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世界文化劃分為八大體系,包括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亞洲太平洋文化體系;以印度文化為代表的南亞文化體系;以希臘、羅馬文化為代表的地中海大西洋文化體系;以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中東阿拉伯文化體系;以移民與原住民融合文化為代表的北美大洋洲文化體系;以瑪雅文化為代表的拉丁美洲文化體系;以埃及文化為代表的非洲文化體系;以色列文化為代表的猶太文化體系。

世界八大文化體系中,中國文化獨樹一幟。

什麼是文明?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所經過的一個特殊階段,是人類脫離原始狀態的一個階段,考古學將“文明”分為了三個標準:城市的出現;文字的出現;複雜禮儀和建築的出現。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在中國,幾乎人人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國的存在,那也肯定知道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前面沒有“古”字,不管是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前面都有一個“古”字,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中的五大文明發源地中還多出一個“古希臘”,之前仍有“古”方才能稱之為文明古國,那麼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這種稱呼並非沒有原因,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沒有出現過文化斷層

古巴比倫不用多說,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古埃及消失於大約公元前31年,被亞歷山大滅國之後,其後的託密勒王朝嚴格來說是希臘化的王朝,出於羅馬人與阿拉伯人的統治之下。

古印度的文化消失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是最早出現文化斷層的文明古國,許多學者認為古印度人屬於地中海人,而公元前1500年左右時被雅利安入侵,從而中斷了古印度文明,縱觀這些文明古國皆是遭到了外來侵略導致的文化斷層,那麼中國如何能保存住古老文明的種子?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東部與南部便是海洋,而我國的西南和西北地區雖然處於內陸,但有著“天險”的阻隔,新疆的戈壁沙漠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而西藏的喜馬拉雅地區就更不用多說,所以說西北的沙漠以及西南的喜馬拉雅地區是我國免除它國騷擾的兩個天然屏障。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獨特的地理位置,讓中國文化可以延續幾千年。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玉不僅是一種器物,更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它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政治思想、宗教信仰、藝術追求和文化內涵。

我國是玉的王國,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把玉石作為美的象徵,裝飾配戴美化生活。考古發現公元前4000年前後,內蒙古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種類繁多,功能廣泛,工藝精良,風格鮮明的玉器,形成了我國玉器歷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其中,著名的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玉豬龍是由豬首與蛇身的組合,其豬首雕刻簡練清晰,雄偉粗獷,令人一目瞭然。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壁,玉琮,玉圭,玉琥,玉璜,玉璋後經考證是用來祭祀用的禮器。

到了奴隸社會人類的演化從野蠻時代進入到了文明時代,紅山文化、良渚文化證實了當時人類財富積累分配不均,中國開始進入有階級概念的文明社會,這一時期玉的概念開始從石材中分離出來,開始出現了獨立的玉雕業和石雕業,人們開始從倫理、道德、宗教等方面賦予玉以嶄新的含義,玉的精神價值開始出現,這與西方石雕文化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東周末年天下大亂,當時的中國人面臨著巨大的痛苦。周王室被架空,上百個諸侯小國,彼此征戰血流成河,面對這樣一個痛苦的處境,當時我們的民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作為整個民族解體了,還有一種可能性,出現偉大的論道先哲們。

我們的民族是幸運的,在先秦時候,出現了一批論道的哲人,紛紛創立了他們的學派,開啟了百家爭鳴的時代。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與同時期的希臘文明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

非常有趣的是當時圍繞玉器的功用與價值,也爭鳴了很長時間。因為春秋時期的用玉,實際上已經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面對這個潮流,哲學家、思想家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對玉器加以引證、說明,以求闡發各自的思想和主張,這對此後玉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當時,墨家創始人墨子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不生”,主張“非樂”、“節約”,他對整個社會為什麼重玉、用玉不予理會,視社會上用玉為“費財勞力,不加利”,是統治者少數人的奢侈活動而予以全面否定。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極力主張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合的封建君主統治術,講求功利主義。雖然他發表講話,宣揚自己欣賞“質美的玉器”,但他又強調:有實用價值的玉器才有價值, 不能實用的玉器還不如一件瓦器。這就把玉器等同於純粹的物資用品,同時也無視玉器在當時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信念上某種寄託的客觀事實。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儒家創始人孔子與墨子、韓非不同,他認為玉器作為禮器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他提出了君子比德於玉的思想,彰顯了他對仁政,禮儀之邦的一種追求。

