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千古名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妙在哪裡?

影視蜃樓


李商隱寫詩,皆以情調優美、朦朧多義、深情綿邈,在大唐文壇成為了愛情詩、詠物詩獨樹一幟的代表。他的一生,歷經中晚唐時期六位皇帝,親眼目睹了大唐帝國日漸式微,逐步走向腐朽衰亡的過程;他自己也因深陷朋黨之爭,使得自己的一腔政治宏願無法施展

。所以李商隱只能用自己的筆墨,用自己的憂患意識,對現實和歷史進行反思與諷刺,《馬嵬(其二)》就是李商隱對於“馬嵬兵變”的獨特個人見解。

李商隱《馬嵬(其二)》

在中國文壇上,李隆基與楊玉環之戀,迄今為止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不朽文學話題。從唐朝到清朝,從詩詞到戲文,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無不用這段歷史,在文學詩壇上淺酌低唱。縱觀這些詠史詩、愛情詩,有人對李楊之戀抱以無限同情,有人也對楊貴妃進行口誅筆伐,將她視為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基本上在這些作品中,作者都將批判矛頭直指楊玉環。唯獨李商隱的這首《馬嵬(其二)》,卻反彈琵琶,將批判矛頭,應當承擔歷史責任的對象指向了唐玄宗。

馬嵬(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詩中的這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為整首詩中流傳千古的名句,那麼這句精闢深邃、耐人尋味的千古名句又妙在哪裡呢?

強有力的時間、空間對比

首先,這首詩就妙在讓前後對比更加明顯。整首詩共四聯,李商隱在首聯借用唐玄宗在楊貴妃去世後悲痛不已,曾派人前往蓬萊仙島尋回了楊貴妃髮飾的典故,以此來諷刺了唐玄宗想要重新尋回楊貴妃,實在是痴心妄想之夢,詩句中的“徒聞、他生”等詞,對於這段虛無縹緲的愛情一記當頭棒喝。頷聯則直接描寫了安史之亂的經過,與李楊感情的破滅,那隻曾經用來保衛帝妃安全的軍隊,竟然成為了發動兵變,最終致楊貴妃與死地的罪魁禍首,帝妃想要相愛一生,享受奢靡宮廷生活的美夢就這樣破滅。

接下來的這句頸聯,相比較於詩中的前兩句,其愛情的悲劇性對比更加明顯。詩句中的“此日”、“當時”是一種強烈的時間對比,“六軍同駐馬”與“七夕笑牽牛”則是一種空間對比。時間與空間疊加之時,讓讀者不禁想起當年七夕節長生殿下,唐玄宗與楊貴妃二人還在談論著牛郎織女的愛情賞心樂事,曾經的那種恩愛、歡樂,時至今日卻成為了唐玄宗逼死楊貴妃的一把利劍。如果當初唐玄宗沒有因為女色而荒廢政事,又怎麼會出現今日六軍發動兵變,他要強忍著無可奈何的悲痛之情縊死楊貴妃呢?這種時間上的巧妙章法構造,是李商隱對於唐玄宗往日荒淫政事的一種強烈諷刺。

最後一句尾聯,李商隱用家用“天子”和“盧家”做了一個直接對比,唐玄宗作為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的天子,他本應享受著旁人難以企及的幸福,他和楊貴妃本應該在世人的羨慕下長相廝守;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天子,他竟然還比不上一對普通百姓夫妻的恩愛幸福。這種強烈對比,更加強了整首詩的諷刺韻味。這種別開生面的諷刺寫法,其實就是詩人希望自己能夠啟發世人,要永遠記著唐玄宗因荒廢朝政所導致的愛情悲劇,因沉迷情色所導致的國家動盪、百姓流離失所。他筆下這種渾然天成的強力對比,才能讓人們對於過往歷史更加驚警深邃。

與眾不同的情感傾向

其次,通過這句詩,李商隱展現出了他別出深意的情感傾向。前文中有提到,凡是與李楊戀、馬嵬題材相關的詩歌,大多都在責備楊貴妃而稱頌李隆基,安史之亂的髒水也都潑在了楊貴妃身上。因為人人都在讚頌唐玄宗忍痛割愛,才最終沒有招致大唐亡國之禍,他是一位明事理的聖明天子,而不是過往那些“愛美人不愛江山”,只懂得荒淫享樂的皇帝。

