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北清政權?

大名42


其實我們能夠想到的辦法,在當時的清朝末期,那些統治者又何嘗沒有想到過,但是因為當時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滿清貴族“北遷”的計劃落空。在歷史上,從中原離開並在北方建立政權的王朝也是存在的,這個王朝便是曾經不可一世的元朝蒙古政權。在宋、金、西夏以及蒙古四國對立的時候,蒙古統治者們依靠著他們的戰鬥力,將剩餘的三國一個又一個消滅,建立了統一的元朝;可是在元朝的末年,因為蒙古貴族對於民眾死活的不理睬,因為重稅、重則,導致了中原大地上的群雄並起。最後,這些起義隊伍中的佼佼者,也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終於殺出重圍,並將元朝蒙古騎兵打出了中原。

在蒙古被打出了中原後,他們為了保存住自己的有生力量,將自己剩餘的軍隊遷往了北方的大漠,從真正的意義上做到了從哪裡來回那裡去。他們在回到北方的大漠後,在這裡建立了北元政權,雖然顯得有點狼狽,但不論怎麼說也算是保留了實力。

清朝為什麼沒有建立北清政權

其實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很有“嚼頭”的,是啊!當年的蒙古都能夠從中原撤出回到大漠,並在那裡建立政權,清朝統治者們當然也可以故伎重演啊!但是,歷史的真相告訴我們,當年的清朝沒有那麼做,或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完成該目的”。

新思想的開化

就當時元朝末年的時候,民眾的思想還是停留在“封建思想”中,我們可以從明太祖在打垮了各個對手,並取代了元朝後,所想的依然是登基做皇帝可以看出;畢竟那個時候的人們還沉迷在皇位的爭奪,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在清朝末年卻不一樣,外有西洋列強的衝擊,內有國內新思想分子的打擊,這使得國內民眾的思想逐漸開化,慢慢的開始想要追尋屬於自己的個人的“權利”,以及自由。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滿清政府非要倒行逆施,非要轉移到北方建立一個所謂的“北清”政權(在沒有日本的干預下),是完全坐不住和坐不穩的。因為當時最有權勢和兵力的袁世凱進行復闢,都在最後失敗,那就更別說已經沒落的晚清朝廷了。


沒有兵權

北元之所以能夠從中原退出到關外建立“北元政權”,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正確的戰略構想,還因為當時的北元蒙古勢力還握有一隻強勁的軍隊,正是這支武裝力量,使得當時的元朝統治者能夠在北方建立政權。

而晚清朝廷不同,當時的八旗軍因為已經過了兩百多年的太平生活,他們的戰鬥力早已退化,在後來為了能夠抵禦叛軍,中央才逐漸讓漢人在各地進行團練,培養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操作,使得這些勢力“尾大不掉,造成地方勢力崛起,中央式微的局面,東南互保更是使得清廷顏面掃地。

所以在那個時候,清廷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才不能夠像元人那樣瀟灑的離開中原,在北方建立一個所謂的“北清”政權。


地方勢力、外籍勢力的虎視眈眈

東北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在這裡盤踞著很多地方的勢力,他們有的是官軍,有的是土匪,所以晚清的小朝廷若是在這裡建立政權,第一個不答應的便是這些地方勢力。

除了地方勢力外,沙俄、日本的虎視眈眈也同樣會給晚清朝廷以威脅。

綜上所述,之所以清廷沒有能力和元朝一樣,建立一個所謂的“北清政權”,那是因為新思想的開化、沒有兵權以及地方勢力以及外籍勢力的威脅。


木劍溫不勝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就在八國聯軍組團進攻天津的同時,沙俄帝國還派遣了17萬大軍席捲東三省,團滅了清政府留守在東北的9萬駐軍。這導致清朝在東北經營了近三百年的基業,瞬間崩塌了。

並且最糟糕的是,俄軍佔了東三省,任憑清政府如何抗議,始終都沒有撤走的意思。

腦門上頂了一把劍,清政府非常頭疼。為了收回東三省主權,清政府只得尋求外國的幫助。

不過英美日的抗議也沒有逼走俄軍,於是收回東北這件事就只能暫時擱置,清政府只能先解決內部問題。

當時內部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多了,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軍隊問題。由於八國聯軍的打擊,原本直屬中央的武衛五軍,除了袁世凱和宋慶的部隊以外,全都被打得土崩瓦解。因而慈禧迴鑾後,她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重建武裝,保護京城。

1901年11月7日。大清裱糊匠李鴻章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而同日,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接過了李鴻章的政治遺產,成為了未來十幾年裡,攪動中國風雲的那個人。

袁世凱是個聰明人,他上任之後馬上就意識到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如何不讓慈禧把他的部隊調出京津地區。

因為之前的武衛軍就是例子,一旦慈禧意識到京津防務有問題,就會從其他地區調集人馬先來充實京津地區的防衛力量。如果是這樣,袁世凱很可能會被調走。而那樣他就沒辦法掌控京津地區了。也就是不能掐住滿清朝廷的脖子了。

於是袁世凱就雙管齊下,他一方面大肆宣揚舊軍的不堪一擊,沒戰鬥力,懇請朝廷准許他訓練新軍;另一方面他又極力向朝廷推薦自己的部下,比如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人,讓他們控制住新訓練出來的部隊。

