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賠了什麼,讓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致遠影視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渭水之盟是玄武門之變之後唐太宗李世民與圍攻長安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又稱渭水之辱。唐太宗李世民像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北宋筆記小說《唐語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以求突厥退軍。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之後,唐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630年,唐滅東突厥。

東突厥鼎盛時期勢力範圍圖(7世紀)


悲傷的EVA


渭水之盟賠了什麼?!什麼也沒賠,反而賺了,李世民從來沒覺得自己受了奇恥大辱,反而是後人給予李世民極高的評價。麻煩題主在提問的時候多去上網查些資料。還有下方有一些回答者,在仔細多方參考一些資料之後,再仔細歸類總結,不要被題主帶偏了。

隋末,天下亂,邊境異族起,突厥既有“控弦者百萬之眾”,又有屬臣諸如:竇建德、李軌、王世充等漢賊。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八月頡利可汗飄飄然,趁著李世民宣武門兵變朝局未穩,統兵十萬,南下中原想去拿下李世民屁股還沒捂熱的寶座,李世民聞訊派大將尉遲敬德兵發涇陽,抵禦突厥部隊,尉遲敬德雖勇猛,但只是阻擋了頡利可汗的一支分隊,但是由其率領的主力二十萬突厥兵已抵達渭水河北岸,距離長安城只四十里路,從長安城牆上就可以看到二十萬大兵,浩浩蕩蕩,旌旗延綿數十里,遮天蔽日,但長安城內兵力只有一萬餘人,可謂是兵力空虛,再調兵救急為時已晚,關鍵時候,還是李世民這個狠角色咬牙一跺腳,帶著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親自出城找頡利可汗談判。不過也讓城內故作陣仗,以壯膽色,以作疑兵。



渭水河一分二岸,李世民與頡利可汗隔空對話,先是一通訓斥。《資治通鑑》記載“吾與汝可汗面結和親,贈遺金帛,前後無算。汝可汗自負盟約,引兵深入,於我無愧?”這贈遺金帛,指的正是之前與你的可汗盟約,贈你金帛無數,是你們背信棄義,不守盟約,難道沒有愧疚麼?實乃大不義,李世民又鎮定自若,勸說頡利可汗快快回去,看我身後大唐兵“軍容大盛”,頡利可汗眼看李世民如此泰然自若,又聽聞手下被尉遲敬德擊敗活捉,大俱。終於兩日後,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橋上,斬白馬,立盟約。頡利可汗退兵回老家,一個月後,估計頡利可汗還矇在鼓裡呢,作為報答李世民不殺之恩,送去馬三千匹,羊萬口。



至於以後突厥內部如何分裂不說,單說這渭水之盟,哪個不佩服!誰人不仰慕!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李世民果然是成大事者!


蘭陵郡主


渭水之盟是指貞觀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抗擊東突厥南侵,在渭水和敵人對峙,由於李世民剛經歷玄武門之變,根基不穩,在面對東突厥數十萬大軍壓力下,李世民能動員的兵力太少,雙方實力懸殊,李世民在大罵了東突厥背信棄義之後,在渭水的便橋上,和頡利可汗殺白馬立盟,許諾賠重金,對方撤兵,史稱渭水之盟。

究竟李世民在渭水之盟的盟約中,賠了什麼,賠了多少,正史史書沒有記載,根據《舊唐書》,東突厥事後向唐朝送了三千匹馬,一萬頭羊,由此看出,李世民恐怕是將家底搬空,賠給了東突厥,要不然對方也不會大發慈悲,回送這麼多牲畜。由於賠償的數目巨大,面對強勢的東突厥,李世民這個結果不得不接受,過程可能是屈辱的。

由此看出,渭水之盟中賠償數目巨大,使得年輕氣盛,剛登基的李世民蒙受了巨大的恥辱,所以,李世民在隨後的三年裡勵精圖治,多次擊敗東突厥的入侵,最終解除了東突厥對唐朝的威脅。

渭水之盟,雖說李世民感到奇恥大辱,但還是對唐朝有利,穩固了李世民及大唐的根基,為後來唐朝擊潰東突厥奠定了基礎。


奔走的歷史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麼?

