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思想對兒童早期教育的啟示,做父母的該看一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早期教育在人類成長和個人能力發展中的重要性。這些認識都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的,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這些研究結果也都具有一定的相對性,並且也都要求採用一定的科學的教育措施。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對這些科學理論與認識往往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僅僅聽說早期教育有利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就誤認為早期教育就是越早教育越好,不注重對兒童興趣的培養,而一味的追求用高深的知識去灌輸,要求兒童死記硬背,結果常常是適得其反的。可以看到這類對某些教育理論有所瞭解但認識不深的家庭,經常會出現教育措施盲從的現象。

這些父母在教育方面往往有如下一些特徵:1.盲目地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不能順應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拔苗助長;2.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以至於孩子沒有了與同齡夥伴玩耍遊戲的時間;3.父母盲目誇耀孩子在智育方面的小小的成功;4.將孩子的成長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作為炫耀的資本。

老子的“無為”思想對兒童早期教育的啟示,做父母的該看一下

老子的“無為”思想正是化解這種現象與深植於這些父母心中的不合理信念的利器。“無為”一詞照字面上理解是消極不作為,不做事或無任何行動。其實,老子的“無為”正是要去為的,是積極的、動態的、創造性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它包含了老子對於人生哲學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1.教育應“順其自然”

所謂順其自然,就是順任事物的自然本性,以及因性而動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規律。心理學對孩子身心發展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是:學習作為個體變化適應環境變化的活動來說,需要以個體一定的成熟為自然前提,而成熟則為學習提供物質的可能性。實踐證明,學習並不以教育者的意志為轉移,教育並非萬能,在一定階段上,學習什麼,從何開始,都要以學習者相應的成熟為條件。強行教一個語言器官和其它機能尚未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嬰兒演講,肯定是行不通的。這就如同在早晨要求孩子把早飯、午飯甚至晚飯一起吃完一樣。而且這種超過兒童身心發展限度的強制性學習,對兒童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因為,它不僅會使兒童的大腦負擔過重,同時這種由外部強行灌注的方法,只能訓練兒童的機械記憶,而不能使兒童變聰明,這樣做只能是抑制了兒童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種傷害將直接影響他今後個性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增長。

事實證明,如果學習的要求與其相應的成熟狀態相距太遠,不是徒勞無功,就是得不償失,因此,早期教育要注意適時性,不宜過早。只有仔細地觀察,發現嬰兒或兒童的身體、心理機能已經達到了某種學習所需要的機能要求時,不失時機地引發他們的興趣,抓住教育的機會,才能使嬰兒或兒童順其自然地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強大的自發學習的能力,當他們的身體與心理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他們會對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發展的行為與事物產生強烈的興趣,甚至可以在一種忘我的狀態中專注於他們自己的學習。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的,有時僅僅是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與一些合適的物品,在保證孩子們的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自由自發地去學習。

老子的“無為”思想對兒童早期教育的啟示,做父母的該看一下

2.教育應“以靜制動”

老子說:“靜為躁君,躁則失君”。靜定是躁動的主帥,如果躁動了就失去了主帥的地位。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對早期教育或兒童興趣班的熱情都超過了孩子對此的熱情。仔細的分析這種現象,可以看出父母的急功近利。父母們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把孩子心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孩子在智育或者對某一種技能的掌握上放在了第一位。而他們對此的特別關注往往也會使孩子感覺到父母的用心不在自己,而在他們無法理解的事物上。這樣也就使得孩子對父母以及興趣班產生一種莫名的疏離感與反感。很多情況下,孩子是能夠感覺到真正的關心、愛護與假借“愛”的名義的行為之間的區別的。

教育應該是以靜制動的“為”,就是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切記自己不是成長的主體,不應該躁動。父母與其躁動的表現出他們功利性的關注與熱情,不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於點點滴滴之中去培養孩子的直接興趣,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孩子身心的和諧的發展之上,讓孩子依據自己的興趣與天賦自發的去完成自己在技能與智育方面的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做的是以靜定的心態,統觀全局,給孩子以正確的指引和必要的幫助:在孩子失去信心、需要鼓勵時給予支持,在孩子失去堅持的意志時給予適度的督促。

老子的“無為”思想對兒童早期教育的啟示,做父母的該看一下

3.教育應“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認為真正高明的人生態度是以道觀物、為而不爭,用一種超越的心態,積極去做,不因為得失而悲喜,不因為榮辱而累心,一切順應自然。這種人生態度落實到教育方面,就是使孩子“不敢為天下先”。許多人認為“不敢為天下先”是一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而老子卻有一番他自己的道理。他從事物矛盾兩面的對立統一、相反相成、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觀點出發,提出了“不敢為天下先”的人生哲學。老子教導人們在進取的過程中,不要掉以輕心、妄自尊大,要時時保持一種謙虛、學習的態度,虛懷待物;要知道以退為進、功成身退的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些父母盲目過分地誇耀孩子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小小的成功,並且將這些小小的成功與孩子的品德或是成年後可能取得的成就掛鉤,使得孩子形成自以為是的心態,變得心胸狹小,不能容人容事。老子認為人生要想成功並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就要善於保持謙下、柔弱的地位,因為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由下向上,由後至前,由柔弱到剛強的矛盾轉化過程;從發展上看,謙下、柔弱最終是要戰勝高傲與剛強的。而任何稍有閱歷的中國人都明白,在東方文化中,謙虛、弱小的人總是更容易得到幫助與指導。當一個孩子養成了處處爭強好勝的習慣與高傲自負的心態時,他也就會失去甚至拒絕很多對他來說很重要的幫助與指導。

老子的“無為”思想對兒童早期教育的啟示,做父母的該看一下

4.教育應“不為私”

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教導人們要發揮創造的動力,而不可伸展佔有的衝動。而有些父母卻喜歡將孩子的成長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作為炫耀的資本。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可以看出這些父母並沒有把自己的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完全的、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而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資產。有些父母在孩子小有成績時往往極盡寵愛與狎暱,在孩子偶爾的失利時又極盡責難與羞辱。他們給予孩子的愛是自私的、苛刻而有條件的。

在中國文化中,“孝”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它與西方文化中的感恩有著許多共通之處。但是,有些父母卻用“孝”這個概念來美化他們的自私,作為他們給予孩子自私、苛刻、有條件的愛的理由,他們毫不關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心理的、情感的安慰與文化的、價值觀念的建造。在這種“愛”裡成長起來的孩子,最後終究會因為缺乏發展的原動力而舉步維艱,終究會因為體會不到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失去前進的方向;只有當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外界的幫助,對自己的成長經歷有一個徹底的反思、清理以後,他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成長的方向。

然而,此時他們已經消耗了太多的生命的能量,不可能再達到原本在無條件的愛裡成長所能達到的生命高峰了。當然相對於那些終身都將處於混沌中的孩子來說,那已經是很幸運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