但是李商隱的這首詩,卻表現出與前人完全不同的感情傾向。

在李商隱的筆墨之下,他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李楊戀”,其實他的這首詩就是從楊貴妃的角度出發來寫的。他憐憫仙逝以後的楊貴妃,心中還惦記著年邁孤獨的唐玄宗;他憐憫楊貴妃在跟隨唐玄宗西逃途中,自己的性命竟然成為了唐玄宗用來交換六軍譁變的砝碼;他憐憫楊貴妃的愛情,竟然比不過一個普通百姓莫愁,無需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天子的一時安定,而是可以永遠的與自己的愛人長相廝守。

尤其是在這一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詩中,無限放大了楊貴妃的悲劇人生。

昔日裡她與唐玄宗花前月下,許下同生共死的誓言,然而在六軍譁變的關鍵時刻,唐玄宗的感情是虛偽的,與她許下的誓言也是假的,只有拿美人換江山,這種冷酷無比的帝王手段才是真的。七夕佳節有多麼美好,這一刻的馬嵬兵變就有多麼可悲。李商隱這種斥責唐玄宗,憐憫楊玉環的情感傾向,與歷代詩人相比別出深意,這樣的一首詩,何嘗不妙呢?

飽滿的故事輪廓

最後,“六軍同駐馬”、“七夕笑牽牛”,僅僅10個字就概括了白居易以前所著《長恨歌》的所有內容。“六軍同駐馬”指的是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所率領的叛軍,僅用了半年的時間,直逼長安城;大敵當前,唐玄宗只能忍痛割愛,縊死楊貴妃於佛堂的史實;而“七夕笑牽牛”則回憶了天寶十載,玄宗與楊妃驪山宮避暑之時,於七夕佳節許下的願世世結為夫妻的密誓。這種極具概括力的詩句,展現了整個安史之亂的大致輪廓,這樣的詩才稱得上是馬嵬題材詩歌中的精品。

《淺析李商隱〈馬嵬(其二)〉中的諷刺藝術》

《李商隱〈馬嵬〉之多元關照》


藤樹先生


“此日六句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詩《馬嵬二首》(其二),這首詩是寫唐玄宗跟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唐玄宗跟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唐代有很多詩人都寫詩歌詠過,盛唐有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中唐有白居易的《長恨歌》,晚唐則有李商隱的《馬嵬二首》。

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一、全詩解析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這一聯反用白居易《長恨歌》中“忽聞海外有仙山”之意。楊貴妃死後,唐玄宗聽說海外有仙山,便派方士作法去尋,方士在海外仙山找到楊貴妃,楊貴妃告訴方士,玄宗與她曾有生生世世為夫妻的誓言。

李商隱用“徒聞”二字加以否定,並說”他生“再為夫婦之事,渺茫難卜,而今生卻生死異路。言外之意,今生尚不能同生共死,他生之事,無非空言。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虎旅:指跟隨玄宗入蜀的禁軍。宵柝(tuò):又名金柝,夜間報更的刁斗。

雞人:皇宮中報時的衛士。漢代制度,宮中不得畜雞,衛士候於朱雀門外,傳雞唱。籌:計時的用具。

這一聯以夜中報時的“宵柝”與“雞人”對比,從一個極小的視角,寫出了唐玄宗馬嵬之變時的狼狽。虎旅禁軍,本是護衛皇帝之軍,前綴”空聞“二字,便以透露中宵柝中有不祥之音,下承“六軍駐馬”的兵變之事。雞人報曉,是原本皇宮中報時,今無復聞,象徵著唐玄宗曾經富貴安寧的生活一去不復返。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此日”句:敘述馬嵬坡事變。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七夕笑牽牛:唐玄宗與楊貴妃曾於七夕感嘆牛郎織女之事,併發下生生世世為夫婦的誓言。

此聯上句寫馬嵬兵變,六軍不發,下句寫七夕夜月,共立誓言,兩相對比,諷刺玄宗沉迷女色,荒廢朝政,才導致了今天這樣不可挽回的局面。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四紀,古代一紀為十二年,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取其成數為四紀。

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

尾聯說唐玄宗當了四十幾年的天子,卻守護不住一個楊貴妃,尚不如普通百姓夫妻那樣能白頭偕老。

二、第三聯妙在哪裡?

