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武漢正名:九頭神鳥帶飛的一座城池

為武漢正名:九頭神鳥帶飛的一座城池

黃鶴樓


當下,武漢這座城算是出名了。人人談而色變,唯恐避之不及。這場疫情,讓武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但不能否認的是,武漢是一座有魅力、有故事的城市。

以前是,以後還會是。


1


大約6000年前,在武漢東湖湖畔,先民們種植稻穀,製作石斧伐木,用魚叉捕魚……開啟了人類最原始的活動。

武漢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又有遼闊的水域資源,物產豐富,特別適合人類居住。

到了約3500年前,武漢成了商朝方國宮城,是彼時南土中心城邑,這也是武漢的“城市之根”。

武漢作為城堡,是在東漢末年修築的卻月城,這是武漢歷史上第一座軍事功能的城池。

卻月城在史書上只有寥寥數筆,朦朧而神秘,給世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武漢城中始建於三國時代的黃鶴樓則盛名遠揚,在唐朝詩人崔顥的吆喝下,聞名天下。

一首《登黃鶴樓》千古傳頌,讓黃鶴樓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

黃鶴樓的初始設定是瞭望塔,民間又有傳說,是辛氏婦人開設的酒樓。

這些都不影響黃鶴樓的高古雄渾,輝煌瑰麗,近1800年來,經風雨不衰,與日月共存。

武漢最有名的一次亮相,是1911年10月10日的那個晚上,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繼而中華民國成立,終結了2132年的帝制歷史。

武漢是大革命時代妥妥的赤都,在近代中國的大變局中,成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轟動世界的大革命在這裡走向高潮。

1912年,孫中山來漢,給予“武漢一呼,天下響應”和“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評價。

相信那個時候的熱搜榜是由武漢承包的。

1927年的元旦,國民政府遷都武漢。正是在這一年,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一,設立武漢市。

在此之前,“武漢”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武昌、漢陽兩地的簡稱。

三鎮合一,這是武漢城市建設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大武漢”橫空出世,格局恢弘,實力雄厚,風頭強勁。

1938年,抗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武漢承擔起了中國戰時臨時首都的C位角色,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

此時的大武漢象徵著民族精神,以其高昂的鬥志、不屈的精神吸引著世界的目光,“保衛大武漢”也成為中華民族在抗戰最艱難時刻發出的豪邁宣言。

新中國成立,在80年代提出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武漢必須擁有姓名,這裡是回顧中國歷史的一扇重要窗口。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南巡講話”首站到武昌。同年,武漢成為對外開始城市,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崛起之路。

如今的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最大都市、中國內陸地區最繁華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2016年,被列為超大城市,地位舉足輕重。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自古以來,九省通衢,天下四聚,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從空中往下俯瞰,武漢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這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能飛能泳,神通廣大得很。


2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個全國流傳甚廣的說法始於明朝張居正。

湖北人張居正,萬曆元年出任內閣首輔,用10年時間,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在整頓朝政時,他還保薦了九位御史,都是他的湖北老鄉。

張居正主持的新政無疑動了貪官汙吏們的蛋糕,他們極其痛恨之,私下謾罵“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由此流傳開來。

可見,張居正的影響力,以一己之力讓湖北人喜提“九頭鳥”的代號。

九頭鳥最初源於古老的楚神話,《山海經·大荒北經》有載:“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極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鳥身,名九鳳”。

春秋戰國時期,“九鳳神鳥”成為楚地原始圖騰。楚人憑藉其豐富的想象力,塑造出一隻“身披五彩、鳴若簫笙、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非琅杆不食”的大鳳鳥,以寄託遠大的志向和高潔的抱負。

因而在楚民心目中,“魂歸來,鳳翔只”,鳳是圖騰崇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徵。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成了一隻“九頭鳥”。

代號“九頭鳥”,湖北人並不虧,還很自豪呢。

春秋時期,漢陽人鍾子期只是一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肩背扁擔、手拿板斧的山野樵夫,但他逆襲成為著名音樂家俞伯牙的知音,還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留名青史。

