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什么?

爱历史的小阿瓜


地球经历了三大冰期,分别是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最短的大冰期持续时间都在几百万年以上,每次大冰期出现都会伴随物种的灭绝。除了大冰期,还有小冰期,小冰期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一百至几百年,但小冰期发生较频繁。

题主说的300年前的冬天,是指发生在15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中间的小冰河期,因为发生在明清之际,所以又叫明清小冰期。这一时期确实很冷,不仅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且南国海南也“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其实仅仅是寒冷并不可怕,关键是从明嘉靖至明崇祯的小冰期气侯引发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洪涝、瘟疫、地震等不断,导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重疫区十室九空,幸存者逃之四方;生存的压力加剧了社会矛盾,社会动荡的结果直接葬送了大明王朝。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对中国5000年来气侯有独到的研究。科学家们根据他的研究又进一步细化,分别列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以公元1600年左右这一次寒冷期最为强烈,导致灾害频发、农牧业减产、人口迁移,甚至政权更选、政治疆域的变化。竺可桢认为,气侯对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温暖期对社会发展有利,小冰期对社会发展有害。如商周的更替、汉唐的兴盛、明朝的灭亡,都与气侯有直接关系。

小冰期的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干旱。冬天寒冷就不说了,主要说一说引发夏季的干旱。据史料记载,京师、河东、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榆林、浙江、江西、湖广、安徽、广西、广东、江苏等地,轻则二至三年干旱,重则十年干旱,像陕西和榆林则是连续十三年干旱。干旱的结果是颗粒无收,饥荒严重。草吃完了吃树皮,树皮吃完了吃人。当时人不敢独行,惟恐被劫杀而食。甚至家庭内部之间,因为不忍心直接宰杀,父亲将子女反绑卖于人市、丈夫将妻子反绑于卖人市,换回别人家的人宰杀而食来度过饥荒,政府根本无力管控。

与旱灾相伴的是蝗灾,蝗虫是一种喜温昆虫,干旱的土壤(含水量10/100到20/100)很适合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大量缺少植被的干土,对于卵块的发育非常有利。在干旱年份,每平方米有卵块4000到5000个,每平方米有蝗虫卵20到40万个。正常年份蝗虫少,尚有野草供其采食;而干旱年份,多出N倍的蝗虫无草可食,全部集中到农民浇水长大的庄稼上,其后果可想而知。史书记载:崇祯八年7月,河南蝗;崇祯十年6月,山东、河南蝗;十一年6月,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十三年5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蝗;十四年6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这些蝗灾无疑使大明王朝雪上加霜。

比饥荒更可怕的是鼠疫,反常的气侯,食物的馈泛,导致四野的老鼠与人争食,其中一些带病老鼠将鼠疫传至人身上,因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引起家庭成员之间、乡亲之间、流民之间迅速传播。这种病起病急,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发烧、寒战、肌痛、虚弱、咳嗽、呕吐,或咋发今死,或朝发夕死,许多家庭由于相继染病而亡,连个收尸的都没有,其景惨不忍暏。李自成进攻北京时,京都附近死亡人数即达20万;城内守军已被瘟疫拖死了很多,城上三个垛口才有一人防守。正如李自成劝降书写的那样:“兹尔明朝,气数已尽!”。

老天爷似乎有意跟大明王朝过不去,毁灭性的灾害一样也不少。发生在1556年12月12日子时的那次大地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特大地震,以华县为中心,方圆数千公里内,大地山川强烈震动。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波及湖北、甘肃、宁夏。因为地震发生在人口绸密区,又是在冬季的子夜,百姓毫无防范,奏报被压死者83万人;地震造成黄河、渭河决口,淹没农田、房屋无数。从1369年至1644年,明朝共发生地震418次,平均每年1.51次,占地震次数份额的7.4/100,明朝之前地震记载次数较少,明清两朝每年记载1--2次。不仅如此,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不断,如从天启至崇祯年间,全国发生水灾374次,造成农业绝收、生活困难。

如果说小冰期引发的干旱、洪涝、地震、瘟疫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发生在1626年的天启大爆炸则不可思议。3600年前古印度死丘事件、天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世界三大自然之迷,至今未被科学家破解。5月30日上午9时,北京城西南处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团火球冲天而起,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崩地陷、万室沉平,石头、瓦块、树木、人体残肢、畜禽等动物尸块自空中如雨点般落下。死者皆裸体,衣服飞至昌平。御史何迁枢、潘云翼、侍奉皇帝进早膳的太监、不满周岁的皇太子朱慈炅被震死,住在城西南的何家、潘家被埋于土下。正在京城施工的工匠从脚手架上震落下来摔成肉袋。受惊的大象从象房中跑出,肆意践踏居民。这次天启大爆炸共死伤2万余人。

