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單位團險,有啥不一樣?

都2020年了,總有些小夥伴非常傲嬌,“我有醫保,還是職工醫保,五險一金,單位給我交的,我還需要自己買保險嗎!?”

01職工醫保與居民醫保的區別

那我們就先看看“職工醫保”跟“居民醫保”有啥不一樣。

城鄉居民醫保,新農合、農村醫保、嬰幼兒醫保等,都屬於國家居民醫療保險

簡稱居民醫保,由個人按年繳費,加上國家補助。

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要求,推進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制度整合,逐步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

在單位工作的,不管你什麼單位,都叫

職工醫保。有單位繳費5-10%,個人繳費2% ,按月繳納,每個月都要繳。

具體區別如下圖:

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單位團險,有啥不一樣?


職工醫保按你月收入繳納,假如你每月收入一萬元,則每月醫保繳納200元,長沙這邊單位繳費比例7%,就是700元/月,北京那邊10% ,就是每月1000元。

每年職工醫保,個人繳納就要2400元。居民醫保一年才幾百塊。

​02職工醫保如何報銷?

雖然交的多,但相應的報銷比例也高,職工醫保累計繳滿25年,退休後就可終身享受醫保待遇了。

此外還有個人賬戶,看病買藥都可以,而居民醫保已經取消了。

不論是居民醫保,還是職工醫保,報銷額度和範圍都是很有限的,

只能做為基礎保障,沒法完全依賴。

在商業保險裡,它們有個統一名字,都叫社保醫療。

具體報銷如下圖:

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單位團險,有啥不一樣?


起付線,也就是免賠額,報銷的門檻,高於起付線才可以報銷。

封頂線,是能報銷的最高限額,職工醫保最高也就30萬,超出的部分,也得自己出錢。

自費部分,指不在醫保範圍內的藥品或器械,材料,都需要自費。

自付部分,指在醫保範圍內,一些特殊的藥品和項目,只能報銷一定比例,部分要自己承擔。

以上部分都扣除,中間的才是社保可以報銷的費用。

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可能報銷90%以上,而成都長沙武漢等二三線城市就只有60%-70%,某些城市甚至只有55%。

舉個栗子

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單位團險,有啥不一樣?


如上圖所示,在可報銷範疇,還要分段按比例報銷。最後個人自己還要出17萬多,幾乎佔了總費用的一半。

如果是看門診呢?

假如小陳去某三甲醫院看門診,花了5萬,其中自費6000元,職工門診報銷比例70%,起付線1800元,封頂線2萬。

那麼,小陳能報銷的額度=(5萬-6000-1800)*70%=29540元。

超過了封頂線2萬,超出的9540元,不能報。

小陳花了5萬,報了2萬,報銷了總費用的40%,自己還要出1.7萬,佔了35%。

根據2018年某公司理賠數據統計,約50%的客戶社保報銷佔醫療費用的比例不足50%,而社保報銷佔比高於70%的只有13%。

所以,要想更好的醫療保障,醫保之外,搭配一些商業保險,還是很有必要。

03公司給交的補充商業保險

我們瞭解的事情,大佬們也很瞭解。

所以,現在一些公司,除了給員工繳納基本的社保外,也會給員工交一些商業保險

如團體意外險,團體醫療險等等,這類型的保險保費不貴,能大大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福利,提升公司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如此,社保不能報銷的部分,就可以通過商業保險報銷了。

但是這個費用呢,並不是完全由公司出的。

依據《個人所得稅法》及有關規定,企業單位統一為員工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保險產品的支出,應分別計入員工個人當期工資薪金,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徵個人所得稅,視同個人購買,稅款由企業負責代扣代繳。

而且,公司給員工交的補充商業保險也是有限的:

1、這類保障幾乎都是一年期的,有的僅保障工作期間,下班後就不在保障範圍。一旦離職保障便失效,人員會隨時替換。

如意外險和醫療險,都是一年期的,如果發生意外,來年很可能就續保不上了。當然自己買,大都也是一年期的。

幾百塊錢,費用可能都是由單位出,但是保額可能最多不過二三十萬,大多隻有十萬。

我給不少企業單位辦過意外團體險,只有少數老闆在公司營收比較好的情況下,才勉強願意給員工辦個二三十萬保障。看老闆心情,他們也未必會年年辦,及時續保。

2、個人可能沒有單獨的保單。因為公司辦的是團體險,只有一張總保單。個人可能只有個語焉不詳的憑證卡片,具體保障責任你無從得知。當然你可以去問老總。

3、保障額度和範圍有限。公司只是依據你的工作價值,負責你在工作時相關的保障,避免影響公司的損失。至於你身後,你的家人,還可能的負債等等,這些責任只有你自己去承擔。

一句話,公司給自己的員工買的保險,只有該員工在職時才享受,一辭職、離職、退休那就不享受了。這樣才會保障公司的利益不受損失的同時,又保障了員工相應的福利。

最後建議

當然,有公司給福利自然是好的。如果公司不是強制參與,又是全由自己出錢,不妨多考慮下。安全感這東西,終究還是自己給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