武漢人彷彿自帶文藝氣質,能說能寫,能唱能跳,其中不乏名家大師,例如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無神論大家熊伯龍,國劇泰斗譚鑫培,頂碗皇后夏菊花等。

活躍在娛樂圈的武漢籍明星也不少,朱一龍、劉亦菲、王凱、袁弘……個個都是貴圈的流量擔當。

體藝不分家,體育界更是武漢人縱橫馳騁的疆場。中國奧運跳水史上第一個板臺雙冠王伏明霞,亞洲第一位大滿貫女子單打(網球)冠軍、亞洲歷史上女單(網球)世界排名最高選手李娜,中國第一個跳水奧運會冠軍周繼紅,奧運會史上第一個乒乓球女單冠軍陳靜……她們都來自武漢。

高談雅步、激情飛揚的武漢人,也操心國家大事。

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為明末“遼東三傑”之一。

武昌起義爆發時,正是熊秉坤率工程八營打響第一槍,佔領軍械庫,攻破總督署。

吳儀巾幗不讓鬚眉,憑著一股子幹勁,從開推土機到做技術員,再到出任廠長,以及國家副總理,贏得“中國鐵娘子”的美譽。

公元758年,晚年的李白途徑武漢,賦詩:“黃鶴樓中聽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從此,武漢有了江城這個詩意的名字。

青少年時代的李白曾在江漢地區漫遊十餘年,自稱“少長江漢”,還說:“我本楚狂人”。

李白與武漢的情緣就此結下,他留下了關於黃鶴樓、江夏、漢陽的詩共有50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許多李白的傳說和遺址,有擱筆亭、太白亭、李白讀書處等。

作家方方筆下的武漢人“土俗”、“幽默又堅強”,近日她接受採訪說,武漢人最慌亂的日子已經過去。

希望如此!


3


1893年底,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佛閣大朝街口創辦自強學堂,由此揭開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1928年,幾經輾轉,更名國立武漢大學,位居民國四大名校行列。“學大漢,武立國”的宣言甚是巧妙,且豪邁大氣,意味深長。

如今的武漢大學是“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其建築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

其中以櫻花最為聞名,每年3月中旬,櫻花盛開的時候,都會吸引全國數百萬遊客前來賞花。

1898年,張之洞還在武昌彭劉楊路創辦湖北工藝學堂,這是湖北地區創辦最早的專業學堂之一。

後來與多校合併發展,成了華中科技大學,歷經百餘年,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

武漢作為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高等院校數量僅次於北京居中國第二,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數量居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居世界第一。

除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外,還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它們也都是中央部委直屬的高等院校,號稱武漢老八校,代表著武漢乃至湖北地區高等教育的先進水平。

在武漢基礎教育界,則有九大名高叱吒風雲,它們是武漢教育的窗口,每一所學校都有著自己的輝煌與榮耀,

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是學霸界的扛把子,多年在全國高中排名榜中雄踞第一。在當年全國高考統考的年代,湖北學子多次摘得全國狀元。

武漢外國語學校是全武漢家長心目中殿堂級的牛校,“從這裡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絕不是句口號!

武漢二中是個土豪學校,據說從這個學校走出來的學生,都是未來武漢的大土豪。學校還以管學生嚴著稱,坊間戲稱為“武漢市第二監獄”。

武漢三中則是一所光靠歷史就能亮瞎眼的學校,始建於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原名晴川書院,如今已走過300多年的風雨。

還有“惟楚有材”的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靠著奧數競賽紅遍全國的武鋼三中,央視名嘴撒貝寧的母校武漢一中,以及就算炸油條也最強的武漢六中和坐擁絕好地理位置的武漢十一中。

江湖傳言,武漢人脾氣火爆,罵人全國第一,往往話未開口就有三分殺氣。然而,面對這場疫情,壞脾氣的武漢人也認慫了,不得不說一句:信鳥你滴邪!

但武漢人不會認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