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大的疑案《斧聲燭影》,以今人的視角,當如何解讀?

星河歷史觀


先不說斧聲燭影這事究竟是真是假,先說說“兄終弟及”有沒有必要,也就是說趙匡胤到底有沒有必要傳位給趙光義。

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武將,自導自演了一出黃袍加身之後奪走了柴榮的兒子的江山,坐上了皇位。

當時的歷史環境有些複雜,武將篡位幾乎可以說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哪個武將手裡要是有了足夠篡位的兵權卻不篡位的話,可能還會成為所有人眼裡的異類。

所以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之後,他也很擔心自己手底下的武將以他自己作為學習榜樣,將來也唱一出黃袍加身。

為了避免這個像詛咒一樣的惡性循環也發生在自己身上,趙匡胤在基本上底定了江山之後,玩了一招“杯酒釋兵權”,與之同時實施的還有崇文抑武這個政策,大有將武將地位踩到泥濘裡的架勢。

除此之外,趙匡胤或者說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又擔心如果讓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繼承皇位的話,將來很可能會因為趙德昭年幼而致使武將篡位。

當年趙匡胤也正是因為看柴宗訓年紀小不懂事,所以才敢明目張膽地黃袍加身,奪走了老郭家和老柴家的產業。

於是,便有了杜太后臨終之前的遺願,讓“兄終弟及”這一操作有了法律依據,也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不知道你為什麼能得天下?”趙匡胤看著奄奄一息的母親,說不出話來。

杜太后又問了一遍,趙匡胤才說:。“兒子能得天下,是您和我爹積善,福報落到我身上了”

這話說得太官方,所以杜太后搖頭說:“不是不是,是柴榮讓幼子當皇帝而已。如果柴榮有個大點的兒子繼位,哪有你的事?所以呀,你死了之後將位置傳給你弟弟,只有讓個年紀大的人當皇帝,江山才坐得穩。”

趙匡胤心裡一個咯噔:“兒子不敢不聽孃的話!”

杜太后卻生怕趙匡胤將來反悔,所以讓趙普將這件事記了下來,還讓趙普給趙匡胤寫了“約誓書”,大抵是不得有違此誓之類的話,然後藏在一個金匱之中,讓宮裡的太監收好。

杜太后是在961年去世,當時的趙德昭只有10歲,這時候杜太后的擔心,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976年趙匡胤去世的時候,趙德昭已經25歲了,這時候的趙德昭難道還是杜太后口中所說的“幼兒”,還不是她所說的“長君”?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在975年的時候已經打敗了南唐,基本上已經打好了大宋的基礎,武將們再想像趙匡胤一樣黃袍加身已經是不大可能的事了。

既然這時候不可能再發生黃袍加身這樣的事了,趙德昭又已經24歲了,是一個成年人了,趙匡胤將皇位傳給他的話,可以說已經不用害怕發生武將和權臣欺壓幼主,以至於趙家丟江山這樣的事了。

換句話說,這時候的趙匡胤完全沒有必要再像杜太后說的那樣傳位給趙光義,完全可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可是趙匡胤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因為他已經來不及這麼做了,因為趙光義的動作實在太快,太果決。

趙匡胤在開寶八年年底才消滅了南唐,平定了江南,可是到了開寶九年十月就發生了發生了“兄終弟及”這件事。

這個時間點是不是踩得太巧了?趙匡胤沒了後顧之憂之後,首先要做的實際上就是著手立趙德昭為太子,或者別的已經成年了的兒子也行,可就在這時候他突然就暴斃了。

試想一下,趙匡胤今晚還找趙光義喝酒商量事,第二天突然就離奇去世了,這難道不夠蹊蹺嗎?

蹊蹺到史書上只能用十二個字來記述趙匡胤的死:“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也不像別的皇帝去世之前一樣,用“上疾大漸”之類的話作為鋪墊,說他病得越來越重快不行了,趙匡胤是直接就崩了。

為什麼史書沒有這麼記載呢?因為趙匡胤之前一直好好地出現在眾人的眼前,如果直接說他病了,沒人信。

趙匡胤在九年九月的時候還到處跑呢,還去過趙光義府上呢!

所以,趙光義乾脆什麼也不說,直接六個字搞定,“帝崩於萬歲殿”!

綜合以上敘述,我認為“斧聲燭影”的真實性實際上並不低,甚至極可能連所謂的“金匱之盟”也是趙光義一手偽造。

趙光義之所以會這麼突然地製造“斧聲燭影”,這麼果決地對趙匡胤出手,我猜測當天晚上趙匡胤和趙光義商量的事很可能就是要立趙德昭為太子的事,這才讓趙光義情急之下,選擇了鋌而走險。

因為趙匡胤一旦當眾宣佈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話,趙光義就完全沒有機會了,即便金匱之盟是真的也沒用。


流浪的侯爵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趙匡胤病逝,次日其弟趙光義即位。自周朝伊始,歷朝歷代的傳位都秉承嫡長子宗法繼承製。彼時,趙匡胤尚有二子在世,次子趙德昭(時年26歲),四子趙德芳(時年18歲)。趙匡胤這一做法有悖常理,世人都認為其死因存疑,數千年來為之爭論不休。

其中,坊間流傳的斧聲燭影之傳說,大有蓋過正史之勢。

斧聲燭影的兩個版本

一、《宋史紀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

此版本中,趙匡胤有疾病在身。在一個大雪之夜,召見趙光義,囑咐後事。沒有人知道細節,只看見趙光義時不時離席,好像在躲避什麼。然後,又聽見趙匡胤用柱斧敲地,並且大聲說道:“好好做!”沒多久,趙匡胤便駕崩了。宋皇后看見趙光義十分驚奇,但是馬上連聲說:“我母子之命,皆託付於您了。”趙光義承諾共享富貴,次日即位。

