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商业":扬州画派为什么这么有钱?

中国古代画家是如何经营自己,继而达到赚钱的目的的呢?

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了。

扬州画派在中国古代画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扬州八怪"这一画家群体为代表,呈现出新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他们聚集在扬州,与各路的商人交好,拥有着大量社会财富的商人群体,对当时活跃在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画家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扬州地区的各路商人们,对于当地的画家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涵盖了文学、戏曲、书法、绘画、出版等各方面,尤其,盐商们对此援助活动特别上心。在这种频繁的互动关系之下,促成了扬州地区繁荣而成熟的书画市场。

画中

扬州画派绘画

01、扬州画派:中国十八世纪盛世繁荣之下的商业画坛

所谓的"扬州画派"画家,多是一群仕途多外的失意官员或功名不成的文人,凭借绘画抒发胸臆,藉以谋生。他们寓居于扬州地区,积极地创作书画艺术。当时的扬州,是一座在中国经济史和艺术史上都举足轻重的城市,历经数代王朝的更迭变换,经过几番起伏兴衰,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末一代,扬州依然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当时的古人是这样形容扬州的: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忆,奇巧出名都。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扬州画派"盛行于十八世纪的清中期,这时候正值"康乾盛世",国力强盛,商品业经济发展。在经济上已完成了建朝初期的生产恢复,进入了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这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经济基础。

而商业的繁荣将农业、工商业、运输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卷入到商品经济中,这一方面促使了艺术品也进入到商品市场中进行交易,另一方面也使得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考量市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呈现出作品的世俗化倾向。

画中

扬州画派绘画

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当时的扬州孕育出了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比如,昆曲、扬州评话、花会、灯会、玩古董等,所有这些都促使扬州的风尚趋于新潮,代表着新兴市民阶层喜尚新奇的审美取向,也给十八世纪的扬州文化,抹上了浓重消费性和寄生性的色彩,在为扬州画派提供广阔艺术市场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刺激他们艺术新变思潮的动因。扬州宽松的社会环境催生了其中的两个"异端"现象,一个是文学方面的《儒林外史》,而另一个则是绘画方面的"扬州八怪",可以说它们共同顺应了时代的人文精神。《扬州画舫录》中有所描述当时的情景。

初,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有某姓者,每食,危人备席十数矣。临食时,夫妇并坐堂上,侍者抬席置于前,自茶面荤素等色,凡不食,摇其颐,侍者审色更易它类……有好大者,以铜为溺器,高五、六尺,夜欲溺,起就之。一时争奇斗异,不可胜记。

画中

扬州地区的商人

这时候的扬州地区,经济富庶,商人云集,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多样。扬州画派正是赶上了这么一个好时机,得到了商人们,尤其是徽商们的赞助,从而实现了中国画坛上的一段繁盛图景。


02、扬州徽商重金购买书画,渴望实现从"商人"到"文人"的身份转化

江南地区的盐业,历史发展悠久,尤其在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了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经济支柱。盐商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聚集扬州,他们主要是来自安徽、山西和陕西,徽商占据一大部分。在明代中叶之后,徽商渐渐战胜了其他商帮,在财力、人数上都更胜一筹。凭借着自身的智慧灵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创业,徽商们在商业活动中不断积累资本,他们的经营范围十分广阔,并且不断幵拓新的领域。著名的文学家胡适,就是徽州茶商的后代,他也曾经这样说过:

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

画中

徽商

画中

徽商

伴随着徽商群体财富的累积,有很大部分徽商开始投身于书画收藏。可以说,雄厚的资金储备,是他们购藏艺术品最有力的保证。徽商阶层虽然以经商为生,但是他们大部分人还是"贾而好儒",希望自己的家族后辈中能够有饱读诗书、出仕为官的人才。文人书画作为当时最具有时代潮流的儒好之物,恰恰满足了徽商们"空虚"的内心。