1)對仗精巧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一聯,首先在對仗上異常巧妙。

《瀛奎律髓》中評:“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善能鬥湊,“昆體”也。

“六軍”與“七夕”,一言軍隊,一言時節,本不能對仗。然有數字相對;”駐馬“與“牽牛”,“駐馬”是動詞加名詞結構,“牽牛”純是人名,兩者更不對仗,但是從字面上看,“駐”與“牽”都是動詞,“馬”跟“牛”都是動物名詞,兩者不但相對,而且對得很好。

這一聯完全是寫不同時間的兩件事,李商隱卻能湊出如此精妙的對仗來,不得不令人歎服。

2)句法高妙

這一聯的另一妙處,便是用了逆挽句法。

清人朱庭珍說:“此二聯皆用逆挽句法,倍覺生動,故為名句。所謂逆挽者,倒撲本題,先入正位,敘現在事,寫當下景,而後轉溯從前,追述已往,以反襯相形,因不用平筆順拖,而用逆筆倒挽,故名。且施於五六一聯,此係律詩筯節關鍵處。……二詩能於此一聯,提筆振起,逆而不順,遂倍精采有力,通篇為之添色。

簡單來說,上句寫馬嵬兵變,但卻只寫到六軍駐馬,沒繼續寫陳玄禮逼唐玄宗殺楊貴妃,也沒寫唐玄宗無奈賜死楊貴妃,而是突然逆入當初兩人在七夕之夜盟誓之情景,是為逆挽。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

人們對馬嵬兵變的故事已經很熟悉了,直寫下去詩也就沒有什麼可讀性了,是以詩人不再敘寫人們已經知道的事實,而以玄宗貴妃七夕盟誓之情景逆挽,映襯今日六軍不發請誅貴妃之情景,其中悲劇之感不言而喻。

綜上,“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一聯,對仗精巧,句法高妙,是以妙絕千古。


謝小樓


問題:李商隱的千古名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妙在哪裡?


前言

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七律《馬嵬二首·其二》,妙處有兩點,很值得學習作詩的朋友們借鑑。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俞陛雲(1868-1950)先生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說出了這一聯的兩個妙處:

五六句非但“駐馬”、“牽牛”以本事而成巧對,且用逆挽句法。頸聯能用此法,最為活潑。

一、借對

俞陛雲所說的巧對,即指“駐馬”對“牽牛”。

賀裳(約公元1681年前後在世)的《載酒園詩話》:

借用“牽牛”,可謂巧心𣿰發。黃白山評:此法實濫觴於少陵,如“驥子”對“鶯歌”,“如馬”對“飲猴”,“如意舞”對“白頭吟”之類。

借對,分為借音對和借義對兩種,

1、借音

例如杜甫的《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

棘樹寒雲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陰益食單涼。野鶴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獨蒼蒼。

野鶴【清】晨出,山精【白】日藏。清對白,清與青同音。

2、借義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前者是副詞,後者是數量詞。杜甫用“尋常”來對數詞 “七十”,用數量方面的含義,而詩意用了副詞方面的含義。

3、駐馬、牽牛,是借義對

駐馬、牽牛,是借對中的借義對。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牽牛,兩種含義,一種是牽牛星;一種是動賓結構,牽著牛。

這首詩中,用的是動賓結構【牽牛】,來和動賓結構【駐馬】。但詩意卻用了牽牛星的寒義。

注: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借對,非常的工整。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中, 借對被放在了工對的目錄下。


二、對仗的逆挽之法

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中說這兩句詩:

