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海湾战争以来,为了满足航空兵在现代空战战场上的作战需求,与军用飞机的创新发展相适应,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主要航空武器都得到创新发展。

一、空空导弹

海湾战争以来,空空导弹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发展。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第三代空空导弹,网络图

  • 第一,从单一、被动制导模式发展到复合、主动制导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军用飞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采用的红外型被动制导模式或半主动雷达制导模式的第三代空空导弹,逐渐暴露出其不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和"多目标攻击"能力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复杂条件下空战的要求,因此,美、苏(俄)等国开始竞相研制第四代空空导弹。1991年,美国研制的AIM-120"阿斯拉姆"(AMRAAM)先进中距空空导弹首先进人空军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最先进人现役、具有"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美国的AIM-120服役之后,俄罗斯在空空导弹的研制上奋起直追。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AIM-120"阿斯拉姆"(AMRAAM)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网络图

1994年,俄罗斯的P-77"阿姆拉姆斯基"(AMRAAMSKI)中距空空导弹也进人部队服役,装备了俄罗斯新型战斗机。R-77的设计思想、外形结构以及战术技术性能与美国的AIM-120相似,但在制导模式上比AIM-120更胜一筹。R-77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复合制导系统的中距空空导弹,即中段为惯性制导加指令修正,末段为J波段(10-20 GHz)脉冲多普勒主动雷达制导。目前,正在发展中的欧洲"流星"、美国FM-RAAM(未来中距空空导弹)、以色列的"德比"等空空导弹,也都采用了复合制导模式。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P-77中距空空导弹,网络图

  • 第二,具有先视先射能力。先视先射能力是空战取胜的关键。

在空战中,一旦被首先发现,被首先击中的概率就相当大。由于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采用了主动雷达或复合制导方式,使敌机不可逃逸区加大,导弹先视先射能力的提高亦很大。1992年12月27日,伊拉克空军的一架米格-23和一架米格-25战斗机闯入伊拉克南部禁飞区,被美国空军E -3预警指挥机发现,随即引导在禁飞区上空巡逻的两架F-16C战斗机对其拦截,其中一架F-16C同时发射两枚AIM-120A空空导弹,将米格-25击落。这是AIM-120导弹首次用于超视距空战并取得成功。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米格-23战斗机,网络图

  • 第三,空战范围明显扩大。

海湾战争以后的几次空战结果表明,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对空中机动目标的攻击范围远远大于第三代半主动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这些空空导弹不仅可以进行超视距攻击,而且可以进行视距内攻击。如美国的AIM-120A空空导弹,既可以在最大射程80千米外对敌进行攻击,也可以在最小射程800米内进行攻击。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AIM-120A空空导弹,网络图

  • 第四,敌识别能力进一步提高。

超视距空战的难点之一是进行敌我识别,如果导弹的识别技术不过关,不能有效进行敌我识别,贻误战机和误伤友机的情况就难以避免。第四代空空导弹通过加装双向数据链,应用雷达和红外图象导引头(双模导引头)等技术,使识别能力明显提高,在空战中再配以空中预警机引导,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打击敌机并避免误伤友机。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第四代空空导弹PL-10E,网络图

二、空地导弹

在海湾战争中,第三代空地导弹在遂行对地攻击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空地精确打击作为一种重要的空战样式出现在战争舞台上。但是,第三代空地导弹的作战使用也暴露出美国及北约各国缺乏足够的防区外导弹和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实施防区外精确对地攻击的能力。借鉴海湾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第四代防区外空地导弹,掀起了新一轮研制热潮。其中,美国发展的第四代空地导弹型号最多,英、法、俄、德、意等国次之。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海湾战争,网络图

从海湾战争爆发至今,研制成功并进人航空兵部队服役的第四代空地导弹的代表型号,主要有美国的AGM-84E"斯拉姆",AGM-158"贾斯姆"、英国的"风暴之影"、法国的"阿巴斯"和俄罗斯的X-59(AS-13)。和第三代空地导弹相比,第四代空地导弹的创新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AGM-158"贾斯姆"空空导弹,网络图

  • 第一,命中精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空地导弹的命中概率可达80%以上,其圆概率偏差约在2米以内。1990年,美国的AGM-84E斯拉姆,正式在美国海军航空兵部队投入使用,该导弹可对陆地和海上的重要目标实施计划的或随机的攻击,每一枚导弹可以装定三个计划攻击目标和1个随机攻击目标,导弹发射后既可由发射导弹的载机控制,也可由协同作战的其他飞机遥控。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AGM-84E空空导弹,网络图