二、《續湘山野錄》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此書為北宋僧人文瑩所撰寫的,較上一種說法更為神秘。趙匡胤問壽於一位神僧,神僧告訴他天晴則還有一年之壽,反之就趕緊安排後事。那日,天氣本來晴好,趙匡胤十分欣慰。不曾想,突然風雲大變,大雪冰雹驟降。趙匡胤知天命已定,趕緊找來趙光義交代後事。趙匡胤屏退眾人,與趙光義對飲。遠遠望去,趙光義時常離席,貌似不勝酒力。三鼓時分,趙匡胤用柱斧戳雪,回頭對趙光義說道:“好好做!”然後就寬衣就寢,是夜,趙光義也留宿宮中。將近五鼓之時,趙匡胤駕崩,趙光義即位。

三、斧聲燭影之後人解讀

無論哪個版本,都陳述了趙匡胤臨終之前主動召見趙光義的事實,然而世人卻視若無睹,而熱衷於分析那斧聲燭影。下面我來試著還原他們心中的作案現場。

隆冬雪夜,趙匡胤兄弟倆圍爐飲酒,趙光義突然提到想要繼承帝位。趙匡胤大發雷霆,隨手拿起身邊的柱斧就打響趙光義,趙光義趕緊離席躲避。趙匡胤有病在身,不能追趕,只能氣得用柱斧連連敲打地面,大聲呵斥:“好自為之!”

燭光突然搖擺不定,之後,內宮之中沒了聲響。大約五鼓時分,侍者入室伺候,發現趙匡胤已經駕崩。宋皇后聞訊而來,看到趙光義已經跪在地上,十分驚奇,深知大勢已去,趕緊向他求饒。趙光義次日登基。

正史之金匱之盟

世人懷疑趙光義弒君篡位,而《宋史》卻認為趙匡胤的傳位是因為母親杜太后的臨終懿旨。

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杜太后臨終之時,說道:“宋朝之所以能建立是因為前朝皇帝年幼,為了大宋的江山千秋萬代,務必將帝位傳於你的弟弟啊!”並且命令趙普記錄下來,讓趙匡胤簽字畫押,趙普也簽字“臣普書”,將此誓書藏於金匱之中,安排宮人收好。

從現場來看,知道金匱之盟的共有三人,杜太后、趙匡胤和趙普。而趙普就是金匱之盟的唯一知情人。

太宗嘗病亟,帝往視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對近臣言:“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雲。”

從《太祖本紀》中,可見趙匡胤素來對趙光義疼愛有加,且常對近臣說:“趙光義為太平天子。”因此,即便除趙普之外無人知曉金匱密旨,那些近臣也是知道趙匡胤欲傳位於趙光義的心思。近臣中當然包括心腹太監,如此,才能解釋宋皇后為何瞬間便承認了趙光義的繼位。

但是,無論怎樣,趙光義雖然沒在金匱之盟的現場,但是大體還是瞭解杜太后和趙匡胤的心思的。

三位疑似繼承者相繼離世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

不過《宋史·宗室列傳》的一段文字又讓人浮想聯翩,有人認為杜太后和趙匡胤的本意是兄終弟及,先傳位於趙光義,接著傳於趙廷美,最後傳於趙匡胤之子趙德昭。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趙光義登基後,立刻封趙廷美為開封府尹,稱德昭為皇子。

然而好景不長,979年的幽州之役中,眾人尋不見趙光義,謀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得知後很不高興。後來,趙德昭為功臣請功,被趙光義怒斥:“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趙德昭退朝後自刎而死。

981年,趙匡胤僅剩的兒子趙德芳突然病逝,時年23歲。趙廷美開始坐立不安,暗生謀反之意。正當趙光義猶豫不決之時,趙普的再度出山卻決定了趙廷美的死亡。

關鍵人趙普

趙普身為宋朝的開國功勳,深受趙匡胤兄弟的賞識,不久便官拜宰相。之後因貪腐之事被人告發,趙匡胤逐漸疏遠他,趙普從此鬱鬱寡歡。

上召問普,普對曰:"臣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退復密奏:"臣忝舊臣,為權幸所沮。"因言昭憲太后顧命及先朝自朔之事。上於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併發金匱得誓書,遂大感悟。

趙光義即位後,為趙廷美謀反之事召見趙普,趙普立刻大表忠心,回去後遞上密奏,告知金匱誓書之事。趙光義按其提示,找到了誓書,頓時淚眼婆娑,終於可以洗去弒君篡位的嫌疑了。

趙光義因此非常感激趙普,對其過往不再追究,就揣摩密旨的意思詢問趙普之意見。趙普回答:“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於是,趙廷美不久便獲罪,被貶為涪陵縣公,後憂憤而死。

分析

從我的角度來看,與其糾結於趙光義是否弒君篡位,不如將焦點集中於決定趙光義繼承大統合法性的金匱誓書和唯一證人趙普。其實,我對金匱誓書的真實性也心存疑慮。

一、趙光義和趙普實則都是金匱誓書的受益人無論趙光義弒君與否,金匱誓書的出現馬上就洗白了趙光義,而趙普的相位也因此失而復得。二、趙普的操作存疑趙普既然面見了趙光義,為何不直接說出金匱之盟的秘密,非要回去後上密奏呢?這麼做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讓史官將其載入史冊。這樣,便無人再懷疑金匱誓書的真實性了。

結語

一個斧聲燭影的故事讓趙匡胤之死撲朔迷離,然而《宋史》中反覆提及的金匱誓書卻證明趙光義繼承大統是名正言順。

但是,趙廷美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卻相繼離世,宋朝江山因此落入趙光義一脈手中,這不得不讓人再生遐想。

一般來說,受益者便是始作俑者,顯而易見,金匱誓書的受益人是趙光義和趙普。那麼問題來了,金匱誓書的真實性又當如何呢?而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就取決於此。


讀春秋思無忌


關於斧聲燭影事件鄙人曾經專門在頭條上寫過一篇文章,詳細分析了趙匡胤之死的真相,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參閱一下,在這裡簡單給你剖析一下個人認為的斧聲燭影事件。

其實斧聲燭影事件是我們現代人誤解了這其中的情節,斧聲燭影這件事在正史中沒有記錄,也就是《宋史》之中是沒有記載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宋史》是蒙古人修撰,由宰相脫脫主持編撰,如果歷史上真有這件事,那麼蒙古人沒有必要替宋朝皇室掩飾這件事情,他們甚至可以藉此大肆抨擊渲染抹黑宋朝皇室,趁機穩固蒙元政權。

