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風月同天”一邊“技術封鎖”?日本唱的哪一齣

執筆/刀賤笑


警惕!日本將加入對中國芯片技術的封鎖!


一週前的2月23日,共同社的一篇報道傳到國內,網上有人如此驚呼。報道說,加入《瓦森納協定》的日美等42國,已著手擴大半導體技術相關的出口管制,目標被指針對中國。


一邊“風月同天”一邊“技術封鎖”?日本唱的哪一齣


不少媒體立即聯想起華爾街日報的另一爆料:美商務部正研究新舉措,進一步切斷中國獲得芯片技術的途徑。兩個消息關聯,“美正主導升級對華技術圍堵”。


但“警覺”的網友說,這個結論沒GET到共同社報道中最值得關切的點。美國封鎖早已不算新聞,這次的關鍵在於:


日本。


去年7月開始,日本對韓禁售三種半導體材料,只幾個月時間,就重創韓國電子帝國。

1

共同社的報道,努力強調這是《瓦森納協定》成員國的一次“集體行動”:


為了防備轉為軍事用途或用於網絡攻擊,42國決定擴大出口管制。新追加的限制對象,包括潛在軍用級的半導體基板製造技術和網絡軟件。


雖然沒有明說針對中國,但出口限制肯定是對非成員國。美日等國幾乎都加入了協定,中國、伊朗和朝鮮等未在其中。


主要目標是誰,再明顯不過了。


一邊“風月同天”一邊“技術封鎖”?日本唱的哪一齣


國內媒體大都順著共同社思路,把“42國加大對中國半導體圍堵”放上標題。但也因此淡化了報道中更緊要的內容:


日本政府計劃據此加強相關產品和技術的出口管制。經濟產業省等將敲定細節,完善所需法律。

連一些非專業的網友都嗅到了危機。“如果日本真搞技術封鎖,我們就麻煩大了。”就算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韓國半導體產業在日本禁售制裁中元氣大傷,歷歷在目。


瞭解這個產業的人就更清楚,日本的江湖地位何等舉足輕重。


早在19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就已排上世界首位。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說,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北美和歐洲分別佔據15%份額,而日本一國份額就達50%以上。


信越、住友電木、京瓷化學等日企,把控和壟斷著多種材料。優勢,不是一星半點。


除了材料,核心半導體設備也主要集中在日歐美韓。


市場份額超過50%的半導體設備種類中,日本就有10種之多。競爭力也可見一斑。


環顧半導體產業的細分領域,日本,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存在。


難怪微博大V@老曾阿牛聞訊後有些誇張地說:


如果日本加入封鎖,那麼華為為代表的中國芯片產業鏈將可能迅速倒閉,幾乎等同宣戰。

2

日本會加入封鎖嗎?歷史和現實,都預示著不無可能。


這首先要從冷戰時期說起。1949年底,美英法澳等17個發達工業國在巴黎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對蘇聯陣營實施封鎖。武器裝備、戰略物資和技術三大類被列入禁運清單。


這個組織維持40多年,隨著冷戰結束於1994年解散。但它的冷戰基因,很快被繼承下來。


從1995年的荷蘭瓦森納開始,“巴統”17國再次牽頭,商討成立新的出口管制機制。次年,《瓦森納協定》簽訂。除了武器,它對物資和技術的管制擴大到軍民兩用,更加嚴苛。


前前後後70年,東京和北京一直被定格在這套國際出口管制體系的兩端:


日本連續成為“巴統”和《瓦森納協定》創始國,而中國兩次被列入管制國家名單。


恢復邦交40多年來,兩國經貿合作不斷加深,但日本對與中國開展高新技術合作始終謹慎,甚至消極:


這與以《瓦森納協定》為代表的意識形態束縛,不無關係。


一邊“風月同天”一邊“技術封鎖”?日本唱的哪一齣


1980年代的日本,就奠定了半導體產業強國的地位。


那時,它的絕對優勢可不只體現在對上游材料、設備和技術的把控,還有下游的電腦、手機和遊戲機等終端產品。


但最近十多年,一個肉眼可見的變化,是日本終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份額都在下降,部分原因就在於中國終端產品崛起的擠壓。一些日企隨之把精力集中到上游:


