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安文《〈清静经〉选解》

关安文《〈清静经〉选解》

《清静经》选解


关安文《〈清静经〉选解》


一、前言:世至今日,物富人智已达至极,然趋名逐利乃人之常情,心之常态。但今人之少数者此心过强,而致其常处浮躁难安甚或不堪重负之态,故借此《经》为方,以期有清热静心安神之疗效。

二、先解:欲读经文,下面之词须解:

1.老君:神话之老子,此文即直言“老子”。本文题目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疑为后人托名之作。

2.道:含义有二:一为天地之自然法则;一为人类社会规律。简言即法则、规律。

3.德:独关人类而言,即人类为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而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思维言行方面的习性和准则。


关安文《〈清静经〉选解》


三、原文(四段)节选(一、二段):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其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关安文《〈清静经〉选解》


四、译解:

老子说:大道看不出形状,却能促生天地;大道没有情感,却能使日月不断运行;大道无法说清,却能使万物生成并得以长养。(此言偏于客观唯心,实际上是先有天地日月万物,后有大道。只所以如此而言者,其因有二:一是偏于强调大道作用之大;二是作者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叫它“道”。“道”这东西,有的清明,有的混浊。天就显得清明,地就显得混浊;男子就显得清阳,女子就显得浊阴。天就显得好动(变化),地就显得好静(平静)。男子就显得好动,女子就显得文静。天体中沉凝的东西下降积成土地,空气中雨沫水滴下流,从而滋生万物。清纯是污浊的源头,运动是静止的基因。人们能经常处于清纯平静的状态,天地万物就全能适得其所。人的神态乐于清静,而人的心念却去干扰神态;人的心态乐于平静,而人的欲念却去干扰心态。人能经常排遣其欲望,而心态自然就平静;澄净心中杂念,而神态自然就会清静,各种欲念自然不会产生,各种毒害就会消除。之所以不能做到这样的原因,是心念没有澄净,欲望没有排遣。能排遣掉欲望的人,向内观察自己的心态,心里没有念想;向外观察自己的形体,连自己的形体也看不见(置身心于度外);向远处观察物界,在物界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心念、身体、物质这三种既然都看不到,看见的就只是空无。看待心、形、物也是空无,那这种“空”就是无所不空。所看见的都没有,那没有的“没有”也就空无。既然什么都没有(视而不见),那心灵深处就经常处于寂静。心态寂静得无所寂静,那欲念怎么能产生?欲念既然不能产生,就是真正的心静神清了。以真实平常的心态应对物质、人事,就能得到真实正常的为人德性。这样经常应对就能经常获得神清心静。能象这样神清心静,就渐入(做人处事的)真道(法则规律)。既然进入了真道,名义上也就得了“道”;既然名义上叫得道,实际上并不算得道,这是为教化众生,才叫得道,(有点诱导众生逐步深入真道之意),能觉悟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传授圣明大道。


关安文《〈清静经〉选解》


老子说:高尚之人与世无争,低俗之人喜好争执。道养较高的人不有意体现道德(依道而为已成习惯),道养较低的人执意去体现道德(名利观使然,唯恐别人看不出自己有道德)。执意去体现道德的人,实际上不明白何谓道德。众人所以不能知道得道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贪妄之心。既有贪妄之心,就会联想到各种东西(主要指名利)。既想着各种东西,就产生贪求之心。既产生了贪求之心,就有了烦恼。有了烦恼和妄想,就忧扰困苦人的身心,也就会使人遭受污浊和屈辱,坎坷终生,心神常常沉于苦海,永远偏失真道。而真实正常的道性(自然法则与社会规律)只有善于和勤于体悟的人自会得到,能够通过体悟而得道之人,心神就自然常处清静状态了!


关安文《〈清静经〉选解》


五、后语:

最后送同道众生两言作为“药引”一并“服”之:首句:道通天地有形外,德合古今无意中(宋代哲学家程灏诗句,下句为我本人修改之句,原句为“思入风云变态中”)。次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经》结束语)。

(此文曾在《醴泉文艺》上发表)



关安文《〈清静经〉选解》


关安文,男,1956年生于陕西麟游,民盟成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识渊博,为人低调,系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曾任麟游县进校副校长并多年主讲《大学语文》《文学概论》《美学概论》等课程,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随笔、诗词百余篇(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