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深圳特区的前世之身——大鹏古城

“深圳原是一座小渔村,一位老人在此画了一个圈,于是摇身一变成为经济特区。”这是人们盛传中的深圳历史,屈指算来也不过只有区区三十年而已。

寻找深圳特区的前世之身——大鹏古城


走在深圳市区的街头,满眼是鱗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就连路旁的行人也是步履匆匆,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那传言中的小渔村,怕是挖地三尺也无从寻觅了。近来虽然有人为此不平,然而在如今繁华的背后,它的前身究竟是什么样子,似乎已经无足轻重了。

寻找深圳特区的前世之身——大鹏古城


深圳别号鹏城,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从市区沿着海滨公路东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路过游人如织的大小梅沙,到达大鹏湾和大亚湾之间的大鹏半岛,在一个小站下了车。再沿着小路往里走,穿过一片杂乱无章的现代商铺和民房,一座城门出现在眼前,那就是大鹏所城。毫无疑问,这就是深圳之所以称为“鹏城”的起源。

寻找深圳特区的前世之身——大鹏古城


城虽不高,然而那斑驳的条石和城砖,揭示了它至少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饱经了无数风雨沧桑却仍坚固如初。城楼也依然屹立,这是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两旁雉堞间的几尊大炮早已锈迹斑斑,只有在供游客拍照的时候,才能重拾往日的一点威风。

这座“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早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初,就已经守卫在这里。明朝中后期的抗倭之战中,它曾身经百战;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它作为据点长达十年;清末的鸦片战争,它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寻找深圳特区的前世之身——大鹏古城


大鹏所城的历史,就是中国明清及近代抵御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历史。曾经与它并肩作战的东南沿海众多卫所,大都早已沦为残垣断壁,甚至无迹可寻,它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向后人诉说着自己的苦难与功绩。

出于与生俱来的军事用途,这座面积不大的古城,没有市楼,没有县衙和城隍庙,甚至连商铺也难觅踪迹。城内的街巷,也几乎都是曲折多弯,以利于巷战。昔日的都统署、守备署等,都已仅剩遗址,唯有几座将军第以及参将署等尚存。

寻找深圳特区的前世之身——大鹏古城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前行,路过一座青砖灰瓦的老宅,大门上立着“威武将军第”的牌匾,那是古城内最大的府第了。虽然身系战事,没有过多繁复的雕梁画栋,但整座大宅仍拥有数十栋屋宇厅房,非常壮观。尤其是其中牌匾众多,在广东省内,也算是不可多得的大型古建筑。

寻找深圳特区的前世之身——大鹏古城

镇威将军第的主人,是大鹏赖三代五将”中最显赫的赖恩爵。他曾率众取得鸦片战争首战九龙海战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可算十分难得。可惜这样的胜利,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大局之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鸦片战争战败后,香港及九龙半島先后被英国占据,大鵬所城也被殃及,被裁撤以至废弃。


寻找深圳特区的前世之身——大鹏古城


府门之前,站着一位身着清朝装束,拄着长枪无精打采的“兵勇”,想像着血雨腥风的年代,这样的精神面貌是肯定无法上阵厮杀的。今天的大鹏所城,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守卫森严,远离战争的居民在破旧的老房里悠闲地生活着,大概心里也在盘算早日离开这里,搬到那百里之外的繁华都市。所城的前世今生,恐怕只有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才会聊发思古之幽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