但是蒙古人修撰的《宋史》對於趙匡胤記錄很官方很簡潔:

《宋史·太祖本紀》: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斧聲燭影事件一直是被野史所記載,起源於明朝中期文人陳邦瞻所編撰的《宋史紀事本末》,在這部書中陳邦瞻詳細記錄了趙匡胤駕崩前的一些行為。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斧聲燭影就是由此而來,但是即使是陳邦瞻所記載的《宋史紀事本末》中也沒有明確提到宋太宗趙光義有弒兄嫌疑。所以個人一直認為斧聲燭影完全是後人的揣測,趙光義不存在弒兄的可能性。

清代著名大學者紀曉嵐對此就曾經專門解釋過斧聲燭影事件,紀曉嵐認為所謂斧聲燭影完全是後人臆想,尤其是關鍵利器柱斧,在明代以前柱斧和我們現代人所認為的斧子不一樣,它不是利器,它是一種掛飾,是古代一種裝飾品小斧頭,也有用來鎮紙,所以它不具備任何殺傷力,趙匡胤不可能去拿一把裝飾品去追砍弟弟趙光義。

其實大家對斧聲燭影的誤解認為趙光義弒兄主要是三個問題,一個是趙匡胤當時有兩個成年的兒子,為什麼沒有傳位給兒子;再有就是趙光義繼位後對寡嫂皇后宋皇后很刻薄很不好;最後就是既然是兄終弟及,那為什麼趙光義死後沒有讓位給弟弟趙廷美。下面我簡略給你分析一下這幾個問題,然後就能還原出為什麼說趙光義不存在弒兄的可能性了。

一、趙匡胤的兒子

趙匡胤是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不好女色,所以他的兒子並不多,他實際生了四個兒子,但是夭折兩個,成長下來的只有兩個兒子,即老大趙德昭和老小趙德芳。

趙匡胤死的時候老大趙德昭年滿二十五週歲了,老小趙德芳也已年滿十七週歲,在古代來說他的兩個兒子都屬於成年了,這就是歷史上最大的疑惑,為什麼趙匡胤兩個兒子都已成年,趙匡胤去世後沒有傳位給兒子。

其實我們要了解趙匡胤所處的時代,是五代十國的亂世之尾,再說一下這其中涉及到金匱之盟問題,這個問題就源自於趙匡胤之母杜太后,他的母親杜太后是在北宋建國第二年去世,當時的北宋並沒有完成大一統的事業,實際來說最後宋朝也沒有大一統。

《宋史·杜太后傳》: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從這可以看出杜太后有感於五代十國君主頻繁更替,造成國家根基動搖,所以她希望趙匡胤立弟弟為儲君,而杜太后家教極嚴,趙匡胤事母至孝,所以才決定傳位於趙光義。

杜太后擔心是有跡可循的,因為趙家自來就有短命的基因,趙家遺傳基因就是身體不好,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五十多歲就去世了,趙匡胤大哥趙匡濟更是英年早逝,三十多歲就去世了,事實也確實如此,趙光義也不過活了五十八歲,自宋太宗趙光義之後的宋朝歷代趙氏皇帝基本壽命都比較短,除了南宋高宗趙構活了八十多歲以外。

而且在杜太后眼前就有現實的例子,趙家如何得天下,全靠後周世宗柴榮短命只活了三十九歲就死了,如果柴榮不死,以柴榮的雄心壯志和作為,他必定是能完成統一大業,可惜柴榮早逝給趙匡胤鑽了空子,趙匡胤欺負柴榮幼子柴宗訓才得以建立大宋,所以杜太后擔心兒子趙匡胤像柴榮那般英年早逝,杜太后死的時候趙匡胤的兩個兒子確實非常年幼,所以才想出了兄終弟及說法。

兄終弟及的金匱之盟只有三人知道,趙匡胤和其母杜太后以及執筆錄書者宰相趙普,杜太后兄終弟及的想法主要是想通過趙匡胤讓位給趙光義,而趙光義再讓位給趙廷美,最後由趙廷美在傳位給趙德昭,這樣通過兩位叔叔傳承給屆時更加成熟穩重的趙德昭,還到趙匡胤一系。

趙光義一直不知道金匱之盟的協議,他只知道有哥哥的口頭叮囑兄終弟及的說法,那麼金匱之盟事件是何時才讓趙光義知道的呢,是宰相趙普在趙光義繼位六年以後,受到政敵盧多遜迫害,迫不得已拿出金匱之盟交到趙光義手裡,為求保命而透漏出來的,實際上宰相趙普一直很反對金匱之盟問題,他一直建議趙匡胤直接立趙德昭為太子,但是趙匡胤卻堅決要傳位給弟弟。

關於金匱之盟史學界目前不好定論這件事情的真偽,屬於存疑問題,咱們姑且不信,再來看看主要是趙匡胤長子趙德昭方面。

如果趙匡胤真有心傳位給趙德昭的話,那麼按照之前朝代禮法應該是先立為皇太子,但是五代十國屬於動亂時代,一般都不明確立太子,通常皇位接班人都是標配即首都府尹+親王爵位,這都是皇位繼承人的標配,後周世宗柴榮就是如此接位,後周太祖郭威在明確讓外甥柴榮繼位後,立刻封柴榮為開封府尹+晉王爵位。

而趙德昭在趙匡胤時代一直沒有封親王爵位,趙匡胤時代趙氏宗親裡只有趙光義一人被封為開封府尹+晉王也就是當年後周世宗柴榮的配置,這說明了趙匡胤在生前一直就是準備讓弟弟接班的。

趙光義即位後,立即封最小的弟弟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府尹外加中書令的職務,這基本也是等同於皇太子的配置了,說明了趙光義是準備按哥哥趙匡胤的計劃繼續執行兄終弟及的規則。