在海湾战争中,1架挂载两枚该导弹的A-6和1架协同作战的A-7E攻击机,前往执行攻击伊拉克一座发电站的任务,该发电站的图像信息事先已装定到导弹的预先发射数据计算机中。A-6飞机在离舰之前已经使导弹接收到GPS的时钟数据,当飞到远离目标的起始点上空发射导弹之后,导弹就迅速截获GPS卫星信号,并在其导引下飞向目标。为保证导弹既准确命中发电站又不破坏附近的堤坝和居民住宅,专门由A-7E攻击机进行末段遥控。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A-6战斗机,网络图

在导弹距离目标大约还有1分钟时,导弹的红外成像导引头开始工作,将目标的视频图像通过导弹上的"白星眼"数据链传送到遥控飞机A-7E的座舱显示屏幕上,由飞行员选定命中目标的部位,用控制手柄通过数据链发出指令传回导弹,使第一枚导弹准确命中A-7E飞行员选定的该发电站正面的一堵护墙,炸开一个大孔。大约2分钟后,第二枚导弹又从该护墙上穿孔而过,进人发电站内部爆炸。该导弹在首次用于实战就显示出极高的命中精度。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A-7E,网络图

  • 第二,自主制导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的制导系统、红外探测器以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使第四代空地导弹不仅具有较高的直接命中概率,而且还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自主制导能力,可完全依靠弹上的制导系统独立自主地捕捉、跟踪和命中目标。2002年,英国宇航公司交付英国皇家空军的"风暴之影"空地导弹采用了惯性制导、GPS修正与高度相关修正中程制导以及红外成像末端制导的复合制导系统,使其具有"发射后不管"、自动目标识别和低空地形跟随能力。2003年3月21日,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攻击机在对巴格达的突袭中首次使用了"风暴之影"空地导弹,该导弹依靠自身的制导系统自主地飞向预定攻击的目标,将其炸毁。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风暴之影"空地导弹,网络图

  • 第三,导弹射程进一步增大。

在有效解决命中精度和自主制导能力问题的同时,西方军事大国也在增大空地导弹的有效射程上加大研究力度,通过采用发动机新技术和改进导弹弹体结构,使第四代空地导弹的射程进一步增大。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最早投入实战的AGM-84E"斯拉姆"的最大射程为95千米,已经做到在成功进行对地攻击的同时可以有效保护载机的安全,但是,美国人并没有满足于此。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AGM-84E,网络图

2003年初,进入美国空军服役的AGM-158A"贾斯姆"(JASSM)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370千米。同年3月,研制该型导弹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根据与美国空军签订的合同,又发展出AGM-158A"贾斯姆"导弹的增程型,射程提高了2.5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为美国空军发展增程型JASSM-ER导弹的同时,还自筹资金发展了超增程型JASSM-XR导弹,其射程大于927千米。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JASSM-XR导弹

三、精确制导炸弹

美国凭借其军事技术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支撑和频繁的战争实践的牵引,不断创新发展新型制导炸弹。海湾战争以来,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具有代表性的精确制导炸弹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杰达姆"(JDAM)制导炸弹。

JDAM是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的简称,原意为"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杰达姆"制导炸弹是针对第三代激光制导炸弹在战争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缺点而发展的具有全天候、防区外、投射后不管、多目标攻击能力的第四代制导炸弹,代号为GBU-29130/31/32,弹重分别约为908千克、454千克、908千克、454千克,前两个为通用爆破型,后两个为专用侵彻型。此外,还有一种弹重2270千克的GBU-37/B专用侵彻型。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搭载"杰达姆"(JDAM)制导炸弹的F-18战斗机,网络图

"杰达姆"制导炸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实用化;第二阶段是产品小型化,即在美国空/海军武库中现役常规炸弹 227千克的MK82低阻炸弹基础上,取下原有尾翼装置,装上由惯导系统和GPS接收机、外部控制舵面组成的制导控制组件,同时采用正在研制的威力更大的爆破杀伤装药和新型引信;第三阶段是在上述产品基础上加装全天候自动导引头,即采用卫星定位/惯性导航(GPS/INS)组合制导作为中段制导、全天候自动导引头作为末段制导,其命中精度设计值为3米。

具有自主式攻击能力的"杰达姆"制导炸弹,除可由作战飞机从低、中、高空实施水平轰炸外,还可实施俯冲和上仰轰炸;既可实施定轴轰炸,也可实施离轴轰炸;既可同时攻击多个目标,也可同时攻击单个目标的不同部位;既可攻击预先计划的固定目标,也可攻击飞行过程中发现的新目标。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杰达姆"(JDAM)制导炸弹,网络图

