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常考知識點梳理及閱讀訓練題


《巴黎聖母院》常考知識點梳理及閱讀訓練題


知識清單


1、《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


2、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資產階級民主作家,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3、《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4、《巴黎聖母院》是善良的無辜者在專制制度下遭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


5、《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

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豐富的想象,怪誕的情節,奇特的結構,就成為這部小說的重要特色。


6、小說藝術地再現了15世紀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真實歷史,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


7、《巴黎聖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蘊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模式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8、作者充分運用自己在《〈克倫威爾〉序》中提出的浪漫主義的美醜對照手法,把善與惡、美與醜、崇高與卑下對照起來描寫,並在環境、事件、情節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誇張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強烈的對照。


人物形象


★卡西莫多:卡西莫多是當時社會窮苦大眾的典型代表。卡西莫多從小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口,他是一個有著“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耳聾,駝背,難聽而忠厚的聲音”的畸形兒,作者通過誇張的外貌塑造凸顯出他的性格特點。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有一個明顯的變化:第一階段,他被克洛德收養,每天負責敲鐘,為報恩,他對克洛德言聽計從,包括去綁架埃斯梅拉達;第二階段,在遇到埃斯梅拉達之後,他真誠善良、忠實勇敢的本性被複活了,奮不顧身地去救處於危險中的埃斯梅拉達,並且不圖任何回報,與克洛德、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埃斯梅拉達:埃斯梅拉達是雨果筆下集真、善、美於一體的完美的藝術形象。她在小時候被吉普賽人從妓女母親的呵護下偷走,流浪街頭以賣藝為生,雖然飽嘗人世的艱辛與苦難,但是卻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純真、樂於助人的心。埃斯梅拉達美麗善良,當乞丐國王要絞死格蘭瓜爾時,她承諾要與格蘭瓜爾結婚救下了他的命;當卡西莫多接受刑法口渴難耐時,只有她站出來以德報怨為他送水。她又是勇敢執著的,當克洛德威脅她,只要接受他的愛就能夠獲得自由時,她斬釘截鐵地拒絕了;當菲比斯不顧她的安危死活時,卻依然痴心執著的愛著他。作者在埃斯梅拉達的身上寄託了理想和希望,但是宗教貴族和黑暗勢力是不可能允許美好事物的存在的。


★克洛德·弗洛羅:克洛德展現了人性的本質。克洛德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是一個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知識淵博的青年,他收養醜陋的卡西莫多、照顧年少的弟弟,能夠看出他是有些許善良的。在成為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遇到美麗的埃斯梅拉達後,克洛德真實的人性開始表現出來,內心強烈的佔有慾迫使他去跟蹤、綁架、強搶埃斯梅拉達,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只是人性中的貪婪和慾望而已。他對埃斯梅拉達的佔有慾已經超越了教會思想的束縛,不顧任何人的想法採用極端的做法只能造成悲劇的結局。雨果用克洛德的形象代表了一部分貴族階級的形象,表面上維護正義、保護弱小,實則道貌岸然、自私自利,揭示了貴族階級的黑暗和罪惡。


★菲比斯:菲比斯是典型的無情無義、冷酷醜惡之人的形象。他是一個外表英俊瀟灑、看似美好的皇家衛隊隊長,深受女孩子的歡迎和喜愛,但是內在卻是一個口蜜腹劍、風流成性的偽君子。一方面,菲比斯並不愛他的表妹,卻因為表妹的豐厚嫁妝和貴族地位,而同意和表妹結婚,這是一個將金錢、地位擺在第一位的人;另一方面,他虛偽地愛著埃斯梅拉達,因其美麗的外表才一時興起去追求。單純的埃斯梅拉達卻死心塌地愛上了這個男子,當克洛德因嫉妒襲擊菲比斯時,他僥倖逃脫一劫,埃斯梅拉達卻冤死在了絞刑架上。作家雨果正是通過刻畫菲比斯的外貌更襯托出了人物心靈的醜惡和骯髒,外表與內心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