由於舊軍確實沒戰鬥力,袁世凱推薦的心腹也確實有練兵之才,並且當時沙俄在東北賴著不走,威脅北京安全。因而慈禧也就批准了袁世凱的奏請,讓他全權負責練兵之事。

就這樣,清政府1902~1905年期間訓練出的五個鎮,加上袁世凱之前在小站練出的八千新建陸軍,總計七萬人,就都姓了袁。而朝廷對此無能為力。沒辦法,誰讓八旗子弟都是廢柴呢。

1904年,日俄矛盾激化。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持下,高喊著“皇國興廢只此一戰”,賭贏了國運,打敗了沙俄。


沙俄被擠出東北後,東三省除了關東州和中東鐵路之外的所有地盤,在英美主持下,日本都還給了清政府。東北的主權又回到了清政府手上。

不過東三省主權雖然歸還了,但滿人在東北的基業並沒有恢復。此時的東北,已經是漢人的天下了,滿人在東北,無一兵一卒。

1906年,為了儘快恢復東北秩序,慈禧委任貝子載振、尚書徐世昌前往東北視察。第二年,慈禧在看完報告徐世昌的報告後,下旨將東三省改制。之前三省是將軍轄地,現在改成行省,設總督和巡撫。

前面說了,八旗子弟都是廢柴,滿洲八旗在東北也已經沒有武裝力量了。因而改制後的東三省督撫,就都交給了袁世凱的北洋系的人來充任。其中袁世凱的大軍師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袁世凱的一手提拔的三個小弟唐紹儀、朱家寶、段芝貴分別擔任奉天、吉林和黑龍江巡撫。

於是就這樣,東三省也姓了袁。

這裡順帶一說,徐世昌在東北當總督時,帶去了三個協(相當於旅),並以這三個協為擴軍基礎,組建了東北新軍。並且徐世昌還重用了很多土匪,在這些土匪中,就有張作霖、馮德麟等日後叱吒風雲的軍閥。這些人對清政府談不上忠誠,但對袁世凱,那是非常敬仰。袁大總統吼一嗓子,這些人都會嚇得汗流浹背。


袁世凱大權獨攬後,滿洲貴胄和一部分漢人官僚極為不滿。他們對袁世凱的攻擊是一波接著一波,有說袁世凱是年羹堯的,有說袁世凱是吳三桂的,反正大家罵袁世凱的調調都差不多,都罵他日後必然會圖謀不軌。

袁世凱受到這些攻擊,汗流浹背,他當時又不敢造反。最後為了保命,便不得不頻頻向朝廷表忠心,辭掉所有兼職(袁世凱除了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外,還兼任吏戶兵工四部尚書)和所有的兵權。並在慈禧太后的刻意安排下,明升暗降,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升為軍機大臣——由權臣變成了光桿司令。

然而這都還不算完,更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了。順便也帶走了光緒。

這一下袁世凱徹底倒了黴:攝攝政載灃憤恨袁世凱曾出賣光緒,把他趕出了朝廷。並且袁世凱的一干心腹也都撤換,比如東三省總督換成了蒙古鑲藍旗的錫良,北洋新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載濤和載洵。

按滿洲貴胄當時的想法,把袁世凱擠走,然後把權力再奪回來。

然而,這些人想法太天真了。他們在奪權的時候忘了一件事——袁世凱能上位,是因為他有本事。這些八旗子弟想奪權,卻沒有能力把袁世凱走後造成的權力真空填補起來。這就很尷尬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當時已經奪權成功的八旗子弟完全沒有鎮壓起義的能力。於是賦閒在家三年的袁世凱,就又被攝政王載灃請了回來。

袁世凱回朝後,很清楚當時的時局——以北洋新軍的實力剿滅革命黨是小事一樁,但清政府沒有信用,他必須要利用革命黨威脅清政府向他出讓更多的權力。他必須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當然,在奪權之前,袁世凱還要先幹一件事,那就是要先把載灃趕下臺。



1911年11月1日,載灃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將軍政大權全部拱讓給了被他罷斥回籍的袁世凱。然後,他就辭職回家了。

搞定載灃之後,袁世凱就開始哭窮。他威脅隆裕太后,不給錢就不開拔,逼得八旗子弟砸鍋賣鐵的給他湊軍費。這個時候,這幫八旗子弟還沒有明白袁世凱的真實想法。他們天真的認為,只要餵飽了袁世凱,讓北洋軍南下,天下就還是自己的。

可是他們哪裡能想到,這個時候袁世凱的心態已經變了。

1911年11月27日,漢口、漢陽失守,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一戰揚威。

不過袁世凱並不著急繼續推進,他敏銳的發現了當下的問題所在:獨立省份很多,但並沒有統一的指揮;東南財源被斷、關稅也被切,朝廷沒錢,而他自己剛剛從朝廷手裡勒索到了一大筆軍費跟軍權,這意味著他就是當時能左右整個中國未來走向的人,而且是左右能力最大的一個。

