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這行的祖師爺是誰?

mongchan


答:樓主,我是書法鏡子老宋,看到你的提問,讓我回憶起了以前有人也問過我這個問題,到底書法的祖師爺是誰呢?很多人都問我這個問題。我下面做一些講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要說最早的鼻祖,到現在來講還是一個傳說,傳說是倉頡造字。那麼很多人也讀到過關於倉頡造字的故事,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人物,據說是他製造出了中國文字。

當然,最早的我們家足的應該是甲骨文,甲骨文都是刻在動物的骨頭上,龜甲上的文字。那時候基本上以象形文字居多。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了很多文字的創新,我們都知道李斯是小篆是在監獄裡面創出了小篆。後來被秦前284年進行了推廣和使用。後來在前朝為了書寫快一些程邈,又創造了隸書。據說到東漢,張之又創造了草書,大概是在東漢192年,到東漢桓帝劉德升,又創新出了行書。那麼小楷書,又是在三國魏晉年間,鍾繇,151到230年,創寫出了小楷書。以上是大概各個書體的概況,希望能給大家以幫助和了解。



書法鏡子老宋


拎不清。



楊炳升66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音樂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學多識,才華橫溢。通經史,好天文,妙操音律,善琴鼓、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蔡邕在書法方面造詣頗深,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 “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創“飛白”書體,著《筆論》、《九勢》等,開中國書法理論之先河,被尊為書法之開山鼻祖。

11月4日 週五晚, 於鍾華老師做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書香悅讀∙ 第七期,主講《神人相助:中國書法筆法的祖師爺蔡邕》。他結合了蔡邕的人物生平,書法的藝術本質和哲學依據,以及書法線條的三個美學概念,即“力”、“勢”和“藏”,解析書法筆法,賞析書法作品,審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




是啟功先生,請先不要激動,聽我解釋你就明白了。古代沒有專門寫書法這個行業,只有讀書做學問,寫文章,順便看看誰的字好看了,文章好了,就是有學問。文章和字是一體欣賞的。沒有單獨的寫書法這個行業。

彭琰林寫啟功體書法

所以說,書法這“行”的祖師爺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會長就是啟功先生。所以,書法專業的祖師爺是啟功


啟公書畫


個人認為鍾元常是祖師爺,王羲之是書聖,那麼鍾元常則是書聖的師祖。當然,其實王羲之並沒有直接追隨過鍾元常學習書法。不過王羲之少年時代的老師,衛爍衛夫人,據說她是鍾元常的學生。王羲之算是鍾元常的徒孫。書法上經常講兩人合在一起,稱為“鐘王”。

鍾元常是東漢末年到曹魏初年的歷史人物,相比中國大多數名列書壇的書法歷史人物來說,鍾元常非但有書法之名,政治上也有一定作為,他輔佐漢獻帝,平亂匈奴都有一定歷史貢獻。鍾元常最大的歷史貢獻在於書法領域。東漢末年至於魏晉時代,正是中國古代六體書法全面形成的時代。這一時代中,楷書脫胎於行書,逐漸擺脫隸書的約束,漸趨形成;章草書法則在隸書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向王獻之時代的今草書法過渡

鍾元常對於書法的貢獻,不在於隸書-章草-今草書法這條脈絡上,而在於隸書-行書-楷書這條脈絡上。

鍾元常現存的書法作品基本都是行書漸趨楷書化之後,反映中國古代楷書書法最早期形態的作品。這其中的代表有 看圖2是《賀捷表》還有《薦季直表》和《宣示表》。

《賀捷表》。這幅作品又稱《戎路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鍾元常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這幅作品是鍾元常書法的代表作,最能代表鍾元常書法面目。《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元常《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這句話的點評很中肯到位。

圖2實際是翻刻的再拓片,已經不是原碑的拓片了。這從上圖的圖像信息中可以讀出來。比如,卷首楷書第一列末尾有“唐本”的字樣,說明此圖是唐代的拓片,而卷末的“貞觀”印也是唐代內服的璽印。這幅拓片很有可能是根據唐代拓片翻刻而來的拓本。