趙光義繼位後不止封了趙廷美,還封了趙德昭為武功郡王兼太尉,可以說趙德昭在老爹趙匡胤死後政治地位一下提升了很多,如果說趙廷美是當時北宋政治地位僅次於皇帝哥哥趙光義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趙德昭的地位就是當時僅次於兩位叔叔,兩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從這也可以看出趙光義繼位後是想按照兄終弟及說法,先提升侄子的地位,鍛鍊他的政治經驗,再把弟弟確立為繼承人,等自己沒了,弟弟繼位再把侄子確立成繼承人,這樣皇位傳一圈又傳到了趙匡胤兒子手裡。

但是可惜半道發生了一件事情導致了趙德昭自盡,趙光義繼位後北伐幽州,帶著侄子趙德昭一起去鍍金,由弟弟趙廷美監國,結果這次北伐某夜之中趙光義的御營軍隊與主力軍隊失散了,一時之間軍中無主,眾將軍和大臣都建議趙德昭在軍中繼位,繼續帶領軍隊北伐,結果天亮了,皇帝趙光義平安無事歸來,他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

最終北伐失敗,趙光義本來就氣性不順,始終沒有對這些大臣進行封賞,因為在北伐之前太原大捷就沒有封賞,都等著北伐結束以後再封賞呢,結果趙光義氣性不順就不想給這些將軍和大臣論功行賞了。

趙德昭知道這件事後就進宮勸諫叔叔,叔侄兩人就因為這個問題爭吵起來,趙光義盛怒之下說出了“等將來你當皇帝以後再來對他們封賞也不遲。”這句話一出口就讓膽小的趙德昭記在心上,從皇宮出來以後趙德昭回家就上吊自盡了。

趙光義萬沒想到這句話居然讓生性膽小且多疑的侄子踏上了死亡之路,膽小懦弱的趙德昭被趙光義這句話嚇得自盡。

之後趙光義聽說趙德昭自盡後非常自責,後悔不該在盛怒之下口不擇言害死了親侄子,趙光義抱著趙德昭的屍身哭了很久,一直在大喊“痴兒何必如此。”

所以趙匡胤的兒子從趙匡胤時代就根本沒有繼承權,如果趙匡胤想讓他們繼位,那麼趙光義的一切官職和爵位都應該是給兒子趙德昭的。

二、刻薄寡嫂

後世人多揣測趙光義弒兄,就是因為他繼位後對嫂子也就是趙匡胤皇后宋氏非常刻薄寡恩,其實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源自於宋氏咎由自取,宋氏在得知趙匡胤去世後,她居然想篡改趙匡胤遺旨,跳過趙光義和長子趙德昭,想讓小兒子趙德芳繼位,因為宋氏和趙匡胤結婚之後沒有生育,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是宋皇后一手撫養長大,無異於親子。

趙匡胤病危時,宋皇后第一時間居然不是讓人去通知接班人趙光義,或者是皇長子趙德昭,而是派了大太監王繼恩去迎接趙德芳進宮,幸虧王繼恩忠於趙匡胤,他第一時間找到了趙光義,把趙光義帶進宮中穩定了局勢。

所以當宋皇后看到趙光義進宮後,才會在上述《宋史紀事本末》中出現“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在當時官家指的就是皇帝,宋皇后的意思就是她和趙德芳以後就要依靠趙光義了,這意思就是認栽了。

這其中多虧了太監王繼恩和太醫程德玄力證趙匡胤派他們接趙光義入宮,不然有宋皇后從中這麼插一腳,趙光義還真不太好順利繼位。

所以趙光義明白宋皇后不想讓自己繼位的原因,就是怕她這個寡嫂前任皇后身份地位尷尬,這點他體諒宋皇后,但是他最生氣的地方是宋皇后居然置國家大業於不顧,都不想讓皇長子趙德昭繼位,而是想讓小兒子趙德芳繼位,這種廢長立幼行為一旦做出來勢必會造成政局動盪不穩,置北宋基業於不顧,這才是趙光義最生氣的地方,所以他繼位後對這位寡嫂很是刻薄。

但是趙光義並沒有追究侄子趙德芳的問題,趙德芳其實就是民間戲劇中的八賢王,實際他在生前並沒有封王,趙德芳英年早逝,二十幾歲還沒來及封王就病逝了,趙光義對於趙德芳去世傷心萬分,為趙德芳罷朝五日,將趙德芳風光大葬,追封為秦王。

三、兄終為什麼沒有弟及

後世認為趙光義弒兄的嫌疑就在於既然是兄終弟及說法,為什麼趙光義死後卻不是趙廷美繼位,而是他的兒子宋真宗趙德昌也就是歷史上的趙恆繼位。

因為趙廷美死在了趙光義前面,很多人都認為趙廷美是趙光義迫害致死,實際不然,趙廷美在趙光義時代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很高,但是其實他一直是被哥哥趙光義操控在手裡,因為趙光義為人控制慾很強,所以趙廷美雖然是接班人,但是無時無刻不處在趙光義的控制之下。

尤其是後來趙光義利用趙廷美和南唐後主李煜深厚的友誼關係,利用趙廷美騙他把毒酒給李煜喝了下去,結果李煜當天就被毒死了,趙廷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害死了自己引以為畢生至交的好友,他的內心有多麼悲痛可想而知,趙廷美由此內心懷恨哥哥趙光義,他想擺脫趙光義的控制。

尤其是在盧多遜迫害趙普後,趙普為了保命曝出了金匱之盟的秘密,兄終弟及的盟約說法在朝廷廣泛流傳開來,所以趙廷美決定勾結兵部尚書盧多遜殺害哥哥趙光義,自己想提前繼位就能擺脫哥哥的控制。

結果事情敗露,盧多遜被流放,趙廷美也被廢除了繼承人的資格,剝奪爵位,流放到房州,可以想象趙廷美從皇位接班人一下變成了流放者,地位落差導致趙廷美抑鬱而終。

趙廷美死了,趙德昭死了,那麼兄終弟及的說法也就破了規矩,皇位不傳給兒子趙恆傳給誰,難道傳給老柴家嗎?