宣統皇帝只是個小屁孩,隆裕太后只是個女流之輩,革命黨大多是文人,此時沒有誰比他更適合統治這個國家。

所以對當時的袁世凱來說,大清朝他是鐵定不會保了。他要考慮的是如何體面的結束滿清統治,如何優雅的上位。

直接扯旗造反,然後調頭殺向北京,把大清上上下下各路王公貝勒全都砍頭,當然是可以的,但這麼幹太丟臉面。

而滅了革命黨,然後謀取實權,搞君主立憲制,這當然也可以,不過這麼搞,他就得罪人了,以後肯定會不得好死。

所以對於袁世凱來說,最好的辦法呢,就是讓大家心甘情願的推他上位。而要讓大家心甘情願的推舉他,最好的動力就是恐懼和貪婪。於是袁世凱在打下漢陽後,他就回到了北京,一面宣揚革命黨的恐怖,一面賄賂慶王奕劻,操縱時局。

當時朝廷的八旗子弟哪知道時局,袁世凱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以至於朝廷把寶全押在了袁世凱身上,就連禁衛軍跟京師防務也交給了他,期待他能讓自己翻盤。

到最後,袁世凱手裡的權力越來越大,受到的制約也越來越小,徹底捏住了滿清王朝的命根子。八旗子弟全部當了甕中之鱉,被北洋軍控制在了京城。


1911年12月17日,在袁世凱的建議下,南北議和開始。所謂的南,是十七個已經宣佈獨立的省份所組成的臨時政府。而北,自然就是清政府了。

其實當時革命黨人也並非是鐵板一塊,其中一部分立憲派的牆頭草,早就表示要擁護袁大人了。所以繼續打,清政府有利。但是清政府高層並不知道這些事,一直到最後袁世凱偷摸著跟孫中山簽了協議,都不知道自己被賣了。

當然,後來一些八旗子弟明白了,知道自己被賣了,這些人還是爆發了一些戰鬥力。比如鐵良、載濤、載洵等貴胄就搞了一個宗社黨,要暗殺袁世凱。

不過當時整個京城的防務都被袁世凱捏在了手裡,就連北京的警察機構也是徐世昌一手建立起來的。八旗子弟手裡根本沒牌可打。

所以當袁世凱授意汪精衛,讓他聯絡革命黨炸死保皇黨的幾個頭目後,八旗子弟終於發現自己就是砧板上的肉。如果聽話,說不定還能活命,不聽話,立馬就得死。

到了這個時候,抵抗已經沒有意義了,回東北也不可能了。先不說東北還有沒有大清復國的根基。就算有,八旗子弟此時此刻也沒有跑路的可能性了。

所以在1912年1月,當袁世凱則帶起了最後一波節奏:國內外的各路電報如雪片般飛入北京城內,大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示之以威,誘之以利後,八旗子弟終於明白自己是沒有翻身的可能性了。

想活命,唯一的辦法就是施行共和。

終於。1912年2月12日。大清亡了。


Mer86


清朝皇帝之所以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回他們的龍興之地——東北,主要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清軍入關後,嚴禁漢民到東北地區進行開發,據說是怕破壞了滿清的龍脈。因此,到了清末,東北的開發程度仍然比較低,也就是所謂的“北大荒”!物質生活條件上,根本無法跟關內相比,所以滿清貴族不會再想回去。

2、東北已經被沙俄和日本覬覦和蠶食,即便是滿清貴族現在回去,東北也不是他們入關之前的樣子了。

3、滿清皇帝退位,是有條件的。皇帝可以繼續在紫禁城內生活,享受與原來並無二致的物質生活,因此,即便沒有了權力,他們的生活依然是很優越的。有了民國政府的保障,滿清貴族也沒別要回去。



二、主觀原因: 1、滿清入關以後,積極實行了漢化政策,他們已經與中原王朝的皇帝,沒有什麼區別。這跟曾經入主中原,又狼狽逃走的蒙元皇帝大相徑庭。蒙元是始終沒有融入漢文 明,而滿清則是完全融入,並有了繼承和發展。


2、滿清重用漢臣,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漢臣,而像袁世凱、段祺瑞等手握重權之人,也算曾蒙受清廷厚恩。所以,也不至於有太多的民族仇恨。這樣促使雙方可以在和平的條件下,談有條件的退位的事情。

3、滿清經過近300年的發展,已經是病入膏肓,隆裕也好,溥儀也好,都已回天乏術,即便到東北另起爐灶,也是無濟於事,這一點他們也心知肚明。


深夜聊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滿清根本沒有控制關外!

第一,關外都是漢人。

滿清建國以後,將東北封禁,不允許漢人進入,扶持旗人進去墾荒。

可惜,八旗子弟爛泥扶不上牆,沒有人願意去東北吃苦。

所以明明滿清政府白送土地、農具,還給補貼,八旗子弟也拒絕去東北,去了的人最多呆上一二年就跳回關內。

所以,關外的旗人是很少的。

而從乾隆末期開始,由於黃河水災造成的大饑荒,大量饑民得不到朝廷救災,被迫闖關東。

當時朝廷雖不願意,卻不敢攔截。因為你攔截就等於讓饑民去餓死,歷代的農民起義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大量漢人持續湧入關外,最終形成人口絕對優勢。

這些漢人怎麼可能真心支持滿清朝廷,寧可支持漢人的大帥。

第二,地方民眾對滿清朝廷很蔑視。

滿清時代,東北是全中國被列強入侵最激烈的地方。

遠的不說,之前日俄戰爭期間,戰爭非常激烈,整個東北都被波及。

日本兵俄國兵在中國東北打仗,滿清卻宣稱中立。這兩國士兵都是心狠手辣的禽獸兵,戰爭期間屠殺、搶劫、強姦的暴行做了無數。

東北老百姓被列強士兵糟蹋的夠嗆,朝廷卻不管,人民怎麼可能支持這個朝廷?