從《新唐書》《舊唐書》記載來看,渭水之盟真相是:李世民採用了“空城計”,嚇退了頡利可汗。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李世民帶領五六個隨從,直接來到渭河邊,與頡利可汗談判。同時,長安城中的唐朝守軍傾巢出動,列陣排兵,“眾軍至,旗鎧光明,部隊靜嚴”。

李世民只帶幾個隨從就敢公開出陣,非凡勇氣極大震懾了頡利可汗和他的將士。加之李世民背後的唐軍部隊盔明甲亮,軍容整肅,頡利可汗一時不知虛實,根本無從得知唐軍人數有限、防備空虛,於是誤判形勢,認為唐軍實力雄厚,李世民早有防備,最終只得怏怏而去。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一生最經典的輝煌時刻。他在極為被動的兇險局面中,沉著應對,佈置得宜,使得唐朝躲過一次可能導致滅國的大禍,大智大勇古今罕見


太祖趙匡胤


城下之盟不在於賠了些什麼,而是他本身就是所有君王的奇恥大辱。歷史上的城下之盟都是在不對等的軍事能力之下以強迫的手段被逼簽訂的,被壓制的一方根本就沒有選擇和拒絕的能力,因而被歷代君王視為奇恥大辱。

渭水之盟中具體的賠償數字不明,但是從歷史的隻言片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唐王朝付出的代價一定非常慘痛,否則頡利可汗不會輕易的放過長安城和李唐王朝的核心命脈。具體的數字一直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先可以不去討論,但是渭水之盟暴露出了大唐防禦力量的薄弱和守備力量的不足,我相信這才是讓李世民最為恥辱的地方。

關中當時是天下的腹地要隘,長安更是大唐的心臟,本來應該是防守最為嚴密的地方,可是頡利可汗卻能夠輕易突破防線包圍長安,這是李世民這位馬上君王的最大恥辱。因為有一就有再,頡利可汗是中原的大敵,手中更有隋朝王孫。很有可能以後會年年犯京,因此李世民在此之後臥薪嚐膽,三年就集中力量打敗了頡利可汗,速戰速決。這才能夠洗刷他的恥辱。


經典守望者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

626年,發生了一件令唐太宗李世民永生難忘的事情。

當年7月,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趁李世民剛剛即位、朝政不穩,率領20萬大軍侵入中原,長驅直入來到離唐朝都城長安只有40裡的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聲威震天。

由於突厥軍隊來得太過突然,唐朝沒有做好準備,京師兵力空虛,區區數萬人馬根本就不堪一擊。

李世民琢磨著躲不過去了,帶著高士廉、房玄齡等6個人,親自去找頡利可汗談判。

李世民是一個軍事天才,也是一名談判高手。在談判中,他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一方面迅速調動軍隊前來保護長安;一方面又對頡利可汗許以金帛財物。頡利可汗要求不高,見好就收,在渭水上與李世民簽訂了和平協議,帶著大批金銀財寶,打著飽嗝滿意而歸。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李世民的退步下,一場箭在弦上的大戰終於偃旗息鼓。

這就是被李世民引為一生恥辱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突厥大軍壓境,大唐兵力空虛適當的慫一下也是以保全自己委曲求全也是可以的,但是作為我們的天可汗肯定覺得奇恥大辱!這也為後來的大唐帝國崛起埋下了伏筆,最後的結果還是好的,突厥直接被滅國了!




