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Is home.I am not afraid from my home. 這是我的國家,我永遠不會害怕自己的國家---維克托

《幸福終點站》是一部豆瓣高達9分的經典電影,在幾年前看的時候,一直覺得這是一部關於等待的故事,這個世界上的人不是正在等待,就是在前往下一個等待,正如這部電影的主題“life is waiting"一樣,但如今再看這部電影,忽然覺得那時的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還是不夠的深。

《幸福終點站》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維克托的中年男人,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要到他偶像的簽名,不遠萬里的從故國飛往美國肯尼迪機場;但此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在美國肯尼迪機場時,他被告知祖國發生了政變,他的簽證無效了,因此只能滯留在機場,直到新的簽證辦下來。

一個語言不通,身無分文的外國人如何在一個機場度過漫長的8個月呢?維克托就在這樣的環境裡,不僅越過越好,甚至成為了機場的明星。

看著維克托的故事,我覺得不應該僅僅用”life is waiting"來總結,這顯得過於膚淺,因為維克托的幸福並不是等來的,而是他通過努力和堅持換來的。

在我看來,所謂的等待,並不是呆呆的等待,等著天上掉餡餅,等著成功自己走過來,而是在你在努力的過程中,付出的那一點耐心成本,這才是等待的意義所在;

當然,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你肯定會受到不少的質疑,你也可能會為各種利益所妥協,最終背離了你最初的目標,從而將自己改變的面目全非。

那麼,今天就以“堅持自我”的角度去解讀《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得到尊重。

01 人生的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困局,困局是人生的常態

在《幸福終點站》中的維克托是一個極其不幸的人,他為了得到父親偶像的簽名,飛往美國紐約,卻在此時故國發生政變,他的簽證失效,變成了流民,不得不滯留在機場中。

對於機場管理者而言,維克托是一個大麻煩,如果維克托在機場鬧事或者出了法律問題,他們就不得不承擔責任,也因此機場的管理者總是想方設法的針對維克托,安排警員盯著他,只要維克托違反了一點點的法律,就立刻將他送往拘留所。

維克托不知道什麼時候家鄉才能恢復正常,也不知道他需要在機場待多久,為了能在機場生存下去,維克托想盡了辦法,他做過機場的推車整理工,也試圖找過機場的工作,但只要維克托找到掙錢的方式,機場的管理者就會適時的出現,將之取消。

最後維克托只能每天吃著威化餅乾,睡在廢棄的大廳,在異國他鄉的機場裡空著肚子,默默的學著他們的語言,一點點的努力,一遍遍的思念故鄉,美國的繁榮,先進的設備,一切都與他無關,他只是一個一無所有,被人排擠的異鄉人。


《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我相信有過艱苦經歷的 ,看到這樣的維克托都會感同身受,正如席慕容在《戲子》中說的:“我們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我們在看電影時,或許會因為電影優質的特效所吸引,被感人的劇情所打動,但唯有在角色中看到自己時,才是最為觸動心靈的時候。

猶記得當年的我也和維克托一樣,獨自一個人去北京北漂,就為了追尋心中的文學夢,但那時的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市場的門檻,最終虧的一塌糊塗。

那個時候的我,經常晚上一個人走在北京的街道上,看著車上來來往往的車輛還有餐館內飄出的香味,隨後獨自一人在那狹窄的出租房裡流淚;後來找了一份工作,雖然基本的交流沒有問題,但只要深度交流,就會因為南北文化的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分歧,也因此總是很難交到朋友。

再到後來,我終於找到了一份朝九晚五較為安穩的工作,漸漸的生活走上了正軌,但我卻發現了一個問題,我的同事們雖然大多都是90後,甚至是95後,但他們卻每天暮氣沉沉,每天只想著娛樂,甚至對職務升遷也不感興趣。

於是我感到好奇,問了他們之後才明白,他們幾乎都是北漂,不想再去打拼了,只想安安穩穩的在公司混日子,這樣待在舒適圈的感覺挺好,我不置可否,後來辭了這份工作。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困難總會伴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在小的時候總要面對接連不斷的考試,長大了也要應付各種人際關係以及年齡所帶來的壓力,再年老後要處理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人之一生就是一次次的走出困局,又一次次陷入困局的過程。

在一次次的陷入困局之後,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變得麻木和接受,並漸漸的失去自我,忘了初心。維克托在機場受苦的這段經歷,更像是我們人生的縮影,接連不斷的困局,不可預知的麻煩,然而即使我們的人生再沉悶,多不如意,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去打破它,麻木和弱小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02 面對困局,我們總是容易在鬥爭的過程中放棄原則,丟棄自我,以妥協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幸福終點站》中,令我觸動最深的是這一段。

機場的管理者希望趕走維克托,他找來維克托,並給了維克托一頓豐盛的食物,隨後告訴他,只要維克托肯說出他害怕自己的祖國,是從祖國逃亡美國的難民,是來避難的,他就能讓餓了數天的維克托去難民接受所,從此不用再為一日三餐發愁,他也能如願的走出機場,去往紐約。

