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從未打過一仗,為何能力壓第一武將徐達成為明朝第一功臣?

lixin02


李善長作為明朝第一開國功臣實至名歸,而且李善長並不是像西漢開國第一功臣蕭何那樣從未打過一仗,李善長不僅打過仗,而且打了勝仗。

如同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朱元璋曾經問李善長:“天下之亂什麼時候才能平定呢?”

李善長回答說:“秦末戰亂之時,漢高祖劉邦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現在元朝綱常已經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漢高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朱元璋稱讚他言之有理。


李善長知道朱元璋出身貧苦,曾經做過放牛娃、乞丐、和尚,所以一開始便給朱元璋做了一個契合其出身的定位:漢高帝劉邦。

博學多才的李善長把朱元璋比作劉邦,希望朱元璋效仿劉邦平定天下。朱元璋因與劉邦都出身社會底層,也很滿意李善長給他這個定位,決心以劉邦為榜樣平定天下。

既然自己是“元末版劉邦”,朱元璋當然要做出劉邦的氣勢來。劉邦對李善長就像劉邦對蕭何一樣委以重任,劉邦推翻秦朝建立漢朝後,封負責後勤的蕭何為開國第一功臣,後來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後也效仿劉邦也封自己的負責後勤的李善長為開國第一功臣之臣。

事實上,李善長對朱元璋集團貢獻超過蕭何對劉邦集團的貢獻。

公元1353年,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從此成為朱元璋的主要謀士,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由此可見,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創業的謀士,比朱元璋另外一個著名謀士劉伯溫要早七年左右時間,因此李善長對朱元璋集團的貢獻要遠遠大於劉伯溫。

朱元璋威名日益顯著,諸將前來投靠的,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能,稟告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將領表達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安心。有些將領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產生矛盾,李善長便想方設法從中調解。

更可貴的是,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時,朱元璋並不是稱霸一方的諸侯,而是義軍領袖郭子興手下的大將。但李善長仍然對朱元璋忠心耿耿。

郭子興因聽信流言而懷疑朱元璋,逐漸剝奪他的兵權。又想從朱元璋身邊把李善長奪過來輔佐自己,李善長堅決謝絕。朱元璋因此對李善長的忠心非常感激。

朱元璋在和陽駐軍時,親自率軍前去進攻雞籠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幫助李善長留守。

元朝軍隊將領得知消息後前來偷襲和陽,李善長便設下埋伏以少勝多打敗了元軍,讓朱元璋對李善長敬佩不已。

和陽之戰打敗元朝軍隊,是李善長親自指揮的,由此可見,李善長並不是像西漢開國三大功臣蕭何、張良那樣沒有親自指揮作戰的經歷,也證明了李善長具有帶兵打仗的軍事才能,並不是只會出謀劃策的純粹文人。

朱元璋獲得巢湖水師後,李善長極力建議渡江。攻克採石後,朱元璋率軍直趨太平,李善長事先寫下榜文,嚴禁士兵違反軍紀。太平城被攻下,李善長馬上將榜文貼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軍中秩序井然,秋毫無犯。

朱元璋為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時,以李善長為帥府都事。不久隨軍攻克集慶路。

在將要攻取鎮江時,朱元璋擔心諸將約束不了部下,便佯裝發怒,要懲罰他們,經李善長力救,此事才得以解決。

鎮江攻下之後,百姓都不知道有兵到來。朱元璋為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李善長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李善長決定。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命李善長兼領府司馬,晉升為行省參知政事。

朱元璋稱吳王時,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李善長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又善於辭令。朱元璋招賢納士時,總是讓李善長起草文告。

朱元璋前後率軍征討,都命李善長留守,將吏順從,居民安然,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

李善長在再三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後提出專賣兩淮之鹽,設立茶法。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制定魚稅,國家財富日益增長,百姓也不再貧困。

由此可見,李善長不僅像蕭何那樣負責後勤,而且負責朱元璋集團的行政、財政等事務,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財政專家。

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論平吳之功,封李善長為宣國公。改官制,以左為大,以李善長為左相國。

朱元璋當初渡江時,經常使用重典。有一天,他對李善長說:“法有連坐三條,不是太過分了嗎?”李善長因此請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連坐之罪。

朱元璋於是命令左相國李善長與御史中丞劉伯溫等裁定律令,頒示朝中內外。

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追封自己祖先及冊立后妃、太子、諸王,都由李善長擔任大禮使。可見李善長在朱元璋集團的大管家地位,是當之無愧的首相。

朱元璋設置東宮官屬,以李善長兼太子少師,授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參與決定軍國大事,其他仍然如故。