縱情山海間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率10萬騎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公里。在形勢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李世民只帶幾名騎兵來到渭水便橋南,隔水責問東突厥為何侵犯唐朝。頡利可汗見李世民鎮定自若,認為唐朝已有防備,就向李世民請和。雙方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訂立盟約:唐朝送給東突厥金帛,東突厥軍隊撤離唐境。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這便是渭水之盟,用現在的話就是交了點‘’保護費‘’,丟了面子!臥薪嚐膽三年後,找回來了


夜間清風83858417


關於渭水之盟,唐史上的記載是誇大了李世民的功績,突厥大軍壓進,李世民不為強敵,單刀赴會,把突厥嚇跑了,以此證明太宗皇帝強大國君的形象,其實這帶有明顯的隱諱色彩,源於當年房玄齡等人為照顧李世民的光輝,第一手的史料《貞觀政要》、《太宗實錄》等都是“刪略而成”,並且李世民親自過目,後來的唐書等史料都源於此,並且是唐代官方的文書,都是表面現象。

初唐時期形勢圖。

當然,史學家們一直有疑問,突厥幾十萬大軍傾囊而出,打到渭水之濱,都能望見長安城了,難道就被李世民帶的幾個人可呵住了?突厥人就如此不堪?突厥人在涇陽和尉遲敬德帶領的唐軍打了一仗,尉遲敬德大勝,為什麼2天后突厥更進一步到了渭水?突厥從西北而來,一日之內南侵達三百里,為什麼如入無人之境?唐早在西北駐重兵,設12道行軍總管,就是為了層層防禦突厥,結果突厥如入無人之境,涇陽又是長安城北面重要門戶,尉遲敬德所率領的精銳軍隊都不能抵擋突厥,北方已被突厥霍霍的不行了,可見真相是非常嚴峻的。

李世民畫像。

所以後來有人提出所謂渭水之盟,其實是渭水之恥,李世民狼狽之下用重金委曲求全,才讓突厥退兵,只是史料不敢記載罷了,李世民把仇恨記在心裡,回去後發奮圖兵,允許將士們在皇宮裡操練,就為了早一日能打回去,果真僅3年後,李靖率軍打過陰山,活捉頡利可汗帶回長安,李世民洋洋灑灑的說“自渭水曾面為盟,從此以來,未有深犯,所以錄此,不相責耳”,於是賞他田宅,賜予官職,報了當年便橋之仇。

而要說當年的渭水之盟,李世民到底許諾了突厥什麼,給了多少好處,估計除了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兩人,世人再無人知道,因為是撇開眾人兩人單聊的,李世民帶的高士廉、房玄齡等人都遠遠站著,不知其內容,最後的結果是劍拔弩張的突厥就此退兵了,顯然是給足了條件,其實早在李淵起兵時,就一直依附著強大的突厥,年年給金給銀給糧給女人,突厥想要什麼,派人到唐境遞個話,北方几州迅速準備,全部滿足。

3年後,李靖率軍出擊突厥,成功剿滅東突厥,活捉頡利可汗。

當年的李淵是如何滿足突厥胃口的,史料記載“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什麼意思,當年李淵就是,只要突厥不打長安你要什麼給什麼,我征伐所獲財富咱倆一起分,這才獲得突厥的支持,當年的畢可汗死了要辦喪事,突厥派人來索取財務,僅玉帛就要了三萬段,可想突厥的胃口多大,後來李世民也清口說“對突厥遺賜玉帛多至不可計”,什麼意思,多得數不過來了,個人大膽猜測,所謂“渭水之盟”估計把李世民家底都掏空了,而且年年還要上鉅額的貢物,實在是頂不住了,必須速戰速決,於是3年後削了頡利可汗,盟約解除。


圖文繪歷史


626年,發生了一件令唐太宗李世民永生難忘的事情。

當年7月,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趁李世民剛剛即位、朝政不穩,率領20萬大軍侵入中原,長驅直入來到離唐朝都城長安只有40裡的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聲威震天。

由於突厥軍隊來得太過突然,唐朝沒有做好準備,京師兵力空虛,區區數萬人馬根本就不堪一擊。

李世民琢磨著躲不過去了,帶著高士廉、房玄齡等6個人,親自去找頡利可汗談判。

李世民是一個軍事天才,也是一名談判高手。在談判中,他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一方面迅速調動軍隊前來保護長安;一方面又對頡利可汗許以金帛財物。頡利可汗要求不高,見好就收,在渭水上與李世民簽訂了和平協議,帶著大批金銀財寶,打著飽嗝滿意而歸。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李世民的退步下,一場箭在弦上的大戰終於偃旗息鼓。