"杰达姆"制导炸弹既可供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和F-22隐身战斗机内挂,也可供普通轰炸机、攻击机和战斗机内挂与外挂。除B-2A外,已经完成改装和系统综合的载机有B一1B,B-52H,F-16和F/A-18;计划进行改装和系统综合的载机有F-22,F-35,F-14,F-15E和P-3等。美国空/海军一直在对"杰达姆"制导炸弹进行改造更新。2003年1月,美国空军投资5000万美元,改进了"杰达姆"制导组件内的GPS接收机,以提高抗电子干扰和欺骗能力。2005年9月,一架F/A-18E/F在美国加州中国湖海军空战中心,成功地进行了投放加装数据链的"杰达姆"制导炸弹攻击地面活动目标的验证试验,同时还验证了实时地将飞行中的该弹状态传回F/A-18E/F载机。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B-2A轰炸机,网络图

2005年12月,美国空军第411飞行试验中队F-22战斗机,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靶场,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超声速投放实战用的454千克"杰达姆"制导炸弹的试验,开通了该机携带"杰达姆"制导炸弹的第一阶段超声速投放包线,标志着这种隐身战斗机的空地攻击能力得到增强,在执行全球打击任务时能从更远的防区外投放空地精确制导武器。美国空军第411飞行试验中队将继续在该空军基地的靶场进行F-22战斗机飞行投弹试验,从更高的高度、以更大的速度超声速投放"杰达姆"制导炸弹,以进一步扩展该机携带"杰达姆"制导炸弹时的超声速投放包线。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f-22战机,网络图

  • 2.巨型制导炸弹。

为了既达到巨大的杀伤效果,又避免核武器所造成的污染,2003年3月,美国率先爆炸了被称为"炸弹之母"的巨型空爆炸弹。随后,美国空军又进行了几次试验,于2003年11月最终定型。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炸弹之母,网络图


"炸弹之母"重达9842千克,长度为9.1米,战斗部重8482千克,内装由铝,RDX和梯恩梯组成的H -6炸药。"炸弹之母"由安装在弹头的2个引信引爆,爆炸后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能直达地下建筑物的深处,是美国常规武库中威力最强大的炸弹。

"炸弹之母"装有弹翼和栅格式控制舵面,下落时采用降落伞减速,并在全球定位/惯性导航制导系统控制下飞向目标,使炸弹投放精度明显提高,其圆周概率误差仅为13米。被认为是地球上威力最大的精确制导炸弹,可投向峡谷地区,攻击隐蔽完好的洞穴和隧道的人口,有效地杀伤隐藏在大楼、坑道或者掩体内部的敌方作战人员。五角大楼原打算利用这种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消灭萨达姆政权的军队,但随着后者兵败如山倒,"炸弹之母"失去用武之地,前后总共只生产了14颗。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伊拉克战争

"巨型空爆炸弹"属于美国具有特定用途的专用炸弹范畴,只能使用C-130运输机载运并从其货舱后门推出,而且必须取得战区上空的绝对制空权。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GBU-39/B炸弹,网络图

  • 3.小型制导炸弹。

美国的GBU-39/B"小直径炸弹"(SDB),是为适应新一代战斗机和轰炸机实施全天候精确空地攻击要求而发展的新一代小型制导炸弹,载机为F-15E,F-35,F-22,A-10,B-1,B-2,B-52以及未来的无人攻击机。SDB体积小、重量轻,波音为它研制了145千克重的复式灵巧炸弹架,既提高了单机出动突击目标的数量,使其装载该炸弹的数量增大到4倍或以上,又保证它能用于任何战斗机和轰炸机,甚至是无人机。SDB弹体细长,硬度极高,可侵彻1.83米厚的混凝土层,和874千克重的BLU-109/B钻地弹钻地深度相当,其大威力战斗部和多功能硬目标引信可有效摧毁各种固定目标;采用抗干扰GPS/TNS制导装置的双模或多模制导系统加上双向数据链,能够确保其高度准确地命中目标要害部位,并显著减少附带损伤。

海湾战争以来,航空武器得到创新发展,机载导弹取得较大进步

BLU-109/B钻地弹,网络图

为了满足航空兵的作战需求,提高战机的生存率,适应新一代战机的发展,未来的精确制导炸弹将继续朝着导引智能化、投掷远距化、作战全天化、打击精确化、结构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空军百科全书》,航空工业出版社;

《世界空中作战八十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航空兵与空战》,航空工业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