不久,李善長率禮官制定郊社宗廟之禮。

明太祖朱元璋巡幸汴梁,李善長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長都可以不經請示朱元璋靈活處理。

不久,李善長上奏確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禮議,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確定天下山川神癨封號,封立諸王,爵賞功臣,事無鉅細,朱元璋都委託李善長執行 。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當時被封公的開國功臣,只有李善長、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六人,李善長位居六大開國功臣的首位,詔書中朱元璋將李善長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

正如朱元璋評價李善長的那樣: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長對明朝開國的功勞要超過蕭何對西漢開國的功勞。

綜上所述,李善長力壓明朝頭號開國名將徐達成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當之無愧,畢竟西漢王朝的天下一大半都是西漢頭號開國名將韓信打下來的,而徐達並沒有韓信那樣大的戰功。徐達與常遇春對於明朝來說是旗鼓相當的兩位開國名將。

因此蕭何力壓韓信成為西漢第一開國功臣有些名不副實,而李善長力壓徐達成為明朝第一開國功臣實至名歸。

朱元璋不僅封李善長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而且把長女臨安公主朱鏡靜嫁給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從此朱元璋與李善長成為兒女親家,關係更加親密。

而且李善長並不貪權,他深知開國功臣功高蓋主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李善長急流勇退,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辭去首相職務,成為一個無官一身輕的平民百姓。

可惜心狠手辣的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殺害功臣最多的一位開國皇帝,他比漢高祖劉邦對待開國功臣更加殘酷無情。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黨大興冤獄,朱元璋將76歲的李善長及其妻子女兒弟弟侄子等家族七十多人全部斬首示眾。

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因其駙馬身份得以免死。李祺與臨安公主朱鏡靜夫婦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李祺在永樂元年(1403年)去世。臨安公主朱鏡靜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去世,終年61歲。與她同年出生的兄弟明成祖朱棣為她輟朝四日表示哀悼。


厚德載物49847


誰說李善長沒打過仗的?人家不僅打過,還乾淨利索的贏了,而且贏的是元朝的正規軍。很多人也誤以為李善長是個飽讀詩書的儒生,其實這也是錯的,這傢伙讀書不多,而且是法家出身,他最大的長處是對大勢的掌握。

朱元璋沒那麼多發小,李善長和徐達起步基本相同

有時候不得不服民間故事對歷史的干擾,徐達等人是朱元璋放牛夥伴的故事太深入人心,很多寫歷史的人都信以為真,覺得朱元璋應該天然就和徐達更親密一些。然而事實是沒人任何信史有過這方面記錄,相反當事人還給出了他們初遇的時間。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手為他寫了神道碑文,很清楚的寫著“歲癸巳,朕集義旅,王來麾下”。他倆是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認識的,那時候徐達已經22歲,且從一開始就是上下級關係。

而李善長是在第二年經丁德興引薦投奔朱元璋的,換句話說人家李善長雖然加入時間比徐達晚,但卻是朱元璋請來的。擺起資歷來,李善長一點都不輸徐達,都是朱元璋的老班底,能超越他倆的只有湯和等寥寥幾人。

全能且貼心的李善長

投入朱元璋麾下的李善長很快就展示出他的不凡,除了在朱元璋感慨天下何日可定時用漢高祖給他指導方向外,還能籌措後勤供應。如果你以為李善長的本事就到此為止了,那就真小看這貨了。

朱元璋拉隊伍初期,幾乎所有的人才面試都是李善長在做,他能輕易發覺這些人的特長,整理好再彙報給朱元璋。也同樣是他出面來好言慰留這些投奔的人才,甚至這群人發生矛盾也是他下場和稀泥。

另外你別忘了這貨是法家出身,朱元璋隊伍裡的一切獎懲制度都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打下根據地後的鹽、茶、糧等各種稅收制度還是他一手操辦起來的,而且設計的滴水不漏,讓朱元璋一再壯大。對朱元璋來說這就是一個超級大管家,能頂好幾個人用的。

軍事一樣玩得轉

開篇時候就說李善長會打仗,那是在朱元璋起兵初期駐紮和陽的時候,某天他為了搶人搶糧搶地盤帶著主力去攻打一個叫雞籠山寨的地方,留下很少的兵力給李善長,讓他守好老家。

誰知道老朱這次玩兒的有點大,消息走漏到元朝將領那邊,偷家這種事兒自然誰都愛乾的,這哥們悍然出兵奔著和陽就殺了過去。如果和陽失守,朱元璋立馬變成無根浮萍,估計就沒有後來的明太祖了。

這時李善長才顯露出知兵的一面,他清楚自己這點人根本不夠守住城牆,怎麼辦?帶兵撤出去和朱元璋匯合?那情況也好不到哪去!膽子潑天的李善長選擇了進攻,直接帶兵設伏把元軍給打敗了,壓根就沒用朱元璋回援。