春秋戰國南征北戰的同時帶來文化的交融,也是我國玉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開發利用的寶玉石資源眾多,有水晶、靈璧石、綠松石、崑崙玉、翡翠、琥珀等,戰國時代可能就開始利用翡翠了。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戰國時代出現了玉印,分為私印和官印兩種,統稱為璽。官印是統治者行使權利的憑證,私印用作吉祥信物或人與人之間辦事的憑證。由於與玉材,質地優良,且數量眾多,加工工藝精湛,因而為上層統治階級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玉器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到了漢武帝時期有兩個人物,一個政治家漢武帝,一個思想家董仲舒,聯起手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以儒家為一尊,於是中國的道統成立了,道統就是文化精神傳統,以儒家為根本了。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倡導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人與人交往要講究仁、義、禮、智、信。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商周的禮樂制度,而關於現在的用玉、佩玉、玉德的這一套完整的禮玉體系,都出自儒家。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在儒家文化思想中,玉是一種十分神聖的禮器,是禮儀的象徵,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獎牌採用和田玉,就是在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象徵。

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就連一個人的帥氣,都引用玉樹臨風來形容。當然,在儒家文化裡佩玉也存在著濃厚的階級觀念,不同等級的人佩戴的飾物是不同的,在官玉時期,只有太子以上才可以佩玉,親王配金,庶官配銅。儒家文化中包含著政治思想,當權者以玉為鏡,克己復禮。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到了東漢末年又亂了,禮教得不到遵守,再一次禮崩樂壞。這時候中國知識分子沒路可走了,後來發現有一條路,道家,六家當中的道家終於又被撿起來了,進入了魏晉玄學的階段。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道家也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屈於儒家,但對於玉,也有著自己的一套體系。玉在道家思想中主要體現在玉本身的神秘性和實用性上,而非儒家所認為的德與禮的物化。

秦始皇當年為了長生不老食用玉屑,在道家思想中認為玉集合日月之靈氣,乃天地之精華,後人前赴後繼的食用玉,如同道士煉丹,充滿了神秘感。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電視劇作品中,我們常能看到道教施法術都需要法器,道家認為玉能通靈,用玉陪葬,可以讓人化羽成仙。現代玉器很多寓意,都沿用了道家的思想,福祿壽喜財,大富大貴,功名利祿,延年益壽,喜從天降,財運亨通,以上都體現了人最樸實的祈願。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這一點與儒家思想截然不同,儒家是用玉剋制慾望,道家卻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人類最原始的慾望,被毫無保留的體現出來,道家玉思想也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影響後世頗深。

可是魏晉玄學的思想努力,並不能阻止中國文化生命的衰落,整個民族任然是沒有精神家園。只有少數的文人獲得了精神解脫,得大自在,例如竹林七賢。中國文化在這一階段成了少數人的一種實踐,風流瀟灑的人生態度,但無法阻止中國文化生命的衰落。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在中國文化生命瀕於死亡的時刻,我們獲得了一次拯救的機會。佛學在兩漢之際進入到中國,在翻譯佛經的這個階段,中國思想遇到了來自印度的佛學思想。

大量的佛經詞語無法翻譯成漢語,它恰恰表明中國思想中缺失的一塊,經過好幾個世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努力,翻譯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我們中國終於做成了一件偉大的事,基本上做到讓佛經說漢語。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許多用語來源於佛教,比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我們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魔”就是梵文的音譯,覺悟、境界、供養、大千世界、本來面目、芸芸眾生等也都是從梵文而來。 這表明了佛學思想進入到了中國,成為中國思想的一部分。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魏晉以後,統治階級在全國各地開鑿石窟,修建寺廟,雕塑佛像,同時,也根據中國人的尚玉觀點,用玉石雕刻佛像、飛天,雕刻與佛教典故有關的蓮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使佛教越來越向著和世俗結合的方向發展。