有关资料显示,这次大爆炸不是由火药库引起,而是有一个孕育过程,怪异的现象证明了这一点。天启四年不下雨,天启五年继续干旱。爆炸前30天,鬼车鸟停留在京城观象台处,日夜哀叫。爆炸前14天,天气剧变,异常寒冷,霜情严重,出现5月:“白露著树如垂棉,日中不散”的现象。爆炸前8天,火药库东北角出现奇特云气,形似旗帜,又像关刀,颜色由白变红,由红变紫。爆炸前5天,济南知府往城隍庙进香,刚到庙门,知府与随从昏死过去。爆炸前4天,有人看见北京城前门的角楼上出现火光,青色萤火,车轮大小。爆炸前3天,天空东北方向出现赤色云气。爆炸前2天,红云变作黑云。爆炸前4小时,地安门内侍听到一阵音乐声,一阵粗乐过去,又是一阵细乐,如此三叠,大家惊怪,仔细倾听,声音就出自地安门火神庙。爆炸前一刻,大地震动,并伴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当时的破坏半径为750米,毁损面积为2.23平方公里。

有人习惯把明朝的灭亡归结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事实上政治和吏治不是触发明朝灭亡的主要导火索。以李自成为例,如果家乡不遭遇重大灾情,即使丢了邮差的工作,他还可以种田谋生。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由小冰期引发的接连不断的灾难、为温饱而起义的农民军,直接动摇了大明王朝的根基,迅速崛起的后金,又给大明王朝以最后一击,导致这个强盛的帝国走向了覆灭。

(参考:李晶《论崇祯年间自然灾害及影响》、鞠明库《灾害与明代政治》)


春秋风云


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类似于现在的极寒天气,那时候经验不足,防御措施不及时,继而发生群发性的农作物减产,随后还出现饥荒,农民起义等一系列连锁社会效应,影响很大,这起事件在史志上亦有记载,在称其为“明清小冰期”。

明代中业以后,漫天飞雪的奇景再度降临江南,华中,华南等地,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水,淮河都曾经结冰,“夏雪”“夏霜雪”的天气记录不绝如缕,《广东通志》: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冬,广东潮州雨雪,厚尺许。





章韩谈史


一,明清小冰期是什么?

大约从15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初,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因时间上,在中国正处于明丶清两个朝代,也称为“明清小冰期。

二,300年前有多冷?

你问的是300年前有多冷?你要先了解,小冰期自15世纪初到20世纪初长达500余年,其中有两个最冷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15世纪中叶,第二个高峰期是19世纪中叶。显然你问的是"小冰期”第一个高峰期有多冷。

据史料记载:

1506年,属于热带地区的万州,也就是今天海南的万宁降下雨雪。 1654年,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

另外,当时,也出现了长江结冰的记载。

1606年,海南琼山冬大寒,六畜冻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南方当时都这么冷,中国的北方就更不用说了,用滴水成冰形容也不过分。


本昌谈历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明清小冰期指的就是“小冰河时期”,从明朝开始持续到了清朝,其影响一直到光绪年间才开始减少。

有人说小冰河时期的结束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二氧化碳排放多了才暖和起来的。对于这个说法,我想说,人类太高估自己了。

小冰河时期有多冷?

由于明清时期还没有温度计,所以当时的具体温度我们无法获知,但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广东潮州下起了大雪,足足有一尺厚!

我们这里离潮州不远,在我的印象中,近几十年来就下过两场雪,一场是九几年的时候,晚上悄悄下的,第二天上学发现菜地里都是白色的雪,当时超开心;还有一场就是前几年,也是晚上下的,特别特别小的雪,必须要拿着手电筒射向天空才能看到细小的雪花飘下来。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能够在广东下到一尺多厚的雪,当时是有多冷!北方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南方的冷空气都是北方过来的。

小冰河时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地球经历过多次冰河时期,有大型的,有小型的,具体原因也还没有一个定论,有人认为是地球轨道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太阳轨道的原因。

从冰河时期的持续时间来看,我觉得地球运动的原因比较小,因为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而冰河时期可以持续几百上千年。因此应该是太阳系或者是银河系运转的一个规律,当整个大星系运行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地球气候就受到影响。

明清小冰期也是这样形成的,只是其程度没有大冰期严重,但也对人类活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明朝的灭亡也跟这次气候变化有关联。