實至名歸的第一功臣

從上面吐槽機扯淡出這些零碎不難看出,李善長几乎全程參與了明朝的初期制度建立、人才選拔、軍事決策、施政方針,是朱元璋集團中不折不扣的二號人物。但拿出一方面超越他的人或許有,但綜合貢獻能超過的他的人幾乎不存在。

所以洪武三年朱元璋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時幾乎沒人反對,連徐達本人都沒出來要說法,足見他確實實至名歸。就是朱元璋封賞詔書的內容可能給人一些誤導,他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讓人覺得李善長就是憑著跟領導混的時間,搞後勤才拿這麼大蛋糕,有點名不副實。

其實這篇東西可以看做是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敲打,讓他別太居功自傲,給你的封賞已經超過了你的貢獻。要知足,要感恩戴德,要繼續努力。這是帝王心術的一部分,不代表李善長沒資格。


總結起來吧,李善長的開國第一功臣沒啥不妥,在朱元璋集團內部他地位確實高於徐達,然而熟諳法家權、術、勢的李善長終歸沒想明白一件事,在一個組織裡存在二號人物結構就會很脆弱,最優的結構是一個頭號人物加若干三號人物,故此那些二號人物通常不會有好下場,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李善長乃明朝開國首功之臣。論封賞,他被朱元璋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其封賞之高,位居開國功臣第一;論官職,官拜左丞相,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位極人臣,亦是開國功臣第一。

因此,李善長並沒有頂著開國第一功臣的虛名,而是從裡到外徹徹底底的第一功臣。可是,明朝的開國第一功臣為何是李善長呢?

論戰功,李善長一仗未打,甚至都沒上過戰場,遠遠無法與徐達、湯和等人相提並論。尤其是徐達,敗陳友諒,滅張士誠,攻入大都,滅亡元朝,功勞赫赫,舉世無雙。然而,他也得屈居李善長之下,位居第二功臣(李善長被殺後,徐達才晉升為第一功臣)。

論計謀,李善長則不如劉伯溫。劉伯溫經天緯地,腹有良謀,多次替朱元璋出謀劃策,扭轉戰局,可謂朱元璋的張良和諸葛亮。可是,劉伯溫卻僅被朱元璋封為誠意伯,年祿二百四十石,官職不過御史中丞,與李善長相差甚遠。

有人說,李善長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也沒有像劉伯溫那樣出謀劃策,但他負責的後勤工作十分重要,若非李善長將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朱元璋豈能專意前方戰事。

話雖沒錯,但如果沒有前方將領的攻城拔地,李善長將後方治理得再好又如何?不過替他人做嫁衣。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朱元璋的後方是否非李善長不可?如果朱元璋換一個人,也可將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李善長顯然沒那麼重要,配不上首功之臣的殊榮。

在我看來,李善長的功勞固然不可抹殺,但朱元璋之所以封他為首功之臣,與李善長私下對朱元璋說過的一番話有關。

李善長早年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曾問過他一個深謀遠慮的問題:四方戰鬥,何時定乎?

李善長的回答可謂投其所好: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長知道朱元璋是布衣出身,所以一開始便給朱元璋做了一個契合其出身的定位:漢高祖。李善長把朱元璋比作劉邦,希望朱元璋效仿劉邦平定天下。朱元璋因出身與劉邦相似,也很滿意這個定位,處處效仿劉邦。

既然自己是“明朝版漢高祖”,朱元璋當然要做出漢高祖的氣勢來。漢高祖平定天下後,封后勤部長蕭何為首功之臣,朱元璋於是效仿劉邦也封自己的後勤部長李善長為首功之臣。

在評價李善長時,朱元璋也特意拿他和蕭何相提並論,“(李善長)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其實,李善長的功績根本無法與蕭何相提並論。劉邦當年之所以封蕭何為首功之臣,是因為在與項羽的戰鬥中多次一敗塗地,幸虧蕭何替他經營大後方,才得以讓他起死回生、反敗為勝。而李善長治理後方,並沒有這樣的功績,朱元璋也從未像劉邦那樣一敗塗地。

當然,這對朱元璋而言,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善長和蕭何一樣,都是負責後勤工作。如此,他才能將李善長打造成“明朝蕭何”。將李善長打造成明朝蕭何,當然不是為了成全李善長,而是成全自己“明朝漢高祖”的美名。


周斯人


何朝何代都有以文抑武的傳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武將握有兵權。容易發生叛亂。而文官就不一樣。但是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的思想比較重。而且一般情況下。文官更加善於謀略,而不是領兵打仗。所以,用文官來壓制武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個屬於帝王之術。而且從實際的功勞來看。一切的後勤保障,運籌謀劃,政策制定,皆是出於李善長之手。這樣的功勞比衝鋒陷陣更更為重要。

李善長乃明朝開國首功之臣。論封賞,他被朱元璋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其封賞之高,位居開國功臣第一;論官職,官拜左丞相,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位極人臣,亦是開國功臣第一。

因此,李善長並沒有頂著開國第一功臣的虛名,而是從裡到外徹徹底底的第一功臣。可是,明朝的開國第一功臣為何是李善長呢?