在以玉造像的風氣貫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間,統治階級以玉材為佛造像多得不可勝數,民間僧庶信徒買不起珍貴玉料的,即以價廉的漢白玉等彩石來為佛造像,也稱玉佛。

佛教文化自印度傳入我國後,便與中國傳統玉文化發生了聯繫,這是必然的。大量玉雕佛像的出現,不僅僅迎合了中國人傳統的宗教信仰習慣和崇玉心理,也進一步擴大了佛教的傳播與發展,而且用玉造佛像還有鎮宅辟邪和追求祥瑞的作用,更是進一步去迎合中國人的心理。特別是玉又開始神化,與“男戴觀音女戴佛”等思想觀念的融合,更是讓儒釋道成三國鼎立一樣影響著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中國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但是我們已經有了解決的希望了,因為受佛陀思想的啟發,我們居然有了一個禪宗來了,禪宗的法門:修心,大綱十六個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看不懂可以,找找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的故事)因此我們看到,禪宗就是佛教中的心學。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現代玉雕作品中的悟道系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塵緣,無需看清事物的面貌,便可看見萬事萬物的內心,禪意十足。

得到了佛學啟發的中國人,開始要完成一件事情,要從和儒家道統中開新的道統,這是宋明新儒學的主題,仍然是儒家,但是是儒家新的文化精神傳統。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這個新道統的主題方向是,樹立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獨立的人格,王陽明說: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張的大英雄。

儒家的進取文化,道家的規律文化,佛家的奉獻文化。宋明新儒學讓儒釋道三家合流了,以儒為根本。這一時期的玉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王陽明的思想為什不能大行天下,有一個歷史原因,就是滿清入住中原,成立了清王朝。清朝一個重大的政治特徵是以軍事統治替代文人政治,取消宰相制度,代之以軍機衙門,這件事情的重大後果,中斷了中國知識分子天下關懷的實踐路徑。雖然宰相只有一個人可以做,但他是中國知識分子天下關懷的實踐路徑,這個路被堵住了。

這一時期有一個外來的玉石,開始紅遍大江南北。翡翠在清朝深受皇室權貴的喜愛,身價尊貴。然而,與金銀玉石數千年的“走紅”歷史相比,翡翠算是珠寶界的“新晉網紅”。

翡翠“走紅”始自清朝中期。那時,乾隆帝對緬甸兩次用兵,使其臣服於大清,成為外藩,隨後,清朝開始從緬甸大量進口翡翠原石。乾隆皇帝逐漸喜歡上了翡翠,他的扳指很多是由翡翠製作的。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不過,儘管有乾隆皇帝的“加持”,但真正把翡翠推上珠寶界“扛把子”位置的是慈禧太后。慈禧對翡翠的喜愛是超越任何人的,可謂史上鍾愛翡翠第一人。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作為翡翠的“重度痴迷粉”,在慈禧居住的長春宮裡隨處可見各種翡翠玉器用品。飲茶用的是翡翠蓋碗兒,用膳用的是翡翠玉筷。頭髮上插的是翡翠簪子,手指上戴的是翡翠戒指。

由於慈禧太后的“追捧”,翡翠的身價大漲,據說,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到宮裡辦事,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套翡翠扳指和翎管。

相傳慈禧的很多珍玩在她死後陪葬,包括她生前愛不釋手的一些翡翠珍寶,比如翡翠白菜、碧璽西瓜等。慈禧陪葬品珠光寶氣、價值連城,可惜的是,這些珠寶在孫殿英盜墓後,就不知所蹤了。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中國在清朝滅亡時的局面,跟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滅亡時候的局面完全一樣。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搶奪天下。先是袁世凱,之後是北洋軍閥輪流上臺,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軍閥,中國知識分子的痛苦更加深刻。

我們有了最先進的制度,我們中國人卻用先進的制度做老的事情,當我們正在考慮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或者人生目標的時候,不妨從一塊璞玉上尋找答案:

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以上即是玉文化汲取儒釋道價值觀的理念。

玉石/儒釋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文化給予玉文化的價值觀。

本期分享結束,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