徽商们利用重金购买来的这些书画,来装饰自己的屋堂,寄托自己对于后辈子孙的殷切希冀。所以说,他们愿意投机、收藏当时扬州画派的书画作品,把眼光和热情投放到了艺术市场上面。明末清初的吴其贞就记载过,他曾经在徽商程季白及儿子程囊吉的府上见过荆浩的山水立轴,以及赵孟頫、王维的卷轴画,金农、郑變等"扬州八怪"的名家画作也常常见到。正如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说到的那样,这是毫不夸张的。

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

画中

荆浩山水画

除此之外,徽商们在搜集购置了这些书画作品之后,他们会大方的组织书画雅集活动,供朋友或文人,们进行鉴赏。扬州自古就有着雅集盛名,北宋时期欧阳修就在平山堂兴办了雅集,而清代的扬州经济更是一派繁荣光景,市民生活娱乐也日益丰富,风雅早己不再是文人专属的标签,扬州徽商的文人化逐渐普遍和升华,这些徽商大贾们也开始在自家的园林官邸中广开坛站,举办雅集活动,即是游园赏景、消遣闲暇、切礎研讨、探讨画理,也是为了书画交流、联络感情,拉拢文人志士,更使得徽商儒士挤身封建文人士大夫之列,获得"贾而好儒"的赞誉,这也是扬州八怪诸人在与徽商交往过程中,受益颇丰的重要方式之一。清初文人孔尚任作的一首诗,描述了当时扬州地区进行雅集的场景。

雅会名流尽折巾,江南江北聚芳邻。催得淅沥来山雨,剪烛萧条献水药。

痛恨须教肝胆露,坚留只有性情真。满囊珠玉轻帆去,从此而关话一新。

至此,扬州画派的文人们进行书画创作,得益于徽商们的大力资金支持,具备了较为稳定的书画收入,有一部分高产的画家也开始走向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不过,其中也不乏有些投机倒把之人,利用这一契机,通过书画作伪来赚取丰厚的利润,致使社会作伪风气盛行,书画市场上变得"鱼龙混杂"。

画中

古代绘画

03、商人与画家"互助关系"背后:衍生出作伪的社会风气弊端

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之下,书画作品的真实性会受到市场需求的骚扰,社会上不免会出现作伪的赝品,"代笔"之作也会大量出现。这一现象,在明清之际的扬州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愈演愈烈,书画作伪风气盛行。不过,书画作伪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权贵富商阶层对于书画收藏的一种热爱。在清代乾隆时期,一位叫作陆时化的收藏家在《作伪日奇论》中有相关记载,从中可见作伪手段十分高超。

书画作伪自昔有之,往往以真迹置前,千临百摹,以冀惑人,今则不用旧本临摹,不假十分著名之人作者而稍涉冷落,一以杜撰出之,反有自然之致,且无从以真迹刊本校对,题咏不一,杂以真草隶篆,使不触目,或纠合数人为之,故示其异。……作伪者不得而见,收买者亦未之见,且五花八门为之,惟冀观于著录而核其尺寸丝毫不爽耳。

位居"扬州八怪"之列的金农,在晚年相当出名,名声极大。不少人是慕其名而来,画作只要注上金农名便不胫而走,书画价格猛涨。郑板桥也是如此,由于前来购买书画的人太多了,只好请人来代笔,不然自己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结来说,由于商业利益的诱惑,部分画家俨然已经失去了部分文人操守,逐渐变得世故而圆滑,混淆扰乱了艺术市场,庸俗的书画风气逐渐流行。

画中

明清之际文人扇面画

04、总结:画中具有"商业"因素,画家与赞助商人之间的互动

尽管商业利益对于书画市场具有了强大的冲击与干扰,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画家与赞助商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背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正是因为赞助环境中有着喜新尚奇的社会风尚,且赞助人极力推崇作品的个性,这些凭借绘画来抒发胸臆的画家只能按照艺术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创作,从而引导了一场绘画领域的艺术革命,无论是创作观念、题材还是形式语言,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历史终究已经发生,如今的画家应当引以为戒,适当参考。扬州画派所开创的那种贴近现实世俗的书画作品,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时代潮流!

画中

扬州画派“雅俗共赏”潮流风貌绘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