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83年前的3月7日,春风送暖,在西长安街南侧、西单和六部口之间一座新式戏院落成,曲牌演奏之后,马连良上台一舞《跳加官》,拉开了戏院开业第一晚的大幕。今天的故事,就从这座戏院说起。


新新大戏院 京城首屈一指的新型戏院

这座新式戏院名为新新大戏院,是马连良及其友人富商萧振川、华乐戏院经理万子和等合股创建的。1936年春夏之际动工,1937年正式落成。负责设计的是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刘世铭,负责施工的则是陆根记建筑公司。

但是,从建筑设计、内外装修、辅助设施到经营方针,都以马连良万子和的意见为主。他二人,一个是走遍大江南北的名伶,一个是经营戏院多年的老板,在戏院的建设上,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

。况且这戏院的建造二人也都有出资,更是要扬长避短、自出机杼,力求服务观众、便利演员,争取日后戏院的繁荣。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马连良和万子和,图源网络。

新新大戏院的建设可谓是倾注了马连良的心血。只要不去外地演出,马连良几乎每天都在工地,朋友找他,都知道打电话80011到“新新”。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 新新大戏院正门上的三环徽标内“马连良”三个字中间是“扶风社”,标志着这里是马连良扶风社的永久性演出场所。图为马连良与新新大戏院全体员工合影。图源视频《光影记忆 | 华旦妮:女掌门》截图。

按照马连良的意见,开幕式当晚废除了“破台”等梨园老例,免去了跳五鬼、杀鸡滴血等陈规旧习,办得十分隆重新颖。一时间,衣香鬃影、冠盖云集,大家都想一睹为快,亲身体验新新大戏院的新潮之处。

新新大戏院有二三层楼高,共有座位1413个,楼下散座呈扇形辐射式,地面前低后高,舞台宽广,观众就是坐在楼下最后一排最边上的位置也能看清舞台。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2003年,拆迁后的老首都电影院内景,可以想象出原本戏院的基本布局,图源网络。

戏院内安装了当年最好的音响设备,马连良还亲自带着弟子们逐个上台试唱检验了音响效果。

此外,马连良还特地请了金石影拓专家张海若先生设计了新型的幕布(戏班人称“守旧”),秋香色的衬幕上绣了来自汉武梁祠石刻壁画的蓝色车马人图案,两侧的两层边幕和台上桌围、椅帔等也是同样图案。大幕拉开,舞台氛围古色古香,还没开场呢,观众就先给这新型“守旧”叫了个“碰头好”。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汉武梁祠石刻壁画,图源网络。

这种“两边两层边幕,后衬一幅幔幕”的舞台格局,是马连良在1932年设计的,这开创了演员从两侧边幕上、下场的演出形式,在如今的京剧舞台上依旧沿用

开业当晚7点整,首先进行了揭幕剪彩,主持剪彩的为北平名票吕宝棻小姐,主持揭幕的马连良李万春两位京剧名家,都身穿特别定制的西式黑色礼服,这在当时梨园界可是十分少见的(除此之外,梨园界只有梅兰芳出国时曾置办过礼服)。另外还有股东万子和与吉世安二人,身穿长袍马褂中式礼服

剪彩之后,便是曲牌演奏、《童子扫台》《跳加官》《跳武财神》,其中的《跳加官

》《跳武财神》则分别由马连良和李万春出演。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马连良在新新大戏院开幕式上跳加官,图源网络。

接下来,便是正戏了。第一出《天官赐福》,第二出是《连升三级》,第三出是大轴戏《

龙凤呈祥》,其演员无一不是京剧名家:马连良、姜妙香、叶盛兰、马富禄、林秋雯、李洪福、马连昆、马春樵、李慕良……

当时西单附近有三家戏院,离新新大戏院不远的西单东南口便是长安大戏院,西北口不远是哈尔飞戏院,形成了西单地区的“演艺圈”,而新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在整个北京,乃至全国,也算是一流剧场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1948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图》上,西长安街南侧的新新戏院和长安戏院。