崇祯皇帝登基后,民间灾荒连连,又遭遇了大规模的鼠疫,就连皇宫里的守城兵将都没能幸免。当李自成的起义兵冲进宫里的时候,有些士兵被鼠疫折磨的瘫坐在地上无力抵抗。

结束语

在整个明清小冰河时期,经常会出现极端天气,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不够发达,各种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所以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今地球上的极端天气依然存在,但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施,让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水煮汗青


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明末代皇帝朱由检从其哥哥手中承袭帝位,成为了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自此也开始了其哀伤的生涯。

朱由检接手的明王朝,此时已是一副夕阳晚照的残景。


国内,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对外,东北边境,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日渐壮大,开始频繁袭扰明朝边境。

朱由检掌舵下的明王朝,此时犹如漂泊在汪洋大海中的一艘破船。面对惊涛骇浪的拍打,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屋漏偏逢连阴雨!

不仅内外不太平,老天爷这时候也对明王朝“雪上加霜”。

也许崇祯命里该着不顺,这位倒霉皇帝即位之时就遇到了历史上鲜有的“小冰河时期”。

这段气候异常持续时间长达200多年,即从明朝末年到清末鸦片战争开始之前。

这期间的158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近64年的时间,又是这段小冰河时期内最冷的一段。这就是后来史称的「明朝小冰河时期」。

而崇祯在位的时间(1628年~1644年)则正好处在这段最寒冷的时期。

据考证,这也是自公元1000年到今天,这一千多年时间内最冷的一段!甚至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这也是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所经历的最寒冷时期。

这寒冷的天气仿佛也注定了崇祯凄凉的一生。

在这段时间内,每当冬季来临,明帝国便异常寒冷。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不仅北方酷寒异常,南方亦是如此。

由于气候寒冷,很多南方原先从未结冰的河流,在冬季出现了结冰的情形。导致依靠运河运输的船只能靠人工凿冰,缓慢前行,进而大大延长了了货物运输时间。

另据历史文献记载,这种极端气候甚至蔓延到了岭南大地。冬季一向以温暖气候为主的南国广州竟然频降大雪!

不仅冬季平均气温非常低下,气候寒冷异常;夏天亦是反常,大涝、大旱更是频繁光顾。

气候异常,水旱灾害频发,致使大量人畜被冻死,导致瘟疫流行。

关于这段历史,明朝地方志《汉南续郡志》对此曾有过如下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这种不正常的极端气候,导致大旱大灾、蝗灾接连不断,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灾难,致使粮食产量剧减。


为了活命,老百姓先后抢食野草、树皮,到最后只能被迫吃观音土充饥,他们大多数人因不能消化,皆腹胀身亡。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人吃人的历史惨剧亦在明帝国再次上演。


野无青草,十室九空。黄埃赤地,白骨遍野……

大灾之后,疫病开始蔓延。

据记载,自崇祯十三年开始,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内,明帝国境内发生数次大规模鼠疫,致使数百万人葬身其中。


崇祯年间的极端气候异常,导致的长时间、高密度灾害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国力。

饥荒直接致各地农民不断,从而严重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根基。一支来自陕西,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最终彻底埋葬了明王朝。

明朝小冰河时期,自明朝灭亡后的第6年,即公元1650年,气温才开始显著回升。

可以说,这千年一遇,寒冷异常的小冰河时期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小司马说


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末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的自然现象。小冰河时期共有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十七世纪时期,一次是十九世纪时期,小冰河时期的特殊气候环境导致了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引发了饥荒和瘟疫等自然灾害,成为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根据一些地方志的记载,小冰河时期不仅北方地区严寒无比,就连常年不下雪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冰冻三尺,白雪皑皑的景象。

在工业革命之前,自然灾害往往是导致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会导致游牧民族迁移,引发游牧民族入侵的危机,自然灾害还会导致农民颗粒无收,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因为古人对抗灾难的能力和意识不足,在小冰河时期来临的时候,古人只能默默地等待自然灾害的出现,却没有能力改变不利的处境。我们来看一下小冰河时期发生的主要问题,就会发现自然灾害对王朝的影响,要远大于其他的客观因素。

小冰河时期出现的时候,刚好是明朝开始出现衰败的时候。从公元十五世纪小冰河时期出现开始,一直到了十七世纪中期明朝灭亡,明朝的百姓们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和逃亡,也引发了一次次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当然小冰河时期并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明朝晚期的政治黑暗,连续出现了多名昏君。

