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成为一个说话、办事很稳的人

先说外表,再说内在。老规矩,懒得看长文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思维导图。

外表变得沉稳

外表的沉稳,比较简单,做到三件事,你在周围人心中立刻就可以显得更加稳重。

  1. 没有表情。高大上的说法就是苏洵那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直白点说的就是不管听到、见到、闻到什么都没有表情。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普通人基本上所有想说的话都写在脸上,高兴、悲伤、愤怒、恐惧,一目了然。在协作中有表情本身不是坏事,表情以及声调本身就是为了传递信息,提升沟通效率。一句干嘛呢,从老板嘴里说出来和从儿女嘴里说出来,蕴含的信息有很大就别。当协作变成博弈,这个规则就变了,你展示的越多的信息,对方可以用来针对你的效率就越高,这时候没表情,就变成了优势,缺少判断的信息,对手很难评估和利用你的情绪。所以,很多重要的谈判都要现场谈,电话不行,就是这个道理。普通人如果做不到完全控制表情、可以放慢表情的节奏,减小表情的幅度。比如,听到笑话等3秒再笑。
  2. 话语减慢、动作放缓。《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曾国藩说:“举止要重,发言要讱。”动作慢下来,好像每个动作都经过一番思虑才做出,至于是否真的是想了、想对了,其他人不知道,其他人看到的就是你的先动脑再动腿。动作慢下来,负重前行,一身责任,每一个决策都影响深远,所以自然会慢。
  3. 声音放轻。你说话的内容重要,那么不需要站到最高的位置,用最大的声音来说。当你声音放轻,听的人要静下来,集中注意力才能听到你说什么。人的大脑内存——短期记忆只有7个词。如果你声音轻、说话慢,等你说完,他集中注意力听完,他的大脑已经内存溢出,不记得他的观点了。你不用说服他,他自己就服了。

这种表面的稳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 表面的稳重一定要区分场合,用在竞争的赛场中,这是优势,用在协作的生活中,这就是做作。
  2. 表面的稳重有不小的风险,利用普通人的认知习惯影响人,短期内会让人觉得你有智识优势,由你带领方向、控制节奏。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真的知道要往哪走,否则其实是把自己也坑进去了。
  3. 前面说的这些认知习惯都是来源,我们的文化传统。不过,现在是全球化的世界了,中国人的这种沉稳内敛在和外国人协作的时候很难被欣赏,个人主义国家,更欣赏的反而是有锋芒毕露,有野心、有攻击性、有控制欲的Alpha Male。这时候,这种表面的沉稳,就变成了复杂阴险。

内在变得沉稳

内在变得稳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靠谱,这就难多了。

  •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变得稳重

洪应明有一句说的很好:“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畚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少年不失锐气,中年更当进取,性格没有优劣之分,扬长避短才是王道。

  • 其次,内在的沉稳是个世事打磨、岁月洗练沉淀下来的东西,语速则不达

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向,逐步培养稳重靠谱气场。

  1. 意在身先。凡事先想一想,再决定怎么说、怎么做。说起来是不是很容易,好像无数次妈妈的唠叨一样。事实上非常难,借用Paul MacLean的“三位一体大脑”(triune brain)模型来说,人脑是生存大脑的优先级高于感性大脑高于理性大脑。看到危险就跑是本能,逆风而行,迎难而上是勇气。能凭借理性,控制本能是非常高级的能力,很少有人具备,需要长时间的磨练。
  2. 言之有物。调研充分、推理严密、观点清晰,自然一字千钧。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要么不说,要么每次说出来的话都精准有效,从来不浪费大家时间,每句话说出来掷地有声。
  3. 登高远望。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心怀天下,不拘小节,胸怀大志,宠辱不惊。有大目标,身边的很多小事就只是鸡毛蒜皮,不值得大喜大悲。
  4. 稳住别浪。《战国策》:“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做事稳重,不是一件事稳重,也不是前半段稳重,而是从开始到结束,从这件事到下件事,从这一关到下一关,从这局到下一局,始终很稳。
  5. 负重前行。《韩非子·解老》说的准确一些,制在己曰重,无势之谓轻。无权无势,常常人微言轻。位高权重,自然一呼百应。稳重稳重,做事稳,才能沉淀成权势重;权势重,所以更要做事稳。


君子以恬养智,以重持轻,知易行难,你我共勉。

怎么成为一个说话、办事很稳的人

希望题主和各位读者,说话、办事越来越稳;不要像疫情期不需要出差的我,越来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