從字面上說,字體結體寬扁,用筆線條溫厚,彷彿頷首低垂的廟堂文臣,溫文爾雅立於廟堂之上。

這是鍾元常書法的典型面目,也正是我們時常所說的書法的“廟堂氣”。因為鍾元常是中國古代書法形成早期的歷史人物。在他之前,沒有所謂“廟堂氣”書風的說法,更不存在有楷書書法的形態,因此,現在的研究學者一般將鍾元常作為中國古代書法廟堂氣書風的開創者。

請大家務必明確的是,鍾元常所開創的是中國古代小楷書法,絕非大家平日裡所理解的楷書書法,更不是大楷書法。小楷、中楷、大楷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而鍾元常的著力點在小楷上。

其次,鍾元常的小楷書法,影響了王羲之,王羲之又影響了隋代楊秀的《董美人碑》,楊秀影響了唐代鍾紹京的《靈飛經》,鍾紹京又影響了元代趙孟的《汲黯傳》,趙孟又影響了文徵明,文徵明影響了董其昌……




藝術YG


這個問題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容易。

不論哪種書法,都包括在文字之中。而且不同時期的文字,都具有不同時期審美觀,都有不同時期的書法名人和書寫要求。

漢字,先有漢人後有漢字,這應該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說漢字書法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子孫創造和完善的,不能歸公於哪一個人!更不能用哪一個人或哪一種書寫形式去綁架和緊固漢字的發展和創新!

布衣居士



李恩之布衣居士


回答了:書法這行的祖師爺是誰?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祖師爺”三個字,何為祖師爺,就是開山立派之人!

那麼何為“書法這行的祖師爺?”那就得是書法的開宗立派之人!

參考文獻可知,中國的書法形成肯定是始於漢字的產生時候。

文獻《書林藻鑑》中記載道:“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

所以,最早起源的書法,並不是“文字,而是象形文字,或者符號和圖形!這才是書法的源頭!

在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才出現了最原始的漢字雛形。

在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發現了中國文字的起源證據。

總結:所以尋根溯源,書法的上一輩是漢字,漢字的上一輩是甲骨文(圖形符號等),所以說書法這行的祖師爺並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華夏人類群體(如雲南元謀人,北京山頂洞人等等)。書法是華夏文明的智慧結晶!





書畫之道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今禹州市)人,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行書書法創始人,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又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德升的行書書法雖草創,但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劃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快捷,被後人列為“妙品”,獨步當時。

書法史具有觀賞性和實用性兩重功能的。從上古的結繩記事到文字的成熟,書寫有契刻範疇到毛筆書寫,文字從不太規範統一的大篆發展到小篆、隸、楷、草等體,應該說進步是非常大的了。但,篆、隸、楷書的法則,使其書寫不夠快捷;而草書的簡約隨意,又辨認不易。東漢時期,一種既書寫便利,又便於識認的新書體,已經呼之欲出。劉德升,就是這個任務的完成者。

三國時,魏國的鐘繇,胡昭兩人因學德升的紆書筆法而著名。二人精研德升書法藝術的特點並達到較高的境界。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也學習德升的紆書字,而且十分嫻熟精到,達到較為完美的高度。唐代張懷瓘在他的《宜和書誘敘記》中說:“真幾(邁)於拘,草幾(邁)於放,介於西間者紆書有焉。”由此可知,德升創造的紆書在書法藝術的發展中佔有很高位置,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很大影響作用。

劉德升自幼酷愛書法,一生鑽研不輟,於各種書體均有建樹。據史籍記載,漢末流行小篆十一種書寫方法之一的“瓔珞篆”,即為其“夜觀星宿”後所創,此書體曾廣為流傳,“後漢儒士並皆致學”。 而其畢生以書法影響後世者,首推其草創行書書體。唐張懷灌《書斷》捲上說:“行書者,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書斷》卷中又云:德升“以造行草擅名。雖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列劉德升行書為妙品。明陸深《書輯》雲:“德升小變楷法,謂之行草。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行。”