這就是被李世民引為一生恥辱的“渭水之盟”。

無獨有偶,300多年後的1005年,北宋與遼國也簽訂了一份類似的協議。

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自率領大軍南下,深入宋境,逼近北宋都城東京。北宋朝野震驚。怎麼辦?當時朝廷裡有兩種意見。一是主張腳底抹油——逃跑,這以大臣王欽若、陳堯叟為代表;一是力主堅守東京,不但不跑,宋真宗趙恆還應御駕親征,這以宰相寇準為代表。

宋真宗打內心支持逃跑路線,可作為一國皇帝,大敵當前就這麼逃跑了,面子上掛不住,只好按照寇準的意見,御駕親征,北上抗敵,抵達澶州。

宋真宗來到前線後,前方將士受到鼓舞,“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他們奮力殺敵,一箭射殺遼國主將蕭撻凜。遼軍士氣為之遭到重挫。

然而,就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宋真宗接受了遼國要求談判的請求。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就達成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一共4條,最核心的內容有兩條。一是宋遼成為兄弟之國,平起平坐;二是宋朝每年給遼國30萬銀絹。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當談判結束後,宋真宗派侍者悄悄問宋朝談判代表曹利用,許給遼國多少銀兩。曹利用伸出3個手指,侍者以為是300萬銀絹,報告宋真宗後,宋真宗大驚:“太多了。”又轉而說:“還是勉強可以接受。”最後他得知是30萬銀絹後,高興極了,誇曹利用:“才30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

李世民的人生髮展軌跡,算是比較順利的。

他17歲投身軍旅,到雁門關營救隋煬帝;19歲設下“美人計”,鼓動父親李淵從晉陽起兵,加入推翻隋朝的洪流;20歲憑藉累累戰功被封為尚書令,加封秦王;23歲參加“虎牢關之戰”,以少勝多,一舉滅掉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大割據力量,唐朝統一之勢已成必然;28歲通過“玄武門之變”成為大唐王朝的新任領導人……

“渭水之盟”給了他沉重的打擊。當然,對於李世民這種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都很過硬的人來說,任何打擊都不能將他擊倒,相反,只能讓他變得更強大。

痛定思痛,在“渭水之盟”之後,李世民一方面發展經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是百業之本,有了農業作為基礎,手工業、商業、畜牧業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整個國家的經濟呈現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之勢。另一方面,李世民積極進行軍備,秣馬厲兵,特別是針對突厥的騎兵優勢,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僅僅過了3年,李世民就打響了復仇之戰。629年,李世民一聲令下,名將李靖、李績出師塞北,主動攻打併打敗了突厥軍隊。第二年,曾經不可一世的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被俘虜,送至長安。

禍害隋唐幾十年的突厥至此徹底歇菜,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一個強大的唐朝冉冉升起。

“澶淵之盟”後,北宋又是如何呢?

應該指出,“澶淵之盟”結束了40多年的戰爭,為北宋和遼國帶來了長達百年的和平,有利於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民族融合。對於北宋來說,每年30萬銀絹遠遠低於用兵的費用,簡直就是一筆劃算的買賣。而在和平之年,北宋可以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地發展經濟,所獲得的收益更是何止300萬銀絹、3000萬銀絹!百年和平,讓北宋經濟社會進入巔峰時期,相繼迎來了宋真宗的“鹹平之治”,宋仁宗的“仁宗盛治”。

然而,“澶淵之盟”也像一劑麻醉劑,讓北宋王朝的統治者陶醉於盛世王朝的繁榮裡不可自拔。在“澶淵之盟”之後,朝廷中王欽若、陳堯叟等主和派佔據了上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遭到排擠。軍事上更是“忘戰去兵”,曾經精銳善戰的禁軍部隊“武備皆廢”,不堪一戰。倒是常年駐紮於邊境戰線的陝西軍,還保持著一定的戰鬥力。

