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首古詩說比干


由一首古詩說比干

古人詠比干詩(計偕舉人 汲郡馬震)

少師忠譽重如山,墓在朝歌境界寬。

周世盤銘垂萬古,商廷直諫愧千官。

刳心不痛亡宗痛,處死非難得死難。

芳草一尊來奠後,東風歸路雨聲寒。


比干(約公元前1110年—前1047年),沫邑(今河南衛輝)人,因封於比地,故稱比干,也稱王子比干[1],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紂王帝辛子受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


幼年聰慧,勤奮好學。授以少師,輔佐商王帝乙。接受託孤之重,輔佐商紂王帝辛,歷經兩朝,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從政40多年,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成為“亙古忠臣”。

商朝末期,商紂王帝辛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濫用重刑,致使商朝民心喪失,各個地方暴亂四起,丞相比干見狀,遂至摘星樓面見紂王,希望紂王聽取諫言改過自新,原文這樣寫道,比干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肯離去。就這樣觸怒了紂王,紂王問比干:"何以自恃?(注:意思是,你有什麼依仗)",比干答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

紂王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於是下令將丞相比干處以挖心之刑。


這一年是帝辛二十九年(公元前1047年),比干六十四歲。


比干死後,兩位妻子都懷有身孕,紂王下令抄其家,妻子黃氏被抓,肚中孩子被士兵取出,屍體丟入火中燒燬。


正妻媯氏為了保住比干一脈,逃離朝歌,在長林(今河南省淇縣,古朝歌)石室之中生一男嬰,名泉(林姓始祖)。


武王起義,平定天下,命人尋找比干後人,在長林一代找到比干妻子和孩子,因其子在長林出生,賜姓林,改名為堅,敕封在博陵一代。於是"泉(注:既林堅)"成為了林姓始祖。

忠直諫言的丞相比干後來也受到各個朝代的尊敬,周武王封比干為壟,即國神;魏孝文帝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諡"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此外,還有比干嶺、比干墓(殷比干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