一些人将小冰河时期归结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因为明朝的崇祯皇帝比较的能干,却因为明朝境内接连出现饥荒,导致了明朝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其实我们看明朝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崇祯皇帝继位之前,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除了两个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外,明朝还有木匠皇帝等一大批昏君,在这些人的统治之下,明朝早就到了崩溃的边缘,即使崇祯皇帝再努力,也无法改变明朝灭亡的结局。

清朝建立初期,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并不明显,清朝晚期的时候,全国人口从明朝初期的几千万人,一直增涨到了4亿人左右。人口增长说明了农业收成比较稳定,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无法养活足够的人口。这也说明了小冰河时期,并不是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明王朝腐败。

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时候,由于清朝的统治日益腐败,清朝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较著名的有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北方的捻军等。只能说小冰河时期是影响到王朝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却不是直接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经历小冰河时期的时候,全球其他国家也都受到了小冰河时期的影响,现在很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当地都出现了冰冻的现象。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才逐渐消失。


历史总探长


何为明清小冰期?

小冰期这一名称最早是由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于1939年提出的。主要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期之后,开始的寒冷时期,由于这段时间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因此在中国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极寒天气现象,陆陆续续持续了近300年。由于当时面对极寒天气的经验不足,朝廷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政策,导致全国大规模的农作物减产,进而引发了饥荒、鼠疫、农民起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而这种罕见的极寒天气,更是间接的导致朝代更替。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中说过∶“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最少为明代,当时旱灾总数各世纪之冠。”而明朝旱灾多发,罪魁祸首便是小冰期。

明清小冰期有多冷?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南北是由秦岭淮河划分的,这也是我国温暖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一般情况下,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湖泊,即便是在冬天也不会结冰的。

但是在明清小冰期期间,长江曾经出现结冰现象,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而在洞庭湖结冰最厚处达到一尺,浙江江苏等地区,河流冻结上面可以走行人。


这段时间有多冷,可想而知!

明景泰四年(1453年)的冬天,山东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大雪数尺,人畜多冻死。”明万历四十八年,山东省在十月就出现大雪冰雪厚达一尺,树木都被折断,大量的野生动物被冻死、饿死。

明清小冰期对南方的影响最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广州府多地出现鹅毛大雪,从农历十二月初六至初八,大雪一连下了三天,“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如此大雪,在广州极为罕见。


1892年—1893年的冬季,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30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光绪太平县续志》记载∶“河流尽冻,不能行舟,花木多萎,百岁老人所未见。”顺治十一年冬,太湖结冰出最厚为两尺,顺治十二年,福州山上积雪达一丈,平地达五尺,就连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也出现落雪。


弹指间的历史


何为地质史上的冰期?

所谓冰期,是指在地质史上曾出现过的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广义上的冰期指的就是大冰期,其特点是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广泛增厚。

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被称为冰期,较温暖的时期被称为间冰期。地球在数十亿年间,已出现过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二叠纪和第四纪三次大冰期。

而小冰期是指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冰川中等规模复活的寒冷时期。当今学界对小冰期定义是,中世纪暖期和二十世纪暖期间的大约持续六百年的寒冷期。

这次全球范围的小冰期,在中国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时间约从1550年至1851年,也就是明嘉靖年间至清道光年间,这三百年间中国出现了极寒天气。

“明清小冰期”有多冷?

在“明清小冰期”期间,中国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不仅北方寒冷加剧、降雪增多,就连一向温暖的南方,也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河流也罕见结冰。

众所周知,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零度等温线,这条线以南地区的河流在冬季通常不会结冰,但在明清小冰期,长江曾结冰一个月,洞庭湖冰厚达一尺。

据史料记载,大明景泰四年(1453年)农历十一月,山东的大雪厚度有数尺,出现了大范围的人畜冻死现象,树木都被压断,野外的飞禽走兽大量死亡。

据广东通志记载,明正德四年(1506年),广东琼州府万州地区(今海南万宁县)普降雨雪。万宁位于热带地区,竟然冬季降雨雪,可见气候之寒冷。

据云南通志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初夏,云南临安大风倒冻,有很多百姓被冻死,鸟兽也冻死不少。六月的临安等冷成这样,可谓史上极罕见。

“明清小冰期”影响范围之广,实属罕见。在广东境内,出现了大范围多次冷冻灾害天气。这种灾害天气主要表现为降雪,雨夹雪和霜冻天气紧随其后。

这一时期,广州有直接记载的降雪达十多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海南岛记载的降雪次数竟然比广州还要多。到了明崇祯年间,寒冷气候达到了顶峰。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冬,太湖的结冰厚度达到厚二尺。这一年南方河流的冰一直结到浙江温岭,使得船不能行。福建一带同样有降雪和结冰的记载。