再說之前,沙俄趁著庚子事變,出兵佔領了東北全境,把整個滿清東北政府都搞垮了。

其實,到了滿清末年,滿清政府對於東北的控制已經很弱了,日俄都在東北有很大特權,老百姓對滿清政府又氣又瞧不起,不會支持他。

第三,東北其實是群雄割據。

以張作霖為例,他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重用,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黨人。

然而,實際上張作霖是擁兵自重的軍閥,並不受滿清控制。

稍後滿清垮臺,張作霖就按兵不動,隨後接受了袁世凱任命的師長職務。

中國軍閥割據還好說,關鍵東北還有日本和沙俄割據,到處都是俄國兵和日本兵。

滿清朝廷到了東北,還是兒皇帝,被兩個列強當猴子耍。

第四,革命黨在東北也頗有實力。

由於滿清朝廷在東北的勢力太弱,革命黨也滲透進入東北。

遼寧

1911年11月17日,以鑲黃旗人張榕為首的革命派在瀋陽成立了“聯合急進會”,作為進行革命活動的領導機關,明確提出“響應南方,使清帝不敢東歸……以建設滿漢聯合共和政體為目的”的革命口號。

吉林

11月下旬,奉天聯合急進會首領、同盟會會員張榕、張根仁派趙元壽來吉林組建吉林聯合急進會分會。1912年3月15日,趙爾巽和陳昭常宣佈承認“共和”,改東三省總督為東三省都督,改吉林巡撫為吉林都督。

黑龍江

武昌起義爆發後,黑龍江各學校推舉代表組織學生聯合會,進行黑龍江省獨立運動。學生聯合會在黑龍江全省中學堂召集全校師生開會,中國同盟會黑龍江支部負責人鄧覺民發表演講。會後,學生們上街散發傳單。

12月11日,革命黨人組織省城學生到省屬衙門前遊行,高呼“黑龍江獨立萬歲”。


薩沙


根本原因就是,清朝之亡完全不是一個軍事問題,不存在退不退到東北的事情。

清政府的滅亡,不是滅在軍事上,而是滅在政治上。

讓清政府滅亡的,自然是辛亥革命。可是直接推動這場大戲的,卻是袁世凱!

辛亥革命爆發後,滿清的統治者們發現,他們完全對付不了革命黨。北洋軍聽調不聽宣,想打仗?就一個條件——把袁世凱調回來。

雖然攝政王載灃深恨袁世凱,但他此時沒有辦法。袁世凱不出,滿清的江山就沒了!(事後證明,他出來以後才是真的沒了)

袁世凱出山以後,也是很乾脆的提了倆條件——要我去打仗?第一,罷免載灃,第二,拿錢來。

載灃算是滿清貴族裡最後的能掌控局面的人了,他一走,八旗子弟裡真的就沒人能制住袁世凱了。

載灃本就無意政壇,加上隆裕太后讓袁世凱出兵心切,所以很乾脆的辭了職。載灃都解決了,錢自然不是問題。隆裕和宣統娘倆湊了一大筆錢,給北洋軍做開拔軍費。

袁世凱拿了錢,跟革命黨打了幾仗,拿下了武昌附近的幾座城池,然後就再也不前進了。

幹什麼呢?

逼宮。

在清朝的最後一段時間裡,袁世凱極盡攬權之能事,能拿的權力全都要拿到。除了前線兵權以外,京師的警衛權也歸了他。外交、財稅的權力也統統歸了袁世凱。隆裕是個女人家,對政治一竅不通,她唯一的盼望就是:袁世凱要啥我給啥,能保住大清江山就行。

然後,袁世凱就反了。

本來是去打革命黨的袁世凱,悄悄的把大清給賣了。直接給滿清的太后、皇上、貴族們開了個條件:退位,大家都能活下去。不退位,可別怪我不客氣,我記得當年法國的路易十六因為不退位,被人推到斷頭臺上……

一番威逼利誘之下,隆裕害怕了,開出了條件:退位沒問題,保證我們娘倆的安全和富貴就可以。袁世凱也滿口答應,事後也的確做到了,保證了溥儀母子的安全。

有人問,滿清當時沒想反抗嗎?

滿清貴族當然想反抗,只不過反抗沒用而已。

滿洲貴族當時手裡已經沒有兵權了,連北京的警察都掌握在袁世凱手裡,不要說駐軍了。清朝唯一能打仗的部隊就是北洋軍,而北洋軍已經變態了,段祺瑞等人上書:如果北京的王爺們不答應退位的話,我們兄弟們就進京跟他們好好講講理(痛與諸王陳利害)。

在這麼赤裸裸的威脅下,一無兵二無權的滿洲貴族們有什麼抵抗能力呢?

所以說,清朝滅亡跟明朝滅亡不一樣,明朝的李自成打來之前,崇禎還可以逃到南京去。可是清朝的袁世凱就在眼前,袁世凱會允許太后和皇帝走嗎?

