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再現明皇避難蜀地的真實情形

一幅畫再現明皇避難蜀地的真實情形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下同

讀過李白詩《蜀道難》印象,仍然是有點抽象朦朧,那首詩的意境裡其實不泛對人生現實的批評,與杜甫相比,李白對現實的批評總是藉助遠離朦朧的意象,所以其詩被稱為浪漫主義,但浪漫主義詩作對於現實的批評並不會減於直接的現實主義詩作,同樣這幅被名為《明皇幸蜀圖》的青綠山水作品一度被認為是宋代的《關山行旅圖》,後來認定是表現唐明皇避安史之亂而入蜀地的場景,定為今天的名稱。

這樣一來,一幅平常的關山行旅圖成為有批評現實意義的畫作,而且從名稱裡的“幸”字中,你可以讀出諷刺的意味來,一個養尊處優的天子放著好好的皇宮不住,不去欣賞霓裳、六麼之舞,不去華清池泡他與她的湯浴,跑到雖然美麗錦繡的巴山蜀水但又是窮山惡水裡去臨幸,應該是腦子壞了。作為唐朝的將軍,真實地再現那一段歷史場景,並不會有過多的喜好在其中,描寫的對象無論是山水與人物,全在美字上下功夫,對於青綠山水來說,儘管宋代達到高峰,出現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那樣著名的作品,但那種高峰早已在大小李將軍的作品中孕育,而且能與“豆人寸馬”結合得很完美。問題是越唯美越能彰顯圖中的批評精神,因為此一番“臨幸”完全是自取其辱,江山被胡人侵入,而且為首者是自己與楊妃的義子,在此旅行的過程中,軍中人士兵變而讓絕代佳人香消於馬嵬坡。白居易的《長恨歌》裡你如果讀得不深入時,那僅僅是一則美麗而悽豔的皇家愛情故事,讀明白點,自己體悟作者批評的用意暗含。實際上此幅繪畫作品的意味與《長恨歌》相同,表現美麗與批評同時存在,增強作品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過去談論歷史,總有一些的套話,比如地主階級云云,其實對於中原的歷史來說,每一個皇家是一段和平的穩定器,天下在一個範圍內出現無為而治,農民(包括有地無地的農民)開始安居樂業,而此一體系一旦被推翻與重建時,百姓又會陷入驚魂不定的流離狀態,實際上皇室同樣不得不用“臨幸”的方式流離失所,小李將軍的此幅作品正是這種流離失所的真實的歷史的反映。

從圖的細節來看,這些皇室的流寓者身著官服,在右下方是皇室成員亮相出場,著紅袍的應該是李基隆先生,旁邊帶刀劍與箭的是侍衛官,一駱駝背上有虎皮裝束,後面跟著的是女流,有的戴著黑色的高沿帽子,那種裝束與韓國古典電影的一些裝束相彷彿,全部騎在名貴的馬上。

圖中有兩座平面的小橋,分隔圖中的三個片段,明皇正要行過左邊的小橋,而在畫的中間段,是先行的成員運送行李的部分,這時馬已經太累了,成員把行李放下,讓馬休息,有的馬乾脆是仰臥在地。左邊的小橋隔開的一段是先行的隊伍早已走上棧道,有的走到背山的地方不見身影。

皇室流離的隊伍所到之處是佳木蔥朧,鬱郁的青松,紅白的花樹立於道旁,流水淙淙,白雲繞嶺,山勢險而峭,有的如劍刺破青天。右上角處還有平緩的遠山,雲海充滿。在路徑上看每個片段是小S形行路徑,整個隊伍是橫式的大S形狀,增強畫面的生氣與流動感。圖中是山石變化多端,形狀奇瑰,與自然的蜀地山水有點距離,因為此是藝術的創造,包含畫師的想象與綜合,藝術技法上仍然是雙勾填色為主,只是接漢魏“人大山小”的階段而進入到“山大人小”的進步階段,仍然有點稚氣未脫,但已經進入人處自然相融合階段,只是還需深入罷了,此後的青綠山水一門之深入,是宋代畫師在大小李將軍之筆下得到新的發展。

一幅畫再現明皇避難蜀地的真實情形

一幅畫再現明皇避難蜀地的真實情形

一幅畫再現明皇避難蜀地的真實情形

從清代皇帝的題詩來看,此圖在清時定為宋畫,近李唐風格。

一幅畫再現明皇避難蜀地的真實情形

(原創文字作者系網絡藝評家,詩人,書畫家)

主要文章:《宋畫哲學》、《家林論唐宋藝術》、《醜書的批判》《說唐代書法》、《說宋朝書法四家》等,作品有《雷家林彩墨人體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