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卿改编《孔雀东南飞》前后


王瑶卿改编《孔雀东南飞》前后


王瑶卿改编《孔雀东南飞》前后


姚保瑄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录存的古代第一篇长篇叙事诗。陈墨香先生根据该诗改写成京剧《孔雀东南飞》,后王瑶卿又在《孔雀东南飞》剧本的基础上,改写成《焦仲卿妻》(或名《刘兰芝》)。

陈墨香当时写《孔雀东南飞》剧本是为程砚秋写的但程砚秋当时正在排演新戏,根据程砚秋和王瑶卿的意见把剧本交由中华戏曲职业学校演出,王瑶卿当时既是戏校的戏曲改革委员会的委员,又在戏校教学生。他根据剧本编谱新腔,安排场次、身段,又教又导。那时我在大马神庙王瑶卿住的外间屋看过戏校学生排戏,戏校演出《孔雀东南飞》以后,王瑶卿在该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教授王门弟子,成为王瑶卿教学剧目之一。经修改后演出时剧名改为《焦仲卿妻》或《刘兰芝》。

不论是陈墨香的原本还是王瑶卿的改写本,里而都重点刻画了剧中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等人的人物性格。《孔雀东南飞》经王瑶卿修改后,故事更加生动完整。例如第二场刘兰芝的哥哥因母病接妹妹回家侍候母亲,当刘兰芝问焦母给几日假期时,焦母回答:“一天,两天,三四天吧”。一二三四天,到底几天,没有说出来,刘兰芝走后,焦仲卿回家见母亲,焦母乘这时又在挑拨仲卿与兰芝的关系,并叫焦仲卿接刘兰芝回来,这与前面“一二三四天”的假期是个鲜明的对比,由此突出了焦母对刘兰芝的刻毒刁难。这是王瑶卿改本笔下生花之处。

王瑶卿的改本与陈墨香的原本,对焦仲卿、焦母、刘兰芝三个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什么不同。在焦仲卿之妹焦月华的人物性格的处理上有所不同。原本中把焦月华写成一个恶小姑子,挑唆母亲给嫂子气受,直到把嫂子休弃。王瑶卿的弟子罗玉萍说,经王瑶卿改编后,焦月华被写成一个无知的女孩子,只知讨母亲欢心,向母亲撒娇,处处逢迎母亲的心理,无挑拨婆媳关系之意。所以改后更突出焦母的刁恶。

词和教别人的不同,教小王玉蓉的唱词是:“我儿夫为郡吏奉公守分,时常里往衙署不转家门……”是人辰辙;而教其他人的唱词是:“那焦郎他本是庐江小吏,每日里到公府相见常稀……”是一七辙。于玉蘅向王瑶卿学戏,因此说在教小王玉蓉时把唱词改了。其实,当年王玉蓉向王瑶卿学戏时,王瑶卿根据王玉蓉的嗓音条件就已经改了唱词。小王玉蓉是王玉蓉的女儿,所以在教小王玉蓉时就用了教王玉蓉时的唱词了。这就是王瑶卿的高明之处,他老人家不但改词编腔快,在教学中还根据学生条件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特长很得到发挥。王玉蓉的嗓音唱人辰辙亮,故在教王玉蓉这出戏时把〔慢板〕改一七辙为人辰辙。王瑶老对嗓子不好的学生也能设计符合他嗓子条件的唱腔,在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时,我们在保定,宋德珠也在保定,我们两个人在望湖春喝酒,他问我怎么样,我说我的大字报不少,他说他的大字报也不少,除三名三高外,还说他是祖师爷。德珠说:“我哪里配当祖师爷,马神庙老爷子(王瑶卿)才是真正的祖师爷呢,就我这条坏嗓子,教我唱《骂殿》,把腔改了以后教我,我就能唱。”通过这两个事例,说明王瑶卿在教学中称得起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了。


《孔雀东南飞》这出戏的高潮在“织绢”和“投河自尽”两场,唱做均重,是这个戏的戏核。在这两场戏中显示出王瑶老编、导的天才和创造。

“织绢”一场,刘兰芝唱一大段〔二黄慢板〕和两段〔二黄快三眼〕,唱出了刘兰芝的内心的苦闷和哀怨。在〔慢板〕中,“那焦郎”三字一出口就与其他戏的〔慢板〕不同。特别是在〔慢板〕中“日继夜,夜继日,从朝至暮,永无体息,做媳妇实在难为”这一句的唱腔安排上别具一格。在〔快三眼〕中“又何曾贪贿赂,吸民膏,剥民脂,鱼肉乡邻,恶怕善欺”一句唱完后,紧接下面一句“夫廉节……”唱得又俏又妙,需要嘴上有功夫。这场戏不但唱腔好,而且有“戏”可做。演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把刘兰芝的内心感情通过面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特别是焦母叫刘兰芝去点灯时的几个动作和表情。开始刘兰芝把点好的蜡烛放在桌上,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灯不放在桌上该放在哪里呢?不料遭到焦母的斥责。刘兰芝很快地把灯拿起来,她知道此时婆婆在没事找事,故意刁难,心中害怕,手足无措,不知道把灯放在什么地方才能称婆婆的心意。接着她把灯放在地上,放在椅子上,持灯四望,无一放灯之处。王瑶卿在此处安排了一系列的动作,同时把台上用的灯给予新的创造。京剧舞台上用的灯一般都是木制的假蜡,王瑶老创造出一个蜡灯台,用真蜡,刘兰芝手一颤动,蜡的火苗也随之跳动,使刘兰芝更便于作戏,更易于取得演出效果。在焦母向刘兰芝要灯时,刘兰芝捧灯,双手颤料,灯的火苗突突地跳动,加上乐队中搭搭搭的几楗子,使表演与音乐互相配合,突出地表现出刘兰芝的恐惧心理。焦母接过灯来以后,又重新在刘兰芝放灯的地方试了试,最后仍叫刘兰芝把灯放到桌上去。这是对焦母这个人物的奚落和讥刺。使观众更加痛恨焦母,更加同情刘兰芝的处境。回忆当年此戏每演到此处时,台下的中青年妇女观众在无声地流着眼泪。有的是同情的眼泪,有的却是同命运的眼泪。

本剧的第二个高潮最末一场。刘兰芝被逼迫嫁给庐江太守之子,新婚之夜,从洞房逃出。刘兰芝唱〔导板〕后退步上场,转身前扑倒地,起来后接唱〔摇板〕,每一句都有身段。表现出匆匆逃出的情景。与焦仲卿见面,二人一同出花园投水而死,这场戏安排得十分紧凑,身段也多,这是本剧中的第二个高潮。

中国戏剧 1988-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