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西漢衰敗始於武帝,你怎麼看?

萬里公子


任何一個王朝的走勢,都是一個倒V字型,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沒有誰能夠逃脫這個歷史規律的。

現在我們來看西漢。

自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稱帝,建立西漢。經過太祖、太宗、景帝三位皇帝的無為而治,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國力到達了第一個頂峰。

漢武帝即位後,利用文景之治積累下的無數錢糧,多次北伐匈奴,向南又收取百越之地。可謂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漢武帝

但是也因為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到武帝后期時,民間已經多有出現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

漢武帝有一點非常讓我敬佩的地方,他是第一個下罪己詔的皇帝。他貴為一國之主,雖然後期犯了不少錯誤,卻沒有死要面子強撐著,不肯認錯。而是很誠懇地下了罪己詔,向天地,百姓認錯!

不僅認錯,他還虛心改錯,重新恢復了文景之治時的黃老之數,無為而治。也算是及時糾偏,使大漢這艘巨輪又駛向了正確的方向,為接下來的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大漢疆域

經過武帝朝的波折,大漢通過昭宣中興,達到了國力的最頂峰。此時的大漢:

  • 北絕大漠、西愈蔥嶺、東至朝鮮、南到大海

疆域已經到達封建王朝的極致。剿滅匈奴,真正實現了對西域的掌控。

此時經濟繁榮、政治穩固、文化昌盛、科技發達、疆域遼闊、四夷賓服,儼然是極盛狀態!

和開頭說的一樣,任何事物,到達了頂峰,就將不可避免的開始走下坡路。而此時的漢朝,就處於反V的頂點位置。

漢宣帝

到漢元帝時,雖然也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情壯語,但國家已經初現頹像。

土地兼併的情況愈加嚴重,階級矛盾不斷加深,而中央集權卻接連收到削弱。加上漢哀帝時期的“再受命”鬧劇,大漢盡失人心,這才有了王莽篡漢。

漢武帝時候實施推恩令,削弱藩王勢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三綱五常之說,又大力打擊豪強,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都是有助於國力提升的。而且漢武帝后期重新實施無為而治,恢復國力。

我覺得武帝一生雖然功過譭譽都有,但總體上還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君王,他通過一系列政策和行動,其實拔高了大漢的上限,使得本來可能在他統治期就能達到的最巔峰,推遲到了宣帝時期,上承文景,下啟昭宣,和武則天的上承貞觀,下啟開元何其相似。

所以我覺得雖然漢武帝時國力有退步,但真正的衰敗應該從宣帝時候埋下隱患,元帝開始逐漸引爆,直至帝國的覆滅。


煮酒放歌


我不認同西漢衰敗始於武帝,而是從元帝開始的。

漢武帝的功勞是非常巨大的,開疆擴土,退卻匈奴,不敢隨意南犯。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為了攻打匈奴他耗費了天下財力,把整個國家推進了另一個懸崖邊上,晚年喪子,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的悲傷。痛定思痛之後,開始回顧整個人生,反思自己的過失,面對天下臣民,下發《輪臺罪己詔》。北宋的司馬光在編著《資治通鑑》的時候給漢武帝很高的評價:“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昭帝即位,霍光輔佐,經歷了國家的重大變化,以霍光的個性和觀念,都會忠實的執行漢武帝晚年與民休息的政策。政府少干涉百姓,放寬鹽鐵稅等,以緩解社會矛盾。霍光也是以周公自居,對君主忠心耿耿。在較短時間之內,更是把一個動盪不安的帝國,扭轉為一片祥和,社會穩定發展。《漢書》更是不吝溢美之詞,盛讚昭帝與霍光的關係,“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周公,各因其時以成名。”

等到宣帝的時候,宣帝以“王道”“霸道”兼用之。劉詢掌握大權,與民更始,勵精圖治,使得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中興”,從谷價來看,創造了漢朝以來的最低水準,漢武帝時期每石糧食是五十錢,漢宣帝后期,每石糧食只有五錢。人口更是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對外戰爭,更是顯示漢朝的氣魄,陳湯在上漢宣帝書寫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威加四方,漢帝國的榮耀得以延續。