論戰功,李善長一仗未打,甚至都沒上過戰場,遠遠無法與徐達、湯和等人相提並論。尤其是徐達,敗陳友諒,滅張士誠,攻入大都,滅亡元朝,功勞赫赫,舉世無雙。然而,他也得屈居李善長之下,位居第二功臣(李善長被殺後,徐達才晉升為第一功臣)。

論計謀,李善長則不如劉伯溫。劉伯溫經天緯地,腹有良謀,多次替朱元璋出謀劃策,扭轉戰局,可謂朱元璋的張良和諸葛亮。可是,劉伯溫卻僅被朱元璋封為誠意伯,年祿二百四十石,官職不過御史中丞,與李善長相差甚遠。

有人說,李善長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也沒有像劉伯溫那樣出謀劃策,但他負責的後勤工作十分重要,若非李善長將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朱元璋豈能專意前方戰事。

話雖沒錯,但如果沒有前方將領的攻城拔地,李善長將後方治理得再好又如何?不過替他人做嫁衣。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朱元璋的後方是否非李善長不可?如果朱元璋換一個人,也可將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李善長顯然沒那麼重要,配不上首功之臣的殊榮。

在我看來,李善長的功勞固然不可抹殺,但朱元璋之所以封他為首功之臣,與李善長私下對朱元璋說過的一番話有關。

李善長早年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曾問過他一個深謀遠慮的問題:四方戰鬥,何時定乎?

李善長的回答可謂投其所好: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長知道朱元璋是布衣出身,所以一開始便給朱元璋做了一個契合其出身的定位:漢高祖。李善長把朱元璋比作劉邦,希望朱元璋效仿劉邦平定天下。朱元璋因出身與劉邦相似,也很滿意這個定位,處處效仿劉邦。

既然自己是“明朝版漢高祖”,朱元璋當然要做出漢高祖的氣勢來。漢高祖平定天下後,封后勤部長蕭何為首功之臣,朱元璋於是效仿劉邦也封自己的後勤部長李善長為首功之臣

在評價李善長時,朱元璋也特意拿他和蕭何相提並論,“(李善長)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


歷史的迷途人


蕭何也沒打過戰,在劉邦集團裡他同樣力壓韓信、張良成為第一功臣。抗戰時期在蔣介石眼裡功勞最大的是孔祥熙,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戰爭時期搞好後勤保障。

朱元璋稱吳王以後,一直領兵在前方打仗,都是任命李善長為右丞相留守後方。李善長在經濟方面非常有頭腦,參照元朝制度,提出兩淮鹽業專賣,設立茶法,開礦冶鐵,制定稅法,恢復制錢。(元朝的寶鈔把老百姓害苦了)一系列措施讓朱元璋治下財富日見增長,老百姓也不再貧困。

李善長作為留守,往前方運輸的軍餉糧草從不缺乏,內部官吏安排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論起功勞來他就是朱元璋手下的蕭何,劉伯溫、朱升出謀劃策的能力強於李善長,宋濂在文化建設上功勞很大,但都無法動搖李善長在文臣裡首功的位置。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廣積糧、高築牆、緩成王。


豆哥好


何朝何代都有以文抑武的傳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武將握有兵權。容易發生叛亂。而文官就不一樣。但是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的思想比較重。而且一般情況下。文官更加善於謀略,而不是領兵打仗。所以,用文官來壓制武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個屬於帝王之術。而且從實際的功勞來看。一切的後勤保障,運籌謀劃,政策制定,皆是出於李善長之手。這樣的功勞比衝鋒陷陣更更為重要。


歷史鑑古今


很簡單,江山是一城一池打下來的,只是片面。但是治國需要的是對整個國家的未來。李善長的九字箴言。良好的給當時的國家環境做了很大的後盾支持。深得人心,所以是第一功臣。


瑞麗翡翠


李善長給了朱元璋的九字方針,打下了稱帝的基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陳蕩山


正常,基本上歷朝歷代,第一功臣都不是最能打的那個,而是把無論能不能打的,都餵飽的那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