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為何被明軍迅速滅掉?

雜學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的統治過程中,當時所面對的敵人比較多,一方面是元軍,一方面還要對付陳友諒和張士誠。朱元璋在經過了一番努力後終於在1376年時擊敗了這兩方勢力,而當時的朱元璋就只剩下元軍這個勁敵了。可是蒙古軍隊一直都是以彪悍勇猛著稱的,和漢軍相比蒙古軍隊絕對佔據優勢,可是後來元軍還是成為了朱元璋的手下敗將,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蒙古軍隊從開始向中原發動攻勢時起,就一直都以騎兵為主,騎兵也是蒙古的驕傲,即便是元朝建立後,蒙古人也始終都將騎兵作為主力,而漢軍只能算是替補。在元朝沒有建立之前,蒙古軍隊的數量無法和漢軍抗衡,當時蒙古軍隊只有不到一百萬人,雖然當時的蒙古軍隊各個精銳,可是在人數上確實不佔優勢,只不過在建立元朝後,蒙古軍隊才終於有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在後來和朱元璋抗戰時元軍已經多達兩百萬人之多,而這樣的軍隊數量其實想要擊垮朱元璋的部隊是不在話下的,那麼為什麼元軍後來會失利呢?

在朱元璋和元軍正面對抗之前,朱元璋一直都在集中火力對付張士誠和陳友諒等人,而陳友諒當時在作戰期間主要是以水軍為主,而張士誠的軍隊大部分都是騎兵居多,而朱元璋的陸軍也是所向披靡,當時朱元璋在兵器上也是佔有優勢的。後來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和陳友諒,隨後將這些軍隊納入自己的陣營中,就這樣朱元璋的軍隊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水軍和騎兵,而這些士兵都讓朱元璋的軍隊如虎添翼。

起初元軍看到朱元璋的軍隊和張士誠等人作戰時還沾沾自喜,認為經過幾番作戰後朱元璋的勢力會衰弱,但是沒想到後來朱元璋的軍隊勢力居然開始增長,和元軍單一的騎兵作戰方式相比,朱元璋的軍隊在作戰方式上更加靈活,而且這些士兵都是戰場上的精英,所以在面對元軍時根本不會懼怕。

反觀當時的元軍卻空有蒙古騎兵的威名,蒙古騎兵的作戰精神早就已經被忘在了腦後,在元朝建立後,元軍大多注重享樂,所以戰鬥力十分薄弱。元軍在面對強勁對手朱元璋時,因為過於輕敵以及失去了蒙古軍隊的士氣,只能落得慘敗的結局。


歷史課課代表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在元朝的末年,王朝腐朽、統治者昏庸導致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竟然被剛起義的農民軍追著跑,比如當時軍隊中最精銳的阿速軍,這支軍隊在強悍的蒙古軍隊中戰鬥力排名前列(之前),然而,在元末接受鎮壓起義的命令後,立馬搶了一把老百姓回來後碰到了農民軍還沒有交戰剛看到旗幟,統帥就嚷嚷快跑!快跑!

這樣的軍隊素質導致元朝軍隊在起義初期顯得不堪一擊,不過,畢竟蒙古人在對軍隊進行重新整編後元朝的軍隊戰鬥力直線上升,先後鎮壓了地方的眾多的農民起義。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最終朱元璋平定了南方,並向北發起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此時的明軍戰鬥力已經強大到可以在野戰中把蒙古騎兵打敗!

最後,在公元1368年8月2日取得了元大都(今北京),徐達從齊化門進入了大都,中原政權失去了四百年的燕雲地區重新回到了中原政權的手中。先後打敗了王保保的弟弟、元梁王阿魯溫收復了山東、河南等地,後進軍大都元順帝提前逃跑,又在打敗了王保保、李思齊等人收復了山西、陝西,此時北方大部分落入明軍手中。

之後,朱元璋又多次北伐,沉重打擊北元的勢力元朝軍隊被明軍打的落花流水。最後,於洪武二十一年被藍玉蕩平。

明軍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戰力,我想盡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人的因素

在古代,能戰勝騎兵的也是使用騎兵進行衝擊!在元朝統治中原接近百年的時間裡,中原地區也向蒙古人學習了騎兵的訓練、使用方法。當時明朝建立了非常強大的騎兵部隊,徐達、常遇春也是非常厲害的騎兵將領,對騎兵的使用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

