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的终极解,找到自己的使命

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我们想一点大事。让我们把每一天都过成值得珍惜的日子。


休息在家的我们一定不会想到,新冠病毒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特殊的假期。在家里的我们可能也无法想象被感染者的恐惧,疑似隔离中的彷徨。但是,迟迟不能上班的你,有没有一点恐惧?有没有仔细的想想,我们为什么恐惧?因为害怕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让我们不怕死亡?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说,因为恐惧,我们才能勇敢去爱;因为恐惧,我们学会了敬畏和郑重、创造和传承。

这么长的假期,你都想了些什么呢?

一、思考,你的生命价值几何。

请你顺着这道题往下想一想,这道题,来自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当时论文的题目是《生命的价值》:

A. 如果社会上流行一种致命的疾病,染病的人会在一周之内没有痛苦地死掉。你染上这种病的概率是千分之一。请问,假设你存在可能染病,那么你愿意最多花多少钱防止得这种病(也可以理解为你愿意花多少钱去打一个这样的疫苗)?

B. 同样是这种病,假设你的老板要派你到疫区调查情况。到了疫区之后,你染上这种病的概率是千分之一。请问你的老板要给你多少赔偿,你才愿意到疫区去?

在研究中,塞勒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A和B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愿意为A花2000美元,却要为B索要50万美元的报酬。顺着这个裂痕研究下去,塞勒开创了行为经济学,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看待生命总有两个视角,一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比如人们说流感的死亡率是10%,我们关于新冠的防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效的控制了死亡率等等。但是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有家庭、有父母、有孩子。这就是我们看待生命的第二个视角,所以我们总会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无价的。是的,生命是宝贵的,所以每个人可能都害怕自己会失去生命。可是当我们看到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去支援武汉,他们的身上超越了小我本能的需求,闪耀着照亮所有人的光辉。看到这些情景,我相信很多人都热泪盈眶。你有没有继续往下想想,你希望自己的生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呢?


二、使命,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看的比生命更重要。

哲学家说,真正消解死亡恐惧的有效办法,是找一个比生死更加执着的目标,就像孩子对于家长。当上父母的人肯定能理解这个感觉。很多人有了孩子以后就失去了自我,处处把孩子放在首位。

除了孩子之外呢?比如取经对于唐僧。

我们先把这个让你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暂时称为“使命”。使命不是关于自己的小理想的,它是关于别人的,就像唐僧取经,他是为了让佛法普度众生,让每个人都能离苦得乐。所以在实现自己的使命的过程中,你需要先失去自我。

如戴荃的《悟空》这首歌里有两句说「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跪一人为师,生死无关。」

有的人把人生当作竞技场,他们把每件事都看作是竞争,在每个阶段都能找到通关攻略,比如上学成绩好,毕业进名企,工作升职快……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有的人把生命当作一个过程,重点在于体验。他们积极探索世界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对所有可能都保持开放。也许五年之后会在这个国家、但也许会在那个国家生活,也许会做这个工作,但也许是另一个工作。他们期待各种不同的体验,他们要的可能是自由。

找到使命的人,他们不在乎自己的成功与体验,他们被更大的事绑架。就像当年被安排去研究原子弹的邓稼先,和家人说我要去做一件重要的工作,家人问去哪里?他说不能说,家人问去多久?他说不知道。一去就是半生。

听到使命召唤的人,是辛苦的。就像唐僧,如果不去取经,作为唐太宗的国师是何等安逸的生活。可是听到使命召唤的人也是喜悦的,这份喜悦来自于忘我。虽一身负担、而同时又不把那些当成是自己的负担,而是完全为了别人。

听到使命的召唤,也许需要一些契机。原本鲁迅想的是去做个好医生。当他看到的是被杀的就是中国人,而中国人居然在旁边看热闹。他从此决心不再为自己,而是为了世人和国人写作。可能你会说,现在的我还小,没有经历什么事情,可能不懂什么是使命,但请你一定努力,当使命召唤的时候,请你成为那个有资格被唤醒的人。

生涯规划的终极解,找到自己的使命


三、努力,成为那个值得被救的人。

找到那些愿意用一生为之奋斗的事,相信,明天会因为我们每个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学科的细分让发展更专业更高效,但可能也让我们不能完整的看到世界的全貌。所以努力掌握更多的技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创新与价值。就像经济与法律的结合有经济法,计算机与医疗的结合让手术更精准等等。

技能就是一个人的装备,每多一个装备,人就更强大一些,所作所为就会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之上。很少有什么技能是“闲技”,只要它能够与另外的技能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多维度竞争力”。普遍认为是“闲情逸致”的“琴棋书画”,你仔细想想看就知道了,精通这些技能的人,把它们背后的思维模式拿出来做别的事情,一样是高手,甚至会“一上来就是高手”,做事的节奏感,看事的大局观,攻城掠地的战略与战术…… 哪一样不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呢?

在你提高自己技能的路上,祝你幸运,于是你能遇到导师。课本能告诉你那些现成的死的知识,但导师能教给你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从经验中得来更多实践的智慧,你像学徒一样,跟着导师一起做些真正的工作,获得潜移默化的知识。导师还能在你人生重大的关口给你提出建议。导师是你的榜样,他能让你看见这一行最好的人是怎么工作的。导师能领你见识各种好东西,给你养成一个正确的品位。导师还能通过严格的要求,帮你从失败中学到东西,让你体验学问的辛苦与美妙。于是你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加快了脚步。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里,坚定履行使命的米勒上尉,在深夜烛火旁为战友的牺牲黯然神伤,他说:“这个瑞恩最好值得我们去救。”现实生活中愿你我努力做一个“值得被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