用《長恨傳》中事(首二句下)。五六語逆挽法,若順說變平。

首二句下,意思這首詩前兩句以後,都是用長恨歌所說的事情。即馬嵬坡事變,以及唐玄宗與楊玉環悲喜無常之事。

白居易《長恨歌》寫馬嵬坡時,曾有句: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所謂的逆挽法,是指先說眼前事:

此日六軍同【駐馬】

再說以前曾經發生的事:

當時七夕笑【牽牛】

李商隱頸聯的對仗用了逆挽之法, 指採用了時間的倒敘之法。與此極為相似的是唐代溫庭筠的《蘇武廟》頸聯: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這都是對仗中的逆挽之法。

三、全詩的逆挽之法

這裡插入一段無關內容。對仗有逆挽法,當然也有全詩的逆挽之法,例如杜甫的《哀江頭》。

先寫眼前事: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再回憶以前的事情: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又回到眼前事: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大家看過《泰坦尼克號》嗎?電影中先出現的是白髮蒼蒼的露絲,然後開始回憶露絲和傑克年輕時的故事。然後又回到了老年露絲的現實生活中。

這一套手法,咱們老祖宗早就玩爛了。

這種手法在宋詞中也常常見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找這類詞,非常多。

四、虛實相對

關於頷聯的這兩句 ,賀裳(約公元1681年前後在世)的《載酒園詩話》中還說到:

中晚人好以虛對實,如元微之“花枝滿院空啼鳥,塵榻無人憶臥龍”,李義山“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皆援他事對目前之景。

所謂“以虛對實”是指眼前發生的事為實,如:

花枝滿院空啼鳥;此日六軍同駐馬。

腦海裡想到的事為虛:

塵榻無人憶臥龍;當時七夕笑【牽牛】

在比較一下杜甫的《哀江頭》,也是眼前事和心中事,虛實相間。

五、寬對與鄰對

人物對時間,對仗並不十分的工整: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剛才說過,駐馬、牽牛是工對中的借對。但是【六軍、【七夕】就不是工對了。

七夕,是時令門,六軍,是人倫門。時間名詞對仗人物名詞,不同門類之間的對仗屬於鄰對和寬對。

這種對仗並不少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中,也有人物對時間: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結束語

古人的對仗非常講究,但是佳作往往並不拘謹,

在格律詩的創作中,完全門類的對仗很容易合掌。另外,細到同門類的話,上下聯的詩意都會狹窄,不利於詩中承載更多的內容。

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中的幾個寬對: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所以,優秀的對仗往往不一定十分工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李商隱的千古名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妙在哪裡?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出自李商隱的《馬嵬二首》中的律詩,屬於律詩中比較重要、必須對仗的頸聯。我們先看看整首詩,從整體來看題主的問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一尤”部的七律,格律嚴合。頷聯“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與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對仗。文法也基本遵從“起承轉合”的章法,所以這首律詩是標準的。

從內容來說,這首律詩承接《馬嵬二首》中的七絕: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灰”部的合律七絕。詩意相對簡單,就是交代了安祿山造反“冀馬燕犀動地來”,然後唐明皇賜死楊貴妃,不久自己在相思的痛苦中死去“自埋紅粉自成灰。”然後指出將禍國之名的黑鍋讓一個女子背不應該,要不然她笑笑就可以傾城,你又何必倉皇逃竄,以至於馬嵬之痛?

安史之亂,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出逃長安,軍隊在馬嵬坡譁變,殺死楊國忠,逼迫李隆基賜死楊貴妃。白居易有長詩《長恨歌》描寫這一舊事,並對他們之間的愛情做出了美化。李商隱的詩就是在《長恨歌》的基礎上感慨而成。

前面那些事就用絕句一筆帶過了,到了律詩這裡,開篇就已經是《長恨歌》中後來的虛構愛情橋段了。唐玄宗經常夢到楊貴妃,就派方士去尋仙,還真給他找到了,在海外仙山有個太真,還送來舊時信物,要續唐玄宗的舊時盟誓: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

李商隱認為這是扯淡。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起句因為前面有七絕交待,所以直接就發感慨,開懟。你便是知道了海外仙山,更有九州,又怎麼樣呢?下輩子的事情還不一定,但是這輩子她已經死了,你還活著,你們兩人已經完了。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承句進一步回憶描寫當時帝、妃倉皇出逃的細節,並且和以前的生活做出對比。開始往慘了寫。