我相信在這個時候,絕大多數的人都一定會選擇答應,在唾手可得的利益與虛無縹緲的原則面前,似乎並不難選擇。

但這個時候維克托卻用著他那生澀的英語說:“Is home.I am not afraid from my home.East west, home's best,這是我的祖國,我不會害怕他,”不管機場管理者對他如何威逼利誘,維克托都堅持自己的原則,哪怕日後要繼續捱餓。

維克托那堅定的話語讓維克托的氣質驟然發生了改變,讓我忽然覺得這個看起來傻乎乎的維克托才是這個機場的主人,信念的力量是多麼的偉大。

不出意外的,維克托還是為了他的勇敢行為買了單,機場的管理者惱羞成怒,變本加厲的對待維克托,但不管情況如何的惡劣,維克托還是堅持原則,寧死不向強權低頭。


《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看著冒著傻氣的維克托在用他那不流利的英語,說出“這是我的祖國,我不會害怕他”時,配合機場管理者那搞怪詫異的表情,非常的滑稽,我看笑了,但笑著笑著卻不由得沉思了起來,維克托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選擇堅持自己的原則,而我自己呢?我能做到嗎?

對於維克托來說,成功與失敗只隔著一扇門,放棄原則就能打開這扇門,通往紐約,但他卻情願用九個月時間的一攻一守來爭取打開這扇門的機會。

我們在看到維克托這個選擇的第一反應,一定是覺得他傻,是啊,在很多時候放棄原則就能得到的東西,為什麼要苦苦的去努力?而且這個僅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原則,並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響,為什麼要做傻事呢?而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想,是我們的社會經驗告訴我們的。

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生活並不是像童話世界那樣的美好,大家互相之間鬥智鬥勇,我們總是主動的或者被動的去參與競爭,在一次次的選擇之後,我們會將我們的初心忘得乾淨,變得世故圓滑。

為了過上不需要爾虞我詐的日子,而變成一個滿是野心的人,而當初的敦厚淳良逐漸迷失,最終被我們所拋棄。成功與失敗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但我們要為這一念付出極大的努力,如今的我們變得冷漠無情,並嘲笑那些堅守原則的人,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執著,不再願意為了原則而去和困難鬥爭。

但這樣對待困難的方式,是真的正確嗎?


《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03 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幸福終點站》這部電影的主題雖然早已在海報上寫著“life is waiting",生命在於等待,看過十數篇影評,查過眾多的資料,普遍認為這是一個講述等待的故事,但我一直覺得用

堅持自我會更為恰當,生命就是一場博弈。

例如電影中的那個印度清潔工Gupta,他在23年前在印度刺傷了一名警察,因此逃亡到美國肯尼迪機場做清潔工,這一做就是23年,在大是大非面前,Gupta還不夠勇敢,他做不到堅持原則,因此在這23年逃亡的時間裡不斷的折磨自己。

最終在親眼目睹了維克托在機場的故事之後,他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勇氣,去選擇面對自己的錯誤,他發現他錯了,而且還錯的離譜,他在終於明白他越早的去認罪,也就能越早的得到解脫。

又如機場裡的那個送餐員Enrique,他雖然深愛著那個蓋章員女孩,但他卻因為過於的愛慕對方而不敢面對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只敢遠遠的看對方一眼。

而維克托的出現讓他找到了與蓋章員女孩溝通的橋樑,讓他得以堅持自我,愛我所愛,下定決心去追求她,最終他收穫了美妙的姻緣。

當然還有那個美麗的空姐Amelia,從18歲到39歲,她都在等一個男人的承諾,希望他可以和原配離婚,然後娶她,因此不管什麼時候她總是喜歡住酒店,就是為了能在那個男人來電話時可以第一時間趕到他身邊。

做小三是一個非常煎熬的事情,也因此她總是不快樂,更何況她已經39歲,年齡使她越發的焦躁,但維克托的出現,讓她最終選擇正視了她的感情,不理會世俗的眼光,不管最後是否能與對方結婚,以感情為第一順位,暫不論對錯,至少她得到了真正的愛情。

最後是我們的主角維克托,不管是怎樣的情況下,他都選擇堅持自己的原則,永遠不背叛自己,正是維克托的堅持,一遍又一遍地洗滌著機場所有人的心靈,他讓原本冷冰冰,充滿快節奏的機場變得更像是一個大家庭。


《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關於“堅持自我”這個詞,從很久以前我們就被教育,一定要堅持自我,堅持原則,你才能成功,那麼到底怎麼做才算是“堅持自我”?而“堅持自我”又有什麼意義?。

堅持自我這個詞出自佛洛依德的心理動力學論,在這個理論中將我們的精神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簡單來說,“本我”就是潛意識形態之下的慾望,例如飢餓,避免痛苦,生氣等,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也是我們行動最根本的動力。