宣帝的兒子元帝才是漢帝國的轉折,元帝柔仁好儒,不能感同身受父親宣帝的帝王霸術,知子莫若父,宣帝評價自己的兒子也是很不客氣:“亂我家者,太子也!”,但看在愛妻許平君的原因,沒有廢除太子。只是安排了“三駕馬車”輔政,即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以及少傅周堪。後來,元帝自以為宦官沒有家人不會結黨,開始重用宦官,石顯等宦官在當時為害一時,貽害無窮,太子太傅就是他們害死的。元帝震驚悲痛之餘,並沒有懲罰,只是訓責了。可見帝王式微了。元帝的兒子更是個不學無術,荒淫無度的皇帝,子不教,父子過,元帝更是脫不了干係。從此皇權式微,外戚和宦官開始爭鬥不朽,讓整個漢帝國走向衰落。

漢朝的衰亡從元帝開始。

我是曹誠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漢朝在武帝之前採取了無為而治,休生養息,國庫富足到空前,糧食多到發黴。錢多到串錢的蠅子都黴壞了,人口也大增,雖說有匈奴不斷侵擾,但是和親政策實施一直維繫著漢朝和平安定,從漢武帝討匈奴開始的幾十年裡,雖說把匈奴趕到了漠北逐步瓦解,但是國庫空虛,民不聊生,雖然晚年也休生養息,但是已經讓漢朝開衰敗了,後面的皇帝因為國庫空虛開始賣官,導致西漢滅亡


富元製作


漢武帝雖然窮兵黷武,打了一輩子仗,晚期國庫也確實空虛,但後來霍光輔政,漢室又有了一段時期的中興,所以說西漢衰敗始於武帝,這種說法應當是站不住腳的。

相反,“漢室盛衰,當以宣、元為界”這個觀點反倒更為大家所接受。

宣帝以前,漢朝朝政運行還是十分良好的,但自從王政君當上太后,他的兒子劉驁做了皇帝之後,開啟了漢室外戚干政的先河,自此宦官、外戚、儒臣競相爭權,空耗了漢朝的國力,最終走向衰亡。

客觀來講,漢元帝劉奭不失為一個多才多藝、品行端正的好人,作為國君,漢元帝寬容仁厚、主張仁政,照理來講遇到這樣的皇帝理應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但錯就錯在漢元帝的性格太過軟弱。

寬容仁厚最終演變成了優柔寡斷、軟弱可欺,尤其是石顯任中書令之後,出於對石顯的信任,漢元帝更是將朝政全權委託,事無大小,均由石顯決斷。於是石顯開始權傾朝野,無人不畏懼於他,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掌握在石顯手中,再加上軟弱的性格,也只能聽之任之。

石顯的上位開啟了宦官專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朝政開始敗壞,西漢王朝亦走上了下坡路。

漢元帝死後,他的兒子劉驁繼承了皇位,史稱漢成帝。和元帝相比,成帝不僅荒奢淫逸,其優柔寡斷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成帝上位,雖然石顯被驅逐出了漢室,宦官勢力也被進一步弱化,但劉驁過於倚重外戚勢力,太后王政君的八個兄弟,除了王曼早逝以外,其餘七人無不位高權重,其中五人甚至同一日被封侯,王氏一脈,如日中天,風頭儼然蓋過了劉姓皇族。

因而史學家有云“漢治夷陵,始於元帝,而其大壞則自成帝。”

外戚專權,驕奢淫逸、專橫跋扈,朝政日益腐敗,經過權力的重新洗牌,後來王莽更是推翻漢王室,創建新朝,西漢也徹底淪為歷史。


輕侃古今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武帝在位時,窮兵黷武的連年發動戰爭,確實對國家造成很大的傷害,勞民傷財,怨聲載道,大量任用酷吏,刑法又嚴峻,後期全國各地相繼又暴發農民起義。鑑於國內種種的不滿,迫不得己下了“罪己詔”昭告天下。

但如果把“西漢衰敗”這帽子往武帝身上一個人扣,那這有點太大了!也說不過去。

武帝的功績且不說,過失就得一人扛!似乎有點“欲加其罪,何患無詞”的感覺。

後來的昭帝,宣帝時期,也出現了“中興之治”的景象。國家本著“廢苛暴,勤恭儉,本務農,”的治國方針,又再現了一派繁榮景象。相比較“文景時期”的國力更加的豐厚!