劉德升草創的行書,字體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劃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快捷,既不象楷書那麼拘謹呆板,也不象草書那麼狂放難認,一經問世就廣受歡迎。三國時魏國的鐘繇、胡昭兩人因學劉德升的行書而著名。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精研劉德升行書至為嫻熟,將行書推進到臻於完美的藝術高度。

雖然是剛剛開始創造的一種字體,也很漂亮。書法風流婉約,是當時僅有的一家。胡昭、鍾繇的書法,都師法於劉德升。世上人說:“鍾繇善行狎書,就是這個緣故。而胡書字體肥,鍾書字體瘦,他們都從劉德升的書法裡汲取了長處。

劉德升以創行書而名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有《書斷、陸深書輯、夢英十八體書》。

晉衛恆《四體書勢》記載:“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南朝宋羊欣亦云:“(鍾、胡)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這些是西晉以後普遍流行的說法。鍾即鍾繇,胡即胡昭,二人均是由漢末入魏的書家,因此劉德升善行書傳二人是有可能的。唯經劉德升之手的行書比起民間流行的新書體要美觀、規範些,但較之晉時的行書在筆法上顯然要“原始”一些。從劉德升將行書之法傳鍾、胡二人看,當時的書家己·卜分重視對民間崛起的新書體的藝術加工和整理。文人書家這種敏銳的藝術眼光,在二晉時代更為突出地顯現出來。

鍾、胡所承繼的劉德升一行書,風格並不一致,“胡書肥,鍾書瘦”。但二人行書在晉時超過其他書體的影響,成為宮廷書法教學的對象.時“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由此可見由劉德升開山而經鍾、胡傳遞的這一書法流派,在漢代以後,也因為順應文字演變的規律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逸雲齋書畫


我覺得書法要從以前創造文字的人文始祖來看,先有文字,後有書法。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併,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一說。燧人氏之子,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

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

《左傳》、《管子》、《周易》、《莊子》、《國語》等先秦典籍都有關於伏羲的記述,在正史中,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歷史地位。

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和對遠古各部族研究的進展,學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共同尊奉的先祖。伏羲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象徵,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要成就

創造太極八卦,創造文字,漁獵,婚姻

太古正神、人文始祖、三皇之天皇





奇怪什麼名字


書法雖然講究傳承,但書法這行並沒有公認的祖師爺。

木工的祖師爺是魯班,相聲祖師爺東方朔,這些是公認的,但書法上:

有人說小篆的祖師爺是李斯,有人說楷書的祖師爺是鍾繇,有人說草書的祖師爺是張芝,也有人說王羲之名氣最大,稱為“書聖”,他應該是祖師爺,所以總的來說,書法這行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祖師爺。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是以下幾點原因:

1、書法和倉頡造字一樣,文字也並不是倉頡創造的,他只是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書法也一樣,無論是李斯、鍾繇、王羲之,他們在書法這行上,也是在前人的經驗傳承上,加入自己的技法和理念,慢慢完善、發揚的。

2、書法藝術太寬廣,沒有任何能稱祖師爺,正如孫過庭《書譜》雲,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就是說每個書法家所擅長的不一樣;而王羲之評價草聖張芝時說:“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弗及也。”意思就是王羲之自已也承認在草書上他不及張芝也。

所以公認書聖的王羲之都不敢自稱祖師爺,那麼歷史上的書法家,又有那個能被稱作書法這行的“祖師爺”呢?

3、書法本來就不是一個行當,書法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用來書寫記事,只是慢慢的發展成了一個藝術,算是從實際應用中,誕生了其輔加功能。而其不像木工、不像相聲他是一門手藝,書法只是讀書人的興趣,就是到當今,書法家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職業和行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