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缺乏思维孤独让我们丧失自我,陷入内心荒凉的黑洞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单说通讯科技,已经从“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发展到“一条微信、一通电话”随时可以联系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我们内心存在的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由此消失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看看那些“电话恐惧症”者就知道了,这种孤独感非但没有消失,技术的发展反而可能导致新的情绪困扰。我们一方面害怕孤独,一方面无可避免的在变得越来越孤独,如果我们不能学会从孤独中获取力量,我们可能会被内心那个荒凉的黑洞吞噬。

《孤独六讲》:缺乏思维孤独让我们丧失自我,陷入内心荒凉的黑洞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其中谈到了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这本书不是要教你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并且从孤独中获得独立的自我和生存的力量。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其中包含个人的记忆、体察、美学思考以及对社会和文化地批判与反思。作者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孤独六讲》:缺乏思维孤独让我们丧失自我,陷入内心荒凉的黑洞


群体文化

医生李文亮生前接受《财新》专访时曾说:“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这让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生活在各种所谓的集体无意识中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独立思考和发出不同的声音。

辞书中关于群体文化是这样定义的:“群体文化指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价值、信仰、习惯和传统,是在群体发展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所以群体文化对团体成员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群体文化中,婚礼葬礼都是表演与真实的情感无关。《奇葩说》中有一期飞飞说婚礼是一个大型、尴尬、荒谬、自相矛盾、自嗨的、私人举办的庙会时,引发了现场众多观众的共鸣。大概是我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婚礼与是否和某人结婚、是否幸福等等这些因素无关,它更多的是群体文化中的一种对外表现的诉求。

当然,群体文化也并非毫无作用。群体文化可以对群体成员行为产生内在约束,间接降低维系群体秩序的成本,保持群体在危机时的团结,并在高速运行时,以低代价来维系进退有序的整体。当我们知道了群体文化的底层逻辑,我们就应该多一层地思考——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们,如何平衡自我与群体间的关系,而不是任由群体裹挟,滑入无意识的深渊。

《孤独六讲》:缺乏思维孤独让我们丧失自我,陷入内心荒凉的黑洞


个体自由

很多时候,个体的自由其实体现在很细微的地方,比如说头发。头发是一种象征,是个体追求自由最微末的表现。近段时间甘肃援鄂女医护集体被剃光头事件在网上引发了激烈地讨论,除开对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的批判,还有不少声音表示出对个体自由被践踏的不满。

我读书的时候,学生中流传着一个段子:“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虽然包含着玩笑的成分,但是不难看出个体对头发的重视,头发好像是个人独特的一部分,一旦失去头发,个性就消除了。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发的“剪辫令”便是其中一例。法令地实施曲折坎坷,甚至引发了不少血案。这其中除了社会阶层、民族间的对抗,也充满了个体自由与集体间的对抗。

《孤独六讲》:缺乏思维孤独让我们丧失自我,陷入内心荒凉的黑洞


思维孤独

在群体中生活的我们,要保持自我、保持个体的自由,学会思维的孤独是非常重要的。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伟大的圣人王阳明心学地诞生过程可谓是思维孤独的最好注脚。

王阳明心学地诞生过程就是一个从群体中索求——开始独立思考,逐渐远离群体——体察到“心学”真谛的过程。因此,作者说:“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谓不严重,而儒家思想更多的是指导统治阶层如何治理国家,君臣父子的关系如何维护等等,孔子的哲学,常常是一种结论式的原则。而对于思维来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

学会思维的孤独,就是要学着跳出这种思想对我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参照已有的结论去行为处事。

《庄子·天下》中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是庄子哲学中的孤独感,当我们完成了孤独,从孤独中获得了力量,而不是慌张地胡乱抓人来填补我们内心的寂寞,我们将会感受到一种饱满的喜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