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也是經濟繁華的省會。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這座城市巍然屹立在歷史的興哀中。然而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那些讓人感到令人悲傷和自豪的故事,卻依然值得我們思考與想念。

成都作為西南重鎮,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西部的重要文化軍事中心。春秋末期古蜀國第五世開明王把都城遷至成都,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五代十國時為前蜀、後蜀都城。秦漢以來,成都就以農業、手工業興盛文化發達著稱。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成都地區景點示意圖)

“水旱從人不知飢謹時不荒年”的天府之國。東臨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脈,地處岷江流域。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是成都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得以作為巴蜀地區,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雄厚物質基礎。

建城有2300餘年,聚落距今已有3200餘年。兩千多年來,從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之後,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稱的城市。

開啟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古蜀國

在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地處成都平原的古蜀國形成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成為華夏民族的重要源頭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記載古蜀國共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和開明五個朝代。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古蜀國文物示意圖)

蠶叢氏

《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向左交叉(通常漢族傳統衣服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夏桀示意圖)

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於是蠶叢跟有緡氏說用美女來讓夏桀沒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後,宣佈要回到朝廷。西周時期,蠶叢被其他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和雟(兩地於今四川西昌一帶),最後由新勢力魚鳧來結束這次戰爭。

柏灌氏羌族部落

由於不堪長期征戰,一部分羌人隨著一位青年重新進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戰爭。他們來到一處有河流流經的柏樹林(今彭州)落腳,那裡有豐富的銅礦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一些人發現林間有白鶴棲息,想著像白鶴那樣飛離了戰爭,於是在青年的倡議下改稱部族為“柏灌氏”,那位帶領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舉為新的部落首領。領地範圍涵蓋今彭州、什邡、郫縣一帶。

正如某些考古學家所言,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上有鶴的模樣,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蠶叢有關的話,那麼遺址很可能也跟柏灌部落有關。也有專家認為“柏灌”源自泊灌,意為該部落人民善於種植。公元前1063年,勢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邊的新起的魚鳧氏部落兼併了。

魚鳧氏

《讀史方輿紀要》說四川彭山縣:“魚鳧山在縣東北二里,或曰魚鳧津也。”

大約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來生活於岷江上游的魚鳧氏族,進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領繼蠶從、柏灌之後而為蜀王,史稱魚鳧王

建都在今天溫江區萬春、柳城一帶。因魚鳧王建都,下令廣植柳樹作為國界,魚鳧古都楊柳依依,史稱“柳城”(今溫江城北魚鳧城遺址)。魚鳧亡國後,每年魚鳧城依然萬柳迎春,隋代建萬春縣,民間稱柳城,因水道遷移,縣城南遷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溫江。

杜宇

杜宇為傳說中的古蜀國開國國王。公元前1057年,魚鳧王杜宇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號稱蜀。古蜀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

他發展生產,帶領蜀地人民走出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讓蜀地綻開文明之花,因此得到人民的愛戴。晚年時,洪水為患,蜀民不得安處,乃使其相鱉靈治水。鱉靈察地形,測水勢,疏導宣洩,水患遂平,蜀民安處。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讓帝位於鱉靈,號曰開明。

開明

《思玄賦》有云:“鱉令殪而屍亡兮,取蜀禪而引世。”唐·李賢注:“鱉令,蜀王名也。令音靈。殪,死也。禪,傳位也。引,長也。”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開明王示意圖)

鱉靈,開明(生卒年不詳)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即鱉靈,荊(今湖北、湖南)人。傳說鱉靈死,其屍流亡,溯江水上至成都,見蜀王杜宇,宇立為相,旋授以國位,號開明(即開明王朝)。因鱉靈生長於多江湖的荊楚,識水性,有治水經驗,溯江西上,先至南安(今四川樂山),後至郫邑(望帝都城,即今郫縣)見望帝。帝知其治水經驗,任以為相,命其繼續完成治水事業。及岷江水患平,蜀民安處,勤於耕稼,乃受禪得國,是為

叢帝

先秦時期——成都開始了從一個普通的關中平原銳變成經濟繁榮的天府之國

從一個普通的平原地區改變成繁盛的“天府之國”是一個了不起的進程,改變的過程還得從戰國時期說起。富庶的古蜀國是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首先要攻取的對象。秦惠文王為此做了多年的準備。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秦囯滅古蜀國示意圖)

