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在现小学语文课本介绍是“人”字型,为什么一些人记忆是“之”字?

九龍雄霸


虽然“人”、“之”无足轻重,却反映出了我们认识事物是否真假的问题,这就不是无足轻重,而关系重大了。

20多年前,一次公干,从包头返回北京,到青龙桥站刚好近天亮,就一个人下了车。事先只在地图上看准了这条线路,比回北京再坐旅游车到八达岭要省。下车后,问题来了,四周竟然没有看到一个人,车站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躲在什么地方。天还没大亮,只有车站路灯,就借着路灯在铁路边转悠,看到了詹天佑的塑像,还有一些京张铁路的介绍。依稀记得,有一块很大的黑色石头牌,上面画着铁路的示意路线,比较复杂,现在已经记不得是人形还是之形,早知道今天会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就把看到的铁路示意图和实际看见的铁路走型记清楚就好了,当时只顾了看懂去八达岭的线路,没料到有今天。

真实的线路究竟什么形,以真实的线路形状描述就是了,尽管那里的线路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估计哪块石碑还是原样的。总之,认识事物,只能根据事实,而不是靠记忆或者传说,更不是根据需要而改编的东西。


通用汉语研推


是这个形状的。火车站在图一右侧,车开过来进站,然后开出走岔道另一侧。躺着的人字。





土司不是吐司


其实和盘山公路一个原理,直线上山……车辆连刹车也没用了,爬不上还溜下来!

盘山公路的转弯,道路弯度比较容易实现……火车弯不了,办法是两个火车头,斜向左爬到半山腰停下来……再用另一个火车头、换轨,斜向右到山顶!铁路线象"人"行!

但为什么又会有人说"之"形呢?因为京张铁路后来改建、扩建了,从扩建的铁道上来:火车是先向右、再向左、再向右才能上山顶!

所以詹天佑的京张铁路就是"人"形,被说成"之"形只是后来改多了一弯、夸大其词!


新晴辛静


功能部分是人字形的,其实主要这么设计是当年内燃机车动力小,需要在这里由一前一后双车头牵引才能上去,现在其实没必要了,单机头一样上


兔兔的胡萝卜


我记忆里,是之字形


大梦既人生


我读书的时候只说过人字形,没说过之字形啊。


不与S比争论


不说别的,就说具体的具,为什么我的印象中是三道杠,好多头条朋友印象中是两道杠,而且不在少数?不是一两个人的说法。

还有我记得98年我们这洪水,可隔壁村的朋友就是说是99年洪水。


人间的酒


我的记忆是人字形,火车上到一半时,人字的一撇推了一把就上坡了。


山西日月同辉


我广东86年的,我清晰的记得当年的课本确实是说“之”形。还有一段描述火车上山下山的,说是采用前后双火车头,上山的时候这个推那个拉怎么怎么的。现在想来应该是印刷错误还是怎么的后来改了吧。


麥田裡的螢火蟲


我70后,小学时学的课文是“人”字结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