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到底是詩的成就高還是詞的成就高?

半世飛仙


歡迎來到文乎問答領地,本人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有益有用的問答來回饋你

楔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蘇東坡被林語堂評價為:“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詩人、一個詞人……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文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關於蘇軾是詩的成就高,還是詞的成就高,莫衷一是,以下分幾方面展開論述。

1.有趣有才有愛蘇東坡

2.蘇軾以文為詩

3.蘇軾以詩為詞(蘇軾對詞的貢獻更大)

4.蘇軾學識人格都強大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瞭解詩詞先了解作者是必要之舉。

有趣有才有愛蘇東坡

喜歡蘇東坡的人多矣,我忝列為一。蘇軾先生天賦異稟,20歲中進士。只因為歐陽修把他的卷子誤認為是學生曾鞏的,避嫌沒有給第一名,他原本應該是狀元,而不只是榜眼。他一生勤奮,留下詩篇二千七百餘首,詞三百四十餘闋,文四千餘篇,數質俱佳,罕有出其右者

  • 蘇東坡不僅以詩文博名,他還是一位書法家、畫家、農業工程師、發明家、美食家、巨儒……他一生坎坷不平,顛沛流離,卻非常有人緣,“雞犬識東坡”,無人不曉。有追隨者如“蘇門六學士”,在他流放期間還有不少慕名伸手援助而丟烏紗帽者。和尚道士,販夫走卒也不乏他的崇拜者。
  • 在生活中也像他為文一樣“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不落世俗的窠臼。
  • 他一生不能忘情於詩文、酒肉、朋友。被貶海南時,他幾乎“居無室,出無友”,卻能自找樂趣,常常牽著條“烏嘴”大狗四處遊逛,採藥寫詩,給黎族阿婆起外號,給別人講鬼故事。蘇東坡雖放縱不羈,卻沒有紈絝淺薄之氣,他家庭和睦,與弟弟手足情深。

仁者愛人,蘇東坡就是那種於事有恨於人無恨的人,他曾對蘇轍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 他與章惇的故事足以證明其所言。他貶居黃州時與章惇以“朋友”相稱,他為主考官時,又曾親自以第一名取章惇兒子章援。有一次蘇東坡和章惇出遊,到一陡峭深澗邊,澗高有百尺,深流翻滾,上面只有一獨木橋,危險得很。章惇若無其事地走個來回,在對面岩石上題“蘇軾章惇遊此”。蘇東坡拍拍他說“終有一天你會殺人的”,原因很簡單:“敢於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別人性命。”
  • 後來章惇做宰相果然殺伐絕決,首先向蘇東坡開刀,而且是一貶再貶,往往人還在去被貶之地的路上,後面就有快馬來命另貶別處,讓其輾轉累死於路上而後快。等到蘇東坡被大赦北歸時,章惇卻被貶到他呆過的雷州半島,蘇東坡以德報怨,讓人轉告章惇那地方自己居住多時,並非外人所傳瘴氣瀰漫令人可怕。可見,蘇東坡有高於常人的品格。
  • 蘇東坡是個俗人,當我們隱去他的身份時,他和我們身邊的俗人無兩樣,有俗人的嗜好、毛病、弱點。如果計其身份,則雖不合時宜,卻俗得可愛。
  • 蘇東坡熱愛生命,享受生活。他奉行儒學,卻不執迂,他修佛教,卻近酒色,他研道教,卻不甘粗茶淡飯,他崇拜陶淵明,卻不逃避現實,“他總能在殘酷現實的夾縫中呼吸新鮮的空氣,尋找自適的快樂”。
  • 他每到一處必嘗當地美食,親自制作“東坡肉”“東坡肘子”“菊花魚”。他好睡,每睡則鼾聲雷動。他好遊山玩水,每有興懷必詠歎之。他興趣廣泛,他造酒,制墨、建橋、築樓、修塘……總之,他是個詩人,於是把生活給詩化了。
  • 說蘇東坡怕死,有人會不同意,以為蘇東坡的詞開豪放派,須得關西大漢才能讀出神韻,本人一定有“死又何懼”的風度。其實不然,湖州案發後,朝廷派人來拘捕他,他嚇得躲在後堂不願出來。押解途中,他曾想跳水自殺,可終是下不了決心。
  • 在獄中,他給弟弟寫了一封懺悔的信,細表自己承皇恩浩蕩,無法感激圖報,實在慚愧云云。此信傳到皇帝太后手裡,他因此被從輕發落。
  • 他在黃州開始與僧道過從甚密,並迷上坐禪,服藥,練瑜珈,煉內丹處丹、陰丹陽丹,以求長壽,直到快要死去還在與維琳方丈論佛道。蘇東坡怕死,不會做無辜的犧牲,恰恰表明了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應該說,蘇東坡是名士,也是俗人,他開道德之門獲取了世俗的名望,他關道德之窗獲取了鮮活的生命。