最終在北伐的過程中打敗了元朝的統治者,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從南向北統一了全國的奇蹟。

其次,正統思想的影響

元朝畢竟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他們漢化有限雙方矛盾一直比較突出。當時元朝規定了人的等級制度,漢人在最低的等級裡面,這些都決定了漢人對元實在沒有什麼好感。

做為漢族代表的朱元璋在北伐時喊出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北伐時肯定得到北方漢人的擁護。

為後面收復整個北方打下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江楓漁燚


明朝能打過蒙古騎兵,也未必打不過清朝騎兵。

明朝,並非滅亡在清朝騎兵,實際上是滅亡在農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大西王”張獻忠手上的,多年征剿,財力、軍力耗失,而不敵清軍,如無這個前因,怎麼可能打不過總人口才幾百萬的清朝騎兵呢!


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先將女真族人統一編為,以旗幟顏色劃分黃、藍、紅、白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藍、鑲紅、鑲白四旗,旗幟鑲邊以故得名。八旗,為軍政合一組織體系,戰時為兵,平時生產的單位。 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因而稱為滿八旗。

但是,滿清欲進軍關內,入主中原帝國,僅靠幾十萬滿族人,對抗幾億漢族人,顯然力量不足。

怎麼辦,首先,將盟友——蒙古族,編為蒙古八旗,增加軍事力量。

但是,面對數量龐大的漢族人,力量還是不足,於是,又將收降的漢人軍隊,編為漢軍八旗,擴充軍事力量。

實踐證明,清軍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殘餘勢力,主要是漢軍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衝鋒陷陣為主力的。

所以說,清軍旗人,除滿族人外,尚包括蒙古族人,以及一大部分漢族人,也包括滿、蒙、漢八旗軍人的眷屬。


z山海


不是蒙古騎兵天下無敵,而是宋朝的皇帝無能,中國的皇帝制度就是一個退化的制度,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蒙古人也是中國人也遵守這條定律,成吉思汗作為第一代的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沒來得及和宋交戰就死了,從第二代起就和宋交戰,宋的皇帝已經退化和很多代了,即便是這樣也還堅持了幾十年,其間還打死一個蒙古皇帝,直到又出了一個忽必烈,而南宋這邊繼續退化,皇帝是一個不如一個,最後發展到小娃娃當皇帝,如何能對抗得了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所以亡國是必然的。而到了明朝,朱元章是第一代,就是最強的時候,而元朝經過90年退化,皇帝已經飯桶,以處第一代的雄才大略對一個退化到飯桶和皇帝,勝利不是很自然的事嗎?這充分證明了蒙古人是中國人,蒙古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完全符合中國歷史的客觀規律,蒙古在歐洲的統治也差不多是從這時失敗的。退化是中國朝代自然規律,遼兵也曾無敵,被金滅掉,金也曾無敵被蒙古滅掉,明朝退化也很快,把蒙古人趕走沒幾代,皇帝就又被蒙古人抓走了,蒙古人只有回到蒙古主原才能天下無敵,出去就得退化。


海中巖haha


蒙古騎兵的衰落,其根本就沒能逃出跟其他北方民族進入中原,面對漢族人口的絕對優勢,而導致漢化。蒙古最後的元順帝就是漢文化教育出的產物,北方民族失去自身文化,學漢族文化,自己也就把自己的軍事優勢丟掉。

元朝的中原王朝中最寬鬆的朝代,而且是不收土地稅,是收稅最少的朝代。蒙古人的人數自始至終都處於劣勢,佔領的地區太大,只能在交通要道駐防。元末各路起義軍造反,蒙古人沒有足夠兵力去剿滅。但發現這些起義軍互相爭奪地盤,互相打起來。蒙古人有點偷著樂,那就不管你們,等你們互相殘殺好了。

但沒想到,朱元璋把其他起義軍幹掉後,自己的軍隊越來越龐大,而且聚集了一批迴族將領,民間流傳的十大回回保大明,就是開國的十位將領都是回族,回族被蒙古人稱為色目人,他們跟蒙古人比較近,懂蒙古人的弱點,而且蒙古人漢化,回族因為有宗教信仰,還保持自己民族特色。這樣,最終的回回的軍隊打敗了漢化的蒙古軍隊,把元順帝趕回了蒙古草原。