寫在最後

自清代以來史學界對於斧聲燭影事件都認為是純屬文人想當然而已,清代著名大學者紀曉嵐在修撰《四庫全書》時曾經就斧聲燭影事件和趙光義皇位繼承問題進行過非常嚴謹的學術考證,包括同時期的清代著名學者戴震等人都贊同紀曉嵐的說法,認為斧聲燭影事件純粹為後人誤會所致。

紀曉嵐評論斧聲燭影事件:“《續錄》中‘太宗即位’一條,李燾引入 《長編》,啟千古之論端,程敏政《宋紀受終考》,詆之尤力。然觀其始末,並無指斥逆節之事,特後人誤會其詞,致生疑竇,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為是書病也。”

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是合理合法也合乎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五代十國亂世還未結束,北邊契丹虎視眈眈,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一個膽小懦弱,一個平庸無為,不足以肩挑大任,所以趙匡胤決定跳過兒子傳位給弟弟,由弟弟結束亂世,希冀再由弟弟把盛世江山傳給兒子。

只是這其中趙廷美和趙德昭意外巧合的身死,讓後人倍加懷疑趙光義的真實性。金匱之盟屬於歷史存疑問題,暫且不談,但是兄終弟及的說法按照歷史資料來看確實應該是存在的,畢竟史書記載趙光義和趙廷美的職務和爵位都是當時皇位接班人的標配,既然已經是接班人了,趙光義沒有必要去冒險做弒兄的事情。

至於趙廷美和趙德昭死在了趙光義前面,只能說這是命運的巧合安排,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加大了後人對趙光義繼位合法性的揣測,即使兄終弟及說法存在,那麼趙光義也很可能破壞了兄終弟及的規則,畢竟趙廷美之謀反是真是假還是存在疑問的。


小島知風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趙匡胤駕崩於萬歲殿,其弟趙光義繼位,也留下了“斧聲燭影”這一大宋朝頭號迷案。後世評論趙光義有弒兄奪位,篡逆之嫌,他的繼位疑點重重。

原因有下:

疑點一:金匱之盟

史載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病重臨終時,曾召趙匡胤和大臣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她說趙匡胤得天下是因為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柴宗訓年少繼位,主少國疑,才讓趙匡胤有機會取而代之。她勸說趙匡胤為了大宋長治久安,要他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再傳位給三弟趙廷美,隨後再傳位給趙匡胤子趙德昭,以保江山永固。並將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這也成為了趙光義繼位的合法依據。

從時間節點來看,杜太后臨終時,趙匡胤正當壯年,根本沒有急於立繼承人的顧慮,況且杜太后又如何可以預算出趙匡胤百年時他的兒子們年少不堪大任呢?再者,趙光義最終沒有傳位給趙廷美,也沒有立侄子趙德昭為儲君,而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為什麼皇位到了趙光義手裡就是父死子繼,而不再是兄終弟及了呢?

金匱之盟是在趙光義繼位後6年才公佈的,為什麼不在登基時就昭告天下呢?而是要等了6年之久,金匱之盟是否真的存在,抑或是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得位之正,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而杜撰出來的呢?

疑點二:宋太祖暴斃

趙匡胤的死,很突然,宋史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對於皇帝駕崩這樣的大事件,寫得如此簡單,誰在場,是否有遺詔,傳位給誰,都沒有記載,這是否在掩飾什麼?

斧聲燭影最早的記載出自一個叫文瑩的和尚所寫的《續湘山野錄》,“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帝已崩矣”。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特地“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似乎是要證明太祖是正常死亡,而趙匡胤的遺體卻是“玉色溫瑩如出湯沐”,有被毒殺的可能,恰恰是這位趙光義,有用毒的前科,後蜀末帝孟昶的暴病身亡,南唐末帝李煜的離奇逝世,吳越末代國君錢俶的突然辭世,都有著趙光義用毒的影子。

趙匡胤駕崩當晚,趙光義恰巧留宿禁內,第二天便靈柩前繼位,凡此種種,讓人浮想聯翩,後世也常常詬病趙光義有弒兄篡位的嫌疑。

疑點三:宋太祖之子離奇英年早逝

趙匡胤有四子:長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其中長子和三子早夭,趙匡胤駕崩時,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18歲,都已成年,若是繼位,根本不存在主少國疑一說,但是繼位的卻是他們的二叔——宋太宗趙光義。

趙德昭跟隨趙光義攻打幽州,軍中有一次夜裡驚亂,眾臣不知道趙光義身在何處,有人謀議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得知此事後很不高興。回到京師後,很長時間沒有給北伐的功臣行賞,趙德昭跟趙光義論說此事,趙光義大怒說:“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趙德昭退朝後自刎而死,時年29歲。

趙德芳是民間演義中“八賢王”的原型,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於色,深得其父宋太祖趙匡胤的信任,甚至有傳言太祖屬意於他要立為太子。可惜二叔趙光義繼位後,他一直不受重用,作為皇帝的兒子,他甚至沒有被封王,直到23歲早逝後才被追封為楚王。

為什麼兩位侄子都早早過世,是他們知道什麼內幕嗎?還是趙光義忌憚他們羽翼豐滿後會對自己構成威脅?

疑點四:宋高宗傳位於宋孝宗

靖康之變後,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為避敵鋒芒,逃到揚州,面對金兵奔襲,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但總算是站穩了腳跟,保住了半壁江山,復興了大宋。但是他的獨子趙旉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2歲,自己也因為在南逃途中受到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竟失去了生育能力。

按理說,他應該在近室宗親中選一位侄子或者堂侄立為儲君,然而出人預料的是,他居然在民間尋訪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眘立為太子,把皇位還給了太祖趙匡胤一脈。雖說趙眘也是皇室後裔,但已是遠支宗室,從血統來講,兩人的關係已遠到如同路人。

據說,宋高宗趙構做了一個夢,夢見趙匡胤前來斥罵,說宋朝如今的局面都是當初趙光義謀奪皇位的結果,趙構醒後,便想要將皇位還給趙匡胤一系。還有一種說法,說畫像上金世宗的容貌與太祖趙匡胤相似,大家認為,這是太祖前來奪回屬於他的東西,因此才有了金軍的步步逼近和宋朝的節節敗退。

當然這只是傳言,不足為信,那麼是否有可能宋高宗趙構知道什麼皇家秘密,瞭解真相的他在經歷了重大變故後悟透了什麼,才決定把皇位還給太祖一系?