另一方面,當時的東北早就不是滿族人的天下了。





在清朝歷史上,朝廷曾經對東北實行過嚴格的人口封鎖制度,禁止漢人進入東北,就是為了哪天朝廷在中原混不下去了還可以回到東北老家。

可是在19世紀末期,隨著清朝的基層管控力變低,加上中原的天災不斷,大量的人口向東北移民,前後達三千萬人之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闖關東”。

在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東北也爆發了革命。吉林、遼寧的新軍都有人出來造反,像藍天蔚這樣的革命者,在東北打出了很好的局面。對於清政府來說,東北的情況實際和南方的革命省份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也不會允許清政府撤向東北。

早在1900年,沙俄就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機趁機佔領了東北,東北九萬清軍全軍覆沒。整整四五年時間裡,東北都是控制在沙俄手裡的。

1905年,日本為了爭奪東北,和沙俄打了一仗。這次戰爭日本雖然贏了,但由於實力不足,各國干涉的情況下,日本沒有獨佔東北,而是把東北吐出來還給了中國。但是日本保留了駐兵權和鐵路控制權。雖然中國名義上收回了東北,但實際上命脈依然掌握在日本手裡。

而收回東北以後,朝廷派過去的東北總督是袁世凱的把兄弟徐世昌。徐世昌在東北招兵買馬,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其中包括張作霖)。在辛亥革命爆發時,東北全是漢人武裝,完全沒有滿族的存在感,當年清朝的龍興之地,反而成了清政府統治最薄弱的地區。

這樣的一個地方,清朝想往那裡跑,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小約翰


(隆裕太后)


客觀來說,清皇室在1911年完全有能力、有實力、有可能退往關外的。


1911年支持清皇帝的大臣、軍隊並不缺;其他人不說,如果不是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攔著張作霖,張作霖已經帶著軍隊“入關勤王”了。雖然張作霖沒能“勤王”,但是他確實做到了把東三省傾向共和的人一掃而空,史料記載張作霖大約殺了400人左右。

另外說到支持清皇室的軍隊,馮國璋對清皇室是絕對有感情的,而且他對段祺瑞領銜逼迫清帝退位是十分不滿的,如果不是幕僚阻攔,馮國璋可能會通電聲明自己支持君主立憲。另外,北洋第三鎮曹錕在張勳復辟時態度曖昧,還公開表態說“沒有皇帝就是不行”。

另外,升允在西北,帶著西北地方部隊一直圍攻西安到清帝發表退位詔書一個月以後。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東三省的日本政府與日本關東軍對於“清皇室是否退往關外”態度曖昧。

以張作霖為例,他在1912年1月去到奉天日本領事館,見日本領事時表示如果袁世凱撤換清帝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他將擁戴前清肅親王一塊“歸依日本”。

張作霖的表態是不是真心可以暫且不論,僅僅張作霖這個表態就足以說明日本對待對待前清態度的曖昧,這就像某一個伊拉克軍閥肯定不會對美國大使說,我將擁戴薩達姆的兒子,和他一塊接受美國的領導。

因為這個軍閥肯定知道美國對於薩達姆的態度,換言之,張作霖之所以敢這麼對日本領事表態,說明他知道日本方面對清皇室是否退往關外“自立“,態度是曖昧的,甚至期望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客觀上清皇室是有資本撤往關外的。


(李雪健飾演的張作霖)

但是為什麼清皇室選擇不撤往關外呢?

主要原因是清帝國的愛新覺羅皇室自己沒有“退往關外”的決心。

根據曹汝霖的回憶,當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京師時,在京的親貴們紛紛帶著家人逃亡天津,京師到天津的火車擁擠到了無法站人的地步。親故們一時之間沒辦法把財富統統帶走,就把金銀珠寶存到英美銀行裡。

歸根結底,清皇室、宗室和勳貴們早就忘記自己來自白山黑水,而把關外視作“邊疆“。


(1913年的瀋陽)

這一點早在嘉慶帝時期就表露無遺,有宗室被遷居到瀋陽後甚至不惜自殺,搞得嘉慶帝大為不滿,發上諭說,古人云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我今天讓你們這些人以貝勒、貝子、國公的身份會瀋陽居住,不就是讓你們顯耀鄉里嗎?怎麼你們搞得好像是我在發配你們一樣?

從嘉慶帝的牢騷可以看出,早在辛亥革命前100年左右,清朝皇室子弟已經把關外視作是“窮鄉僻壤”,把遷居瀋陽視作發配。

在這種情況下,又怎麼能指望隆裕太后帶著小皇帝退往關外呢?


蘭臺


大清覆滅是三個層面的終結。

一是王朝週期性死亡

二是少數民族政權,被主體民族推翻

三是帝制的解體

滿清把這三樣佔齊了,殊為罕見,

分析晚清時,應將這三個層面分開研究。

我今天不想展開這三個層面。

滿族皇帝大多勤政,但1799乾隆、嘉慶時代就出現腐敗窩案。人們常說這是體制問題,我認為這就不叫問題,這是一個生產力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必然選擇。

👨‍👩‍👧‍👦👨‍👩‍👧‍👦👨‍👩‍👧‍👦在農耕經濟下,只要藏富於民,人口馬上激增。生產力又未達到工業化。沒有工廠,過剩的勞動力如何消化。一旦遇到天災,流民來得更快。

