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天津看到了什麼?最終成為了孫中山決意推翻清朝的導火索

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件承上啟下的大事,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名義上結束了封建帝制,但同時打破了傳統的政治架構,也導致了幾十年國家的分裂,造成了嚴重的陣痛,但無論如何辛亥革命還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一件事,至少曾經幾近讓中國人實現了民主的訴求。現在再回頭來看辛亥革命,人們印象中可能只會記住開頭的興中會和末尾的武昌起義,然而關於孫中山為何執意反清,卻是雲裡霧裡,那到底是什麼最終促成了孫中山與清政府的勢不兩立呢?

第一位澳門華人西醫

孫中山出生於中山市的一個平民家庭,由於父親曾經在澳門待過了解當地的情況,孫中山自小便隨著父親輾轉於家鄉和澳門兩地。澳門在明朝時被葡萄牙人租用,當時的明政府也很大方地同意了,至此澳門一直都是中國與西方交流的最前沿,而在澳門的經歷也塑造了孫中山的西式思想,再加上年長孫中山十二歲的長兄經商的成功,使得孫中山能夠一直讀書深造,從而在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後,有資金前往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二十六歲從香港西醫書院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爾後來到澳門鏡湖醫院,出任新設的西醫局首任義務醫師,成為澳門的第一位華人西醫。

孫中山在天津看到了什麼?最終成為了孫中山決意推翻清朝的導火索


上李鴻章書

在從醫兩年後,也就是1894年,此時正值甲午前夕,受到系統西方教育並遊歷過美國檀香山(夏威夷)的孫中山認為這或許是一個上書建言的好時機,於是奮筆疾書十個晝夜完成了書信初稿,後又反覆修改,而這封書信所要呈送的人正是當時最大的實權派人物李鴻章,由於其搞洋務運動頗有成效,當時社會上的人對其印象都很好,孫中山認為李鴻章是個能夠託付大事的人,下面是書信的一部分節選,

……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有方,任使得法也……蓋今日之中國已大有人滿之患矣,其勢已岌岌不可終日,上則仕途壅塞,下則遊手而嬉,嗷嗷之眾,何以安此……肅此具稟,恭叩鈞綏。伏維垂鑑。

孫中山在天津看到了什麼?最終成為了孫中山決意推翻清朝的導火索


天津之行

原信的全文長達八千餘字,書信指向了四個核心,具體建設現代農業的措施,工業的措施,發展商業的措施以及培養人才的措施。書信是寫於一月,同年六月孫中山北上天津。找到了李鴻章的幕僚盛宣懷(也就是把胡雪巖搞破產的那位),得到了接見,盛宣懷對其書信也很是讚賞,將其引薦李鴻章,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李鴻章“藉辭軍務匆忙,拒絕延見”,不過一般人都能看出來,李鴻章不見的原因是瞧不上這個醫生能真對國家大事有什麼見地,而那封書信也只是“這事先擱著,等打完仗以後再說吧。”其中孫中山的心情自然可以得知,三年後,也就是1897年3月,孫中山也在出版的《雙週論壇》上發表的《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一文中表達了自己那次天津之行的感受。“正在中日戰爭開始以前,我在天津,看到他發財致富的方法之一,就是各級文武官員來請求任命,就在他們的呈文到達李鴻章以前,他們必須支付大量的賄賂給李的隨員。”

孫中山在天津看到了什麼?最終成為了孫中山決意推翻清朝的導火索


後來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天津之訪的五個月後,189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建的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次年二月,在修訂的《興中會章程》中抨擊了滿清政府的腐朽反動統治,“政治不修,綱維敗壞,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盜賊橫行,饑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最終掀起了一場與清政府勢不兩立的革命的思想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