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翠翠能不能等来意中人,答案就在书中

01

《边城》是奠定沈从文文学地位的不二世作。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评选文章涵盖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所有以中文写著的小说,沈从文的《边城》仅次于鲁迅的《呐喊》,拿了亚军。

沈从文《边城》:翠翠能不能等来意中人,答案就在书中

湘西小镇边城

但是更多人觉得单凭一篇文章的实力,《边城》无疑是第一。

这部兼具抒情诗语和俊雅美文气质的小说,生动描绘了湘西纯真古朴的地方风情,也留下了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结局。

02 三个人的情感纠葛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城里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人情变故,世事沧桑。

从四川下湖南必经茶峒小城,而茶峒和川路之间又被一条大河阻隔,河上一位撑渡船的老船夫,在此摆渡五十载。

老船夫膝下无儿无女,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的母亲生下她后投河自尽,父亲在她还没出生时已服毒自杀,两个年轻人为了爱情离开人世。

痛失爱女的老船夫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外孙女,一晃眼翠翠已经出落得生机盎然,散发着蓬勃气息。

沈从文《边城》:翠翠能不能等来意中人,答案就在书中

翠翠看龙舟赛的剧照


茶峒城里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佑、傩送,都爱上了这个活泼灵动的渡船女。傩送早两年在端午的龙舟赛上对翠翠一见钟情,天佑见到翠翠后也是情难自抑。

沈从文《边城》:翠翠能不能等来意中人,答案就在书中

天佑对翠翠一见钟情

天佑让部队上的老马兵探老船夫口风,老船夫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走车路让天佑爹带着聘礼来结亲,走马路就自己到对面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只要翠翠欢喜,他就可以。

天佑爹让老马兵带了聘礼去结亲,老船夫跟翠翠挑明才发现,翠翠对天佑没热情,原来翠翠懵懂中已对傩送芳心暗许,老船夫犯了难不知如何回复天佑。

这时候砦子上的王乡绅也看中了傩送,想用一个新碾房做嫁妆,让傩送与自己女儿结亲。傩送向哥哥天佑剖白心迹,两兄弟决定公平竞争,半夜去山崖上为翠翠唱歌,翠翠选中谁,谁就和翠翠结亲。

天佑先提了亲,唱歌坚决让傩送先来,傩送的歌声晃动了翠翠的灵魂,天佑自知与翠翠结亲无望,戚戚然带船下河,不幸被淹死在滩中。

傩送生气老船夫吞吞吐吐害死兄弟,不再去山崖上唱歌,傩送爹也对老船夫间接害死儿子难以释怀,两家人开始显生分。

老船夫自知天命不多,想尽办法撮合傩送和翠翠,没想到欲速则不达,让傩送爷俩更反感。

老船夫吃了梗子,郁郁而终,傩送下河未归,翠翠接了渡船,开始等着傩送回来。

有很多人做过分析,大多猜测翠翠和傩送是悲情结局,觉得傩送不会回来,翠翠也只能在渡船上孤独终老。

其实故事的结局,沈从文已经在文中埋下很多伏笔,所有的伏笔都指向,那是一个更值得期待和等待的美好结局。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一下,这些伏笔都在埋在哪里。

03 傩送的感情是暗示

虽然天佑受老船夫无意的刺激送了性命,傩送恼老船夫但不恼翠翠,他仍然放不下心里的翠翠。

傩送下滩上山回到家中,想把女儿嫁给他的王乡绅派人来探口风,傩送若愿意娶王乡绅女儿,王乡绅就送他一座新碾房当嫁妆。

沈从文《边城》:翠翠能不能等来意中人,答案就在书中

王乡绅女儿

傩送爹问傩送是什么态度时,他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房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房,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沈从文《边城》:翠翠能不能等来意中人,答案就在书中

傩送见到长大后的翠翠,满眼含情

王乡绅提亲的事传到老船夫的耳朵里,老船夫忍不住找傩送探虚实。傩送怼走老船夫后,和身边脚夫的聊天也把他的心意说得清清楚楚。

脚夫劝傩送要碾房,傩送说:“我回来时和我爹爹去说,为你向中寨人做媒,让你得到那座碾房吧。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大老(大老即天佑)是他弄死的。”

从傩送的话里不难看出,他对翠翠的感情并没有因哥哥遭逢的变故而减弱,他依然清晰的明白自己感情的指向,富足的碾房主依然斗不过贫苦的破渡船。

一句“命里只许我撑个渡船”,意思还没有那么清晰的话,“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再没有比这句更直接的情感剖白了。这句道出的不仅是傩送的深情,还有他的长情,以及虽对老船夫心生不满,仍不愿违背本心的诚恳朴实。

这么一个长情的人,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他离开茶峒后忘记初恋,这和一个人的秉性人格不符合。