斧聲燭影到底真相如何,也許永遠是一個謎。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皇權之爭,告訴我們,對於皇權的慾望,即便是親兄弟甚至是父子,也往往會有一番你死我活的爭鬥,此時的親情已經不值一文,怪不得南朝宋孝武帝劉俊之子劉子鸞臨死前,悲呼“願來世不復生於帝王家!”


歷史流域


《斧聲燭影》是北宋一大疑案,出自《續湘山野錄》。書中記載如下: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天空清朗,星斗明燦,太祖在太清閣散步賞景,頗覺心曠神怡。忽然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急傳宮人開端門,召弟弟晉王趙光義入宮。光義到後,兄弟兩人在大內酌酒對飲,命宦官、宮嬪都退下。宮人們只能在稍遠處伺候,只見大內燭影下,光義時或離席,好像是謙讓退避的樣子。飲罷,漏鼓已敲三更,殿外積雪數寸。只見太祖手持柱斧戳雪擊地,看著光義說:“好做,好做!”說完就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當晚,光義也留宿宮內。次日早晨將五更時分,宮人在寂靜無聲中發現,太祖已經駕崩。

從記載中看作者並沒有直接說太祖之死是趙光義所為,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就只有他們兄弟二人,所以太祖之死趙光義的嫌疑最大。

《續湘山野錄》文瑩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並不是正史。那麼正史上如何記載的呢?關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有一句話概括“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只交待了太祖駕崩時的地點及年齡,至於死因什麼的都沒有。太祖去世之後繼位的不是太祖的兒子,還是太祖的弟弟趙光義。關於傳位安排,《宋史》中這樣記載“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據說杜太后在臨終時問太祖趙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說:“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說:“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這段對話被趙普寫入誓書中,藏在金匱中,故曰“金匱之盟”。這也是宋太宗趙光義繼位的依據,北宋官方文獻如《實錄》、《國史》等均承認“金匱之約”。

但歷史都是人寫的。趙光義得了天下,之後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是趙光義的直系後代,北宋官方文獻上的這些記載可信度又有多少呢?事實上趙光義直到繼位六年後才公開“金匱”之事。涉及到皇位傳承這麼重要的物件,為什麼直到登基六年之後才拿出來?這本身就很可疑。當然趙光義令人疑惑的還不止這一點。《宋史·太宗本紀》中說:“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異焉。”短短一句話透出了四個疑點:

疑點1、“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

通常新君繼位的當年還是會用前一任皇帝的年號,第二年才會改成自己的。但趙光義剛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成了太平興國元年。他為什麼這麼著急的改元?

疑點2、“涪陵縣公之貶死”

涪陵縣公是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按照趙光義公佈出來的“金匱之約”,下一任皇帝就應該是趙廷美。可在趙光義公佈“金匱之約”一年後趙廷美就被貶。宋太宗雍熙元年,趙廷美憂憤而亡,年僅38歲。

疑點3、“武功王之自殺”

武功王指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次子趙德昭,太祖去世時趙德昭已經25歲了。因為宋太祖趙匡胤長子早夭,趙廷美之後,皇位應由趙德昭繼承。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隨趙光義征討北漢返回之後,勸太宗信守諾言,獎勵出征的有功將士。趙光義聽了不高興了,說:“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賞也不遲。”趙德昭聞言惶恐不安,回到家後就自殺身亡,年僅28歲。

值得一提的是趙德昭死後不久,他的弟弟趙德芳也去世了。

疑點4:“宋後之不成喪”

宋太祖的遺孀宋皇后是大宋正式冊封的皇后,但在去世後卻沒能以皇后禮儀發喪,太匪夷所思了。

以上四點可見宋太宗繼位確實是不太合理。宋太宗去世一百多年後,北宋一位史學家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極力替他開脫,但即便如此也沒有迴避他繼位的不合理。這位史學家便是司馬光,他在《涑水紀聞》是記錄了宋太宗趙光義上位的另一個版本。

太祖在夜裡四更時分去世。宋皇后叫內侍都知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但王繼恩去跑去開封府找晉王趙光義。趙光義猶豫不敢行,王繼恩說:“事久,將為他人有!”於是趙光義和王繼恩一起積雪步行到皇宮。宋後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說:“晉王來了。”宋後看見晉王,驚訝不已,醒悟過來後哭著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官家,是宋朝宮廷內對皇帝的稱呼)。”晉王說:“共保富貴,無憂也。”

司馬光的這段記錄雖沒有說趙光義殺兄奪位,但也證明趙光義的皇位來自於強奪。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宋皇后是想讓皇子趙德芳繼承皇位。卻被太監攪了局,叫來了趙光義。再深入想想,一個太監如何有這麼大的膽子私下作主選擇皇位繼承人?只能說這個太監早就是趙光義的人了,趙光義一早就在謀劃了。宋皇后當時突然看到趙光義,無奈之下以“官家”稱呼對方,承認了趙光義上位的事實。事到如今,當然是以保全母子性命為先了。

說了這麼多再回到主題,如何解讀《斧聲燭影》呢?趙匡胤突然去世後正史潦草的記載,趙光義奪位後一系列的迷之操作......都給民間創作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你越含糊,民間的猜測就會越多,各類小說筆記就會寫的越傳奇。《斧聲燭影》不一定確有其事,但人們的猜測不會停止,即便過了上千年,這個話題依然還在討論。