“澶淵之盟”還開啟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澶淵之盟”是遼國在戰事處於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籤訂的。在那以後,遼國經常獅子大開口,向北宋索求錢物。北宋為避免戰爭,一律照準。長期以往,朝廷上下形成了“以金錢換取和平”的意識:“凡是能夠用錢搞定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結果,北宋王朝變得更加不思進取,毫無居安思危的危機感。

1127年,當來自北方的後起之秀金國揮師南侵時,北宋軍隊基本上沒有抵抗力,讓金國軍隊輕而易舉地就打到都城東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還幻想用大量的金銀來解決戰爭,沒想到金國不是遼國,他們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於是,北宋結束了。


Sophists168


當唐太宗李世民剛剛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奪取皇位後,北方東突厥汗國的頡利可汗,就率領20萬鐵騎南下,直逼兵力空虛的長安,迫使李世民單騎赴會,簽訂“渭水之盟”。李世民將唐朝國庫中的財帛盡數拿出,才換得突厥人退兵,此事也被心氣極高的李世民,引為生平之奇恥大辱。

此刻稱霸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最早只是柔然汗國的奴隸。柔然人雖然多次被北魏王朝討伐,屢遭敗績,但仍然乘著後來北魏分裂的時機,短暫復興,直到被北齊政權的建立者,“英雄天子”高洋迎頭痛擊,損失慘重。

突厥人趁機獨立,只用十餘年時間,就將柔然汗國覆滅,取而代之,建立突厥汗國。(柔然人向東歐潰逃,常年襲擾東羅馬帝國,被歐洲歷史學家稱為“阿瓦爾人”。)

突厥成為大漠草原的主人後,在其首領阿史那家族數代英雄可汗的率領下,展現了極強的戰略佈局,甚至體現了縱觀全球的戰略眼光,東、西、南三個方向全線擴張。

在遠東地區,突厥汗國利用中國北朝的北周、北齊兩國相互爭鬥、不死不休的世仇,與之連橫合縱,令兩國天子爭相卑辭討好,乞求援助,多次出動10萬騎以上的大軍,屆入北朝內戰,竟成為整個北中國的“太上皇”,將疆土一路南推到長城腳下。

突厥汗國向西擴張,面臨的最大敵手是稱霸中亞和西域數百年的嚈噠汗國(白匈奴汗國),該國攻滅北印度的貴霜帝國而崛起,和波斯帝國常年開戰,一度迫使其稱臣,還多次入侵印度,掠劫財富。

突厥人聯合波斯,東西夾攻嚈噠汗國,歷時十年戰爭(公元558年~至567年),終於將之一舉攻滅,然後和波斯人瓜分其土地,即波斯人得中亞地區,突厥人得西域地區。

隨後就在公元568年,突厥使者訪問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該國定下了夾攻波斯帝國的新盟約。這場持續二十餘年,導致東羅馬、波斯兩國兩敗俱傷的大戰,卻讓突厥人趁勢將中亞地區也收入囊中,從而控制了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區。

突厥汗國的鼎盛時期,其疆域北起貝加爾湖,南到長城,西到裡海,東到大興安嶺,囊括了整個漠南、漠北草原、中亞和西域地區的廣闊疆土,面積約970萬平方公里,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國,亦是的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有國際影響力的草原遊牧帝國。其治下商業極為繁榮。臣屬突厥人的粟特商人,同時聯結中原、印度、中東、南俄羅斯草原多處商道,將東方的絲綢等奢侈品販運至東歐,中東地區,攫取暴利。

也正因為突厥人擴張太過迅速,根基不夠牢固,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很難長久維持如此規模的大帝國,因此隋朝使者本著“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不斷分化、利誘、挑撥其各部族首領,終於令他們分裂為東、西兩大汗國。

隋軍亦在楊素、高熲、史萬歲等傑出名將的統帥下,連年出塞,深入大漠數百里,持續打擊東突厥,終於迫使東突厥可汗屈意求和,俯首稱臣:「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隋朝越國公:楊素