細觀一個朝代的興衰史,不難發現前期“君強臣弱”,中期“君強均勢”,後期則是“君弱臣強”。而西漢的滅亡就是最好的證明。宣帝后,元帝就一個貪杯好色,不理國政的角色,漢成帝更是個縱慾昏庸,連個子嗣都沒有的人物。到了漢哀帝,平帝,漢孺子等。也就淪為傀儡的貨色。

宣帝確實是個名君,在他治理下國家是越來越強。而之後漢朝的起伏沉淪,和武帝就更沒關係,怎麼能扣一人頭上。

窮不過三代,富亦不過三代!國家也如此,理性冷靜的去看。盛及而衰,這是天道,非人力所為。

有劉邦的打江山,也必有文景守江山,也會有武帝這樣的拓江山,當然也就有敗江山的皇帝。

公正的講,武帝為了對抗匈奴,耗盡國庫。畢竟還是功大於過的。沒有邊疆的安定,國家又怎能安心的生產發展。

要知道“文景”時的繁榮,都是建立在對匈奴忍氣吞聲,和親送銀子的基礎上。而西漢國家版圖,在武帝時,才是最大的。要打仗就得要錢,要兵。這是必然的。所以,武帝沒錯。

等到異族打到頭上,才想起反抗,這又明智嗎?武帝只不過是驅除胡虜,徹底安穩邊疆而己。領土是永遠不容侵犯的,主動的出擊有什麼錯?沒有!

人就這樣,好的往往記不住,總要試圖雞蛋裡挑東西,找事!

後期的皇帝整日的不理朝政,大量的任用宦官外戚,這也怪武帝?顯然不對吧!

純屬個人看法,淺顯的說說罷了!


銘豪談史


劉邦建立漢朝後,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從秦末千瘡百孔的戰爭中逐漸恢復,

漢武帝上臺以後,繼承了文景之治的雄厚國力,開始主動出擊匈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多年的征戰,使漢朝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拖累。

從這個角度來說,漢朝確實因為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付出了很沉重的代價。

漢武帝是一位敢於反思反省的皇帝,在晚年發佈了《輪臺罪己詔》,對自己的執政進行了檢討,廢除了很多錯誤的政策,使得漢朝避免了更惡劣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漢武帝之後的幾位皇帝,都致力於糾正漢武帝的錯誤。

尤其是漢昭帝和漢宣帝,在他們統治的年代,對外和平,對內獎勵農耕,漢朝的國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復。

而且,此時,匈奴也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歸附了漢朝,北匈奴向西北遷移,漢朝匈奴的百年大戰到此落幕。

所以,漢昭帝和漢宣帝統治的那段時間,也被歷史學家們稱之為昭宣之治。

所以,我認為不能簡單的說,因為漢武帝擴張性的政策,導致國力有所衰退,就把西漢的衰落歸結為漢武帝,實際上在昭宣之治的時候,漢朝的國力可能比漢武帝還要強大。

漢朝衰落有更多更復雜的原因,尤其是外戚和宦官這對矛盾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西漢和東漢都滅亡於此。




熊爸爸講歷史


並不認同西漢衰敗於漢武帝,個人認為西漢衰敗是在漢宣帝之後,也就是漢元帝寵信宦官後

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霸主。“秦皇漢武”可以說明他的功績。

他是第一個派兵深入匈奴的皇帝;

他是第一個要求北方遊牧名族要向漢稱臣的皇帝;

他是第一個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佈太初曆的皇帝,正月為春節就是他制定的,之前是10月;

他是第一個頒佈“罪己詔”的皇帝;

他開闢了絲綢之路;打通了西域;

