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如若改之,善莫大焉!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如若改之,善莫大焉!


大醫學家孫思邈,少年好讀,天資聰穎。

7歲時,就識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

18歲時立志究醫。

到了20歲,就被人稱為“聖童”,已開始為鄉鄰治病。

孫思邈這醫術可謂是“術精岐黃,著手成春”。儘管如此,這俗話說的好,“人有失足,馬有失蹄”。

相傳,39歲那年,他的醫學事業遇到瓶頸。

一次,有個農家少婦來到孫思邈的藥店裡,要求給她配一副毒藥。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如若改之,善莫大焉!

孫思邈問她:“ 要此藥有何用?”

“我家裡常來一隻偷食雞仔的黃鼠狼,好多剛孵出不久的小雞都被偷食了。”少婦說。

孫思邈雖心中犯疑,可又不好不給配藥。他想了想,就給她配了一副補藥,讓她帶回家去了。

少婦當然不知這其中的奧秘,回到家後,就殺了一隻大公雞,把藥和雞一起煮好後,給在地裡幹活的丈夫送了去。丈夫見妻子給他送來香噴噴的雞湯,很久沒聞過肉味的他,順手在地頭折了兩根小樹枝當筷子,狼吞虎嚥地三兩下就吃完了。可是還不到一個時辰,丈夫就七竅流血,兩腿一蹬,去閻王殿報到去了。

丈夫一死,少婦如願以償了,當然高興。也不報官,急急忙忙便將自己的丈夫下葬,草草了事。

可是孫思邈聽到這個消息後,簡直是一頭霧水,百思不得其解:明明配的是一副補藥,怎麼會成了毒藥?

事後,孫思邈反覆檢查了藥方,並未發現反藥,開始懷疑自己的醫術是否有問題。誤傷人命,十分內疚,一氣之下關掉藥店,決心不再從醫,跑到深山裡以據木解板度日,過上了清閒隱居的生活。

可是想過清閒日子,哪有那麼容易。

有一年農曆臘月三十了,就有一個農婦,揹著一個三四歲的男孩,打聽到孫思邈的下落,求他給她的孩子治病。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如若改之,善莫大焉!

從早上一直跪到下午太陽落山,還說,她這孩子直喊肚子痛,不思飯食已兩天了,求神醫看在她母子遠道而來的份上,哪怕給一丁點藥也行。

孫思邈被纏得無可奈何,可一想到自己曾誤傷過人命的事,又遲疑了起來。最後隨手從地上抓起一點鋸木面給了農婦,才把母子二人打發走。

可是沒隔幾天,這母子倆又來了,手上還提了一個竹籃。孫思邈心裡“咯噔”一下:壞了,肯定又是出事了。

那農婦滿面春風地來,一看見孫思邈,大老遠地就喊:“神醫菩薩給的真是仙丹妙藥,我家小兒吃了後,病立馬就好了,吃飯也香了,我們娘倆今天特地趕來感謝您的大恩大德!”她邊說著,邊撩起竹籃子上蒙的一塊花布說:“為表謝意,請您務必收下這些自家母雞產的蛋。”

孫思邈一聽,懸在心裡的石頭才落了地。

可是孫思邈又犯嘀咕了:為什麼有意配的補藥卻成了毒藥,而無心抓的鋸木面卻成了治病救人的良藥呢?

他找到了那天解的木板,才發現原來這是塊沉香木。

( 沉香木有抑治各種胃病的功效,那小孩患的正是急性胃炎,所以吃了沉香木的鋸木面之後,病自然就好了。)

這件事使孫思邈得到很大啟發,讓他認識到:出於偶然巧合的事情是常有的,隨便抓把鋸木面治好小孩的急性胃炎是一件偶然巧合之事;有意配的補藥而毒死了人又是怎樣的偶然巧合呢?他必需得弄明白才是。

孫思邈帶著這個問題走訪了來配毒藥的少婦。這少婦丈夫死後不久,就改嫁他人,當孫思邈問及配毒藥之事時,她當即否認,還一口咬定是餵了黃鼠狼了。經孫思邈再三說服開導,曉以利害,那少婦終於說出了實情。

可問題來了,補藥也不至於毒死個人呀?

孫思邈跟著少婦來到了毒死前夫的現場,發現了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原來真正的殺死她前夫的兇手是一雙楊柳枝做的筷子。

那天,少婦送飯時走的急,忘了拿筷子,前夫就順手摺了兩根楊柳枝條來當筷子用。

( 揚柳枝別稱楊柳條、柳條等,為楊柳科柳屬植物垂柳的枝條,木質部含水楊甙,入藥具有祛風利溼、解毒消腫的功效,對風溼痺痛、小便淋濁、黃疸、風疹瘙癢、疔瘡、丹毒、齲齒、齦腫等症有治療作用。)

這天地間,萬物即相生也相刻,楊柳枝雖能治病,但與配藥中的某味藥恰為反藥。因此,補藥就變成了毒藥而毒死了人。

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疑團全部解開,事後孫思邈將事情的經過寫成材料上報縣府。同時開始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在永徽三年(652年),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後被世人尊稱為“藥王”。

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如若改之,善莫大焉!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的是明知故犯,有的則是好心辦壞事,不管怎樣,如何對待錯誤,藥王孫思邈的態度,無疑堪稱今人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