滿族文化網


並不是朱元璋的明軍多能打,蒙古騎兵之所以敗給明軍,是因為元朝統治階級內部連年爭鬥,自毀了長城。而曾經天下無敵的蒙古騎兵,到了元末,也早已是昨日黃花,風光不在。


忽必烈去世後,元朝就在政治路線上發生了分歧。一派堅持用蒙古的傳統文化統治漢民;另一派則堅持忽必烈的方針,繼續學習中原文化,實行民族大融合。

眾所周知,如果一個國家連政治路線和治國方針都無法統一,那麼派系之間的爭鬥便不能避免了。

於是乎,在忽必烈去世後的39年間,元朝一共換了9個國家領導人。平均4年多一換,兩個派系為了爭奪皇位,也真是拼了。


時局的動盪直接導致國力衰微,就連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也由此變的不堪一擊。

元朝末年,隨著農民起義軍的興起,元朝的南北方一片混亂。北方是元朝內部如火如荼的爭鬥;而南方則是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農民起義軍在軍閥混戰。

可笑的是,當朱元璋統一江南,準備大舉北伐時,元朝內部的爭鬥卻還在繼續。

於是,朱元璋便眉開眼笑地開始趁火打劫了。他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將元朝統治者趕回了草原。而當年令歐洲騎士都膽戰心驚的蒙古鐵騎,竟被打得滿地找牙。

這就說明,如果要擁有一支強悍的軍隊,必須得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必須得有一位好的國家領導人,有一個團結的領導班子。

這些指標,元朝打天下時都有,所以蒙古鐵騎能橫掃歐洲。而當這一切不再具備時,軍隊就變成了烏合之眾,結果白白讓朱元璋撿了個大便宜。

不過也好,漢族重新統一了中原。


小熙為人人


在蒙古剛剛興起的時候,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蒙古族的騎兵部隊的確是很厲害的,首先統一北方地區,進一步東擴,一直打到東歐的波蘭地區和阿拉伯半島,要不是因為大汗去世,還會繼續往西歐打下去,進一步攻佔埃及。可以說在蒙古剛剛建立的時候,其騎兵部隊是相當厲害的。

但是也談不上天下無敵,舉個例子,蒙元部隊在攻打南宋的時候,特別其在攻打四川和襄陽地區,花費十幾年的時間都沒有攻破,一方面說明南宋方面防禦力強,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蒙元部隊戰鬥力有限,也談不上天下無敵。

到了元朝末年,在政治上,蒙元貴族勢力,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積極進取、勵精圖治了,而是已經腐化透頂,嚴重變質了,其軍事實力同樣也是這樣。在經濟上,天災不斷,赤地千里,糧食歉收,同時蒙古統治者不注重發展生產,也不懂發展生產,導致社會經濟嚴重遲滯不前。同時蒙古勢力實行殘暴的社會統治,被統治民族分為四大類,長期處於殘暴統治下的百姓對統治者早就有了切齒的仇恨。

我們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任何強大的勢力都有產生、發展、強大、衰敗、滅亡的過程,蒙元的騎兵部隊同樣也是這樣。從哲學上來講,蒙古軍隊敗給明朝新軍,是舊事物敗給新事物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一定要發生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每天爆點料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 。蒙騎兵來去如風,靈活機動,剽悍善戰,冷酷嗜殺,堪稱鐵血雄強的“戰鬥民族”。


元朝剛建立時,將居民劃為四個身份等級:

一等人是蒙古人,居統治階層 ,屬社會地位最高、政治待遇最優的特權等級;

二等是色目人,含西域、中亞、阿拉伯、東歐等較早被征服地區的民族,屬地位較高的統治階層;

三等是長江以北地區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渤海人為第三等級;

二四等是長江以南地區的漢人,也就是原南宋統治之民,被一律視為“南蠻”而遭打壓 。

蒙古的騎兵並不是所謂的天下無敵,蒙古騎兵戰鬥力高,是成吉思汗那個時期!

在元朝末年,由於漢化的影響和整體素質的降低,元朝的騎兵部隊早就沒有的當年的風采!

