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吵架企鵝


兩隻吵架企鵝

13世紀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 。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斯島黃眉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麼,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又因為企鵝正面很像中國的"企"字,所以譯名就叫企鵝。

1887年,孟茲比爾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為企鵝有可能是獨立於其他鳥類,單獨從爬行類演變進化而來。企鵝的鰭翅不是鳥類的翅膀變異形成的,而是由爬行類的前肢直接進化形成的,企鵝根本沒有經歷過飛翔階段。後來,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動物化石,它高約1米、體重有9千克,具有兩棲動物的特徵。這個發現似乎印證了孟茲比爾的猜測。[1]

1981年,日本也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海鳥化石。專家認為,這是一種距今3000萬年、不會飛的原始企鵝的化石,或許它就是現代企鵝的史前祖先。[1]

近年,鳥類學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鴉化石的構造之後提出,距今3000萬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種海鴉可能與企鵝的起源關係密切。這種已滅絕了的海鴉也是一種不會飛行的海鳥。科學家們認為,儘管企鵝與海鴉,一個生活在南半球,一個生活在北半球,但它們骨骼形體卻有許多相似之處。[1]

從以上證據來看,企鵝的祖先就是一種不能飛翔的動物。但是,有些動物學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們依據多年積累的研究資料,斷言企鵝的祖先應該是會飛行的。因為從現代企鵝的身體結構上依然能找到它們會飛翔的遠祖遺留給後代的烙印。

科學家在秘魯南部海岸出土了一些巨型的熱帶企鵝的化石殘骸。這是一種已經絕跡的企鵝,身高至少達1.5米,體型大得讓研究人員也感到非常震驚。就連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企鵝——身高1.2米左右的帝王企鵝,在它面前也十分遜色。[1]

此外,這種巨型企鵝還是所有已知水禽中鳥喙最長的。它的喙長達18釐米,比頭骨還要長出兩倍多。據估計,這種巨型企鵝生活 在距今大約3600萬年前。

除了巨型企鵝之外,古生物學家還在秘魯南部海岸發現了另一種已滅絕的熱帶企鵝種類。這種熱帶企鵝身高約0.9米,和現代的帝企鵝個頭差不多,它們生活在約420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企鵝種類之一。[1]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種企鵝的化石殘骸,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殘骸。它們對研究現代企鵝的進化過程,以及企鵝在海洋中的分佈地點和歷史,都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在發現這些化石殘骸之前,科學家一直認為,企鵝一直在高緯度地區,直到1000萬年前,才首次游到低緯度的赤道水域生活。但新發現的化石殘骸,卻將這一時間往前推了整整3000萬年。[1]

科學家認為,自從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地球曾經歷了一段歷史上溫度最高的時期。從大約3400萬年前,即南極冰蓋形成後,地球的溫度才逐漸開始降低。而這兩種企鵝在赤道水域生活的時間,都要遠遠早於地球開始降溫的時期。

由秘魯、阿根廷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對這些在2005年發現的化石殘骸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本週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上。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朱莉婭·克拉克表示:“我們以前總是傾向於認為,企鵝是習慣低溫環境的動物——就連今天生活在赤道區域的小藍企鵝也是這樣。”克拉克說,“但這些新發現的化石,卻可以追溯到過去6500萬年中地球上最熱的一段時間。這些證據表明,企鵝到達低緯度地區的時間,比人們之前的估計還要早3000萬年。”[1]

與此同時,兩種新企鵝在進化過程中的各種特徵,以及它們的生存年代和分佈情況,也使研究人員必須對企鵝的整個“家譜”進行改寫。和地球上生活的企鵝種類不同,身形巨大的遠古企鵝擁有長而窄的喙,尤其是巨型企鵝,它的喙特別長,就像長矛一樣。克拉克猜測,這種喙很可能是用來幫助高個子的巨型企鵝吞食大型獵物。不僅如此,遠古企鵝還能潛到很深的水下,並能像現代“親戚”那樣在水面下優雅地“滑翔”,邊滑翔邊捉小魚吃。[1]

雖然從這兩種已經滅絕的企鵝種類身上能夠看出,它們願意離開南半球緯度較高的低溫水域,前往水溫更高的地方生活,但克拉克博士表示,並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高溫環境。克拉克博士說:“這些在秘魯發現的物種是企鵝家族中的早期分支,對現代企鵝而言,它們是相對較遠的遠房親戚。”她表示:“全球變暖,發生在一個相對要短得多的時間段裡。從這些新化石物種上得到的數據,並不能夠證明,氣候變暖不會給生活在地球上的企鵝帶來任何負面影響。”[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