通過“石牛記”、“美人計”等一系列的計策,麻痺了第十二世開明王,並開闢了由秦入蜀的“石牛道”。周慎靜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借巴國、蜀國互攻之機,派司馬錯率軍沿石牛道入蜀,數月之後便攻佔蜀地。此後,秦王三立三廢蜀侯,終至蜀郡。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國蜀郡郡守張儀按首都咸陽建制修築成都城牆。

都江堰的修建為成都平原銳變成天府之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都江堰地形示意圖)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氾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儘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

都江堰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漢朝時期織錦業繁榮的“錦官城”

漢代的成都,經濟己相當繁榮,織錦業尤其發達,成為朝庭的重要賦稅來源。由於朝廷在成都城西南建造“錦官城”。幼年時讀唐詩“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句子,似乎能從詩裡嗅到草木的清香,看到白露沾花清露欲垂的景色。尤其,一個城能被“”字形容,更讓腦袋裡閃現色彩斑斕的錦繡。一簇簇豔麗如紅霞般的花雲,被雨打溼後濡染開來,漫不經心低垂於城市。

漢代沿襲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漢平元始二年(公元2年),當時成都人口達到七萬六千戶(約35.4萬人),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城市,與京兆尹長安、河南郡的治所雒陽、封國楚國的治所彭城、潁川郡的治所平輿、汝南郡的治所陽翟、濟南郡的治所平東陵、齊郡的治所臨淄、南陽郡的治所宛城一併成為漢朝九大都市。

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有以下幾位名人。

辭宗——司馬相如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司馬相如示意圖)

(公元前179~前118)西漢辭賦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文章西漢兩司馬」,這是班固對司馬相如文學成就的評價。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

辭賦家——揚雄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郫都區)人。西漢時期辭賦家、思想家,名士嚴君平弟子。天鳳五年(18年),死去,時年七十一歲。著有《法言》、《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西漢末年公孫述建立了一個割據政權——成家

成家,又稱為“大成”或“成”,是公元25年至36年間在中國四川地區存在的一個國家,定都成都。成家由公孫述創立,鼎盛時期據有西漢所置益州大部分地區,即蜀郡、巴郡、廣漢郡、犍為郡、越嶲郡、漢中郡全境和武都郡、南郡部分地區。成家成立之初推行了一些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的措施,在軍閥割據混戰的局勢下,力保巴蜀太平,受到了蜀地人士擁護。但由於成、漢實力懸殊,公孫述治國失誤等原因,成家最終為東漢所滅,前後歷時12年。

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因朝庭想盡快鎮壓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四月開始爆發的黃巾起義,朝代接受劉焉的建議,改各中央政府委派到地方的各個刺史部的監督機構為擁有實際招募士兵和指揮權的州牧,劉焉則為首位益州牧,設置所為綿竹,漢獻帝初平五年(公元194年)遷駐成都。當時的益州刺史牧是西域胡人興賈經營之地。

三國鼎立時期成為了蜀漢國都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蜀漢地區的地圖)

蜀漢(221—263年),為漢皇室後裔劉備所建立,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蜀後主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二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理由衰轉盛,並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竊取了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所滅。

史載,劉備既定益州以後,曾有人建議,將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將士,趙雲反對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接受了這個意見。

這樣,讓百姓“安居復業”,然後徵其賦役,就成為蜀漢發展農業的基本政策,並得以延續下去。小農經濟是蜀漢立國的基礎。

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治理者,深諳足兵足食是“富國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復漢室的前提條件。因此,他始終重視“務農殖穀”這件大事。史書上關於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閉境勸農,育養民物”,“休士勸農”等記載,比比皆是。他反對“妨害農事”。認為“使民心不亂”,才能安心地從事農業生產。

成都的農業、鹽業和織錦業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大的恢復發展,發展成為蜀漢最大的城市,是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兩晉南北朝時期成都的變化

西晉時,益州刺史部分為益州刺史部、梁州刺史部二州,成都繼續為益州治所。

割據政權——成漢

成漢(成、後蜀;304年—347年)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割據的“君主制政權”之一。西晉末年,秦、雍二州連年荒旱,略陽、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漢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區就食。元康六年,氐首領李特率民入蜀。他們入蜀後,由於地方官吏的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還鄉,流民領袖、略陽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於301年在綿竹聚眾起義。

303年李特稱大將軍,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後,特子李雄繼領部眾,攻下成都,據有益州,建立成漢。至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漢”。其領土疆域為益州全部。都成都,盛時有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的各一部分。347年,成漢為東晉實際統治者桓溫所滅,歷五主,共四十三年。

