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媳婦蔡文姬


山西媳婦蔡文姬

大凡名人,多喜歡編造種種異相,以證明生來即不同一般。據說蔡文姬的出生,就有異兆:其母夜夢一托缽僧贈她一顆蘭花籽,因此懷孕生文姬。此種八卦傳說,聊搏一笑耳。但有一點是真的,那就是蔡文姬的家世非同一般,她可以算是正宗“文二代”:其父蔡邕為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他在書法上首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餘卷。他曾拒不出仕,精心治學。可是身處那樣的亂世,一介書生,命何由己,在董卓之亂中,蔡邕因頗得董器重,被王允所殺。

蔡文姬生於這樣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志向非凡。她以班昭為榜樣,立志像父親一樣編撰書籍留名青史。她還通音律,六歲時即能聽音辨弦,8歲時父親將著名的焦尾琴傳於她。蔡文姬的書法也造詣極高,其書得父親真傳。

蔡文姬這樣一才女,卻婚姻坎坷。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河東人衛仲道。衛仲道為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衛暠後裔,河東衛氏家族是自漢至兩晉的名門望族,比較有名的有衛瓘、衛覬、衛玠、衛夫人等。其中衛夫人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她的書法受鍾繇影響,而鍾繇的書法受教於蔡文姬,衛夫人又傳書於王羲之。

衛仲道也是衛氏家族中有名的才子。蔡文姬十六歲時嫁入衛家,算是門當戶對,又才情相映,兩人恩恩愛愛,幸福美滿。但可惜好景不長,婚後不到一年,衛仲道就因咯血不治而亡。衛仲道死後,公公婆婆認為蔡文姬剋夫,加之文姬無兒無女,便對她百般刁難,文姬不堪其辱,離開了衛家。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舊部叛亂,昏庸無能的漢獻帝請匈奴出兵平亂。戰亂之中,蔡文姬被擄至匈奴,作為戰利品獻給左賢王。

當時的山西是匈奴的天下,匈奴分五部,都盤踞在山西境內。其中左部居太原故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東南),右部居祁縣(今山西省祁縣東南),北部居新興縣(今山西省忻縣),中部居大陵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蔡文姬並非被劫掠到大漠草原,她是被左賢王劉豹部所劫,其實就居住在今山西汾陽東南。但蔡文姬的身份絕不可能是什麼王妃,她是以奴婢的身份生活在左賢王身邊的,與左賢王生育二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與蔡邕私交甚好的曹操聽說蔡文姬的處境後,立刻派屯田都尉董祀攜金千兩、白璧一雙,贖回文姬。相傳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即作於此背景下。

文姬歸漢後,曹操作主將她配與董祀。雖然是組織安排的婚姻,好在當時董祀年方二十,小鮮肉一個,又精通史書音律,而蔡文姬已經30多歲,又飽經風塵。因此,這場婚姻對蔡文姬來說多少有些佔便宜的意思。

可惜好景不長,婚後二年,董祀就獲罪被判死刑。這可急壞了蔡文姬,便闖進曹操府中求情。

當時曹操正在宴請公卿名士,聽說蔡文姬來了,對滿堂賓客說:“蔡邕的女兒來了,她可是才女,我花了重金贖回來的。今天讓大家見一見。”蔡文姬踉蹌前來,只見她蓬頭跣足,一見曹操便叩頭請罪,情感酸楚哀痛,賓客為之動容。曹操為其真情打動,但有些為難:“降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怎麼辦?”蔡文姬說:“你馬廄裡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果真是性情中人,當即派人快馬飛奔赦免了董祀。

時值寒冬,蔡文姬凍得瑟瑟發抖,曹操即刻讓人拿來頭巾鞋子襪子給蔡文姬穿上,並端來熱湯讓她暖和身子。看蔡文姬漸漸平靜下來,曹操問道:“聽說你家原來有很多古籍,現在還能想起來嗎?”蔡文姬說:“當初父親留給我的書籍有四千餘卷,但因為戰亂流離失所,保存下來的很少,現在我能記下的,只有四百餘篇。”曹操說:“我派十個人陪夫人寫下來,可以嗎?”蔡文姬說:“這不方便,男女授受不親。給我紙筆,我一個人就可以寫下。”於是蔡文姬憑記憶將自己所記下的古籍內容寫下來送給曹操,沒有一點錯誤。

既救出丈夫,曹操又給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解決了工作問題,結局還算不錯。

生於亂世,飄零若絮。而生於男權世界的亂世,即便像文姬這樣的才女,其生存空間也是極為狹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