在这里,演出过不少有纪念意义的戏,比如:李少春拜余叔岩后首演《战太平》、马连良排演的新戏《临潼山》、孟小冬拜余叔岩后偶一登台,以及一些大型合作戏、义务戏等,都是在这个戏院演出的。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1938年,李少春拜余叔岩为师余宅所拍摄《战太平》剧照(左),《临潼山》马连良饰李渊剧照(右),图源网络

据戏剧评论家丁秉燧记述:

“马连良每周在新新大戏院逢三、六演出两天,其余日子档期排给孟小冬、程砚秋、金少山等各班。像谭富英、李万春、尚小云、荀慧生等常在‘长安’上演, 进‘新新’都轮不到,新新大戏院在北平戏院的位置可想而知。论戏院对观众的座位舒适、视听角度、音响得宜、演唱人的本领得以发挥,以及交通的便利、服务周到的条件,北平新新戏院可称首屈一指,谓为全国标准戏院,也非过誉。事实上,津、沪各地的戏院,的确都比不上也!”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新新大戏院旧照,图源微博@颐和吴老。

不过不久,随着北平沦陷,马连良受到敌伪压迫,抑郁成疾,而新新大戏院也被敌伪胁迫卖出,股东易人。

1940年,新新大戏院更名新新电影院,日场兼放电影。1946年,先改名为北京大戏院,年底更名为国民大戏院。1949年3月,戏院被军管会接管。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上,西单路口附近的长安戏院、国民戏院(原新新戏院)以及大光明戏院(原哈尔


首都电影院 曾拿下无数个“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周恩来总理把“首都电影院”这个光荣的名号给了长安街边这家历经战火的戏院,并由郭沫若为影院题名。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上世纪50年代的首都电影院,图源网络。

由此,新新大戏院改为首都电影院,成为了第一家国营电影院。第一任经理便是由周总理钦点的,史东山的夫人、有名的时尚设计师华旦妮,她设计的“一字双襟旗袍”深受影艺界明星、上海名媛青睐,1939年她还曾创建过重庆抗建堂影剧院。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1955年的首都电影院,影院门口挂有“‘华沙美人鱼’首映招待会”的字样,图源微博@颐和吴老。

华旦妮为首都电影院的发展费尽心血,并和之后几代经理连续创造了很多“第一”:除了全国第一家国家级电影院,还有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1957年)、北京市第一家光学立体声电影院(1983年)、北京市第一家票款超百万(1987年)以及千万(1996年)的电影院……这些成绩至今依旧被人广为传颂,首都电影院也一直走在中国放映业的前列,为无数观众留下了无数难忘的光影记忆。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首都电影院成为北京市第一家票款超千万影院的庆功大会,图源央广网。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少经典电影“解禁”,新片创作也获得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新老片齐出,电影院迎来了春天。首都电影院是长安街上“独一份儿”的影院,又是“老字号”,自然成为不少北京人看电影的首选。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80年代观众排队等待入场观看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图源央广网。

据了解,当时王晓棠主演的《海鹰》《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票卖得很好。谍战片《保密局的枪声》放映了近两个月,以1800万元的票房夺得当年的票房冠军,火爆程度不逊色于近几年的《战狼2》《哪咤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保密局的枪声》剧照,吸引了当时无数的少年,图源豆瓣。

1982年,李连杰的《少林寺》风靡全国,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首都电影院从早上5:50就开始放映,早场的票竟然也轻轻松松地就卖出去了,可见观众们的观影之热情。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少林寺》海报,2毛钱的票价,能有1.36亿的票房,真正的万人空巷,图源豆瓣。

1987年,国外引进电影《霹雳舞》在首都电影院公映,掀起了霹雳舞的时尚风潮。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霹雳舞》海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里面的经典舞段?图源豆瓣。

当时首都电影院门口正好有10路汽车,从电影院到车站的这小段平地路,就有不少小年轻们扭着挪着就过来了。当时大街小巷里扛着大录音机,带着半指手套,跳起“太空步”、做着“擦玻璃”动作的街头舞王,恐怕有不少就在首都电影院看过《霹雳舞》。

