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老人从废料堆里拣出3200件文物,国家奖4000元一分也没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

,幸福的人往往有舍有得。怀着一颗无私的心,赞赏与尊敬总会不请自来。雷毓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20年的光阴让3200多件青铜器重新散发光芒,无偿捐给国家,不要一分钱。

82岁老人从废料堆里拣出3200件文物,国家奖4000元一分也没要

寻找文物

雷毓祺在1964年时在太原铜业任生产总调度一职,工作勤恳,踏踏实实,典型的模范代表。他偶然间看到了一篇文章,名为《上海冶炼厂炉前拣选文物》,里面说到很多的文物由于没有及时的挑选出来就一股脑的扔进了冶炼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让从事类似工作的雷毓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公司的那一堆堆破铜烂铁里,会不会也有文物呢?

虽然有了想法,但奈何自己并不会鉴定文物,看着那些成堆的破铜烂铁,也有着些许无力感。不过纵然如此,他依旧关注着这一方面,想着虽然自己不懂古物鉴定,但是看见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拿去鉴定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于是他抱着这种心态继续自己的工作,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形态比较特殊的小铜“铲”。一看就不是现代人的物件儿,于是就拿去找专家鉴定,这一鉴定不要紧,这小铜“铲”竟然是西周时期的货币,距今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范畴。

鉴定结果出来后,雷毓祺沉默了很久,因为他知道在这之前,肯定已经有很多被扔进了那冶炼炉中而浪费了。

82岁老人从废料堆里拣出3200件文物,国家奖4000元一分也没要

这一次鉴定更加的坚定了他在废铜中找出文物的想法,于是便成立了一个文物挑选小组,专门从各地收上来的废铜中挑选可能是文物的物件儿。而他自己,每天也会一头扎进“垃圾堆”里寻找文物,一找就是一整天。

这工作并不算轻松,每天都要在一大堆的铜料里面翻找,一天下来总是弄的自己灰头土脸,再加上时不时会有尖锐的东西擦到皮肤,划出一条条的血痕,但这些雷毓祺都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确定自己一件件找出来的文物是真是假,在乎的是能够抢救多少文物免受损毁。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厂里的有些人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怀疑他在为自己牟利,更有甚者直接向上级告了他的状,由于当时还在十年浩劫期间,任何事情和举动都会很敏感,所以接到举报后,有关部门对他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调查,这三个月里不仅每天受到监督,还会被外人指指点点。

但纵然面对着诸多的质疑,雷毓祺也没有放弃自己保护文物的决心,依旧每天扎进废铜中来回翻找,心里想着能抢救一件是一件。

82岁老人从废料堆里拣出3200件文物,国家奖4000元一分也没要

捐献文物

每找到一件文物,就小心翼翼的将它保存好,由于当时十年浩劫期间,文物部门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几乎停止了运作,一直到浩劫结束后才重新开始运转,就在1972年,文物部门恢复工作后,雷毓祺第一时间就找上门来,一次性就上交了500多件文物

其中光是一级文物就有五件,分别是商代速父戊提梁卣、西周的原始币、秦吕不韦少府戈、战国土匀錍、汉常方半椭量。

二级文物有鼎、壶、戈、剑、铜镜等等200余件,三级文物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在雷毓祺家中藏了很久,一次性拿出来,震惊了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当即开展文物研究工作,雷毓祺心中也是无比的自豪。

82岁老人从废料堆里拣出3200件文物,国家奖4000元一分也没要

之后的20年,雷毓祺带领着他的文物挑选小组,扫荡过一堆又一堆的破铜烂铁,

总共发现了3200余件文物,重量高达50多吨,而且文物的等级依旧是从一级到三级都有,时间上更是自商周到明清,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每一件文物的价值都不可估量,随便一件放在市场上都能让雷毓祺直接暴富。

但雷毓祺在把这些文物找到之后,一件都没有私吞,尽数的捐献给了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1985年,雷毓祺保护文物有功,并且捐献给了国家,所以国家给了他4000元钱的奖励以及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是一笔巨款了,况且黑白电视机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算是稀有物件儿。

82岁老人从废料堆里拣出3200件文物,国家奖4000元一分也没要

但雷毓祺一分也没要,他将那4000块钱全部捐献给了当地的幼儿园,而黑白电视机则是放在了厂里给员工一起看。

雷毓祺无疑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花费20年的光阴为国家挽回了3200余件文物的损失,并且分文不取。而且在他退休后,他也有了收藏物件儿的习惯,但都是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没有一件青铜器,按照他老人家的话来说,青铜器都是国家的,我一件也不能拿,这是原则问题。

​直到2010年,雷老去世,享年82岁

82岁老人从废料堆里拣出3200件文物,国家奖4000元一分也没要

其实近现代以来,如雷老这般无私的人并不少,比如张伯驹,故宫博物馆里的顶级名画,有一半都是他捐献出来的,所以更有传言说道“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还有一个叫周学明的农民,他因为热爱,痴迷于民间的文物收集。

1986年,第一次向博物馆捐献就捐了27件文物,自此以后的三十多年里,一共捐赠了500余件文物给国家级、省级的博物馆。虽说数量没有雷老的多,但他同样分文不取,无偿捐献。再有就是隐形富豪赵泰来,用十年的时间,把家族留给他的巨大财产,6万件文物从宝库中一一搬出来,再捐献给国家。

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得到,为了从国外将这些文物运回国内,甚至不惜变卖了四套豪宅来当邮费,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传承者,用他们无私的奉献,让那些蒙尘的文物重现于世间。他们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个心安理得,求一个物归原主。

那一件件文物上面,不仅有着岁月的痕迹,更是浓缩了古人们的智慧,是一个个时代的缩影,相较于他们本身的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而如雷老这样的捐赠者们,

放弃这一笔巨大的财富,来促进中国历史的研究,如此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尊敬,去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