因此,蒙古騎兵並非天下無敵,最後敗給了明軍。


語文360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你還原地踏步,別人已經低頭前行超過了你。不能說元初你爺爺的蒙古騎兵天下無敵,到了元末孫子的騎兵一定天下無敵;過去的輝煌只代表過去。

首先,蒙古騎兵戰鬥力強悍,但是並非天下無敵;中原漢人也並非戰力孱弱。筆者莫要被網上的關於鐵木真及其子孫西征的故事迷惑了。蒙古滅西夏用了21年,滅金只用了23年;滅南宋用了45年,還是先滅土番國和大理,對南宋南北夾擊。蒙古騎兵在當時世界無敵不用講了,但南宋的防禦和凝聚力也是數一數二,光是襄陽城就蒙古就打了五年,可見南宋的軍事能力。合州大戰,守將王堅打死了蒙古皇帝蒙哥。但是南宋缺少騎兵,因為沒有戰馬。蒙古兵打南宋幾乎要崩潰掉,他們發現這幫看似文弱的人壓根不怕屠城威脅,而且打起仗來是真狠。所以,首先漢人實力不弱。

第二,元朝時期,蒙古人並未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而是把國內人劃分出等級,最高級為蒙古人,南人(漢人)為最低等。統治了富庶的中原後;過上了安逸富貴生活。漢人雖然地位低,但是智慧不低,形成了一批有思想見地的人。蒙古人經過多年的馬放南山的生活,作戰能力可想而知。

第三,明朝騎兵,名將徐達和常遇春的騎兵不但吸取了蒙古騎兵的優勢,還進行了優化升級。比如常遇春擅長奔襲,後期戰爭中元朝名將王保保的騎兵已經恢復了鐵木真時期的水平,可是碰上的確是更牛的徐達;騎兵加上徐達的軍事才能,王保保也自愧弗如。中原自岳飛後,明朝騎兵再次讓北方民族領教了中原人的厲害。

第五,火銃的大規模使用;其實就是火槍。著名的洪都之戰鄧俞就大規模用過,這東西的震懾作用相當棒,而且殺傷力也可以。

你不進步,老是活在過去的輝煌裡,怎能不掉隊?


嘟嘟讀讀


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為何敗給明軍?這個問題很值得耐人尋味!我覺得明軍獲勝,能夠打敗蒙古騎兵主要是有兩點原因;1、首先是注重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大力注重騎兵建設。2、再者就是蒙元內部忙於內鬥,自身實力消耗嚴重,無法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明軍身上!



在古代,騎兵就是野戰之神,強大的戰略戰場機動能力,使騎兵能夠縱橫沙場,在戰爭中往往起到決勝的作用。明軍之所以從眾多反元勢力中脫穎而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早掌握了騎兵力量,光靠步兵難以和元朝騎兵相抗衡。明軍是在馬背上征服了蒙古騎兵,一方面用堡壘城牆固守。而野戰完全是用騎兵打敗蒙古人的。很多人不信農民起義軍會有如此高配兵種,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名將常遇春,徐達都是騎兵戰好手。原因就是元朝在當時全國大搞退耕還牧,建立馬場!而後這些馬場又落入起義軍手中。騎兵是明軍能在短期內實力飛躍的一個關鍵因素,元朝在內地有一個很大的國營馬場,廬州馬場。位於安徽西部,也就是明軍起家的地方,而朱元璋掌握了廬州馬場後,一下子就擁有戰馬1000多匹,大量的資,使明軍迅速的有了和元政府叫板的資本,之後,明太祖的北上戰略也把獲取馬匹作為一個重點來抓,打山東拿下益都馬場,打河北收攬燕趙地區的軍馬。幾步下來明軍的騎兵隊伍翻了幾番。元朝騎兵戰損失後得不到補給,就只能退回到草原上了,也正是因為意識到軍馬是戰爭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朱元璋在任上大搞“馬政”。號召全國上下有條件家庭都來養馬,為軍隊做戰略儲備。





元朝農民起義一浪接一浪的時候,蒙古人竟然一門心思的打內戰窩裡鬥。忽必烈剛死不久,同屬蒙古的察合臺汗國就和大舉進犯。蒙元內鬥很慘烈。皇帝平均壽命只有32歲,多數都是因為內訌而死!無休止的內訌,和元朝滅亡有很大關係。不論何時何地蒙古人心裡永遠內戰第一,使得明軍能有喘息練兵的機會,明軍騎兵在一次次戰鬥過程中強大起來,形成了比蒙古騎兵還能打的野戰騎兵部隊,蒙元的內訌,使得明軍接連攻克數個重鎮捷報不斷。就連大都陷落時,元將王保保還帶領元軍主力在山西和元廷討價還價!最後敗局已經無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