蘇軾詩:以文為詩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自然而然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

  • 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主要命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侷限於新政,也未侷限於當時,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刻更準確的批判意識。
  •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
  • 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已昇華為哲理,人生的境遇也折射為理性的反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現,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
    。這樣的詩歌優美動人,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
  • “不識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一問世即流行為成語,說明蘇軾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愛。蘇詩中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飲湖上初晴後雨》、《慈湖夾阻風》等。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詩中有充分的體現。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面,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詩的表現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
  • 以“元祐”詩壇為代表的北宋後期是宋詩的鼎盛時期,蘇軾與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就風格個性的突出、鮮明而言,王、黃、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然而論創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
  • 他在理論上和創作中不把某一種風格推到定於一尊的地位。蘇軾在創造宋詩生新面貌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和情思內蘊的深厚這幾個維度上,蘇詩都是出類拔萃的。
  • 基本上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這兩個主要缺點。所以蘇軾在總體成就上實現了對同時代詩人的超越,成為最受後代廣大讀者歡迎的宋代詩人。

蘇軾詞:以詩為詞(蘇軾對詞的貢獻更大)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

  • 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答張文潛縣丞書》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
  •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 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

  • 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於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小的生活場景,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閒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 以詩為詞”的手法則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所謂“以詩為詞”,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
    蘇詞中較成功的表現有用題序和用典故兩個方面。
  • 有了詞題和詞序,既便於交代詞的寫作時地和創作緣起,也可以豐富和深化詞的審美內涵。在詞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於蘇軾。詞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種替代性、濃縮性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蘇詞大量運用題序和典故,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對後來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本質上說,蘇軾“以詩為詞”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蘇軾寫詞,主要是供人閱讀,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雖也遵守詞的音律規範而不為音律所拘。

  • 正因如此,蘇軾作詞時揮灑如意,即使偶爾不協音律規範也在所不顧。也正是如此,蘇詞像蘇詩一樣,表現出豐沛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
  • 雖然蘇軾現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蕩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在兩宋詞風轉變過程中,蘇軾是關鍵人物。王灼《碧雞漫志》說:
  • “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 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是蘇軾為後代詞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後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著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展的。
  • 晁無咎:“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三》引)”

蘇軾學識人格都強大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侷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 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
  • 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
  • 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闢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

  • 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
  • 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
  • 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範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
  • 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
  •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

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

  • 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 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遊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結語:

人間有味是清歡,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揀盡寒樹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蘇軾一位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他是一個遼遠的象徵,一個我們念念不忘的契機。激越的華章、低迴的憂鬱、慈悲的心腸、快樂的歌聲,達則為民為國為己,窮也為己為民為國。隨遇而安、隨緣而適、任運順時,無可無不可。

如果不是出於對生活的無限熱愛,我們很難想像,為什麼蘇軾在那些受屈辱、受迫害、艱難困苦、狼狽不堪的日子裡,仍然活得那樣有滋有味、一絲不苟

蘇軾這位文化巨人有著豐富的精神景觀,其對於宋代乃至整部中國文化史的意義,及其在陶鑄我們民族、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深遠非凡。

相比於單純的文學家的蘇軾,思想者的蘇軾或許更切近他留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那個形象:竹杖芒鞋,吟嘯徐行於中國大地上的東坡居士。


文乎


1.作品成就的高低實為質量和影響的高低和大小。從數量上講,雖然詩有四千餘首,遠遠超過詞的數量。但被後人欣賞、記住的也只哪麼幾首的幾段。如:《飲湖上初晴後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惠崇春江晚景一首》:"竹外挑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而他作的詞,每一首寫得都是那樣的情真、意切、動人,絕大多數被人喜歡、背誦、傳閱,甚至到愛不釋手的程度。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等。尤如唐詩人張若虛,雖只有一篇《春江花月夜》,但孤篇能壓全唐。

2.從質量上比較,顯然他作"詞"下了更深的功夫,所以也更精彩。無論引經據典還是創新,都能恰到好處,象《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都能成為後人無可超越的經典。


福榮


蘇軾是北宋文學家,在詩,詞,散文,以及書畫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

單就詩詞來講,他在詞的方面成就更大,貢獻更大。主要是:

一、對詞的發展的貢獻。他是對詞改革的主將,破除了詩尊詞卑、詩莊詞媚的傳統,把詩與詞相提並論,大大地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和藝術價值,確立了詞發展的方向。

二是、帶頭推動創作實踐,在詞的風格上開創了豪放一派,在形式上,表現手法上,藝術技巧上,抒情寓理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寫出的那些傳世千百年的鉅作就是最好的見證。可以說,蘇詞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精品,後來者還沒有人超越。

蘇軾詞的代表作太多了,下面僅舉一例分享: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用戶泰和


詩和詞的區別!

