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失去分享的慾望,便是散場的開始。

人間最撫人心的煙火氣,藏在火燎煙燻的廚房裡。

每日到傍晚,伴隨好聞的飯菜香,平常寂寂無聲的鄰居集體冒了聲。

鏟鍋碰撞聲,母喚兒女聲,電視噪雜聲,好不熱鬧。

若非在家辦公,斷然聽不到這些聲音,聞不到這炊煙。

早餐鋪的熱氣騰騰、菜市場的摩肩擦踵、巷子口的歡笑鬧熱固然令人懷念,但廚房的煙火卻實實在在在身邊。

只是今日之廚房,似乎有了些微妙變化。

平常冷冷清清,如今煙熏火燎。不僅滿是煙火,也多了幾分熱情。

人們比往日更認真地思考明日餐飯,更小心地照料自己及家人的三餐。

煙與火交織出來的平凡,安撫了疫情下遇冷的胃口。

只因廚房不再是一個人孤獨的空間。

我們在那裡把自己照顧妥帖,為家人扛起責任。而他們也走入了那裡,分擔解憂。

一串尋常煙火,意外地攏聚了一家人的心。



能把自己照料好的人,更具信心

不久前,四體不勤的年輕人一聽廚房二字便男默女淚。

最近他們都走進了廚房,有人翻車了,也有人解放了天賦。

畢竟退潮後,才知誰在裸泳。

有人表面是教師、律師、工程師,背地裡卻是廚師。

疫情之下,能將自己照料好的人,有更多的信心去面對未來的困難。

這信心來自生存能力,自我審視和廚藝見長的正反饋。

記得你只會把雞煮熟時,唯一祈願能吃就好。

可當你輕而易舉做出三杯雞、白切雞、脆皮雞、花雕雞、叫花雞、冬菇雞、豬肚雞......的時候,廚藝已臻化境,入了廚房,便有無限信心。

也會有了更多生存技巧:

燉雞湯記得放上幾粒枸杞,會勾兌出雞肉鮮;雞肉用手撕,是因能更好保持肉的肌理而不柴.......

即便是不會廚藝,廚房也能包容你的拙劣。

從加了10個鵪鶉蛋及火腿腸的“豪華方便麵”,到懶人亂燉大鍋菜,都是對自己的一種照料。

賣相無所謂,保證吃的那刻是快樂的便好。

一人食時,廚房有柴火味,是告訴關心我們的人:“我能照顧好自己,別擔心”,給彼此以信心。

此時,美食是治癒的。

油水晶瑩反光,騰騰熱氣朦朧,傳達的是我們生活的講究和妥帖感。

治癒了自己,也寬慰了關心我們的人。

好好吃飯,照顧自己,才能更好照料別人。

生活  失去分享的慾望,便是散場的開始。




能把家人照拂好的人,能撫人心

從社區建議每天每戶一人外出採購物資後,平日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男人們自覺擔起了採購重任。

拿起清單精心挑選,不懂處電話仔細確認。

有個朋友對我說:這樣做是為了杜絕他爸媽一切出門的理由。

但因病情多高發於免疫力差的老年人。

於是他帶上口罩手套,風雨無阻地從外面購回所需物資,回到家中,才讓他父親下廚。

生活  失去分享的慾望,便是散場的開始。


他說最初他父親並不愛入廚房,但每次下廚,一家人都“誇”他做飯極具天賦,全家不及他萬分之一。

久而久之,他父親每天開開心心地去菜市買菜,樂樂呵呵地下廚做飯。

時光歲月的錘鍊,滿漢全席雖稱不上,十菜一湯隨手拈來。

對男人而言,生活要事,不過是家裡妻兒吃飽穿暖。

父親丈夫,母親妻子,那些把廚房煙火點起來的人,有能照拂家人的能力,也有撫人心的溫柔。

他(她)在廚房裡顛動鍋鏟,雙目被炊煙燻出眼淚,氣味嗆了鼻,油爆了燙手,為了是那份溫柔的愛。

生活  失去分享的慾望,便是散場的開始。


那種不自私的付出,如春日暖風,撫人傷痛。

按張曉風之說:一個家庭掌勺做飯之人,半生會燒五萬四千多頓飯。

廚房是他(她)的廟宇,自己是虔誠的祭司,一日三舉,風雨寒暑不斷。

那裡面一定有些什麼執著,一定有些什麼令人落淚的溫柔。



四季三餐,兩人一心

廚房是個人戰場,這幾平米的空間裡,動輒就因口味難調、做法不一而爆發爭吵。

但這半月裡,廚房倒平和了許多,煙火燻燎下,處處融融恰恰。

人們有了默契,放下爭執,專注眼前三餐。

不當家的開始打下手,知油鹽米之貴,掌勺人之辛苦,也知撐起全家之不易。

一道由他洗菜切菜,由她顛鍋掌勺的菜餚,其味道比以往包裹了更多的意義。

廚房裡最美的煙火氣,不是一個人的鍋碗瓢盆,而是一家人一起的歡聲笑語。

作為南方人,我豔羨北方一家人包餃子的溫馨場景。

你擀麵皮來,我包餡兒,這熱騰騰的餃子,比外面買速凍餃子要香上許多。

記得老舍在自傳裡說過,他懷念他們一家人包餃子的場景。

老舍少時家貧,他從小便幫母親幹活,辛苦一年,為的是除夕買一份豬肉白菜,一家子人在灶房包一頓餃子。

生活  失去分享的慾望,便是散場的開始。


老舍羨慕別人家的餃子肉多,每每此時,母親就會說:咱們的餃子裡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

劉家和孫家的餃子必是“油多肉滿”,但我們的餃子會使我們的胃裡和心裡一齊舒服。

後來,他明白母親那句“胃和心一起舒服”的意義。那便是:

全家相互扶持,手腳不閒著,便不會走到絕路,而且會走得噔噔的響。

廚房空間密集,人與人相近,心也更近。

一家人互相慰藉,無論光景如何,只要廚房那縷煙還嫋嫋而升,生活就能走得踏踏實實。

疫情無情,但廚房的煙火有情。

被困家中的日子,那些浮於生活表面的事沒了意義。

意義感缺失後,撫慰好胃口就成了唯一的信條。

四大皆空後,唯三餐溫飽。

生活  失去分享的慾望,便是散場的開始。


興許疫情過後,有人會想念這段時日。

我們無比真切地貼近了生活的本來面目。

與家人進行了溝通,對自己妥帖地照料,都將成為在未來繼續下去的熱情和靈感。

春暖花開日,萬物生長時,也多多下廚,好好吃飯。

因為這不起眼的廚房煙火,曾是這荒亂時期的安慰。

治癒著迷茫的自我,照拂著單薄的家人,攏聚著分散的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