他,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每次戏弄过后还会觉得忏悔,也直接的拒绝过苇弟。

此外,在莎菲的心中还一直幻想着能够有一个追求自由的男人能够来到自己的身边,而有一次疏芳和云霖就带着一个新加坡少年凌吉士来到了她的身边,他的举止得体,谈吐大方,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莎菲,为了能够离凌吉士近一点,莎菲还特地搬到了离他近一点的地方。但是等莎菲和凌吉士接触久了之后才发现他是一个拜金主义者,有家庭。但是莎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经过多次形体的爱和灵魂上的恨上,莎菲最后终于狠下心离开了他,但是离开之后整个人也是深陷入了痛苦和绝望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莎菲女士的日记》: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整部小说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莎菲的恋爱上,尤其是她对苇弟和凌吉士二者的对比也是耐人寻味,她不喜欢苇弟的软弱却会爱上了见过一次面的凌吉士。而在爱情中她也有过多重的挣扎就像是在莎菲一见倾心后,凌吉士并没有回应,莎菲因为自己的单相思而导致内心惴惴不安,她既想凌吉士必须要找她,但是反而又在那里纠结“他应当知道他不该让我如此的去思慕他……但他却不来”,这两个不同的心理特点也蕴含着不一样的人性观念,一个大胆,执着,敢去追求爱情,而另一个比较“清醒”,但是却被现实所束缚,而后面她还是没能够打破这种束缚而是按照后者的心理去求爱,这也让人看到了她在反抗道路上仍没有彻底的摆脱束缚。

同时小说中还有一个点也是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莎菲在对待爱情时所遇到的精神和肉体两者之间的冲突,莎菲第一次爱上凌吉士的时候应该更多的爱的是他的肉体,她觉得他落落大方就想要和他交往,觉得他有气质,但是这个时候莎菲并没有深入对凌吉士进行了解,这是塔对肉体的欲望,但是等到莎菲知道凌吉士是一个虚伪、世俗,不符合自己的精神理念的人之后,她还是没能够放下,只是不断的斥责自己。“灵与肉”之间的矛盾之间也展现了莎菲作为时代新女性想要追求灵活契合的伴侣,可是仍旧没有脱离世俗。

《莎菲女士的日记》: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三、《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艺术特色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契合的著作,它也有众多的艺术特色。

1.文体别具特色

在文体上,它采用的是日记体与当时的众多文学体裁不相同,再加上莎菲是当时新女性的代表,采用日记体就更好的将她的追求、幻灭等抒发了出来,让读者在看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了解,整篇文章也让莎菲能够直抒胸臆,缩小读者和作家之间的关系,引起二者之间的强烈共鸣。就像是作者在描写莎菲对凌吉士的欲望的时候就直接用莎菲的口吻写到“他不曾向我告别,我又转到云霖处,尽我所有的大胆在谈笑。我把他什么细小处都审视遍了,我觉得都有我嘴唇放上去的需要。他不会也想到我在打量他,盘算他。”这样一句也让人印象深刻,对莎菲的形象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丁玲还通过日记体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些隐私的东西,表达了当时莎菲所经受的苦闷和彷徨以及在性与爱之间无法自拔的心理,就像茅盾在看了这本小说之后评价的“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女士的日记》: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2.心理刻画细腻

丁玲在刻画人物心理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细腻,富有感情,让人感觉莎菲不只是在书中而是在现实中,是真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比如说作者在描写莎菲的时候写到了她每天喝牛奶、读报纸上所有的小新闻,甚至还要看昨天的报纸,这就是为了浪费时间,还写到“没有人理会她的时候,她想念、恼恨,但是有人去了。她又让人难堪”,这些心理上的细腻刻画就表现出了莎菲女士的孤独。

3.语言超常组合

在语言上,丁玲的描写也将形象突出的十分描写,她说的时候不仅具有阳刚之气而且不缺乏柔和之内,刚好和莎菲那种敏感但是又大胆直率的性格相一致。并且在语言的使用上还表现的十分超常,就像是莎菲说到“我真要可怜云霖,假使他知道了他在这个人前所衬出的不幸时,他将怎样伤心他那些所有的粗丑的眼神,举止”。这里的一个“粗丑”在描写的时候就十分特殊,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很少有人会这样去说,但也正是丁玲这样的搭配才让人更加深刻的、有冲击力和新鲜劲的感受到了云霖和凌吉士两人在体态上面的差距,并且云霖作为莎菲的好朋友居然也被这样对比,更是让人意想不到,从中仔细体会也可以看出莎菲当时的痴迷程度。还有莎菲在表达焦虑时还说了一句“我实在焦烦得很”这里的“焦烦”看起来也是很特殊,展现出了当时莎菲的烦躁心境,将现实的世界也展示了出来。

《莎菲女士的日记》: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当代价值

《莎菲女士的日记》放在现在仍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就比如说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莎菲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形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她的关爱不够,她自己也曾说“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偏偏我的父亲,我的姊姊,我的朋友都是如此盲目的爱惜我”,从这里可以就可以看出莎菲更想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契合,所以说在现在家长也要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还有就是在男女交往的关系上,莎菲和现在很多的女孩子相似,看到一个男人长的风度翩翩就沉浸其中,根本忘记了她的恋爱观是要求灵与肉的统一,所以当她彻底认清凌吉士是和虚伪的人之后,还因感情早已深陷其中而难以从里面脱身。因此在大家在对待男女关系时不能够得过且过,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样以后的的日子也才能够发展的更好。

《莎菲女士的日记》: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在心理上,大家也要及时的调整。莎菲一个人离开家出去北漂以后其实心中就不乏有孤独、苦闷之感,总是感觉压力巨大,还没人能够理解她,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会做出后面的一系列事情,让整个人都深陷到世俗之中。这也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后要及时的去解决,可以和朋友交流,放松心情。

丁玲笔下的莎菲其实也正是她自己的写照,只是她借莎菲之口写下了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与不公,通过莎菲的生活以及感情经历表现出了身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所遇到的一切,尤其是在为女性伸张正义,而且也通过莎菲对感情不断的追求和幻灭中深刻的鞭挞了当时社会的病态,让人看了之后也能够深入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