下游既已失守,高端技術領域的積累不容再失。


現在,我們國內的芯片設計和代工企業本就不多,日本就是想搞上游合作,空間也不是很大。再加上固守城池的心態,消極也就不足為怪。

3


但態度消極,甚至已根據《瓦森納協定》加強出口管制,就意味著日本決意對華動手了嗎?


這背後還有一些小蹊蹺值得琢磨。


打開《瓦森納協定》的官網,首頁內容還停留在去年12月6日。當時,42個成員國代表在奧地利開會。把相關半導體技術列為新追加的出口管制對象,就是在那次會上獲得一致同意。


一邊“風月同天”一邊“技術封鎖”?日本唱的哪一齣


但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計劃”履行新的管制內容,已是今年2月23日:


奧地利會議的將近3個月後。


而且共同社是誰?日本最大的通訊社。這樣一家通訊社,卻把《瓦森納協定》的集體意志頂在新聞最前頭,而把自己國家履行“國際義務”的內容放到相當低調的位置:


如此長的反射弧和非常規的敘事,都透著某種不情願。


還有,“可轉為軍事用途”這個標準如何界定,也很模糊。


有行業專家說,新追加管制的半導體基板技術和網絡軟件,到底軍用還是民用,在現實中很難明確區分:


這意味著日本在實操中靈活空間很大,手高點或手低點都行。


在前些年兩國關係低谷時,日本都設法維持著“政冷經熱”,都沒對中國搞類似的技術封鎖。


現在正值中日關係轉圜的關鍵時刻,東京反倒要跟著美國走極端了?


刀哥的隊友李小飛刀說:請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

4

北京懷柔的中科院大學雁棲湖校區,2015年開了一座“兩彈一星”紀念館。鎮館之寶中,包括一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手搖式計算機。


當年,“兩彈一星”元勳們就是用這種簡陋設備,完成了規模龐雜的理論演算工作。


這是遭受“巴統”禁運的時代,中國國內物資匱乏的一個縮影。


就是在那樣的艱難歲月,新中國依然完成了工業和科技體系的初步建設。即便蘇援撤走後,我們在核物理和計算機等高技術領域走了一些彎路,但仍取得不小的成績。


一邊“風月同天”一邊“技術封鎖”?日本唱的哪一齣


1990年代後的瓦森納機制管制更甚。雖然各成員國是在自願基礎上實施各自的出口限制,但實際上:


它們圍繞重要技術出口的決策,深受美國影響。


最近的例子是在2018年,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公司獲得政府許可,準備以1.5億美元向我國中芯國際出售一臺光刻機。光刻機是半導體制造環節的核心設備,ASLM幾乎壟斷著該領域的關鍵技術:


商業利益客觀,它也很想促成這筆交易。


但美國聞訊後百般阻撓。過去兩年,美方官員至少四次與荷蘭官員會晤,施壓封殺這筆買賣。


結果就是,2019年6月30日ASML上一期銷售許可證到期後,荷蘭政府至今未予續簽。原定賣給中芯國際的設備,至今沒能發貨。


荷美官方都對原因守口如瓶,但消息人士說,美方關鍵一計,就是搬出了《瓦森納協定》:


荷蘭是締約國之一,光刻機則在協定限制出口的軍民兩用技術產品之列。


現實已然如此。就算荷蘭和日本等國主觀上不積極,也會受到用慣長臂管轄的美國裹挾拉攏。何況還有類似《瓦森納協定》這樣的所謂國際框架,讓美國“名正言順”。


但現時的中國,市場規模、技術創新能力和國內國際環境等條件之有利,都已遠非幾十年前可比。而毛主席當年“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的底氣和豪邁,又從未褪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