到1994年,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第一次让中国观众见识到什么是好莱坞大片,4000多万元的总票房正式开启了进口大片在中国内地的“掘金之路”。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亡命天涯》海报,内地第一部分账电影,图源豆瓣。


暂时的低谷 短暂的告别

不过在90年代,随着各种文娱活动的兴起,电视、KTV、迪厅、台球、保龄球各领风骚,分流了大量观众

从1993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进入长达十多年的低迷期。电影产量萎缩,高质量商业片稀缺,观影人数持续低迷。1991年,在全国票价均价2元左右的情况下,中国电影总票房曾达到24亿元,但到了2000年,总票房居然缩水至8.6亿元

再加上,一些民营电影院在北京悄悄扎根,国营电影院每况愈下。像首都电影院这样的还算日子好过的,收支尚且能维持平衡,有的电影院扛不住,便只能关门大吉。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上世纪80年代的首都电影院,图源网络。

进入新世纪,北京城市布局不断调整,一些老影院面临拆迁,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首都电影院也在经营了66个年头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老首都电影院,胡铁湘 / 摄,图源网络。

当时,由于首都电影院等单位的存在,长安街六部口路段南侧有一条明显的道路曲线,挤占了交通道路,这一路段一下由6车道变成了4车道,成为市中心的一个老“堵点”。为了给长安街“疏通血管”,首都电影院被迫搬迁

“老首都”最后的日子里,不少观众带着相机到影院门前留影,纪念这座曾为无数人留下难忘时光的老建筑。售票厅内一张大大的白布上,写满了影迷们深情的祝福。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2003年6月,“老首都”拆迁时第一任经理华旦妮在白布上签字,图源网络。

幸而,首都电影院的离别只是短暂的。5年之后的2008年,崭新的“首都电影院”的招牌在距离原址几百米的地方——西单北大街新落成的西单大悦城,又挂起来了。

“新首都”的复出,正处中国电影低迷后的重新繁荣时期。此前刚刚经历了院线制改革,可以由一个发行主体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与若干影院组合,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为电影业的触底反弹提供了强大动力。

2008年新落成的首都电影院有14个影厅2008个座位,是当时北京厅数最多的电影院,其放映设备也是最先进的。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西单大悦城商场10层的首都电影院,图源《西单》。

2009年,也就是首都电影院重张开业后的第二年,全年票房6182万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年票房超过六千万元的影院。这些年来,其排名也一直没跌出过全国影院的前五名,是京城最火的影院之一

网上购票出现之前,只要碰上“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新首都”都会出现人山人海排队的盛况,一直持续了三四年。最夸张的时候,近二十个售票窗口“火力全开”,观众也要排两个小时队才能买上票,影院全体工作人员只好全部停休,疏导观众。

从新新大戏院到首都电影院,几代人的光影记忆

83年历史,首都电影院见证着戏曲行业鼎盛时期的发展,也见证了电影放映业的变迁,是无数北京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

1937年3月7日,新新大戏院落成开幕,此后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新型戏院;

解放后,新新大戏院改为电影院,被冠以“首都”之名,成为第一家国营电影院

改革开放后,首都电影院占尽地利,成为无数北京人看电影的首选,《少林寺》《霹雳舞》等现象级影片都曾在这里放映;

2003年,因为市政规划,首都电影院被拆迁,但也在6年后迎来新生,并迅速恢复巅峰。

如今,“首都电影院”更是走出了西单,在金融街、在昌平,甚至在天津,都可以看到这五个字亮起。

这83年的历史,见证了几代人成长,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虽然“老首都”已经不再,却有无数人携着这些珍贵的记忆继续前行……


您在首都电影院看过电影吗?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1] 马龙,我的祖父马连良

[2] 北京青年报,一代须生泰斗马连良与京城的地理交汇

[3] 吴小如,三十年代北京的戏院

[4] 央广网,新中国文化生活记忆|首都电影院:长安街畔的光影流年

[5] 千龙网,光影记忆:首都电影院

[6] 段柄仁主编,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西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