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随着2020年春节脚步的临近,各地年味渐浓,各种各样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成为春节的一个喜庆的符号。而你知道这些灯笼都来自哪里吗?时下,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的屯头村,每家每户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各式各样的灯笼摆放在一起等待发货,俨然成了“红灯笼的海洋”。全国80%-90%的灯笼都来自这个村子。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屯头村,被称为“中国宫灯第一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当地人口口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专意赶在正月十五闹花灯这天到屯头看灯会,见其工艺精湛,不禁龙颜大悦,命人精选数盏带回宫廷悬挂。自此,屯头的灯笼年年进贡,同时也有了“宫灯”的美誉。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屯头村的村民全年都在制作灯笼,春夏秋三季是制作灯笼的主要季节,而从每年9月开始,全村就迎来了宫灯的销售旺季。临近春节时,村里向外运送宫灯的车辆更是接连不断。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屯头村65岁的白军平,制作宫灯已经40多年了。与别人不同的是,白军平主要制作直径2米—10米规格不等的大型手工宫灯。每年进入腊月,就变的更加忙碌起来了,全家人齐上阵加班加点制作。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白军平介绍,这种直径达2.5米的宫灯通常能卖到600多元一个,其中钢材等成本就要300元,两天才能完成一个。从纯手工制作到如今的半机械话生产,白军平家几代人见证了宫灯技术的提升和产品的升级。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在屯头村,95%的家庭都从事宫灯制作的生意,因此,全村村民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进入屯头村一家宫灯制作的厂房内,红彤彤的灯笼瞬间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制作宫灯。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屯头村的宫灯制作为流水线生产。从准备灯座、钢丝等配件,到缝制灯笼布面,再到加工装饰,经过一系列的制作过程,一个象征美好的大红灯笼就完成了。图为一名工人正在做宫灯支架。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宫灯支架制作完成后,交由下一环节的工人为支架套上印有图案、文字的大红色绒布。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然后,再由下一环节工人为撑起来的宫灯贴上金黄色的丝线装饰。据藁城宫灯行业协会会长白会平介绍,随着订单的增加,现在每户每天能制作出8000多个灯笼。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琳琅满目的宫灯摆满了整个仓库。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在屯头村的“灯笼一条街”上,到处能看到宫灯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个环节。图为一辆大货车正在卸掉专门装宫灯的纸箱。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在一家宫灯制作的作坊前,摆放着数十件等待装车发往外地的宫灯。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藁城宫灯行业协会会长白会平称,目前形成了以屯头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宫灯产业基地,从业人员达到7万余人,生产的宫灯有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年产量高达8300万对,年产值近11亿元,产品远销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河北这个村每年向全球“输出”年味:95%家庭做灯笼

宫灯,已经成为了屯头村的一个响当当的名片,而就是这样一个华北平原上小村庄,每年都在向世界持续不断地“输出”着浓浓的年味和深厚的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