一、題材內容的差異

1、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

2、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二、語言特色的差異

1、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2、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繆越先生曾經形象地把詩詞語言特色比喻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園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詞因為題材多關乎女性,故而詞的語言也帶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豔。

三、起源不同

1、詩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

2、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是唐宋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唐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唐宋文學的一個光輝成就。(出處百度知道)

從以上觀點再結合蘇東坡的個人履歷,就能看出來,蘇東坡當時的是詞的極盛期,並且他作為豪放派的詞代表人物,他還是壯詞的奠基人。

北宋中後期蘇軾大力提倡寫壯詞,欲與柳永、曹元寵分庭抗禮,豪放派由此進入第二階段即奠基階段。當時學蘇詞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學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詞派畢竟肇始於此。

南宋詞論家王灼說蘇軾作詞“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張炎《詞源》將“豪放詞”與“雅詞”對舉。沈義父《樂府指迷》說:“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乃故為豪放不羈之語,遂借東坡、稼軒諸賢自諉。”上述諸條都可印證此說。

所以胖哥認為蘇東坡在詞的成就上要大於詩的成就。典型代表《念儂嬌•赤壁懷古》,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以上就是胖哥對於本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祝願大家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心想事成!謝謝您的閱讀。





胖哥按摩


回答: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居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文、賦、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改革,最終突破了詞力“豔科”的傳統格局。

蘇軾最經典的十首詞:

1.《定風波》2.《水調歌頭》3.《蝶戀花》4. 《滿庭芳》

5.《臨江仙》6. 《西江月》

7.《蝶戀花》8. 《臨江仙》

9.《念奴嬌》10.《赤壁懷古》。

蘇軾一生所作詩詞盛多,但詞 的成就高於詩作。








碧海藍天193978532


蘇軾到底是詩的成就高還是詞的成就高?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文縱橫恣肆;詩的題材廣泛,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特色,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作開啟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不羈,與歐陽一修並稱“蘇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善墨竹、怪石、枯木等。



他的著述繁多,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巜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巜古木怪石圖卷》


蘇軾在詞作上的成績是巨大的,就一種文體的自身發展來看,蘇軾在詞作的歷史貢獻上又超過了他的詩和文章。蘇軾自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地位改變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詞史的發展方向。這就是蘇軾對中國文學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創造性的作用。

蘇軾對詞的變革,主要是根據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及他“自成一體”的創作主張而來的。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作被視為“小道”,因為詞作主要是配音律為歌而創作的。柳永也是寫詞的大師,推動的詞作的發展,但是他並沒有提高詞作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改變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應屬一體,詞為詩之始,詩與詞雖有外表上的差異,但他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該是一致的。他總是將詩和詞相提並論,但他提倡詞應該是“自是一家”的主張,因此,他的詞作水平在宋代是最高的,而且也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和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雖然蘇軾在詩、散文的成績都很大,他被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一家佔了三個,這也是一個文學上的奇蹟)。但是蘇軾的詞的成就是最最高的。


崑崙之柏


詞比詩成就更高。

我就是因為蘇軾的《念奴橋·赤壁懷古》喜歡上蘇軾這樣一個滄桑老人的。

大將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那麼不拘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容上看也頗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顯出江河的宏達氣勢。

讀蘇軾的詞,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鬱勃,把人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於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鈿車寶馬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獻詞一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講故事的福魔康


蘇軾的詩詞都流傳後世,我個人以為蘇軾的詞成就最高,因為東坡詞既「婉約」又「豪放」,其後更導向「清曠」之境的開拓。東坡詞中有深沉的時空憂患意識;「人生有別」、「歲月飄忽」之感。

蘇軾學問淵博,在仕途上雖不得志,但在文學上卻有極大成就,他的作品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詩詞、散文、書法、畫無一不精,尤以詞方面成績最為突出;蘇軾的詞題材廣泛,無論是寫景、敘事、詠懷、說理等都意境清新、豪邁奔放,改變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詞風。