當時你們只聽到軍隊裡夜間巡邏的梆子,卻不知道他們準備譁變起事,讓你們再也無法回到宮廷裡優哉遊哉的生活,聽宦官們裝雞叫來喚醒你們了。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轉句進入最慘痛情節的描寫,同樣使用了對比、對仗。主流說法這裡還是用了“逆挽句法”,其實就是先寫後面,再寫以前。這放在今天的文藝創作中是很簡單的,但是有可能在當時屬於創新吧。這裡用了《長恨歌》中“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句的用典,所以“六軍同駐馬”就是指楊玉環身死之日。“七夕笑牽牛”同樣是指《長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兩人恩愛稠濃之時的指星盟誓。

楊玉環香消玉殞的那晚星空,正是兩人濃情蜜意,在長生殿許下生生世世為夫妻的同一片星空啊。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尾聯合回首聯,對兩人的婚姻生活發出感嘆。一紀為十二年,四紀就是四十八年,這裡指李隆基當了四十幾年皇帝。“盧家有莫愁”使用了蕭衍《河中之水歌》中的典故,莫愁是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

枉你也當了四十幾年皇帝,連自己心愛的人都保不住,一腔兒女情長,又何苦生在帝王家呢?

整首詩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有很多人說這是一首諷喻詩,個人認為未必。李商隱是個多情之人,這一點我們以前有大量的詩作賞析。個人看法,他就是替美豔絕倫的楊貴妃不值罷了。要是在今天,他就是個“耙耳朵”,只不過文采情思極高,所以用詩來表達,情詩纏綿悱惻,性格婉轉匿藏。這也可能是他當不好官的真正原因。

回到題主的問題。頸聯好在哪?在對仗的情況下完成了對比,用“牽牛”對上了“駐馬”,同時“牽牛”又暗指“牽牛星”,蘊含了七夕的愛情氣氛。這種用暗藏典故的詞來對仗前面沒有其他意思的“駐馬”這個動作,在詞性上完全合適,在意義上卻不同的對仗方法,我們稱之為“借義對”。

其實這個在如今也是很平常的了,我們平時所說的“諧音梗”,很多就是這樣的,明明兩件完全不同的東西,卻能扯到一起去,產生趣味性。

頸聯的特別就在於“逆挽句法”和“借義對”。

順便說一句,這兩句詩絕對不能稱作千古名句。

什麼是千古名句?

表達人類共情的作品才有可能成為千古名句。穿越時間空間,表達人類共情,能被所有人喜歡並形成通感的句子。

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些思鄉、遺恨的人類共同的感情流露,才能真正稱為千古名句。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明顯不夠資格,離開背景和故事甚至都不能單獨理解,很難激發讀者的共鳴。

所以這兩句詩,充其量就是很精巧、獨特的對仗頸聯而已。


梧桐樹邊羽


問題:李商隱的千古名句“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妙在哪裡?


此是李商隱的《馬嵬》一詩。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此詩第三句妙有三處。

  1. 逆挽對仗之妙;
  2. 今昔對比之妙;
  3. 虛實互證之妙。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是唐人詩中常見的題材。此詩卻別處新意,通過唐玄宗的第一視角,重現馬嵬坡賜死楊玉環後的思緒。亦或是追思,亦或是念懷,亦或是哀嘆,亦或是怨悔。但就是這種第一視角,將唐玄宗荒淫誤國、被迫賜死楊玉環後,仍幻想著另外一個世界或者另一種情形再續前緣的昏君形象淋漓盡致的刻畫了出來。

一、逆挽對仗之妙

此句以“此日六軍同駐馬”起頭,今天在馬嵬坡下,舉國外逃的路上,所有禁軍駐馬不前。

“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

“逆挽法”。逆挽句法用在頸聯顯得尤為活潑。

“當時七夕笑牽牛”句“當時”“此日”“六軍”“七夕”“駐馬”“牽牛”。信手拈來,顛倒成文,有頭頭是道之妙。

明末清初詩人馮班說:“此篇以工巧為能,非玉溪妙處。”