“自我”則是我們意識所存在的部分,他在合理的範圍內滿足“本我”的要求,並節制於“超我”,是我們人格的執行者,也是我們生理活動以及心理獲得的全部總稱。

“超我”是社會規範,倫理道德等節制之下形成的意識的部分,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是我們人類非常重要的社會化的產物。

而我們經常說的“堅持自我”,從心理學上看,即要求我們能在環境的不斷改變之下,依然可以堅持自己的選擇,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容易被環境所改變,就像《幸福終點站》中的維克托一般,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堅持自我。

但相比堅持自我,妥協會讓我們更快的得到利益,更容易滿足我們的慾望,而慾望會蠶食我們的靈魂。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也一次又一次的為利益所妥協,在不經意間就將自己改變的面目全非,忘了自己的初衷,最終變得世俗和平庸。


《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在當今世上,不管是什麼職業,什麼年齡,擁有著怎樣的過往,有著怎樣的未來,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即在看到那些不為環境所動,堅持原則,堅持自我的人時,我們往往會在嘲笑他們是不識抬舉,以卵擊石,這樣的人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下來的?

但笑著笑著,我們的笑容就逐漸凝固,曾經的我們不也這樣嗎?我們也曾和他們一樣堅持原則,只論對錯,決不妥協,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變了呢?

不由得想起了如今的百度和海爾的故事。百度,十年前國內無可爭議的國內第一的互聯網公司,如今跌到第三,雖然如今仍然是國內的巨頭公司之一,但相比十年前的意氣風發,如今顯得愈加的不堪。

是什麼造成這樣的結果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去管中窺豹,在幾年前的百度競價搜索事件,百度在搜索領域採取價高者得的原則,你給的錢越多,那麼你在搜索頁的排行也就越高,能獲得更多的曝光和用戶的信賴。

在此原則的推動下,就連醫療這事關人命的領域都採取競價的方式,讓福建莆田系的民營醫院在搜索排名上高於國營醫院,而莆田系醫院為了能更快的收回推廣成本,於是在患者身上變本加厲的收取醫療費。直至當年的“魏則西事件”曝光,我們才發覺百度的“病”原來早已深入骨髓,百度創立的初衷,是為了滿足人們搜索問題的需要,但如今卻因利益變了質,如今的百度還是我們認識的那個百度嗎?

而1985年海爾著名的砸冰箱事件也非常出名,在1985年海爾的CEO張瑞敏突襲了海爾倉庫,發現了不合格的冰箱76臺,於是召開了會議,討論如何處理。

或許這76臺冰箱在現在看不算什麼,但在那個買東西還要用券的年代,這76臺冰箱的價值可見一斑,於是大家都建議將冰箱作為福利獎勵給員工,但這時張瑞敏卻提出了要砸了這76臺冰箱,並且要讓生產這冰箱的員工來親自砸,他要用這76臺冰箱告訴大家,不管什麼時候,有瑕疵的產品就是廢品。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年近半百的海爾依然歷久彌堅,而正值壯年的百度卻垂垂老矣,為利益妥協,或許會獲得一時的利益,但堅持原則的人,時間會給我們最公正的審判。

日本的創業之神松下幸之助說:“任何時刻,任何地點,哪怕起步遲,對手強,只要抵抗得住誘惑,堅持住原則,內心如初,照樣可以超越其他人,”


《幸福終點站》生命是一場博弈,堅持自我到最後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在看了《幸福終點站》這部電影之後,看著渾身冒著傻氣,講著一口“散裝”英語的維克托,我又回想起初上大學時的自己,那時的我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不管是誰提出的問題我都敢於質疑,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也敢於與父母和老師作鬥爭,哪怕因此遍體鱗傷。

但隨著時間的蹉跎,曾經的意氣風發變得如今的圓滑世故,我學會了阿諛奉承,趨炎附勢,見風使舵,人前背後,八面玲瓏,我告訴自己這是成長,別人告訴我你變成熟了,於是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是這樣的相信著,並且為之自豪。

我並沒意識到,在一次次的為世界妥協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了這個世界所喜歡的樣子,而我所喜歡的那個自己呢?在不經意間早已被我親自殺死,並被我親手埋葬,如今的我是那麼的庸俗和平凡,落入人群之後就再也找不到我,我的痛苦,世人皆有。

最後,在看到維克托故事的結局,維克托教會了我一個道理,即“在人生的這場博弈中,妥協或許可以換來短期的利益,但堅持自我的人,才能獲得尊重與成功,”

面對這個世界,不妨試著勇敢一點,相信自己。

就在昨天,領導做了一個方案詢問我們的意見,領導是個外行,因此不出意外的,方案做的非常爛,讓人不忍直視,以往我們都會為了在領導的面前,當面誇領導做的好,讓領導舒服,而這一次,我卻告訴他這可能需要改一改,於是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中,我拿過了領導的PPT進行修改。

我明白,這或許會讓領導難堪,不利於在職場中生存,我也明白,妥協才能讓我在這給時刻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我相信,堅持自我的人,未來一定能陽光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