清顺治十二年正月,福州的大雪深度已经达到五尺。河流大范围结冰,人可以在冰面上行走,这是福州有史以来仅有的河流结冰记载,可见温度之低。

在康熙九年(1670年),浙江及江苏常州一带的积雪深度达三米。这一年降雪地区最难到达广东南部,没有越过琼州海峡,海南的琼山仅出现寒风霜冻。

“明清小冰期”的危害

从竺可桢的气象史资料可知,我国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小冰河时期,每一次都与社会动荡相伴而行。第一次小冰河期出现在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这一时期。

第二次小冰期出现在魏晋时期,第三次小冰期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最后一次就是“明清小冰期”,这次小冰期最直接影响,就是灾害频发与人口锐减。

随着气温的下降,次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这些灾害一起聚集到了明末清初之时。明崇祯年间,黄河流域连年干旱,河北十河九枯。

河南的旱灾,导致了黄河的断流。明亡的前两年,浙江也出现连年旱灾。干旱导致庄稼绝收,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大灾后必有大疫,瘟疫开始爆发。

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鼠疫大规模爆发,在天灾人祸的摧毁下,,明末出现了人口锐减现象,大量流民四处逃窜,农民为填饱肚子揭竿而起。

寒冷的天气,对华北和江南的种植业影响巨大,东北的耕地衰退明显,导致游牧民族逐渐向南迁徙。再加上灾害与战乱,使得明末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明清小冰期一直影响到道光年间,直到光绪年间,全球气温才逐渐回升。明清小冰期影响了明清两朝的社会经济,清朝后期出现了与明末时相同的情况。

“明清小冰期”的原因

明清小冰期,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人口锐减。从世界范围来看,小冰期也影响了欧洲人口的增长。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清小冰期?目前仍然未知。

有人认为,天体的运动变化导致了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也有人认为,印第安人的大量减少,使得烧垦活动骤减,导致温室效应消失,引起了明清小冰期。

但无论怎样,明清小冰期引起了气温的大范围下降,带来了诸多次生灾害,导致了人口大量锐减,使得中国的寒冷期持续了三百年,促使明朝加速灭亡。

结论:三百年明清小冰期的冬天是相当冷的,完全是一种灾害性气象。


野史也是史


冰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被长期低温导致的两极地区和高原冰盖大面积扩张,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就像最近热播的庆余年里说的那样,整个文明就此消失。


据相关研究,覆盖整个大陆的冰期至少发生过5次,造成了大量的物种灭亡。但是冰期理论与实际总有一些细节上的不符,于是在冰期之下又发明了间冰期和小冰期。


当年的大冰期叫第四季大冰期,始于258万年前,间冰期始于1.2万年前。


而小冰期是指经过一段几百年时间的温暖期后,又出现了几百年的气温下降的时期。


明朝那次遇上的小冰期是1450年——1570年,当时太阳活动不像现在这么频繁,黑子都很少


ENED


首先来简单解释下小冰期是什么?

小冰期

地球的气候受太阳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会出现不规则地波动变化,气候学家将其分为,冰河期和间冰期。冰河期是气候相对较冷的时期,间冰期也是时候相对温暖的时期。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纪正处在间冰期。



冰河期顾名思义,气候寒冷,出现大规模的冰川运动,两极的冰盖向赤道延伸,人类正诞生于第四纪冰期末。冰期寒冷缺乏食物,迫使人不得不从树林中走下来觅食。白令海峡也是在冰河期时海平面下降,凝结成冰桥,使人得以从欧亚迁徙到美洲。冰河期的威力可想而知。

小冰期是比冰河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它没有冰河期大规模的广泛的冰川运动,但相对于较温暖的间冰期气候又格外寒冷。

人类有史以来经历了多次小冰期,每一次都伴随着饥饿与战争。小冰期的气候不适宜耕种,农作物减产,在生产力不足的历史时期就意味着饥荒。北方民族为了生存必然向南迁徙,战争与动乱也在所难免。



明清小冰期有多冷

作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我国南方海南广东地区,在小冰期时也多次下雪,遭受冻灾。“陨雪,厚尺许。”,“六畜冻死”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在今天难以想象。

下为明清是海南雪线。



今天少有降雪的苏杭地区,更是经常被大雪覆盖,还记得语文课文《湖心亭看雪》吗?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今日西湖莫说三日大雪,下个初雪,杭州人民都稀罕的不行,踏破断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