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成漢為東晉桓溫所攻滅,成都重新成為東晉所領的益州。東晉寧康元年(前秦建元九年,公元373年),前秦攻取梁、益二州,成都併入前秦疆士。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東晉將領桓衝趁勢於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收復益州。

譙縱建立了割據政權——樵蜀

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參軍譙縱叛亂,佔據巴蜀之地,建立反叛割據的譙蜀的君主制政權,自稱成都王,而後又向後秦稱藩,被封為蜀王。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東晉太尉劉裕以朱齡石為帥征伐譙蜀,攻克成都譙縱自殺,譙蜀亡。

南北朝時期,成都地區被易主多次,卻依然能成為“西方之一都”

南北朝時期,成都一直是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晉元熙二年(南朝劉宋高祖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劉裕讓晉安帝禪讓的名義奪取帝位,劉宋建立,益州為劉宋所領。

劉宋升明三年(南朝蕭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齊太祖武皇帝蕭道成迫使劉準禪讓,劉宋終結,蕭齊建立,益州為齊所領。其間蕭齊武帝遂以蕭鑑為益州刺史,主張德化,不採鎮壓前朝宗室的政策,成都恢復安定,成為"西方之一都"。

蕭齊中興二年(蕭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梁高祖代齊,建立蕭梁,益州成為蕭梁所領。蕭梁時期,益州刺史鄧元起、蕭紀先後治益州,內修耕桑鹽鐵之政,外通商賈遠方之利。侯景之亂後,承聖二年(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3年),西魏軍攻入成都,益州併入西魏疆土。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十ニ月,北周建立,益州為周所領。其間,宇文憲曾為益州刺史,深得蜀人歡迎。

魏晉南北朝時期,成都地區的史學家和史著多有盛名。來敏、譙周、陳壽、常寬、常璩、李膺等著述頗豐,傳世的則有《三國志》和《華陽國志》。這一時期,佛教在成都地區得到了很大發展。

隋唐時期的成都經濟繁榮,成為當時的大城市之一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益州為隋所轄;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益州又為唐所轄。隋唐時期,成都經濟十分發達,文化非常繁榮,是當時全國大城市之ー(長安、洛陽、淮南東道治所江都(廣陵郡)劍南道治所成都、河東道治所太原、江南東道治所蘇州、嶺南東道治所廣州、淮南西道冾所楚州、河南道治所汴州、河北道治所魏州)之ー,人ロ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由於經濟繁榮,到中唐時有“揚一益二”(揚州第,成都第二)之稱。

隋唐時期成都的造紙和雕版印刷術水平和工藝很高,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

全國三大名繡之蜀繡

蜀繡又名“川繡”,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主要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帶的刺繡。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蜀繡示意圖)

《隋書·地理志》稱“成人多工巧,綾錦雕鏤之妙,殆牟於上國”,唐時“繭絲織文纖麗者窮於天下”。

“蜀繡”也在此時成為全國三大名繡之一。更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

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等都曾旅居成都。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逃至成都,改益州為成都府,後再升成都府為南京,此為“南京”一詞在歷史上之首次出現。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大蒙傾國之軍力攻入成都外城,擄掠了大量工匠去,後撤退,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唐僖宗為避875一884年的王仙芝+黃巢之亂軍,也曾逃至成都,並在此停留四年之久。

唐代成都開發了摩訶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唐太宗貞觀年間在城北建造了建元寺,唐宣宗大中年間846-859年)改名為昭覺寺,時至今日仍被稱作“川西第一禪林”。

王建建立割據政權——前蜀,成都被定為國都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國政權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於成都(今四川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前蜀盛時疆域大致在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帝,共十八年。

前蜀建立後,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很繁重。王衍繼位後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敗。公元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滅。

孟知祥建立割據政權——後蜀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後蜀(934—966),又稱孟蜀,是五代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比前蜀要小,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陽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後唐接著又發生兵變,後唐莊宗李存勖於事變中被殺,平蜀主將郭崇韜亦因此事變身亡,西川節度副使孟知祥隨竊取蜀中兵權,平定叛將李紹琛,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隨即斷絕與後唐的行政關係,效仿前蜀割據一隅,中原大亂結束之後,新即位的後唐明帝李嗣源授他為西川節度使,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國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

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維持了30多年的安寧和平。

他在成都城牆上遍種芙蓉,成都由此有了“芙蓉城”之稱,簡稱“蓉城"或“蓉”,併成為如今成都的官方簡稱。後蜀的“翰林圖畫院”是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後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

