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战犯--弗里茨.哈珀

获得诺贝尔奖的战犯--弗里茨.哈珀

弗里茨·哈伯,在化学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虽已长眠地下,却给世人留下了关于他的功过是非的激烈争论。他就是20世纪初闻名世界的德国物理化学家、人工合成氨的发明者。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和死亡,两种结论,针锋相对,却又同指一人。

1919年,瑞典科学院考虑到哈伯发明的合成氨已经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用,经过慎重研究,正式决定颁发给哈伯1918年度唯一的诺贝尔化学奖消息传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个消息尤其令英法两国的科学家感到激愤,因为在他们眼里,哈伯是个战争魔鬼但典皇家科学院更看重科学本身。他们认为哈伯获奖当之无愧,理由是他在9年前发明的工业化合成氨法,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的被动局面,这使哈伯成为了一个可能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科学天使。

弗里茨·哈伯,德国化学家,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就对化学工业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哈伯先后到柏林、海德。苏黎世上大学。上学期间他还在几个工厂中实习,得到了许多实践的经验。他喜爱德国"农业化学之父"李比希的伟大职业--化工业。读大学期间,哈伯在柏林大学霍夫曼教授的指导下,写了一篇关于有机化学的论文,并因此获得博土学位,当时他年仅23岁。1894年起,哈伯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任教。19世纪末,一些有远见的化学家指出:考虑到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必须寄希望于科学家能实现大气固氢。因此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纪初成为一项受到众多科学家注目和关切的重大课题,哈伯就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在合成氨发明之前,农作物所需要的氨肥主要来自粪便、花生饼、豆饼等,这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许多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150年过去了,仍然没能实现氨的合成。1906年,哈伯获得了浓度为8%的氨,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1909年,哈伯的改进生产流程专利权被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买到。该公司于1911年正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氨工厂,很快达到日产30万吨的设计水平,从此合成氨成为化学工业中发展较快、十分活跃的一个部分。合成氨生产方法的创立不仅开辟了获取固定氮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一生产工艺的实现对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它的研究对化学理论发展的推动,决定把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伯是正确的,哈伯接受此奖也是当之无愧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欧洲的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战争,哈伯也很快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民族沙文主义激起的盲目爱国热情,冲昏了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哈伯的头脑,他把自己的实验室变成了为战争服务的军事机构,并担任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这个46岁的科学家,不仅专门为部队派遣科研人员,还亲临前线选定氯气部队的驻扎地点。1915年,在哈伯的建议下,德军首次在战场上使用氯气,并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获得诺贝尔奖的战犯--弗里茨.哈珀

1915年4月,哈伯指挥德军在伊普雷前线施放氯气,造成联军两万余人的伤亡。首次大规模化学战取得了成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近有130万人受到化学毒气的伤害,其中9万多人死亡,哈伯及其进行的化学战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的科学家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当然,谴责归谴责,英军随后也开始大放毒气。毒气战最终并没有给德国人带来胜利,却让哈伯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哈伯的妻子克拉克也是化学博士,很清楚毒气的危害,当她恳求丈夫放弃这种惨无人道的武器时,丈夫没听她的劝告,还声称毒气是"尽快结束战争的人道武器"。哈伯认为,作为战争工具的毒气。并不比"天上飞的弹体"更残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受到英国的严密封锁,物质奇缺,是哈伯利用合成氨技术生产了化肥,从而解决了德国的饥荒问题;他利用氨的氧化生产了军事上不可缺少的硝铵炸药,解决了德军的军火问题正如战后有些军事家指出的那样,如果德国没有哈伯,战争恐怕早就结束了,因为哈伯给德国提供了粮食,提供了军火。

获得诺贝尔奖的战犯--弗里茨.哈珀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哈伯曾设计了一种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方案,希望能借此来支付协约国所要求的巨额战争赔款。遗憾的是海水中的含金量远比当时人们想象的要少得多,他的努力只能付诸东流。此后,通过对战争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人到科学研究中。在他卓有成效的领导下,威廉物理化学研究所成为世界上化学研究的学术中心之一。1920年,哈伯的名字被从战犯名单里剔除,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他举行了迟到的授奖仪式。哈伯也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将全部奖金捐献给了慈善组织,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在他的领导下,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研究机构,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研究中心。哈伯曾经做过的那些不光彩的往事也渐渐开始被国际同行们谅解,不过,哈伯此时却遭到来自国内的打击。1933年,希特勒夺了德国的政权,建立了法西斯统治后,开始推行以消灭"犹太科学"为已任的所谓"雅利安科学"的闹剧。尽管哈伯是著名的科学家,但是因为他是犹太人,和其他犹太人同样到残的迫害。法西斯当局命令在科学和教育部门解雇一切犹太人。弗里茨·哈伯被改名为犹太人哈伯,他所领导的威廉研究所也被改组。这令哈伯忍无可忍,1933年4月30日,他发表了一份反对种族政策的声明,但这份声明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处境,在纳粹政权的迫害下,这个深爱着祖国的人,不得不流亡国外,不久因心脏病突发死在流亡的路上。他留在身后的则是两张并现的脸庞:一张是奠定现代氮肥工业基础的科学天使,一张是开毒气战先河的战争魔鬼。其实对哈伯的战争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人类的哪项发明没有用于战争?它们所造成的伤亡又有哪个比这位化学家造成的伤亡小?如果说使用了毒气就是魔鬼,那么英法就没使用吗?他们所用的毒气就不是他们的科学家研制的吗?当然,在有了《日内瓦公约》以后,再使用毒气那就是另回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