所以,通過各層官員們的貪腐,把多生產出來的東西吃掉、喝掉、浪費掉,可減輕土地承載壓力。

同理,工業化仍不能解決勞動力的安置,那就通過第三產業,也就是全民互相提供服務,互相享受,把生產出來的財富給消耗掉。

農業時代,農民生產,官員消耗。

後工業時代,大家生產,一起享受。


stud白丁


晚清時期,清朝在東北的八旗駐軍早就被日本和沙俄給摧毀了,清初時東北是清朝的大後方,到清末東北已經變成前線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慈禧都不敢往東北跑,而是躲到了西安

東北是清朝的老家,從清兵入關開始,清廷就是一直非常重視經營東北,以備萬一在關內站不住腳,自己還能有條退路。

明末遼東地區本來已經有不少漢人了,但是在後金攻打遼東的過程中,遼東人口遭遇巨大損失,在清兵入關後,清廷便頒佈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鼓勵關內百姓前往遼東生活。

但這個政策僅僅持續了23年,到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禁止漢人前往遼東,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東北地區漢化,保證滿洲對東北的絕對控制。

在清朝的大部分時間裡,東北地區一直處於封禁狀態,並且東北地區也沒有建省,而是劃分了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三個八旗將軍轄地。與此同時,從皇太極到康熙,清廷又相繼平定了內外蒙古,解除了東北西邊一個巨大的威脅。

東北的東面和南面都是大海,在以往能夠對東北產生威脅的只有關內的中原政權和蒙古,而東北的北部則是空蕩蕩的西伯利亞,對東北沒啥威脅。

如今清朝鎖住了山海關,控制了蒙古,清廷對東北的控制方法幾乎是萬無一失。若天下有變,清廷則可從容出關,如同當年元廷北撤,在東北繼續維持著自己的政權。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從清初開始,從北邊而來的沙俄對東北構成了極大地威脅,由此也引發了清朝與沙俄的戰爭,最後雙方達成《尼布楚條約》,劃清了邊界,沙俄擴張的勢頭被暫時遏制。

然而沙俄並沒有放棄對東北的企圖,到乾隆朝時,沙俄探險隊就多次探查東北沿海的地區,並且登陸庫頁島,甚至在島上建立的教堂和貨棧。而此時日本人也從南邊進入了庫頁島,日俄在島上多有衝突,但清廷對此卻毫不知情,可見清廷對東北邊疆防備之鬆懈。

1858年,沙俄趁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際出兵中國東北,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署《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地區,而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則劃為中俄共管。

到1860年中俄簽署《中俄北京條約》,清廷不僅承認了《璦琿條約》所割讓的黑龍江以北地區,還把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直接割讓給了沙俄,至此東北邊防日益緊迫。

(沙俄割佔東北領土,直接將東北從後方變前線)

沙俄之所以能夠輕易割佔東北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原因就是東北無人,佔了就佔了。迫於嚴峻的國防壓力,清廷開始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允許關內百姓進入東北謀生,東北的政治生態漸漸發生改變。

1896年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戰敗,遼東被日寇佔據,雖然在沙俄、德國、法國的干預下,日本歸還了遼東。但前狼後虎,日本人剛走,沙俄便強佔了旅順港,清廷為了防範沙俄,徹底解禁東北,而隨著關內漢人的大量湧入,東北和關內已經沒啥區別了。

不過此時清廷並沒有喪失去東北的控制,直到1900年的庚子國難,清廷在東北的統治才徹底崩潰。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沙俄出動17萬大軍橫掃東北,駐防在東北的八旗和淮軍一觸即潰,東三省很快便淪陷了。而沙俄這次前來就不準備走了,俄國人希望藉著這場戰爭一舉吞併整個東北。(庚子之變後東北幾乎就成為沙俄的領土了,導致慈禧和光緒都不敢往東北跑,只能西逃去西安了)

此時的清朝連首都都讓人給端了,憑藉著自己的力量肯定是趕不走沙俄,於是清廷就找英美求助。英美也不願意看到沙俄獨佔東北,也一直在敦促沙俄撤軍,但沙俄就是不為所動。

雖說沙俄在東北的擴張損害了英美的利益,但英美還犯不上為此和沙俄一戰,可是俄國人的南下卻嚴重威脅了日本在朝鮮的利益。在屢次交涉無果的情況下,日本找到英國人給自己做後盾,與沙俄打了一架,史稱“日俄戰爭”。最後日本竟然打贏了戰爭,將沙俄的勢力逐出南滿,之後清廷開始恢復在東北的行政體系。

鑑於東北的駐防八旗已經完全崩潰,無奈之下清廷只能任用漢人治理東北。到1907年,清朝正式廢除了東北的八旗將軍轄地,設立了黑龍江省、吉林省、奉天省,分別任命段芝貴、陳昭常、唐紹儀為三省巡撫,並設立東北總督一職,由徐世昌擔任。至此東北地區完全落入漢人手中,而且這幾個地方大員都是袁世凱的人。

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不願再為清廷賣命,向隆裕太后逼宮,此時清廷對東北已經徹底失去了控制,想回去是不可能了。至於蒙古地區,清室就更去不了了。

今天許多人認為清朝時是蒙古滿洲一家親,但其實不然。雖說清朝統治者一直宣揚滿蒙一家,清廷給蒙古的待遇也是很高的,但外蒙也是視清朝為異族,在今天蒙古的教科書裡,將清朝描繪成滿人入侵蒙古。