歷史上成都經濟最繁華的時期——趙宋時期

北宋初期,朝廷在成都設立成都府,為川峽四路(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的成都府路治所。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在成都附近的青城暴動,遂克成都,建立大蜀的反叛割據君主制政權。當年五月,宋軍攻陷成都,起義失敗,成都府被降為益州,成都府路改為益州路,成都仍為治所。

宋微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益州路再升格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舊。趙宋時期是成都在古代歷史中最為興旺的時期,其經濟佔全國的比例很高。

宋寧宗時期,川峽四路(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蘷州路)的經濟比重佔當時宋寧宗時的四分之ー以上,川峽四路(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蘷州路)的人口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之前有260萬戶以上。大概910萬人左右,其中成都府路的人口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之前超過130萬戶,大概455萬人左右,而成都府地區的人口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之前有四十萬戶以上,成都地區的經濟十分發達,在全國都很有影響,以蘇軾、蘇轍兄弟為領袖的蜀學獨樹一幟。

當時成都的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繁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趙宋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趙宋時期,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

在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交子示意圖)

交子,是北宋於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發行的貨幣。初始發明人為成都知府張詠。被認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面額由一貫至十貫不等,發放時臨時填寫。後改為印發,有五貫、十貫兩種,不久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發行原有定額,每兩年整為一屆,到期造新換舊,嚴禁民間私造。

據清《續通典.食貨》的〈錢幣.上〉寫著,交子應為三年一屆,其肇因始於宋代之銅錢與鐵錢混用而不便於攜;

據《續資治通鑑》記載:“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歲鑄錢五十餘萬貫,自李順作亂遂罷鑄,民間錢益少,私以交子為市。”

兌現時的錢為主,亦有金銀和“度牒”的,交子用鋼版印刷,版畫圖案精美,三色套印,上有密碼、圖案、圖章等印記。

迄神宗時,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認,即熙寧初年將偽造交子等同於偽造官方文書,是我國最先出現的紙幣。

元朝時期成都地區的發展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因端平入洛導致蒙古宋戰爭爆發,次年初,元太宗窩闊臺汗率軍目標攻佔川映四路。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民間俗稱“"四川省”,這一中央政府委派到地方的監督機構治下的諸路的戶口合計260萬戶,910萬人左右。

明朝時期成都地區的變化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大夏政權於重慶,後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封第十ー子朱樁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

張獻忠建立割據政權——大西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明崇禎八年(1635年)張獻忠於鳳陽首稱“古元真龍皇帝”。崇禎十五年(1642年),張獻忠相繼於舒城、六安兩度草創政權,建號“天命”。天命二年(1643年),張獻忠據黃州稱“西王”。同年,張獻忠於武昌創建“大西國”,稱“大西王”。大西天命三年(1644年),張獻忠於四川成都稱帝,國號仍為“大西”,並改元“大順”。

隨後滿洲八旗攻入四川,與張獻忠在成都激戰。滿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成都全城被張獻忠焚毀於戰火之中,在隨後的五六年間(1646-1657年之間)清軍一直在這裡攻城略地,導致人絕人煙,因此當時四川布政使司的治所曾遷往保寧府閬中。

明未清初四川受到戰爭影響,人口數量迅速減少

《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湖廣填四川示意圖)

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餘人口9萬餘人,清朝康熙年間,經歷過兵荒馬亂,四川盆地終於平息下來,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員也開始走馬上任了。在這些躊躇滿志的官員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樣的豐肥沃土。然而當他們騎馬、坐轎趕到新的官邸以後,才發現傳說中的天府之國竟然是這般的荒涼殘破、千瘡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憂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他說:“我被皇上榮幸地任命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員,來到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地方一展宏圖。但現在當我站在滿目瘡痍的昔日天府,增賦無策,稅款難徵,使我感到侷促不安、寢食俱廢。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報國效忠朝廷。經過幾日思索,我覺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徠移民開墾土地,重建家園,除此似無別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戶部題本》。

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1684年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攻入四川,但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結語:

成都從一個青銅古國到享有錦官城的稱號,又到蜀漢,前蜀,後蜀的國都,最後到經濟繁榮昌盛的西方第一都。這個城市的銳變,少不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努力,和國家有力的國策。讓天府之國的成都屹立在西南地區經久不哀,一直走繁榮富強之路。

漢代繁華的錦官城,隋唐三大名繡的蜀繡;多次興衰下總能繁榮昌盛

(成都部分地區示意圖)

引用資料:

————《明清史料·戶部題本》

————《四川通志》

————《續資治通鑑》

————《詩玄賦》

————《隋書·地理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