他“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他賜死了鉤弋夫人,母強自若,成為呂后,為漢昭帝發展鋪平道路;

他用人標準是惟才是舉,多次頒佈求賢詔,是要有能力,為國家著想的人都用。

他的汙點:聽信讒言,殺了戾太子劉據一家,不過後來保護了漢宣帝劉病已,將劉病已錄到了族譜上,後才有資格登基;窮兵黷武是漢武帝多次發動戰爭使得國家負擔太重,擊匈奴,平南越,徵朝鮮等。

來漢武帝的“罪己詔”,也為後面的皇帝指定了發展道路,漢昭帝、漢宣帝都採取方式,有了後來的“昭宣之治”。

西漢衰敗於漢元帝:劉奭。漢元帝的父親是漢宣帝,同樣也是一位霸主,其功績不弱於漢武帝,是西漢12位皇帝中4位有廟號的皇帝之一(劉備,劉恆,劉徹,劉詢)。劉奭的目前是許平君皇后,據說被霍家所害而死,漢宣帝對其愧疚,曾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元帝在位期間,出了一個響亮至今的口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但是漢元帝寵信宦官,認為宦官無後,不會結黨,放權給宦官,結果導致宦官權利增加,為後面宦官專權埋下隱患。


熾熱的小丑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表示認可這種觀點,盛極而衰這是自然法則。但是這並不代表漢武帝本人應該負這個責任。下面我具體談談我對西漢王朝整個整個脈路的分析。

劉邦在統一中原以後,主動出擊匈奴,最後被圍在白登山,許以贈物和親得以逃脫。這是漢朝屈辱的開端,從此西漢對北方遊牧民族採取積極防禦態勢,休養生息。

直到文景二帝時期,國庫充盈、戰備物質特別是馬匹數量大為增加,足以支撐對匈奴作戰。史稱文景二帝的卓越統治為“文景之治”。

漢武帝在這種國力下登基,也就是說武帝初期正是西漢盛極之時。既然國家有這個力量了,那麼掃除北方匈奴的襲擾和壓迫,必然成為漢武帝的歷史使命,他也很好的完成了使命,窮兵黷武必然導致民生凋敝、國庫空虛。

既然漢武帝蕩平了外部干擾,接下來應該恢復民生了,但是後面的皇帝不給力,以至於逐漸衰敗。

總之,我自認為西漢確實從漢武帝后期開始衰敗,但是這個責任應該後面的皇帝承擔,於漢武帝光輝無損。


中原一條蟲


我不同意西漢衰敗始於武帝這種觀點,相反我覺得西漢強盛始於武帝

之所以有西漢衰於武帝的說法,無非是因為漢武帝用光了文景之治的積蓄,而且因為連年征戰戶口減半,使得西漢彷彿回到了秦末漢初的時代。其實這種說法只是鼠目寸光的看法,我們不妨看一下漢武帝之前漢朝的內外局勢,再看一下漢武帝之後的漢朝內外局勢,答案一目瞭然。無論漢初如何富裕,始終難以擺脫忍辱偷安的名聲;漢武帝后期雖然窮困,但卻彰顯了國威,開闊了視野,壯大了自身。


小傷聊史


漢武帝確實雄才大略,所以一般都是說秦皇漢武,歷史成就極高。在他統治時期,驅逐匈奴幾千裡,解除漢朝建立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通過打通河西走廊,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華夏文明的發展。

但是人無完人,漢武帝在位54年,這個在當時的時代,都是高壽。但是古代帝王都是追求長生不老,晚年的漢武帝,寵幸有醫道的江充,聽信讒言,殺死了太子劉據,逼死皇后衛子夫,大量的忠臣之士被殺,史稱“巫蠱之禍”。儘管漢武帝后期醒悟,下了罪己詔,但是造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另外前期的對匈奴之戰,是驅逐匈奴,解除威脅,但是後期的征戰,就是為了征服,但是連年的征戰,勞民傷財,生產收到極大破壞,國庫也是日益虧空,國運受到影響。

後續的皇帝即位都較小,還出現了霍光這樣的權臣,大漢朝的國運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