然而隋煬帝楊廣統治後期,急於求成,舉措失當,國家烽煙四起,東突厥汗國一度迴光返照,宣告復興,北中國眾多軍閥亦紛紛爭相投靠,突厥人也多次出兵介入中原混戰,就中漁利。

等到唐王朝迅速統一,戰爭中錘鍊出了一批以李世民、李靖為代表的傑出統帥和精兵強將,次第消滅那些臣屬東突厥的割據軍閥,多次擊退東突厥大舉入寇,令其再不能掠劫中原財富來維繫統治,對天災抵禦能力、對臣屬各部族的統御能力大幅度降低,薛延陀人、回紇人紛紛起兵反叛。

終於,唐軍由李靖統帥,蘇烈(蘇定方)為先鋒,突襲其國都定襄,俘斬十餘萬眾,俘虜頡利可汗,滅亡東突厥汗國。

大唐衛國公:李靖

頡利可汗被捉到長安,給太上皇李淵和皇帝李世民跳舞助興,大唐帝國一雪渭水之恥,僅僅用了3年時間!

隨著唐王朝的強盛,西域東部地區也紛紛臣屬於唐朝,數十年後,老將蘇烈率軍攀越蔥嶺,一萬唐軍鐵騎大敗西突厥騎兵十萬,西突厥汗國同樣被唐朝攻滅。

大唐邢國公:蘇烈(蘇定方)

武則天執政時期,突厥降服部眾逃歸漠北草原,建立後突厥汗國,因武則天為篡位易代,殺害程務挺、黑齒常之、王方翼等良將,是以武周王朝對突厥人的壓制不利,令其再度復興,建立後突厥汗國。

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整頓軍政,富國強兵,終由王忠嗣統領大軍,會合回紇人將後突厥汗國徹底攻滅,突厥可汗烏蘇米施的首級被傳首長安。

唐朝清源縣公:王忠嗣

從此一部分突厥人遙遙遠遁,不斷西遷,征服中亞、中東多個當地民族,使之突厥化,建立了多個聲威煊赫一時的大帝國,如塞爾柱帝國、帖木兒帝國,最出名的當然是延續600餘年,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留在漠北草原上的突厥部族,被新興的回紇人、突騎施人所同化。而在中原的突厥人,則同樣歷時數百年光陰,融入了漢民族,源出西突厥的沙陀部族,在五代十國時期,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等王朝。

唐朝末年,沙陀人首領李克用,協助鎮壓黃巢起兵有功,被封為晉王、河東節度使,據有晉陽堅城和表裡山河的要地,長期和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區的後梁王朝建立者朱溫抗衡。

晉王:李克用

李克用的兒子和義子合稱“十三太保”,三太保李存勖是他的親兒子,後來繼承他的權位。其餘如李嗣源、李嗣昭、符存審都堪稱一時名將,共同輔佐李存勖攻滅後梁,建立後唐王朝,是為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李存勖

等到李存勖寵信優伶,荒疏國政時,李嗣源起兵取而代之,息兵養民,是為後唐明宗,令戰亂了幾十年的天下得以粗安。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取代後唐建立後晉王朝。後晉被契丹攻滅後,後晉河東節度使、沙陀人劉知遠又號召北方各方鎮,驅逐契丹人建立後漢王朝。劉知遠死後,漢人大將郭威取代後漢,建立後周王朝,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建立北漢政權,依附契丹遼國,和後周、北宋抗衡,終於被宋太宗趙光義攻滅。作為突厥人別支的沙陀人也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北宋王朝尚有兩位皇后有沙陀人血統,一位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孝章皇后宋氏,她的祖母是李存勖的女兒、後唐義寧公主公主李氏,生母是劉知遠的女兒,後漢永寧公主劉氏;

另一位是宋仁宗趙禎的皇后郭清悟,她是北宋重臣郭崇的孫女,而郭崇的父祖為沙陀人代北酋長。

這兩位皇后的家族譜系和事略,剛好映證了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源出突厥的沙陀人,漢化融入漢族的過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