當然,外蒙古的清軍是蒙古人自己請去的,當年漠西厄魯特蒙古首領噶爾丹攻打喀爾喀蒙古諸部(外蒙),蒙古人陷入內戰。而在那個時代,喀爾喀蒙古根本就不把厄魯特人當作蒙古人,於是打不過噶爾丹的喀爾喀蒙古就投奔了大清。清軍在趕跑了噶爾丹之後,外蒙古也被併入了清朝版圖。可是到了後來外蒙就後悔了,只是無奈木已成舟,想造反已經不肯能了。

在辛亥革命之時,外蒙在俄軍的撐腰下擊退了駐守在當地的清軍,宣告獨立,因此清軍想去外蒙也是不可能。(辛亥革命爆發後,外蒙立即宣佈獨立,清朝前往外蒙殘喘的機會也沒有了)

總的來說,清朝在入關之初,東北是滿人的大後方,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這裡就變成了前沿陣地了。沙俄和日本的輪番進攻徹底摧毀了清廷對東北的控制,清廷已經沒有在東北割據自立的可能性了。而外蒙始終就不跟清廷一條心,對於清廷的垮臺,外蒙王公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再去迎立一個北清?


千佛山車神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自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後,沒有爭議的大一統王朝共有九個,分別是秦朝、西漢、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在這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中,有兩個是由漢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分別是元朝和清朝。



這兩個王朝雖然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其結局卻大相徑庭。

元朝自朱元璋北伐後失去中原控制權,但其並沒有投降,而是選擇了退守蒙古本部,其後,北元政權又延續了266年,直到明朝末年後金崛起才被消滅。

反觀清政府,在武昌起義後,南方各省紛紛獨立,之後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清末帝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並沒有退回關外重建政權,清朝就此滅亡。

同樣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何兩者的差距如此之大呢?為什麼清廷最終選擇了妥協,留在了北京呢?



實際上,清廷的妥協,主要是因為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元末不同。清末的關外,漢人已經佔據了很大比例,而且即便是關外的滿族後裔,支持清廷的也很少了。另外,清末時期的關外已經成了日俄盤踞的領土,清廷控制力不足。再者,相比於元朝末年的元廷,清朝末年的清廷已經喪失了軍隊的控制權,實力捉襟見肘,根本沒有出關的底氣。

清末和元末時代背景不同,關外已經遍地是漢人,而且滿族之中,也有很多人開始反對清廷

清朝雖然崛起於關外,但1644年清軍入之後,關外百姓紛紛內遷。僅當年跟隨多爾袞入關的八旗士兵就達到了12萬之多。之後,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定,清廷也有意識的將一些其他民族遷入內地,只留下了少數人看守龍興之地。

在其後兩百年時間內,清廷還設置了柳條邊防止漢人進入東北地區,所以,這一時期,關外的人口增長異常緩慢。

但到了鴉片戰爭之後,沙俄勢力開始向我國東北滲透。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還趁火打劫,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掠奪了我國約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地區。

此後的沙皇俄國為了侵略我國,甚至制定了《黃俄羅斯計劃》,意圖佔領我國長城以北所有領土。



在嚴峻的形勢下,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呼清廷——東北開禁。慢慢地,清廷在輿論壓力之下放開了柳條邊政策,允許漢人到達東北地區墾荒種植,這也就是闖關東的由來。

東北開禁之後,大量漢人湧入東北,到了清朝末年,僅僅吉林一省的人口已經達到了570餘萬,其中超過一半都是闖關東的移民。而這些闖關東的移民,從內心之中根本不會支持滿清政府。

另外,即便是身處東北的滿族,也有很多人反對清廷,典型的人比如張榕,他雖然是滿族後裔,但卻加入了同盟會,主張推翻清廷。

可以說,清朝末年,滿清政權在東北地區的已經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喪失了統治基礎。反觀元朝,由於元朝奉行的兩都是巡幸制,蒙古百姓並沒有大規模遷入內地,而且中原百姓也並沒有北遷草原,所以元朝在蒙古本部的統治基礎尚在,逃回北方重建政權非常容易。



再有、清朝末年,東北地區已經成了日俄盤踞的領土,清廷已經無力控制

清朝末年,俄國對中國頻繁出擊,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掠奪我國領土。在奪取外東北地區後,亡我之心不死,繼續著向東北地區滲透。

面對沙俄的侵略,清政府除了放開移民政策之外,沒有任何辦法。

甲午中日戰爭後,沙俄、德國、法國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之後,沙俄不僅強租了旅順與大連兩個不凍港,更是取得了修築哈爾濱到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的特權。此後,沙俄在東北的勢力和影響甚至超過了清政府。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俄國出兵18萬入侵東北,形成了事實佔領。這也是慈禧選擇西逃,不敢逃向滿清龍興之地的主要原因。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俄兩國在中國的領土上大打出手,期間無視清政府,肆意燒殺搶掠,而清政府卻壓根不敢吱聲。最終日本人戰敗俄國,把俄國的勢力驅趕到了北滿地區,從而在事實上佔領了南滿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即便是選擇逃往關外重建政權,最終也只會是日俄兩國的傀儡,不僅重建清廷無望,還很有可能會遭到偽滿洲國時期溥儀的待遇。