所以,也许傩送还需要时间,不过这个时间不等于永远。

04 傩送的见面是暗示

天佑离家到遇难以及后来的很长时间里,傩送都不再去对面山崖上为翠翠唱歌。

傩送先下长滩寻天佑尸骸,寻找无果他没有消沉,日子还要继续,人活着就要为生存努力。

回家整顿后傩送又背货走山路上四川,背货上四川的路是要过翠翠家门前大河的,过河就要坐翠翠和老船夫管理的渡船。也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傩送并没有因为哥哥的去世迁怒翠翠,他迁怒的是老船夫。

老船夫太偏爱翠翠,担心翠翠母亲走的路,再次发生在外孙女身上,所以顾虑就多了一层,再加之为人实在本分,心中的那层顾虑在面上就显得谄媚滑头。

渡船上傩送和老船夫两人相见,话不投机半句多,傩送对老船夫的误会又加深了一层。

即便如此,老船夫为了让傩送明白翠翠心意,还是舔着老脸留住傩送,大声呼唤翠翠来跟傩送见面。

沈从文《边城》:翠翠能不能等来意中人,答案就在书中

翠翠的等待


老船夫一声声呼唤,翠翠一直没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傩送一直等着。

可事情不凑巧,翠翠去了山竹林里掘竹鞭笋,迟迟看不到翠翠身影。

“二老(傩送)等了一会,看看老船夫那副神气,一句不说,便微笑着,大踏步同一个挑担粉条白糖货物的脚夫走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傩送对老船夫误会颇深,但是对翠翠却没芥蒂,他愿意等也愿意见,之前发生的事情,还没有严重到让他一辈子躲着翠翠的程度。

这样看,文章结尾的“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并不是傩送主观上永远躲避翠翠,而是被其它事情牵绊,当然对老船夫的嫌也是其一。

既然没有主观上的不乐意见,那么结局永远不会来,或者明天回来说是傩送在逃避这段感情,清理不通。有意躲一开始就躲了,不是藕断丝连后再选择躲避。

05 傩送的聊天是暗示

傩送对老船夫没有误会时,作者给两人安排过一次对话。

老船夫在端午节前慷慨请人喝酒,扰乱了龙舟赛的排练,傩送爹就收走了他的酒葫芦。

之后傩送去给老船夫送酒葫芦,俩人攀谈起来。

傩送问老船夫:“伯伯,你到这里见过两万个日头,别人家全说我们这个地方风水好,出大人,不知为什么原因,如今还不出大人?”

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嘴上就会关心什么。傩送关心地方出大人物的事情,说明做大人物是他心里潜在希望的事。

沈从文写《边城》在1933年冬至1934年春。

1933年冬,沈从文的母亲病重,阔别家乡十年后他重返故土。再一次深入这片温热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麻木窘苦让沈从文震撼,沸腾火热的生活意志又让他感动。

在辰河上讨生活的水手,他们熟识这条河里的每一处滩每一个潭,每一座码头每一块石头,一年风雨无阻在猛水里讨生活,练出一身铜筋铁骨的身体,也塑出一具勇敢无畏的灵魂。

沈从文《边城》:翠翠能不能等来意中人,答案就在书中

在沈从文心中,湘西的青年人不该只是划龙舟捉鸭子

可是他们只懂得与自然搏斗,却不懂得反抗同类的盘剥。煤矿被日本人把持,河上生意受日本人和国民党军队的双重压榨,人越来越勤奋,日子越来越悲苦。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发出疑问:“浦市地方屠户也那么瘦了,是谁的责任?希望到这个地面上,还有一群精悍结实的青年,来驾驭钢铁征服自然,这责任当归谁?”

在他心里是渴望这个地方的青年人能够觉醒,能够看到生活磨难重重的本质原因,能够为这片土地做出贡献,成长为大人物,改变贫苦人的命运。

所以,傩送出门很长时间未归来的真正原因,应是作者希望作为一个地方杰出青年的代表,傩送能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悟懂更深刻的道理,在为民为国上,做出更艰巨的改变。

傩送不是在避翠翠,他是在寻找自己,他的青春和热血不该泼洒在龙舟赛和捉鸭子上。

06

傩送有着对翠翠持久绵深的感情,又没有刻意躲避的举行行为,那么当他尽到了一个进步刚毅青年的使命后,就没有理由不回到故里,去找那条破旧的渡船,去寻那条渡船上的旧人。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那他一定是为了使命献身热土,“也许‘明天’回来”,他的明天也是万里河山更新换貌的一天。

所以无论傩送回不回得来,这个都是个纯美的爱情,真若不归错在时代需要他,而不在他躲避那人。

作为故事,当然希望结局完美。希望他能不负等待,英勇归来。

作者:晓鹤,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不喜岁月静好,独慕码字奔波。写走心的文字,过有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