華夏曆史閒聊


《斧聲燭影》歷史演繹的一折皮影戲,一場耐人尋味的兇殺案。

深夜,皇宮,兩兄弟在屋裡喝酒聊天。太監、侍衛都站在院子裡。屋裡點著燈,窗戶紙上投影出兩個人的人影,從院子的角度看,就像看皮影戲。

那麼就讓我們看看這場皮影戲的內容,起初兩個人煮酒而談,說話聲音都很小,也可以說是氛圍很好,漸漸的哥哥的動作開始變的幅度大了,用手裡的玉斧(不是想象中的斧子,而是玉斧,有的說是祭祀的禮器,有的說是權力的象徵。你也可以認為是個手把件。)不停的拄著桌子,後來聲音也大了,屋外的人就聽到哥哥說:“吾盡知,好為之。”之後弟弟出來了,當夜哥哥死了。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哥哥對弟弟說:“你做的事,我都知道了,你好好的幹吧!”就憑這句話,弟弟趙光義登基的時候,才會那麼順利,因為院子裡有好多證人。至於其他的佐證,涉獵面太廣,篇幅有限,我也不想去網上照抄,就單論這一點。

歷史是人撰寫的,一直一來人們都以為哥哥是想讓弟弟繼承大統,直到民國時期,一位學者才說否認這個關點。首先這樣事,不會在酒桌上說,因為哥哥還活著,其次就是說,也不會大聲的說,上級領導為了鼓勵下級好好工作,常用的手段。那麼為什麼那個深夜就大聲說出來呢?來看看他們除了親兄弟的另一層關係。

當時,哥哥是皇帝,弟弟是開封府尹,也就是首都市市長,這樣就不難理解了:弟弟很著急,私下裡給自己拉選票,做些小動作,被哥哥知道了,家醜不可外揚,藉著喝酒時敲打敲打弟弟:“你做的事,我都知道了,你就好好幹吧!”就像武俠劇裡一樣,哥哥知道的太晚了,也可以說弟弟已經在等這場鴻門宴了。

以上我個人關點,歡迎評論。

——頑主盤生活



頑主盤生活


斧聲燭影可以說是宋朝開國以後最大的疑案了,因為這畢竟涉及到一個封建帝王不明不白的死!



探究歷史的真相畢竟非常之難,何況沒有第三人在場!

以現代人的角度去解讀,可否得出新的結論呢?

首先是事出有因的兩個方面: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太后杜氏臨終前的話:“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趙匡胤的大兒子)。”這被稱作是“金匱之盟”,而且當時的宰相趙普就在現場。



這個時候我們還不能夠確定說,作為開國皇帝的趙匡胤是心甘情願的,畢竟此時的他已經有趙德昭和趙德芳兩個已經成年兒子。

另一個方面,發生斧聲燭影疑案的當夜,趙匡胤確實已重病在身。這是一個臨終託孤的場面。問題在於:太祖趙匡胤的本意是叫自己的親弟弟還是自己的兒子?

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再做個分析: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

玄武門之變的慘烈是一個不太遙遠的警示,唐太宗李世民殺兄逼父繼承了皇位。親兄弟之間為了爭奪皇位,相互殘殺,這樣的事就發生在昨天,太祖趙匡胤應該是心有餘悸吧。

慈母教誨,母子同願

杜太后出生名門,系官宦之家,其父杜爽被贈太師。杜太后是賢妻良母,雖然在太祖開國之初參與過朝政,但總能把握得當,對兒子諄諄教誨。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孝子,在杜太后重病期間一直侍奉左右。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樣得到天下的嗎?”然後接著說:“你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就是因為周世宗讓他的小兒子主掌天下,如果周世立的是長君,可能就沒那麼容易了!等你以後也應該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把皇位立給年長的人,這也是社稷的福氣。”

重病在身,時不我待

有母親的教誨,唐朝血淋淋的案例,也很容易定下趙匡胤傳位於弟弟趙光義的決心。況且此時的兩個兒子也剛剛成年,是慈母杜太后所說的幼主,自己親手打敗了周世宗的小兒子,將心比心不能不想。此時的自己身患重病,大去之日已不遠,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弟弟趙光義被自己分為晉王,同時又是開封府尹,歷練甚多是皇位最佳人選。而自己的兩個兒子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更沒有經過歷練參加過國家政務。



歷史的真相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但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複雜。人之常情,現代人有,古代的人也一樣存在。

在沒有確鑿歷史記載證據的情況下,讓我們拋棄偏見和猜疑,還原歷史的自然和厚重,不再賦予它別樣的色彩。


趣史雜談說


嫌疑人:趙光義

受害人:趙匡胤

案情簡要: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大宋皇室對外宣佈自己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去世。這年趙匡胤50歲,以戎馬一生趙匡胤的身體狀況來說,似乎不應該這麼突然暴卒。

同樣在案發的前一夜,也就是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死者趙匡胤曾召自己弟弟晉王及身兼開封府尹數職的趙光義入宮飲酒議事。

案發期間,嫌疑人趙光義整夜留宿宮中,並有坊間傳言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嫌疑人趙光義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死者趙匡胤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

趙匡胤暴斃後,趙光義宣佈繼承皇位,成為大宋帝國第二任皇帝。

現在根據案情發展由坊間派提出對新任皇帝趙光義弒兄篡位的起訴,同時趙光義方面也指派國家最有實力的律師為自己進行辯護。


雙方進入開庭階段,互相交換證據。

  • 原告方面證據:

一、前任皇帝趙匡胤武將出身,雖然年已50歲,然而身體健康狀況依然良好,不應該這麼快死亡。

二、死者趙匡胤在去世之前,已經有兩位成年的兒子,即次子趙徳昭、四子趙德芳,即使繼承皇位也不應該是兄弟趙光義。

三、死者趙匡胤在去世前一夜曾召犯罪嫌疑人趙光義入宮,並且留宿宮中,並有人曾看見席間雙方發生了爭鬥。

四、死者趙匡胤的兩個成年兒子,在嫌疑人趙光義繼承皇位僅六年內相繼英年離世。其中,次子趙徳昭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因受嫌疑人趙光義訓斥,自殺而死,年僅29歲;四子趙德芳於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對外宣佈因病醫治無效而逝,時年23歲。

五、時任宰相趙普曾經極力反對嫌疑人趙光義繼承皇位,主張立死者趙匡胤之子,不久趙普被罷相。


  • 被告方面證據:

