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識人的神話

傳說唐初名相裴行儉看人很準,選拔了很多國家棟梁。

發現和選拔人才,本屬吏部首長份內之事,職業經驗豐富而已,並不值得過分誇耀。可有人偏要予以神化,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的《裴行儉傳》裡記載了他識人的兩個近於神話的故事。

第一個是,在吏部侍郎任上,當時還默默無聞的王勮、蘇味道前來拜碼頭,他一見之下便說:二位將來會主持吏部工作,我的幼子就託付給你們了。後來二位果然當了吏部高官。

第二個是,吏部同僚李敬玄非常欣賞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四人才華,認為他們將來必定顯達。裴行儉卻不以為然,說:“士之致遠,必先器識而後才藝,王勃等人浮躁淺露,怎麼可能當上高官呢?”並預言道:“四人之中,楊炯稍顯沉靜,應能做到縣令,其餘三人能夠善終已屬僥倖”。後來,楊炯仕途做到縣令即止;王勃年紀輕輕淹死了;盧照鄰罹患惡疾,投河自盡;駱賓王參加反對武則天稱帝的武裝鬥爭,不知所終。

按司馬光的意思,王勮和蘇味道是人才的正面典型,不“浮躁淺薄”,因此命好,而王楊盧駱四人是人才的反面典型,“浮躁淺薄”,所以命次,這些全被裴行儉事先言中了。

裴行儉這兩則預卜他人命運的佳話,在江湖上世代相傳,不少人相信,既然因果皆由前定,必然有像裴行儉這樣的高人,能預測因果。

其實,這兩個例子均經不起推敲。

第一個例子中的王劇命運並不令人羨慕,因與謀逆要犯綦連耀關係密切,與小弟王勔一起被處死。蘇味道雖然躋身相位,卻當得窩囊,處事模稜兩可,時人有“蘇模稜”之譏,後因攀附武則天面首張易之,被捲土重來的唐中宗貶為刺史,死於任所。裴行儉果有預測命運的能力,就不該寶貝兒子託付給這二位仁兄,這裡面的邏輯矛盾,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

第二個例子中的王楊盧駱四人,在文學史上有開闢之功,被譽為“唐初四傑”,“浮躁淺露”的評價對他們不公允。王勃作為千古流芳的《滕王閣序》的作者,又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彪炳詩史,其歷史知名度,胞兄王劇和裴行儉望塵莫及。駱賓王起草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佳句迭出:“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連聲討對象武則天都很讚許,責問宰相選拔人才為何錯過此人?徐敬業兵敗時,駱賓王下落不明,有人說他逃進深山削髮為僧,享年90餘歲,最後在靈隱寺圓寂。與裴行儉的預測也並不相符。

當代有學者乾脆指出,所謂裴行儉給予唐初四傑“浮躁淺露”的劣評,並非史實,乃是《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事後諸葛亮式的附會。王勃與駱賓王都有寫給裴行儉的文章存世,說明彼此相善。裴行儉作為名相,有作風正派和與人為善的口碑,不大可能精神分裂到一邊欣賞駱賓王,幾番請他過來幫自己做事,一邊在背後詛咒人家浮躁淺薄不得好死。

《裴行儉傳》還誇他,帶兵打仗無往不勝,還能掐算出獲勝的具體日期,也難以置信,中國歷史上名氣大於裴行儉的“戰神”不少,還沒有另外一個能算準打仗獲勝的具體日子,這孤證不信也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