二、今昔對比之妙

“當時”、“今日”,一今一昔,相去不遠,卻已經陰陽兩隔、物是人非。七夕攜手相歡之時還取笑牽牛織女一年一見,哪有我們逍遙快活,今日我們卻在馬嵬坡這個地方,被禁軍逼的生離死別。

強烈的落差,通過此兩句,透過紙背,直面撲來。古詩中用此法的不在少數。

白居易“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李煜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辛棄疾“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三、虛實互證之妙

六軍同駐,就在面前,卻想起了一塊笑談虛幻中一年一面的牛郎織女的場景。現實是多麼的諷刺。虛實互證更能凸顯詩意,如平地起山峰。其實此詩的本意就是暗諷唐玄宗誤國而不自知,此時此景,仍不思悔改。舉國上下戰亂不止,百姓流離失所,他卻在想起了牛郎織女。讓人不禁無奈發笑,有此國君,蒼生該如何自處。

虛實之法,早已有之。莊周的“夢蝶”,屈原的《離騷》,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

一般情況下,“虛”包括三種類型:

1.虛幻世界和夢境。

例如辛棄疾《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中夢中勝利的虛幻之景與醒來時的白髮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體味出詩人空有大志,報國無門的悲哀。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虛幻之景。

2.想象和回憶。

例如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中“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通。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屬虛寫,表明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後兩句屬實寫,具體描寫了滿西湖荷葉荷花在朝陽的映照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豔紅和和諧的搭配著。《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句中“故國”“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淒涼,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陸龜蒙的《吳宮懷古》“香徑長洲棘叢,奢雲豔雨只悲風。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一詩中,詩人將昔日吳王荒淫腐朽的事實和眼前吳宮的殘破悽慘景象濃縮在一句詩裡,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批判的態度。

3.設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詞,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

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此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

“實”是指客觀存在的實象、事實、實境。

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闋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李商隱的詩的社會意義雖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隱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因為愛好李商隱詩的人比愛好李、杜、白詩的人更多。

金元文學家元好問這樣評價李商隱: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文史趣聞


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創作過詠史詩《馬嵬》兩首,詩中表達了對唐玄宗的批判之意。“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這兩句詩就出自其中的第二首。其全文如下:

【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本首詩的“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寫得很是絕妙。至於如何絕妙,筆者總結了兩點,現粗略分析如下:

1、對仗工整絕妙。

我們平常總會說“風馬牛不相及”之類的話。可是在這首詩裡,李商隱卻打破了這樣一個常規說法,他就是要馬和牛相及。同時,我們再看馬和牛前面的詞語,一個“駐”,一個“牽”,論狀態我們不妨可以看作是一靜一動。六和七兩個數詞互相呼應,時間狀語“此日”與“當時”的鋪排,不禁讓人遙想起往日歲月。

2、對比強烈鮮明。

這裡的對比有兩處。第一處對比:今日唐玄宗和楊貴妃被困馬嵬坡,處境萬般艱難無奈,與昔日兩人朝朝暮暮歡愉恩愛的場面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反襯出今時今日的落魄和淒涼。

第二處對比:昔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生活狀態在白居易的筆下是這樣的: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而當兩人無限歡愉之時,不禁就拿自己和天上的牽牛織女來對比。牛郎織女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態呢,我們不妨讀一下這首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裡就把唐玄宗和楊貴妃日日笙歌燕舞、耳鬢廝磨的快樂幸福生活,與牛郎織女相愛卻終年不得相見的無限苦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這兩個對比,一個是時間上的昨天和今天,一個是空間上的人間和天上。李商隱的寫作手法,真的不得不讓人稱妙啊。


愛嘻哈的三味書巫


你好,我是容千尋,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妙在哪裡?

