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让高第取代孙承宗镇守辽东,高第比孙承宗能力强吗?

一德格天1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此事件发生的背景及涉及到明朝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争斗。这里面不得不提一个第三人物,那就是马世龙,那我细细道来这其中的事情。

高第被调去辽东取代孙承宗,这事有起因,是马世龙柳河之败,马世龙此人并无过人才能,不过偏偏被孙承宗看重了,一路被孙提携,直至山海总兵,拥兵十二万人,因此时辽东孙承宗已是东林党最后一块根据地,所以一直被朝廷阉党所窥视。


机会来了,天启五年,即公元1625年九月,马世龙误信刘伯镪建言,派副将鲁之甲与参将李承先帅七千人偷袭耀州,没想到这伙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蛋子,花了三天功夫还没有搭好浮桥,以至于被后金不足三百人所击溃,并丢失鲁李两员大将,士兵死伤无数,这可捅了大篓子了,如果没人找麻烦,孙承宗还可以压下此事,不过手下喻安性看到了机会,一道奏折递到朝廷,细说柳河之败,孙承宗既用人不当,又有欺君罔上之罪,孙承宗坐不住了,干脆我就以退为进,引咎辞职吧,哎!朝廷还是念旧情,没有为难他,矛头一转,全对准了马世龙。


不过,一个阉党的人物出现,决心要对孙世龙下手了,那就是高第,高第曾被东林党深害,第一道奏折试探参本孙承宗,明熹宗对孙承宗的态度,奏折呈上去天启没啥反应,就知道有门了,又是一道奏折,连续两道奏折,果然,没几天,高第被朝廷任命为辽东经略使,直赴山海关。孙承宗事先不知道哇,这皇上突然派了个人过来,而且是兵部尚书礼,这是摆明了让我走哇,得,孙承宗有一次上疏请辞,朝廷果然痛快应允。

不过高第上台之后,弃守了全部的关外据点,本来这据点是孙承宗这个吞金兽不多的杰作,作为后金的防御纵深四百余里,后来阉党下台,关锦防线又被袁崇焕再次恢复。


兰陵郡主


高第(1558—1639年),字登之,滦州(今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稻地镇安机寨村)人。明朝时期军事人物。

本名:高第 字号:登之

所处时代: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滦州

早期仕途

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任临颖(今河南省漯河市临颖县)县令。临颖县志说他赈灾救荒,“医活数万人”。而且比较廉洁,缴上来的赋税根本不拆封,就直接送到开封府上,由此杜绝了耗羡的弊端。这样,可能由于征税方面的政绩比较突出,高第“转户曹,榷浒墅关”,也就是派去了苏州钞关收商税。旧例,在主钞关之外的支流水道上都设绳拦截,以防商船从中私自开走以避税,高第认为只需封锁主河道附近的水域即可,不用一切都斤斤计较。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高第最终升到了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知府,是正四品之官了。

万历三十八年(1610)二月,高第从大同知府转为山东按察副使。[1]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月,高第考满,再从山东副使升为湖广右参政(从三品)。[2]关于他此段期间的事迹,《湖广通志》说:“高第……分守荆西,修学宫及魁星楼、尊经阁。捐资区画,不烦民力”,也就是说他在当地捐款建了文庙学宫等建筑。不久后,高第升山东按察使(正三品)。

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再升为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3],很快又升山西左布政使。

天启元年(1621)三月,吏部以高第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令其巡抚大同。[4]在任上,据《永平府志》,《滦州志》等记载,他又私人出资七千两银子,助给边将的抚赏[5],在军中朝中口碑很好。高第曾著有《抚云疏稿》一书,当为此时的奏疏集子。

天启二年(1622)十二月召高第入京,为兵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正月,为兵部左侍郎。天启四年(1624)二月,高第致仕。

经略辽东

天启五年(1625)二月,起复高第为兵部左侍郎管工部右侍郎事。[6]五月,升任兵部尚书。十月,皇帝将高第召到文华殿,赐其蟒衣玉带,令以兵部尚书经略蓟辽。[7]

天启六年(1626)三月,宁远大捷后,因迫于辽事的压力,连续两次上疏辞职,天启皇帝允其归。后来被阉党陷害,高第打了胜仗,反而被革去玉带闲住。[8]

崇祯元年(1628)四月,崇祯皇帝清洗阉党后,给当初被阉党陷害的官员平反,高第名列其中[9],但因年老暂未安排具体职务,闲赋在滦州老家。

罢职逝世

崇祯三年(1630)一月,后金攻打永平。高第听闻之后,仓惶举家逃走。十一月,明朝以其逃跑以致郡城沦陷为由,逮捕高第。后令其谪居山东省无棣县,起复作罢。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进入长城以内,京师告急,又是在危殆时刻,孙承宗蒙诏起用,起家陛见,议守京师,出镇通州,调度援军、追还溃将,重镇山海,袭扰敌后,迫敌出塞,收复四镇,再整关宁,却遭权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阳县住七年。

不是高第比孙承宗强,而是当时时代背景问题,一是因为东林党的迫害,二是崇祯皇帝的猜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