蘇軾詞表現出由歌者的詞變到詩人的詞的明顯現象

由五代到柳永,詞的生命是音樂,而詞的內容大都是豔意別情。故填詞必以協律為重要的條件,表意必以婉約為正宗。

蘇軾的詞卻突破這傳統的精神,他以橫放傑出的姿態崛起於宋代詞壇,在詞壇上開闢了一個新世界。

東坡杭州初為詞,詞中表達了他宦途失志、離別感傷之情,以及多年以來隱藏於心底的時空流轉之悲。

這心境與詞韻相應,便容易由剛開始的應歌寫景之作轉為個人情意的表白,那是「性與體合」的自然之勢。

東坡由杭赴密,歲月飄忽之感特濃,尤多「老」「病」之感。

密州時期的東坡詞,流露的情感更為寂寥,有時透著幾分淒涼,而悼亡妻賦〈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懷子由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則更添生離死別之嘆。

仔細觀察東坡黃州以前所作詞篇,題材雖有寫景酬唱、送別懷人、思鄉念遠、言志述懷等多種,大抵不離「人生有別」、「歲月飄忽」的主調。

宋代詞因蘇軾而改變

01 詞與音樂的分離

詞本由合樂而產生,因此詞在最初的階段,音樂的生命重於文學的生命。

自五代至於宋初,詞必協律,而成為可唱的曲。到了蘇軾的詞,他未必完全廢棄詞的音樂性,但他並不重視詞的音樂性。

他並不是不懂音律,也不是不能作可唱的詞,他的與人不同處,是為文學而作詞,不是為歌唱而作詞。這一個轉變,是詞的文學生命重於音樂的生命。

陸游說:「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所謂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正好作為蘇詞不協律的正確解答,同時說明 他那種豪爽的性格與浪漫的性情,反映於詞上的一種表現。

02 詩化詞風的形成

自古以來來為詞者皆目詞為「豔科」。取材多為男女柔情、時序感慨;造語主清切婉麗或主濃豔柔媚。不但格局狹隘,骨氣不高而輾轉仿效,尤易窮迫。

但蘇軾的詞卻不遵守這些正統的理論與因襲的精神,他一掃舊習,始以作詩之法作詞,而以清新雅正的字句,縱橫奇逸的氣象,形成了詩化的詞風,於是乃無所不寫,便不再侷限於婉麗柔媚的的風格。

03 詞境範圍的擴大

蘇軾始以作詩之法作詞,一面是放大詞的內容,舉凡作詩所用的題材,都可以用 來表現。另一面又提高詞的意境,開[豪放詞風],一洗詞「綺羅香澤之態」, 並「以詩為詞」,將一切生活體驗,例如:宦海浮沉、人生遭遇、交遊酬賞、流連山水、人格修養等......寫入詞中,擴大詞境與內容,完成詞的「士大夫化」,稱 「詩人詞」。使詞取得和詩同等地位和功能。

東坡詞就詞史意義而言,北宋詞風至東坡而有了重要改變,內容漸趨豐富,體勢更見恢弘,成為文人抒情寫志之新體裁,不但影響南渡詞壇,並開南宋辛棄疾一派,合稱蘇辛,澤被後世,允稱詞史巨宗。


言葉語


蘇軾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集文學、詩詞、書法、繪畫、美食於一身,是千古難尋的奇才和全才。在風雨飄搖的宦海沉浮中,不僅沒有因坎坷而沉淪,反而是正確面對,笑迎人生,這種豁達樂觀的人生觀非常值得後人學習。

如果不是把蘇軾本人的詩與詞進行一決高低的話,我認為他的詩和詞的成就都非常高。在詩作方面留芳千古的名句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每一首詩都富含哲理,讀來發人深省。

個人認為,蘇軾的詞要比詩的成就高。為什麼呢?這種高低是根據它們對後世的影響而言。蘇東坡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開拓者,成就與辛棄疾並作“蘇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何等的瀟灑自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令無數文人志士為之讚歎。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道出了人生的醒悟和真諦。在屢屢被貶的情況下,依然能吟誦出:“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東坡為人豁達豪放,愛民親民,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原配妻子王弗去年多年以後,蘇軾揮淚為其寫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讀後令人淚奔。面對春未夏初之景色,揮筆寫就了《蝶戀花.春景》:“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從詞意的表達中,彷彿看到了一個多愁善感、忠貞不二的好男人,好丈夫。

往事越千年,故人已去矣。每每讀到蘇東坡的詞作,總覺得一個鮮活的身影在眼前晃動。人雖千古,佳作尚存。後人永遠不會忘記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