一、死者趙匡胤曾在母親杜太后病重之際在旁服侍,就當著臨終母親的面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約定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當初曾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因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二、死者趙匡胤在世之時,趙光義就已經是“開封尹+晉王”,完全是五代以來皇儲的標配;而趙匡胤的兩位成年兒子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8歲)卻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過國家政務。

三、對於原告指控的死者前夕召見趙光義,期間雙方發生爭執一事,純屬子虛烏有,請原告出示目擊證人。

四、對於宰相趙普曾經反對趙光義繼承皇位一事,也輸虛構誣陷,另外再趙光義在位期間,趙普先後兩次出任宰相。此事完全可以讓趙普出來作證。

五、對於兩位侄子趙徳昭、趙德芳的去世,純屬巧合。其中,趙徳昭系思想上想不開而自殺,趙德芳因病醫治無效死亡。並且作為皇帝趙光義對於兩位侄子的去世也非常傷心。

現在雙方證據交代完畢,請各位陪審團成員做出被告是否有罪的認定。


安定郡小書生


“斧聲燭影”的典故,在官方史料《宋史》中就十二個字:“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其詳細經過則主要來源於一個名叫文瑩的和尚所寫的《續湘山野錄》,書中這樣寫道:

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南宋初年的大臣蔡惇也曾經在《夔州直筆》中記載:

太祖召陳摶入朝,宣問壽數,對以丙子歲二十日夜或見雪,當辦行計,若晴霽須展一紀。至期前夕,上不寢。初,夜遣宮人出視,回奏星象明燦。交更,再令出視,乃奏天陰,繼言雪下,遂出禁鑰,遣中使召太宗入對,命置酒,付宸翰屬以繼位,夜分乃退。上就寢,侍寢者聞鼻息聲異,急視之,已崩。太宗於是入繼。

趙匡胤猝死,這件被後世認為是北宋天字一號的重大疑案,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所載都疑點重重。通過今人的解讀,撥雲見天,我們來看看“斧聲燭影”背後真正的真相:

1、趙光義篡位之野心,趙匡胤洞若觀火

趙光義就任開封府尹之後,廣交朝野,大肆擴充勢力,擊敗了以趙普為核心的宰相集團,勢力迅速膨脹,同時也加速了自身野心的迅速膨脹,開始盯上了兄長趙匡胤的皇帝寶座。 趙匡胤此時也感受到了來自趙光義政治集團勢力的威脅,但是生性仁厚的他並沒有採取極端手段解決問題。

2、趙匡胤以德報怨,恩威並施圖感化

對待手足,趙匡胤還是仁義溫和的。首先,趙匡胤在巡幸洛陽時,打破了以往由趙光義留守京師的慣例,命其同行。 在西巡路上一同祭祀父親陵墓以及探訪夾馬營故居,希望通過這些舉動,以骨肉親情化解暴戾之氣。

其次,試探性地提出遷都。一方面為鞏固江山社稷考慮,一方面可以藉機削弱盤根錯節的趙光義勢力,雖然最終因群臣和晉王均竭力反對,無奈暫時作罷,但是,只要趙匡胤在位,遷都之事就有可能。

第三,將親生兒子德昭、德芳逐步推至前臺,在吳越錢俶來朝的重大政治活動中,首次派出德昭以國家特使的身份到宋州迎接,並讓德芳在隨後的正式國宴中一同出席。 同時,頻繁接觸四弟光美,開寶九年的短短數月間,數次駕臨光美宅第,看望慰問,有提高光美政治待遇的明顯傾向,似乎想通過扶持趙光美,藉以制衡趙光義。

3、趙匡胤猝死喪命,趙光義陰謀得逞

趙匡胤以上一系列舉動,令趙光義倍感壓力,開始醞釀取而代之。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趙光義利用與趙匡胤單獨飲酒的機會,將隨身攜帶的毒藥偷偷放入兄長酒杯中,藥性慢慢發作後,趙匡胤臥床熟睡,光義則乘機溜回晉王府,內應王繼恩繼續留在宮中偷偷觀察情況。

二十一日凌晨,等到趙匡胤毒發身亡,宋皇后命王繼恩宣趙德芳之時,王繼恩按照預定計劃直奔晉王府,遇到程德玄之後,立刻入稟晉王,趙光義得知大事已成後,在內室又做了一番安排,隨後三人迅速入宮,直奔寢殿,宋皇后在即成事實面前不得不低頭,趙光義終於登上皇帝寶座。

小編以為,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皇權的誘惑和無窮無盡的慾望,正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獨釣秦時月


《斧聲燭影》與李煜

段金訓

月光下的解憂橋

晚風撫慰著岸邊垂柳

小橋倒影斜

遊雲遮住了一輪明月

月兒出漫水中

是誰靜夜簫聲咽(ye)

曲悠長情亦切

這首小詩寫的很艱難,還有沒達之意沒抒之情,才調如此。南唐後主李煜如能穿越過來就好了,看到靜晚的雲龍湖上明晃晃的月亮、如弓小橋水中的倒影及岸邊幽幽的樹,一定能寫出悽美憂傷的詩篇來。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人。公元961年,在南京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公元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公元978年七夕是他42歲生日,作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悽美憂傷的懷念故囯,遭宋太宗忌恨,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沒有運回徐州雲龍湖邊安葬。

李煜皇帝做的不怎麼樣,詞寫的很好,千古一詞帝;留下的詞作,篇篇是精典。

宋太宗趙光義把他哥哥宋太祖趙匡胤殺了就殺了,兄弟鬩於牆,趙家家裡的事,外人不必說三道四。只是作為君主,趙家老二心眼太小,對只會寫詩畫畫,還有吃飯不讓人喂,幹那事親力親為,其他的什麼事都不懂,什麼事都不會做的李後主下了毒手,總有點說不過去,他殺的可是一代詞帝呀,徐州人到現在都恨恨不平。

42歲年齡,正是寫詩的年齡。

有人說《斧光燭影》成為宋朝最大的疑案,我說有什麼可疑的,《蓬皮杜傳》(法囯前總統)一書說:“權力是最了不起催欲劑”。為了權力,帝王家裡,什麼醜事做不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