我認為這一句妙在運用了對比,暗含了諷刺。

這句話是說當時在馬嵬坡上大軍不發,紛紛逼迫唐玄宗處死楊玉環,而最終唐玄宗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皇權富貴處死了楊貴妃。“此日六軍同駐馬”是李商隱對於“馬嵬坡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描述。

“當時七夕笑牽牛”是詩人對唐明皇與楊貴妃從前感情的描寫。從前兩人情意甚篤,好到有可能會在七夕的時候看著滿天星河,嘲笑著牛郎織女不如他們幸福快樂。

過去與現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曾經再堅貞的感情也抵不過此刻命在旦夕的現實。要麼唐明皇殺掉楊玉環以慰軍心,要麼六軍一同反了唐明皇,兩個人的下場也可想而知。

雖然滿心不捨,但唐明皇還是選擇了保全自己。這在當時的情景下或許是一個理智的選擇,畢竟一個人死總比兩個人死好一些。但是唐明皇卻是背棄了曾經的承諾,愛情的光輝消失了,人性的卑劣佔據了上風。曾經“你儂我儂”,如今大難臨頭各自飛,也不可謂不諷刺了。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歡迎討論,指正。


容千尋


在眾多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悽美愛情故事的文學作品中,除了白居易的《長恨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首李商隱的《馬嵬》,馬嵬就是馬嵬坡,是玄宗在安祿山叛軍攻破長安後西逃的駐地,禁軍在此發動兵變,逼死了楊貴妃。李商隱以此為題,寫了這首《馬嵬》,全詩如下,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當年暢想人間為夫妻仙界為情侶,沒想到這麼快就玩完了。只聽軍中打更聲,沒有了宮中衛士擊籌報曉。現在六軍不前,要我弄死你,當年你我嘲笑牛郎織女一年才見一面,現在,唉!現在做了48年天子,到頭來不及娶了莫愁的吳家,悲傷啊!

作為大唐的再造英雄,李隆基無疑有非凡的才華與魄力。在奶奶歇斯底里地摧殘下,李唐王室凋零怠盡。關鍵時刻,李隆基橫空出世,先是幫助老爹奪得帝位,然後再逼迫老爹退位。然後自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勵精圖治,自強不息,大唐終於迎來了自己最輝煌的時代!

幹事業總是需要時間的,而時間是會把大英雄熬老的,李隆基也不例外。要說他中年而亡,那也興許就成就了一生的偉名。只可惜他活得太久了,所以也就必然要面臨所有老年人都要面臨的問題,身體機能的衰退,容顏的蒼老,這對一個普通人來講,那已經是致命打擊,而對一個富有四海又雄心萬丈的皇帝來說,那簡直像有人要切他小激激。空虛一下子就將他擊倒了,精神的頹廢一下子就佔據了他的靈魂。

於是老皇帝開始了他瘋狂的夕陽表演,要留住在人間最後的歲月,奪兒媳婦,倚重宦官,寵信邊將,極盡奢華,懶惰怠政,閉目塞聽,自欺欺人,年少的熱情與雄心壯志不可避免地隨著肌體的衰老在內心蕩然無存了。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老皇帝並無可厚非,只是他的怠惰卻以消耗天下財富和勞苦自己的子民為手段,這就必然迎來了封建王朝中的另一個持久的亂世,也驚醒了另外一位帝王,千百年後的康熙大帝,所以他日夜警醒自己,終於迎來了一個完美的晚年,雖然有些力不從心!

作為一代文學大家,李商隱的筆力自不待言,其審美也是當時的翹楚。一個封建文人,自小詩書禮儀,對於這樣一個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帝王,要對他作出評價,文人的心中總是充滿矛盾,想批不願,欲褒違心,只好在斑駁的文字中潛露心跡,無意間就成就了一篇妙絕的經典,這就像違曲求存司馬遷!





騎驢去高考


馬蒐坡前草青青,

今日猶存妃子陵。

題壁有詩皆抱恨,

入祠無客不傷情。

三郎甘棄鸞鳳侶,

七夕空談牛女星。

萬里西行君請去,

何勞雨亱嘆聞鈴!

子弟書即大鼓書詞啊,韓小窗還是羅松窗?都是八旗子弟,滿族,有才啊!


用戶3253102189658


此句出自李商隱《馬嵬其二》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眺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言,”譏笑牛郎、織女一年只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呢?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出來。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弱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此日"呢?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