清朝相比元朝實力不足,根本沒有能力返回東北重建政權

元朝入主中原後,其軍隊大致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宿衛軍、鎮戍軍。宿衛軍為皇帝的親軍,由皇帝親自掌控,鎮戍軍為各地的守衛士兵,由樞密院掌控。而樞密院的核心人員,全部都是蒙古人,或者色目人,直到王朝滅亡前都是如此。這也是元朝滅亡後,蒙古人北逃的根本底氣所在。

反觀清朝,清朝入關之後,八旗士兵迅速腐化墮落,其後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成為清朝主力部隊。



但到了鴉片戰爭時期,綠營兵也變得毫無戰鬥力。太平天國時期,綠營兵可謂是一觸即潰,不得已之下,清廷主要依靠的兵力也成為了湘軍、淮軍等漢族地主武裝力量。

甲午中日戰爭後,清廷又下令組織了新式陸軍,但這些新式陸軍最終成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武昌起義的主力就是張之洞訓練的湖北新軍。之後,袁世凱利用北洋六鎮威逼溥儀退位,最終,清廷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妥協,接受袁世凱開出的條件,留在了北京。


我是越關


在江山崩塌的時候,清朝皇室之所以沒退到他們的老家東北,是因為他們根本就無處可退,就算退了也沒有多大的翻盤機會,因此,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他們才選擇了主動退位。

清朝滅亡時,東北已不是他們的自留地

我們都知道清朝皇帝們對東北極其看重,為了保持東北的原始、為了防止東北成為漢人的農耕土地,他們是一直嚴令禁止普通漢人百姓們進入東北的。

不過在清朝入關早期,他們並沒有封鎖東北的意思,那時候順治皇帝甚至還下令讓不少的漢人遷到了東北。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後來康熙執政,在康熙執政期間,隨著康熙危機意識的加重,他就開始全盤推翻了自己父親的決定,禁止了漢人百姓們進入東北。

之所以這樣做,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東北是他們發源的祖地、是他們最重要的根基,要是什麼時候他們那幾十萬旗人被那幾千萬、上億漢人推翻的話,他們唯一能逃回的,就只有他們發展起來的東北了。

這點,在歷史中是有案例存在的,元朝在被明朝推翻之後,就有不少蒙古人逃回了他們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北元,他們是一直到了明朝即將滅亡之前,才被皇太極派人給消滅的。

正因為有著這方面的考慮,清朝就從康熙時期開始推行起了封鎖東北的行動。

一直到清朝末期為止,東北與漢人聚居地之間都始終樹立著用柳條編織而成的柳條關,雖然這些柳條關很多時候只能防君子,但是如果再匹配上他們制定下來的嚴格懲罰設施,那麼這些柳條關就會變成真正能防止漢人百姓們進入的“鐵牆”。


他們的想象是很美好的,但是現實並不能如同他們所想象中的那樣發展。

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隨著朝廷對東北管控力度的減弱以及關內各地出現了嚴重的“地荒”,所以就有不少關內的百姓們冒著禁令闖入了東北。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百姓闖入東北之後,最終慈禧也只能選擇了妥協,下令撤開了柳條關、把那些對土地擁有著強烈渴望的關內百姓給放進了這片廣袤、荒蕪的東北大地。

在慈禧沒放開關禁之前,內地百姓們前往東北一直都是有著偷渡性質的,雖然有不少百姓為生計闖到了東北,但是一直沒達到多麼龐大的規模。

直到了慈禧撤開柳條關,內地正因為沒土地種田而愁得睡不著覺的農民們才如同洪水一般闖到了東北,漸漸的,把東北填滿了起來。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的發生,導致了東北漢人百姓激增、逐漸成為了漢人們的天下。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1912年清朝皇室帶著正年幼的溥儀逃到了東北,大家覺得他們還有地方可逃嗎?



首先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就無法在東北重新創造北元的奇蹟。

其他的幾個重要原因

還有最為重要的是東北的局勢非常不穩定。

在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人就早已對東北產生了念頭,要不是俄國人也把東北當成了他們盤中的肥肉、不允許日本跟他們爭奪利益的話,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可能就把東北給奪走了。

在八國聯軍戰爭之後,俄國派軍在東北進行了大肆的燒殺搶掠,並在此過程中加強了對東北的掌控,後來要不是日本也眼紅於東北的利益,和他們爆發了日俄戰爭,可能東北就已經落到了俄國的手中。

在這種周圍環伺著兩大強敵的情況下,清朝皇室也首先打消了逃回東北的念頭。

還有就是時代的變化,到了清朝結束的時候,火器早已經取代冷兵器成為了力量的象徵,這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他們馬上民族的優勢,在槍林彈火之下,就算他們逃回了東北,能抗衡得了民國軍隊嗎?

最重要的是,他們並沒有遭遇到生死危機。

在他們宣佈退位之前,袁世凱就已經對他們作出了承諾,聲稱不會讓他們受到任何的傷害,甚至還允許溥儀繼續住在紫禁城中、每年給溥儀以及一些重要成員們調撥幾百萬兩錢財供他們使用,在這種豐厚的待遇下,他們是沒有理由會拒絕的。

所以說退無可退、外敵環繞、武器差距、豐厚待遇等方面的情況都是他們沒有選擇逃回東北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